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1948年被改變的命運:新一軍老兵回憶覆滅往事(圖)

豬鋼鬃 (2009-02-11 09:58:08) 評論 (0)

新一軍軍長潘裕昆

晏歡回憶,潘裕昆在北京長大的孫子特別愛跟爺爺聊遼沈戰役時解放軍如何神勇地把國民黨部隊擊退,每逢此時,潘裕昆總顯得很無奈地說:“你怎麽總提我那些倒黴事,怎麽不說我帶部隊打日本人的事?”孫子反問:“你們國民黨部隊哪裏抗日了?”潘裕昆沉默不語。

1982年10月28日,76歲的潘裕昆在香港去世,而34年前的這一天——1948年10月28日,他率領的新一軍灰飛煙滅。

【登陸東北】

1946年初,27歲的尤廣才在廣州密切關注著國共雙方在重慶召開政協會議談判的結果,“那時候新一軍有兩個可能:如果談判成功,孫立人的新一軍會被派到日本當占領軍;如果談判不成功,就派到東北打內戰”。一想到可能去日本,出身黃埔的少壯軍官尤廣才忍不住地得意:“我想我的命真是太好了,把日本打敗了還要到日本去,那真是太好了。”

時任新一軍五十師一五○團第二營副營長的尤廣才是山東台兒莊人,1938年,19歲的尤廣才在逃難路上聽到台兒莊大捷的喜訊,便立誌參軍報國。在武漢,他考入黃埔軍校,成為黃埔二分校第16期學員。

“聽說要去東北打內戰,從內心講有點不願意:跟日本人打得那麽苦終於熬出頭了,為什麽還要打自己人呢?可是作為一名職業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2009年1月7日上午,90歲的尤廣才在北京柳芳南裏的家中回憶60多年前的一幕,仍然心緒難平。不過他也承認,那時候的國民黨部隊對馬上麵臨的局麵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我們覺得共產黨的部隊不堪一擊,戰爭很快就會結束的”。

“當時我隻知道到東北是去接收的,可能會和共產黨有磨擦,但到了東北,才明白要打仗,心裏不好受。”曾任新一軍諜報隊長的梁振奮回憶。那時候很多國民黨普通士兵都不知道,與日本人苦戰8年後,他們又要被投入另一場戰爭。潘裕昆的外孫晏歡說,潘裕昆這樣的高級將領對此則一清二楚:他把家眷都安排在湖南長沙,然後在北平也買了房子,幾個年齡小的孩子住在北平。

曾任新一軍軍長的孫立人

【轉折】

德惠之戰是國共兩黨最重要的戰役之一,其戰鬥之慘烈,尤廣才至今提起來還記憶猶新。這一戰結束後,尤廣才他們把清理出來的民主聯軍的屍體擺到田地上,一共200多具,“陳明仁、孫立人他們都看,當時都流淚,我看了也流淚。中國人打中國人,這是何苦呢?潘裕昆也灰心,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也流淚”。因為德惠之戰,尤廣才所在的團被授予 “中正團”稱號。

在尤廣才的回憶中,情形在四平戰役有了改變。“共產黨運動戰法,發動群眾發動得快,擴充兵力也快”。此外,國民黨高級將官頻繁更換,也給軍心帶來很大動搖。在尤廣才看來,除了蘇聯公開的支持外,高級將官戰鬥思想的不統一,也是國民黨失掉東北的主要原因。1948年10月,廖耀湘的第九兵團已陷入重重包圍中。“廖耀湘讓我們夜間突圍,回沈陽。”尤廣才回憶。於是,他所在的團沿著事先已經選擇好的撤退路線走,忽然聽到前方有槍響,前邊的部隊立即亂作一團,後麵的部隊也散了。第二天早上天亮,尤廣才發現團裏隻剩下了他一個。

“我騎著一匹馬,也不知道往哪裏走,馬跑到哪裏就到哪裏,結果不知道它是往後走了。到天亮了,我發現走到解放軍陣地了。”尤廣才被馬甩在解放軍的陣地上。第二天,尤廣才跟附近老百姓換了一套便服,化裝成老百姓偷偷回到沈陽。沈陽已經完全解放了,都是共產黨的天下了。在家住了幾天後,尤廣才選擇了投誠。

“廖耀湘部隊被圍,走投無路,一直在原地打轉,沈陽的將領要求父親趕緊發電報讓廖耀湘向沈陽回兵。父親認為,蔣介石已把指揮權交給杜聿明,他如果下命令讓廖耀湘回撤,蔣介石一定會推罪於他,於是起初不肯。但身邊的人聲淚俱下地求他,說都是遠征軍部隊,有過患難與共的經曆,你放他一條生路。父親聽了,也很難過,無論是國是共,身為將領,總是對自己的部隊有很深的感情。父親後來同意發了準許回來的電報,而這封電報救了不少人的命。”衛立煌的兒子衛道然回憶。

亂軍中,潘裕昆被熟識當地地形的一個騎兵抄上戰馬衝出重圍,後來脫下軍長服裝趁亂逃走。國民黨部隊在黑山一下子被衝垮,新一軍全軍覆沒。

孫立人在東北

當時解放軍部隊馬上向沈陽包圍而來,他們隻有一天的時間逃出來,蔣介石派了一架運輸機接他們出來。搭上最後一架飛機離開沈陽的8個人有衛立煌、趙家驤(衛立煌的參謀長)、遼寧省政府主席王鐵漢以及新三軍軍長龍天武、新一軍軍長潘裕昆等。很多逃竄至此的國民黨官員早已候在大廳裏,見飛機過來,趕緊衝過來,都想搭上最後一班飛機。而衛立煌的衛士把想爬上飛機的那些人用腳踹下,飛機開始滑行起飛。有的人破口大罵,有的人號啕大哭……這些滯留在沈陽的人最終成了戰俘。

一行人到了北平。此時的潘裕昆心灰意冷。晏歡說:“他也不想當兵了,想回老家,他把軍裝給燒了,萌生退意。”潘裕昆先在上海待了一段時間,其間蔣經國還在和平飯店請潘裕昆吃飯,潘裕昆的長子潘君奇從長沙趕到上海找他,也出席了這場宴請。“我大舅舅回憶,蔣經國並沒有怪罪外公,反倒邀請他出任八十軍軍長。可是外公當場謝絕,還告訴我大舅舅:‘以後你們誰都不要穿軍裝……’”

【命運】

遼沈戰役成了潘裕昆人生中永遠無法釋然的一個心結。“我外公經常說的一句話:我那麽好的軍隊,怎麽一下子就沒了?”1907年潘裕昆出生於湖南,他與後來成為自己對手的林彪都是黃埔四期同學。

潘裕昆是1947年接替孫立人出任新一軍軍長的。晏歡告訴我,外公能登上這個寶座,一是固然與自然實力有關;其二,與陳誠來到東北有關。潘裕昆原是陳誠的嫡係,被派到緬甸戰場後,陰差陽錯地變成了孫立人的部隊,遊離於孫立人指揮之外。陳誠把孫立人擠走後,將原來十八軍的人都提拔上來。

潘裕昆是39歲當上的軍長,也算風光無限。潘裕昆的一位副官後來告訴晏歡,得知自己被提拔那天,潘裕昆特別高興,還特地派人找到登載這一消息的報紙來看,豈料巔峰之後就是一個深不見底的低穀。

曾在印度訓練的新一軍

新一軍不複存在,潘裕昆回到長沙老家,深居簡出,在長沙買了四合院。潘裕昆與陳明仁曾一起在四平作戰,陳明仁起義前夕,邀請潘裕昆加入。潘裕昆覺得新一軍是共產黨的死對頭,再怎麽也脫不了幹係,於是思忖再三,他選擇了香港作為最終的落腳點。

1949年,選擇了投誠的尤廣才在沈陽東陵參加了解放軍軍官教導團。因為是“投誠”人員,待遇與“俘虜”有所區別。尤廣才曾經還麵臨一個 “重新做人”的機會:解放軍曾說服他加入部隊往南走,但被內戰苦苦折磨的尤廣才拒絕了,他寧願回鄉做一個普通人。

沒有工作的尤廣才在沈陽以出苦力謀生。“我記得沈陽有個聯營公司,我半夜去那兒,天一亮就在那等車,蹬車拉東西。”1958年,在北京學習中醫的尤廣才又被打成 “曆史反革命”,在清河農場一關就是6年。1965年,尤廣才被遣回原籍山東棗莊,追求進步的妻子終於同他離了婚,改嫁他人。尤廣才從此一個人生活在鄉村一間茅草屋裏,老母親去世時,他還是“曆史反革命”的身份。采訪中回憶這一段,90歲的老人忍不住哽咽起來。

因為有了共同逃難的這一段,衛立煌與潘裕昆似乎有了生死之交的一層情誼。到了香港,兩人的來往頻繁一些,一起在家裏發牢騷。1949年8月,包括龍雲、李默庵、黃紹竑等蔣介石原來的一些親信和舊部40多人,在香港發表一份宣言,宣布脫離國民黨,潘裕昆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據 《三聯生活周刊》李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