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科學家的悲哀

潤濤閻 (2010-01-28 20:54:25) 評論 (123)

華人科學家的悲哀

潤濤閻

1-28-2010

科學產生於西方,由於近代中國科學的落伍遭到了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欺辱,中國人從上到下得到了共識:科學是偉大的,把一生獻給科學事業是值得自豪的壯舉。那麽,如何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呢?用兩個字概括就是:鑽研。

所以,即使到了海外,中國科學家當然也包括工程師、電腦編程師就像鑽井的鑽頭,頭朝下猛鑽下去。由於現代科學需要更加廣泛的知識,這些中國“鑽頭”們要是早生幾十年那一定會有很多李政道丁肇中等諾貝爾獎得主。

當看到沒有機會拿到諾貝爾獎的“鑽頭”們不得不承認現實後隻好把“鑽研”當成一個飯碗。幸好有了網絡,他們可以到網上打發業餘時光。由於這些人從小學開始直到中年,從來就沒有在文學領域涉足過,文學細胞在腦子裏根本就沒發育出來,上網也隻是看看八卦新聞,林誌玲了範冰冰了。所以,在中國特色的考試、升學、以及“鑽研”精神的教育引導下,這些人的大腦被嚴重狹窄化,他們成了“鑽井的鑽頭”後,腦子裏隻知道 100 米深的地方是沙子, 500 米深的地方是岩石, 1000 米深的地方還不太清楚。您要是跟他們講其實離他們的“洞”不遠處就有一棵大榕樹,樹上的鳥兒在雀躍,樹下的鬆鼠在嬉戲,天上的燕子在穿過雲層,他們一聽便堵耳朵,不理解你說的那些東東有何價值。甚至你告訴他們離他們一米處就有一棵蒲公英,他們立刻大怒:你胡說八道!我這裏都是沙子和泥巴!

然而,性荷爾蒙倒是照樣分泌,所以,他們一生隻幹一件事:打洞。在辦公室“鑽洞”美其名曰“鑽研”;另一件就是在床上。

他們在網上不會讀什麽文學作品的,根本享受不了優美文字對心靈的觸及和詼諧幽默對精神的提振。隻有當看到你寫一點與科學有關,你接近了他們的“洞口”的時候,他們才精神大振,立馬披掛上陣,磨刀霍霍。由於西方科學已經發展到了中國曆史上的“八股文”地步,他們每天看到的論文都是“科學八股文”,一下子看到你用文學作品談論科學 --- “洞”裏邊的事,他們便理所當然地認為你大逆不道。你必須用他們那“洞”裏邊習慣了的八股文方式寫,比如,必須給出文章出處、不能有詼諧幽默文字、必須說明材料與方法、結果與討論、文獻索引。

您別以為潤濤閻在調侃,這可是最近發生的真實故事!我寫了一篇詼諧幽默的文章,由於調侃科學“洞”裏邊的東東,就是把洞裏邊的岩漿跟外麵的石子摻和一下,但考慮到畢竟是在“文學城”貼文章,屬於“文學”範疇,不能寫成“科學城”的文體。然而,幾位鑽洞的“洞人”一看,立馬火冒三丈!非讓我不得不寫出第二篇文章。等第二篇文章寫了出來,“洞人”立刻給出一點點認同:“你終於給出了文獻鏈接!”令你哭笑不得。對第二篇的譴責聲幾乎立刻消失了,剩下的雜音還是對我第一篇的耿耿於懷,盡管我第一篇已經刪掉了。可這些鑽洞的“洞人”們最後也沒搞明白:其實他們要是承認了第二篇,第一篇的文章內容是一回事!哪怕第二篇裏沒有談妓女的故事,其理論基礎是一樣的。所不同的地方隻是第二篇再也不應該在“文學城”貼出了,我自己都認同那文章不應該被導讀,因為那不是“文學城”的文章了,而是“科學城”的文章了。

還有一個話題。有不少鑽洞的人愣是搞不明白:潤濤閻你為何花功夫寫博客?一分錢的稿酬都沒有啊!

其實這部分人不知道:對於第一代移民華人來說,多一個少一個教授、工程師、電腦程序員甚至商人都無關緊要,而大家或多或少要迷戀中文網絡。給第一代移民華人貢獻一點精神食糧,其作用是巨大的。雖然自己沒有報酬,但人生不能看得那麽淺薄。錢,是很重要的,但這個世界上也有金錢買不到的東西。

業餘寫作,畢竟讓很多第一代移民有了很好的精神食糧,有的人讀了文章,說不定還有生活方麵的收獲呢。知識是力量,也是提高智慧的源泉。有的人讀了好文章獲益匪淺,比幾十年讀的書本知識收獲還大。所以,這種為很多人做奉獻的網絡作家對第一代華人移民來說,已經構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是很多人花錢都買不來的。

要說所有的鑽洞的人都不懂得這個道理也不是真的。有的人就憤憤不平:我比你潤濤閻發表的科學論文多,我掙的錢比你潤濤閻多,為何你有那麽多粉絲?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您把您的業餘時間放在了您的個人利益上了,而潤濤閻把業餘時間和精力放在了貢獻給大家了。誠然,如果說美國前幾百名大學裏都有不少中國人的話,那可以大致這麽說不太離譜:在美國前幾百名的大學裏,你幾乎找不到一所大學:在這個大學裏沒有一個人知道潤濤閻的。

原因很簡單:這麽多年來,每個大學裏總會有一個兩個的中國人讀過潤濤閻的文章,畢竟潤濤閻的文章所涉及的領域五花八門。那些鑽洞鑽的很深的科學家,即使發表了很有價值的科學論文,也不會有多少人去讀,就英語發表的科學論文統計結果表明,每一篇正式發表的論文其引用率低得嚇人,連 3 篇都不到。但您的論文畢竟使您得了利益上的好處。甘蔗沒有兩頭甜。

至於有的人對無私奉獻寫博客的人不感恩,比如天天都在讀我博客的人,不僅對我的無私奉獻不感激,還要罵罵咧咧,說穿了,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提到教育,必然涉及到一個嚴肅的問題:這麽多天天“鑽洞”的“洞人”怎麽還不如上一代留學生在科學方麵的成就大呢?比如,李政道 32 歲獲得諾貝爾獎,可 30 年來的留學生多如過江之鯽,有的都快退休了,依然沒有幾位這樣的傑出人才冒出來呢?我對這個問題有過探討。我把一篇舊作附在後麵。其原因之一恰恰是因為我們的教育過度狹窄化了我們的大腦。

我曾經在一網站開玩笑說,等我死後,會有潤濤閻文學研討會。說完,一位網友跟貼說:不用等你死了,我們麻省理工已經成立了“閻迷會”,有會長和秘書。大家探討的內容就有:“哪篇文章是潤濤閻的代表作?”“潤濤閻是怎麽成為多麵手的?”

對第二個問題,我自己思考了很久。對照那些“鑽洞”的洞人,他們的大腦的過度狹窄化使得他們失去了“生活”的涵義而獲得了“生存”的本能。也許他們可以掙很多錢,也許他們在科學上把洞鑽的比較深,但社會的發展表明:中國人,不論是這一代還是下一代,都應該考慮“生活”、“生存”、“存活”這些問題了。

朋友問我:“潤濤,聽說你倆孩子都學文科,老大學的竟然是政治經濟學,在美國她們能找到工作嗎?她們的數學很好,幹嘛要她們學文科?”我聽後無言以對。孩子,學什麽是他們自己的事。當父母的,連建議權都沒有,至少我是這麽認為的。在美國,即使學醫學、法律,都要先讀大學,然後再進入“洞裏”深造。中國人常常抱怨這樣多麽浪費金錢與時光。我的前後左右幾個鄰居,有醫生、律師、工程師,周末在湖邊上畫畫,個個都非常棒。談起話來,詼諧幽默。人,不應該是一個掙錢的機器。華人科學家,大多數人等到老了,回想一生,除了那些早已過時的論文,什麽都沒有,當然,有豪宅名車。精神上什麽都沒有享受過,尤其不能在精神領域給別人作出奉獻。這不僅僅是遺憾,也是一種悲哀。因為這種人即使在網上看別人寫的文章,也很少有精神享受,腦子裏第一個要知道的不是文章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而是其觀點是否對自己有利。對自己不利的,甚至不合自己口胃的,立刻怒火中燒。這樣的“鑽頭”科學家,他們存在的本身,難道不是社會的悲哀嗎?



附舊作:《存活、生存、生活-----如何教育孩子》


潤濤閻


首先,需要給出概念的定義。

存活(survival)---是指在逆境或者殘酷的環境中活下來。比如,在幹旱貧瘠的山上種植櫻桃,一萬棵樹苗隻有兩棵活了下來,這“存活率”就是五千分之一。唐山大地震、南京大屠殺、毛澤東時代的地富反壞右,活下來的人都屬於“存活率”很低的幸運兒。

生存(living)---是指雖然有死亡威脅,但活下來的可能性很大,隻是活得無比艱辛。

生活(life)---在生存的基礎上,享受著廣泛的樂趣。

在當今的中國,由於孩子們的家長大多經曆過了“生存”競爭甚至在大饑荒年代勉強幸運地“存活”下來,對於自己下一代的教育第一考慮的是要讓孩子有“生存”本領。根本不去考慮孩子們“生活”層次的內容。

要讓孩子有“生存”的強大本領,就要訓練他們去集中思想、去專注。

但是,一旦頭腦非常專注就變得很少有覺知了。覺知是指有意識但並不集中的頭腦,覺知是對正在發生的一切的一個意識。專注就是屏棄專注對象以外的一切東西,這是一個頭腦狹窄化的過程。

狹窄化是生存的需要。

兒童一開始是不集中的,他們的意識是向各方麵敞開的,任何東西都在不斷地進入大腦而不被屏棄。兒童敞開著一切感覺,每一種感覺都被納入到他的意識中。兒童的還沒有被製約的頭腦是一個流動意識──一個感覺的流動。

成功的代價:

孩子的頭腦一旦狹窄化了,他/她就會變得特別意識到某一樣東西,而同時對其他事物毫無意識。頭腦窄化得越小,在中國的升學體製下,就越能取得“成功”(考上名牌大學),就會變成一個“特殊人才”,將來變成一個“鑽洞”的專家。

但結局便是:你鑽洞鑽得越深,你的意識就越少。

生存沒有享樂的原因:

狹窄化是“生存”的需要。一個由於應付“生存”競爭的原因而使頭腦高度狹窄化了的個體是無法使用一個完整的頭腦的,大部分就會變成無意識。作為未曾發揮的潛力、未曾利用的可能性、未曾經曆的冒險,餘下的這個無意識部分將永遠在那裏被封存。

這樣的所謂的在某一方麵的“天才”無法享受他人所能享受的樂趣。

如果從功利的角度看,這樣的人才就成了一個“螺絲釘”,或者沒有任何享受功能的機器人。隻有當潛力、無意識得到發揮時,他/她才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所以,這些“成功者”由於窄化了意識,而屏棄了頭腦本來具有的許多能力。

中國科技大有個少年班,就是經過極端窄化培養出來的、具有極強“生存”能力的、不知“生活”為何物的機器人。說他們有“極強生存能力”是指別人考大學考不過他們。在中國,考不上大學意味著沒有前途,等於失敗,群眾眼裏的廢物。

今天,他們當中有的成了隱居山林的和尚,有的發揮了潛能成為不怎麽天才的、但具有“生活”能力的正常人。但沒有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當父母的,為何剝奪孩子上中學跟夥伴們踢球、滾鐵環、捉迷藏等等孩子們能享受的娛樂?你怎麽知道如果孩子跟其他人一同念完中學再上大學就成不了大器呢?其實,這些父母是極端自私的,為了自己的虛榮---在同事麵前有麵子:看!我的孩子上了少年班,而剝奪了孩子有個美好的童年的權利,甚至讓孩子悔恨終生,到頭來孩子的潛能並沒有被利用。

要懂得利用潛能:

決不能把窄化了的頭腦當作全部的頭腦。頭腦的狹窄化,是一個人“生存”的手段,但不是“生活”的手段。生存不等於生活。從人才學角度看,今天的頂尖人才、大師級的人物絕不能靠通過給孩子頭腦過分狹窄化而實現。

因為創造力的源泉來自於被壓抑的部分,也就是無意識的部分得到了充分利用。而隻有這樣,人的創造力才能發揮出來。化學家獲得物理學諾貝爾獎、物理學家獲得化學諾貝爾獎的道理就在於此。

作為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懂得生活,決不是培養成一部隻會掙錢的機器。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盡量不被高度狹窄化,要比狹窄化後的成人再訓練容易得多。

今天的社會,雖然還處於“生存權是基本人權”的為“生存”而競爭的時代,但是,擁抱“生活”將成為“生存”本身的內容。一個不懂生活的書呆子將麵臨“生存”的處境。隻知道算數學題,沒有與人溝通的技巧,不僅“生存”有難題,甚至會在“存活”與“生存”之間掙紮一生。

中國培養不出大師極的科學家、思想家,不僅僅是教育經費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政府所麵臨的思想解放問題和政治體製問題,家長對孩子從呀呀學語開始就使其頭腦高度狹窄化本身就足以保證孩子們長大後隻能是:貪官汙吏的坯子、做“人上人”的精神病患者、金錢的奴隸、沒有獨立思想的教書匠、或者隻會編程序的電腦民工、隻知道鑽洞的科學家---究其一生,科學也隻不過是混碗飯吃的飯碗。

隻有看到到處都是詼諧幽默、知識廣博、寬宏大度的科學家、工程師、醫生、律師、政治家的那一天,我們的教育才算成功了。

對於這方麵的知識,各國的教育學家都有很多論述,英文裏不少這類知識。而我們國家,甚至在海外的第一代華人,確實應該在“如何教育孩子,讓孩子不變成名校出來的會掙錢的機器而是能享受生活”這方麵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