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 要怪孔子?也談本土國人為什麽拿不到諾獎
要怪孔子?也談本土國人為什麽拿不到諾獎
2009-10-15 21:00:17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鷹擊長空,筆走瑣事。 本博客(原名青山依舊在)係個人文集,所有文章均為筆者原創,如轉載,請標明出處。
在新中國60周年慶典吸足國人的眼球後不久,2009年度諾貝爾獎得主開始陸續揭曉了。讓國人感到失望的是,在各個獎項塵埃落定之後,得主們依然以歐美人士為主,唯一可以高興一點的是一位華人拿了獎,但人家早已入了英國籍。應該說,國人也沒必要為此太高興,畢竟在此之前,有好幾位外籍華人拿到過諾貝爾獎,如今再多一個,已不再是什麽新鮮事了。正可謂年年歲歲華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於是,一年一度的反思又開始了,為什麽中國本土人士拿不到諾貝爾獎呢?有人說,是儒家思想禁錮了國人的創新精神,而要得諾貝爾獎尤其是其中科學類的獎項是最需要創新的。這種理論看上去很美,且有高級精英的支持,頗有一定的市場。眾所周知,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孔子,看來本土國人拿不到諾貝爾的原因竟在孔子的身上,不知孔聖人在九泉下有知,是應該感到悲哀呢還是哂笑不止?
諾貝爾獎設立至今剛過百餘年,而孔子的儒家思想在華夏大地上的影響已過兩千多年。可以說,任何一個在中國土地上長大的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相信那些在中國出生,長到二三十歲才出國留學後來獲得諾貝爾獎的外籍華人,也同樣無法擺脫儒家思想的影響。例如楊振寧在出國留學時已經 23 歲,是個人的修養及人生觀已基本定型的年齡。在美 12 年後的 1957 年,他和李政道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他持的還是中華民國的護照,因此嚴格來說,擁有中國國籍的人士在 1957 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獎,楊是在 60 年代期間才入了美籍。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一直以儒家思想影響教育楊振寧,在臨終前給他留下遺訓: “ 有生應記國恩隆 ” 。相信楊振寧後來回國講學定居與其父親的教育遺訓不無關係。
在諾貝爾獎設立的百餘年間,如果要找儒家思想在中國最無影響力的時期,莫過於文革十年了。在那期間,孔子被大批特批,儒家思想也仿佛成了大毒草,無人敢沾它的邊兒。但國人尤其是科學家們的創造力究竟如何呢?在社會動蕩國民經濟行將崩潰的情況下,許多科學家們的日常生活甚至生命安全都無法得到保障,又哪有什麽心思去創新呢?
其實,在筆者想來,本土國人拿不到諾貝爾獎,尤其是科學方麵的獎項,與我國的經濟實力乃至國家大氣候有主要關係。像科學類的獎項一般獎給那些在理論或實踐方麵有突破性創新的科學家,客觀來說,這些創新研究一般前瞻性很強,與老百姓日常的生活基本沒什麽關係,用句通俗的話說就是,這些研究項目屬於需要多燒錢但難見效的東西,沒有大把的閑錢隨時供著根本進行不下去。而我國在20世紀上半葉,飽受侵略戰爭之苦,國家僅有的錢大部分用於應付戰事,哪還有什麽錢留給科學研究?新中國成立後,雖然國家不再那麽動蕩了,但老百姓的溫飽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國家也就沒有什麽多餘的錢撥給科學家們去鑽研。科研人員的待遇也不高,一度竟出現了“研究導彈的不如賣雞蛋的”的現象。科學家們需要養家糊口,需要為房子發愁,需要與有些科盲領導搞好關係,在瑣事紛繁、分身乏術之際,哪還有多少精力去專心研究科學呢?
從此來看,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有那麽多諾貝爾獎得主了。這些國家一般很富裕,科研人員能爭取到充足的經費,且少有科研外的雜事煩心,可以心無旁騖地撲在研究上。筆者認識的一些國內來的博士後研究人員,也對美國的科研設備之先進印象深刻,感到在美國更易出成果。好在近些年來,我們的國家在經濟發展後,對科學創新越來越重視,科研人員的待遇提高了,科研經費也增長了。相信在未來二三十年間,我國本土成長的科學家中會有人拿到諾貝爾獎,打破令國人尷尬的零記錄。
記得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前後,有見識了西方文明的我國某學者在痛感自己的祖國落後之餘,得出結論說,中國的方塊字阻礙了現代文明的傳播,中國要想趕上西方文明,必須摒棄漢字,轉而采用拚音字母文字。還好,該學者的論斷沒有最終被訴諸實施,而隨後這麽多年的曆史證明,中國人寫著方塊字也即將趕上西方最先進的文明。同樣道理,也許在若幹年之後,當國人習慣於拿諾貝爾獎像現在發射衛星一樣司空見慣之時,人們會覺得用儒家思想阻礙創新來解釋中國人拿不到諾獎是多麽的荒謬可笑。
謝謝閱讀我的原創文章。如傳統媒體有意轉發,請先經作者東方應非(Eeaglefly)同意,作者保留文章版權。如網絡上轉載,請不要忘了標明作者出處:)
江流海潮 發表評論於
2009-11-08 16:42:29
儒教隻崇尚死讀不變的八股文,不崇尚技術及科學。爾後的科舉製度是也是鼓勵十年寒窗一朝功名天下知,三年知州府,十萬雪花銀。兩千多年這樣徘徊不前,科學技術怎樣去發展?國共兩政府都不重視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和保護。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盜版和抄襲他國知識產權問題更為嚴重。創新者無大利可圖,誰還願意去創新。對此,政府必須正視現實,幡然改進。掀起創新浪潮,為國人的發明創造釀造一個十分有利的環境。壓製房地產股市的投機行為,降低泡沫經濟的風險。以民主立國,以科學技術救國,救民。不要用虛幻的繁華誤國,不要把爛攤子留給子孫後代!
sideshowbob 發表評論於
2009-10-21 16:09:53
回複alexren的評論:
ur english is good..
alexren 發表評論於
2009-10-21 11:32:33
回複sideshowbob的評論:
I am not interested in Nobel prize. I am just state a simple fact.
yuansu99 發表評論於
2009-10-21 04:53:00
隻要共產黨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隻要跟黨走,其他無所謂。
eeaglefly 發表評論於
2009-10-20 20:09:21
謝謝各位的閱讀評論。諾獎當然不過一個獎而已,沒有它也不證明我們民族不行。但看到有些精英把本土國人拿不到諾獎怪到儒家思想頭上,筆者特撰此文,權作一家之言。
原始人 發表評論於
2009-10-20 15:47:30
有道理。儒道博大精深,幾千年來教育了華夏子民多少深刻的思想理念,怎麽國人就記住了“墨守成規”這一個成語?
孔子教我們“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誌也”怎麽很少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怎麽很少人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怎麽很少人能做到?
sinke 發表評論於
2009-10-20 15:27:20
who cares it?
都市紅塵 發表評論於
2009-10-20 13:56:32
回複mikecwu的評論:
被洗腦的,嗬嗬
都市紅塵 發表評論於
2009-10-20 13:55:33
說實話,現在在意拿這個獎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沒拿很正常,拿了到奇怪了!別說什麽“反省”,扯遠了
sideshowbob 發表評論於
2009-10-20 13:11:12
回複alexren的評論:
And you are trying to tell us that you are a living example of your point? LOL
alexren 發表評論於
2009-10-20 06:53:25
The reason is Chinese has to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to study foreign language, every student has to spend at lest 8 years on it, that is why Chinese is not creative---not a single Noble prize winner spend that much of time to study foreign language.
河裏的石頭1 發表評論於
2009-10-20 06:18:18
問題是, 我們為什麽要在意是否有中國人拿了諾獎? 沒有諾獎, 中國人不是一樣有了兩彈一星, 有了步入太空?象達賴這樣的分裂分子可以拿諾獎,拿了諾獎的意義何在?
yizhigongwen 發表評論於
2009-10-20 05:15:33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mikecwu 發表評論於
2009-10-20 00:21:51
共產黨不鼓勵創新思維,而且壓抑個人自由,造成了中國人創新的障礙。一天到晚就是要跟著黨走,不能“標新立異”,不能搞“特殊”,這種環境下能有創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