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爾街的旋律中“與熊共舞”

克裏斯托夫 (2009-04-29 11:15:28) 評論 (39)


熊、熊市和華爾街可輕而易舉地串在一起。

熊,食肉目,屬於熊科的雜食性大型哺乳類,主要分布於寒帶和熱帶。

棕熊(Ursus arctos)是一種體魄龐大的熊,古稱羆,常常給人憨厚和傻冒的假象,實際上,一旦發怒,棕熊鐵掌的“斷劈式突襲”勝過虎狼。

熊市(Bear market),也稱空頭市場,指行情普遍看淡延續時間相對較長的貶值大市,市場跌幅通常在20%以上,時至半年、兩年不等。

目前的市場肯定不是牛市,而是熊市的超常態表現。

熊市名稱的來源,眾說紛紜,一般認為來自19世紀初期美國西部拓荒時代,當時散居在美國和墨西哥邊境的牛仔遊俠生來粗獷彪悍、豪放、喜聚,閑暇時常常賽馬、鬥牛,有時擒來灰熊與野牛決鬥,眾牛仔圍觀下注,喝彩鬥樂,好不歡喜。

後來,美國人逐漸習慣將熊和牛視為水火不容的對頭動物,從而衍生出牛角向上頂式攻擊代表多頭市場,即牛市,將健步向前的牛作為漲升的象征,利多和股價往上走,不可阻擋;而熊掌向下劈揮式攻擊為空頭市場,則是熊市,代表利空和股價下跌,視倔強好糾纏的熊作為下降的象征,危機四伏。

史上記載的最令人震撼的熊市,莫過於美國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蕭條”。



搏擊熊市,“與熊共舞”,求生第一,審慎為重,智慧和膽略並重,隻有製服熊的強者,才有希望脫離熊口,解救他人。

目前,在美國、中國、歐盟以及世界各國政府鼎力相挺全力救助的態勢下,熊市顯然處於“探底”的階段,沒有充分的證據顯示美國經濟已經戛然“觸底”,也沒有經得起敲打的數據斷言實體經濟危機滑入“蕭條”的泥灘,“衰退”仍然是朝野上下學商各界一致的共識。

與“衰退”對接,超常態的“熊市”橫空出世,壓倒一切,是這一忐忑時期的真實景象和敏感話題。

華爾街,如何度過熊市的漫漫長夜?

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如何通過剝離有毒資產機構重建卷土重來恢複投資人的信心?

華爾街是冒險家的樂園,也是黑暗的地獄,曾經把一個個窮困潦倒的追夢人變身為成叱吒風雲的金融大亨,也曾經讓無數商賈名流達官顯貴功敗垂成破產身亡。

伴隨著華爾街的旋律,各種力量心懷個胎、相互博弈,在“看不見硝煙的熊市戰場”,陰謀陽謀地“與熊共舞”,艱難角逐、強者勝出。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華爾街,引爆了2008年百年不遇千夫所指的金融危機,千夫所指。

同樣,在過去6至7周美國股市接近25%的強勁攀升中,華爾街依舊重操舊盤,透過3月間花旗銀行(NYSE: C)和美國銀行(NYSE: BAC)的盈利預期,再次引發了全球經濟瞬間轉向氣勢如虹的熊市反彈。


熊市反彈中熱絡的紐約證劵交易所大廳,4/10/09


無論牛市或熊市,對“始作傭者”、“推手”和“弄潮兒”的華爾街抄盤高手們,可謂良莠不分,黑白難辨,恨愛交加。

美國領軍的全球經濟正在從低穀走出,或許已經渡過了最嚴重的危機階段,但危機並沒有因此結束,遠非股市短期反彈所彰顯的那樣急促、衝動和樂觀。

華爾街短期的“探底”警醒投資人 —— 它隻不過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熊市中的強勁反彈!

如果這隻是市場曆經“熊式大劈殺”之後的一次自然的經典式反彈,那麽,無論從哪個角度,市場在未來無法確定的多重時段,必將出現若幹次巨浪般大起大落的技術性調整,直到經濟複蘇的曙光穿雲破霧,雨過天晴,迎來一次真正的刻骨銘心痛快淋漓的大和弦、大合唱。

否則,股市談不上安然“觸底”。

市場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是一次“結構性經濟危機”而不是“周期性經濟危機”,是一次“衰退”而不是“蕭條”,因此,必須針鋒相對,有的放矢,對症下藥。

按傳統思維,目前發生的經濟危機定義為短期的“衰退”(Recession),而不是長期的“蕭條”(Depression)。
  
1929年“大蕭條”記憶猶新,危機中美國國民生產總值(GNP)整體下跌30%,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遞減25%,失業率從3%飆升至 25%,1931年至1940年10年間的失業率平均為18.8%。

當前的情形,今非昔比,還不至於淪落到上世紀初葉的水平。

尚若危機繼續發酵、升溫,特別是當失業率飆升至10%,甚至更高,並持續數年,衰退就極有可能演變成蕭條。

堵截蕭條必須從結構上著手,比如,結構性經濟危機需要通過結構性調整,甚至顛覆或推倒現有市場體製來加以改造和重建。

在各國政要的強力幹預下,全球經濟雖然瘡痍滿目,困難重重,但遠未失控,仍然有救,政府的全力救助不斷顯示正麵效果。

今天,受經濟衰退的影響,華爾街分析師們早已大幅度下調了企業未來收益的期望值。

這一“灌水”後的期望值或者盈利預測,基本上是一個閉門造車偏離事實的“誤導”,並不能客觀準確地反映企業在動態環境中的真實內幕和生存挑戰。

人們更關注的是整體行業和“領頭羊”在2009年和2010年甚至以後兩三年的盈利狀況、宏觀層次的領先經濟數據、失業率、通貨膨脹、消費者信心指數,以及金融機構去杠杆化後資產虧損等重要指標。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一遇風吹便草動,一旦出錯便轉向,冷麵無情,金融機構和對衝基金虧的是大眾的錢,沒有擔當,無所謂。

苦的倒是以勤奮型中產階級為主體的投資大眾,自生以來就貼上“勞碌命”標簽,他們始終抓不住進出市場的最佳時機,鮮少買底賣高,即使股市大反彈也不一定賺錢,常常來不及轉手出倉獲利套現,反被“斷劈式” 熊掌擊得頭暈眼花,在猶豫彷徨中坐失良機,再陷熊市陷阱。

“錢”難賺,是自然規律,牛市難,熊市更難!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是“神算子”,屢戰屢勝,是股市上的“再生巴菲特”,你就戲之為“騙子”,一笑置之。

股市的反應是超前的,股市的起伏是持續的,而實體經濟的“水落石出”是滯後的和漸進的,股市和實體經濟非同步,一前一後,永遠隔著“時間差”。

通俗地講,當錢花完了,購買力沒有了,企業無法盈利了,最後到房主不得不靠變賣房子和家產來維持生活所需,真正的實體性危機便顯山露水,暴露無遺。

曆史上,幾乎所有的危機都慘痛地經曆過這樣的過程,當年的美國和日本如此,中國也不會例外。

各種經濟回暖和複蘇的流言,實際上都在傳遞一個接一個令人心煩意亂推波助瀾的信息,缺乏一致的證據和時間的考證,不堪一擊。

幾個月的正麵消息說明不了什麽,最多佐證一個不確定的趨勢。

信息,猜對了,股市,一瞬間順理成章了,也隻是一時的征兆!

下一個時段,明天、後天、未來,又該怎麽辦?

現代信息社會,是一個“布朗”現象的集合,雜亂無章,時空交錯,動態動感,好的也好,壞的也好,令人心顫膽寒。

世人,沒有選擇,隻有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