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旗軍興衰看軍隊管理如何影響戰鬥力生成 | |
2009年02月 來源:解放軍報 |
明朝後期,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創立了一支“攻則爭先,戰則奮勇,威如雷霆,勢如風發”的八旗軍。
八旗軍創建前期,作為滿清王朝創業立國的主力軍,其全部兵力最多時不超過20萬,卻能接連戰勝在總兵力對比中占很大優勢的明朝軍隊和大順軍,順利占領了北京及中原北部地區。
這支軍隊建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強化管理。
八旗源於女真部落的武裝組織。在早期的女真部落中,有一種自願組織的“牛錄”戰鬥體。女真民族對內對外作戰,都采用“牛錄”的形式組織部隊。
隨著軍事力量的發展和戰爭規模的擴大,原始的牛錄組織已不能適應統一女真戰爭的需要。從公元1583年開始,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首領先後對“牛錄”這種組織形式加以改造,充實和強化了軍事性管理。例如:按照以地域為主、以血緣為副的原則進行組合,按照武器裝備和作戰性能,將武裝力量區分為環刀軍、鐵錘軍、串赤軍(串赤為牛皮盾牌)和能射軍。
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創立了“牛錄”的上一級組織——旗。這級組織以黃旗、白旗、紅旗、藍旗四種不同顏色的旗幟命名,分管各“牛錄”。這種四旗製度延續了14年,由於“歸服益廣”,四旗製度又發展成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製度。
在女真族傳統的具有圍獵和戰鬥組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八旗軍製,實行行政、軍事、生產一體化,在管理上體現出具有女真民族特有的凝聚力和團結精神,既適用於平時生產,也適合於戰時打仗,提高了軍隊的管理效應。在遼闊的平原地帶作戰,這支以騎兵為主的軍隊比以步兵為主的明朝軍隊機動性更大,戰鬥力更強。這也是八旗軍在薩爾滸、遼東等戰場上大勝明軍的一個重要因素。
八旗軍固有的弊端是實行子襲父職的世襲管理製度,這是對戰鬥力的弱化。編入八旗的人戶稱為“旗人”,其子孫戶口籍貫也要按此旗注冊,不許外籍人假冒入旗,也不許旗人遠離本旗居住。
八旗實行世襲兵役製,旗兵在年滿16歲以上的旗人中挑選。靠這種官兵世襲製,奴隸主貴族永享高官厚祿,將帥軍官“世襲罔替”、“世襲誥命”,兒女還享有爵位,一代代世襲,永世不變。
八旗軍入關後,以高貴民族自居,享有種種特權,雖有失職,也不受影響,即使犯法,也不受當地政府受理,隻受旗內處理。這一做法助長了滿族上層貴族的優越感,削弱了競爭機製,不利於調動官兵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為八旗軍的衰退埋下了禍根。
八旗軍采取國家發展經濟和旗丁自籌經費的軍需管理製,比明代的招募製優越,但由於後金政權長期不斷地進行戰爭,大批青壯年應征從軍,不得不賣牛典衣,賣馬製裝,家私微薄,破壞了生產。許多人聽說應征,就抱著妻子家人痛哭。為了分享一份“戰利品”,軍人在打勝仗後,肆行屠殺搶劫,使百姓的生命財產受到極大損失,激起了人民的極大憤慨。
軍隊管理變革不同於武器裝備和戰術技術,是一種隱性的變革,從某種角度看,這是隱藏在武器裝備和技術發展背後的深層次的變革,它對軍隊戰鬥力生成機製的影響具有普遍性。曾經作為黃埔軍校教材的《曾胡治兵語錄》提出:管理部隊要以勤為本,久弛必難應敵;訓練部隊要做到修養其精神,鍛煉其體魄,嫻熟其技術。
清朝中期以後,努爾哈赤、皇太極製定的一些管理製度未能認真執行。八旗軍在軍紀上、生活上腐敗不堪,官兵貪圖優惠待遇,迷戀安逸生活,訓練雇人頂替,行軍要民丁抬轎,結果成為不堪一擊的老爺兵。
隨著漢族地主階級建立團練和勇營,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相繼而起,八旗軍逐漸失去了昔日雄風。(蔡仁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