葡萄如何憤怒?

木愉 (2011-01-30 07:26:34) 評論 (8)
葡萄如何憤怒?
    
    
    - 看《憤怒的葡萄》(Grapes of Wrath)
    
    《憤怒的葡萄》本來是美國小說家約翰•斯塔貝克的長篇小說。如果一定要歸類的話,這部小說應該屬於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小說描述的是20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時期農民在生死線上掙紮的故事。約德從牢裏釋放回來,恰逢家裏正被逼得滾出家園,計劃到遙遠的加州去謀生。一家男女老少十一口乘上破舊的福特汽車,搖搖晃晃向西而去……
    
    斯塔貝克因為這部小說而聲名鵲起,先是獲得普利策獎,之後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40年,著名導演約翰•福特把這部巨著成功搬上了銀幕,亨利•方達出演約得一角。這部影片不輸原著,獲得奧斯卡七項提名,最終獲得兩項大獎。在七十年代,又入列美國史上十佳影片。獎獲到這份上,不把這部影片冠以經典,就說不過去了。
    
    那時彩色片還沒有問世,這部作品是以黑白麵世的。這種悲劇,以黑白來表現最合適不過。我們說日子好說生活幸福說某事物漂亮,一般就會說“五彩繽紛”,故而,現在用彩色來拍攝悲劇,其實是很不協調的。
    
    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表演都很本色。我之所謂本色,不是指演員自己的性格本色,而是指演員貼切地演繹了劇中人物的性格、秉性和命運。隱忍和見義勇為同樣在約德身上顯示出來,並很好的解釋了他必然的悲劇命運。他的父親和他的母親活脫脫就是那個階層裏一對患難與共的老夫老妻,迷惘、焦慮又無可奈何的眼神讓人不能不投以極大的同情。
    
    在生死線上掙紮的草民麵對著死亡,不是太介意。不是說他們無畏,而是說他們的生存已經是死亡的前戲,或者說他們的生存就是一種死亡狀態。所以,在滾滾塵土裏,向希望的西方伸延的旅程其實就是走向地獄的路。年邁的祖父率先中風而亡,年邁的祖母也隨後告別人世。但一家人並沒有嚎啕大哭。他們在黑夜裏把祖父草率而平靜地安葬在路邊。祖母的下葬甚至都不值得去費周章。當警長的手電筒光打到祖母睜開的雙眼的時候,她沒有瞑目,也沒有反應。這種死亡是震驚的,卻又如此不值一提,悲劇意義因而凸顯。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農民如果要以約德為縮影的話,當然是很悲慘的,不過這種悲慘得看放在什麽參照係裏來表達。同樣是逃荒,他們可以借助汽車(雖然汽車很破很舊很慘不忍睹),他們沒有衣衫襤褸,也沒有沿街乞討。如果把他們放在第三世界這個更大的參照係裏去比較,那麽,他們的悲劇意義就不再那樣沉重。
    
    造物主創造的東西都是有目的的,葡萄是為了給鳥啄食的。後來,人加入了分而食之的隊伍,葡萄於是就憤怒了,乃至把臉龐都氣得發青了,身軀都氣得扭曲了。這就有了青色的葡萄,有了藤狀般的葡萄樹。斯塔貝克把這部小說命名為《葡萄的憤怒》,用意何在?這既是原作的意義所在,也是據此改編的電影的意義所在。葡萄是農民的對應嗎?葡萄的憤怒跟農民的憤怒相似嗎?姑且以這兩個思考題為這篇讀後感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