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棚戶區的人, 一般來說對教育的重視偏低些, 少數例外當然也是有的, 舉例平陰橋吧, 那兒的生活環境極糟, 有一所斜土路小學, 可那小學有兩特色老師一教體育(特長體操)一教音樂, 所以50年代末該小學很出了些體操運動員和歌唱演員, 三年自然災害時體育老師譚某因倒賣黃金進去了, 音樂老師上了音樂學院, 往後就既無體操運動員有無唱歌演員的出現了. 把話再說回來吧. 因為對教育的不夠重視, 很多人小學畢業就不再繼續上學了, 當學徒用上海話說叫做”學生意”去了, 再注意點教育的會讓孩子上個技工學校, 再注意點的就上個中專, 很少有家長會鼓勵孩子去考高中準備考大學的. 造成的結果是比我年紀大些的那撥人, 上山下鄉的人數不多, 因為他們已經進工廠了, 也就是現在六十出頭至七十那一夥. 但再小一些那批, 也自然逃脫不了了, 而且更得去, 因為他們的哥哥姐姐在上海當工人, 等知青大回城, 一起回來了,這些人的年齡大約是五十出頭到六十.這兩批人, 文化程度偏低, 文革初期著實也神氣了幾天, 因為成份好, 跑衡山路高安路資本家小洋樓裏抄一抄鬧一鬧, 心裏多少得到點滿足, 人性弱點, 願人窮恨人富嘛. 到了七十年代, 世道有點變了, 大概全國各地都以為上海在四人幫的統治下特別的左吧, 錯, 其實上海對知識分子資產階級等絕對比全國其他地方寬鬆得多, 應該說尼克鬆訪華後的72年開始, 上海就恢複了知識分子資產階級比工人吃香的局麵, 不錯這兩種人的子弟不能參軍入黨也很難, 但上海的傳統並不是政治掛帥而是”金錢至上”, 知識分子資產階級政策開始落實, 扣發工資開始補發, 強占的住房開始退回,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婚嫁, “棚戶區”男孩娶個知識分子資產階級女兒的比登天都難, 資本家小姐嫁不出去也不會嫁入草棚棚人家就因為他家成份好, “朋友, 幫幫忙,要阿拉女兒嫁到垃圾癟三屋裏去?” 知識分子資產階級的兒子娶個草棚棚人家的女兒倒有可能, 大概小妹妹極其漂亮, 而小姑娘婚後就會很不想回娘家, 自己都覺得”坍招式”, 在婆家也是小心翼翼, 生怕被人瞧不起. 現象存在, 但屬於”可做不可說的”, 畢竟整個大環境還是政治重於經濟.
一旦改革開放來了, 政治一邊涼快去了, 阿狗阿貓都鑽進了錢眼, 有錢就是硬道理, 知識分子資產階級們憑著先天的優勢, 上大學出國做生意, 無不占先, 現在對”窮”的鄙視是即可做更可說了,有錢生怕別人不知道, 窮人生怕別人說他窮, 可人比人氣死人呀, 窮的還是窮啊.
要是讀過幾天書, 好歹還能裝個孫子充個清高, 若是連書也沒讀過些, 想充個清高一則別人罵你”阿胡卵冒充金剛鑽”, 二則可能也不一定能裝得像, 剩下來的隻有對過去年代的回憶和念想了, 每天三個五個同命相連的哥兒們, 小麻將搓搓, 老酒搬搬, 罵罵政府, 老歌唱唱, 兒女若有出息可能也不常回來, 沒出息天天在眼前看著也觸氣還是氣不打一處來, 還隻有去怪別人怪政府怪改革開放來得爽, 也隻有怪別人怪政府怪改革開放來得容易.
您若真的讓他會到那個年代, 可以隨意跑資本家家裏撒泡尿罵極句, 他還是不願意的, 因為他還是知道, 得意洋洋的那泡尿撒完了,他還是得回到自己的草棚棚裏去吃三分錢的豆腐乳下一頓飯, 抽一毛三分一包的勇士牌香煙.
要說他們毫無希望了? 也未必, 屁股底下坐著的那片破房子, 一旦要拆遷, 那就是莫老老的鈔票啊, 那時候要問他是要毛時代的草房還是現在的拆遷款? 他一定罵你:”毛病啊, 搗漿糊不是迭個樣子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