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艦導彈的發展道路上,發動機類型是前蘇聯和西方國家反艦導彈的一個主要區別。前蘇聯的設計人員使用大功率發動機為其大型反艦導彈提供超音速,而西方國家決定設計體積更小、裝有更先進自導引係統的亞音速反艦導彈,這種導彈在飛行最後階段的表現更加優秀。
莫斯科更加青睞於使用大功率超音速發動機,這不僅僅是因為導彈本身的體積和重量都比較大,還因為前蘇聯研製的電子設備體積都比較大而且很重,把前蘇聯在上個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發展的潛射彈道導彈與相同射程和彈頭重量的美製潛射彈道導彈(SLBM)相比較,可以很清楚地得出結論:前蘇聯必須使用大功率超音速發動機。前蘇聯導彈的彈頭使用核裝藥,體積和重量較大,這是使用大功率發動機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同時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前蘇聯主要使用的作戰想定中,反艦導彈主要用於打擊排水量較大、裝甲較厚的艦艇,例如航空母艦、戰列艦、導彈巡洋艦等。因此,前蘇聯的反艦導彈必須飛的更快,並且能夠避免被敵方航空母艦及其護衛艦艇的反導係統擊落。
前蘇聯海軍在冷戰時期對抗北約海軍的作戰條令中對於反艦導彈的戰鬥方法通常描述為:“發射足夠數量的超音速反艦導彈,至少有一枚或多枚能夠成功突破敵方反導係統,並擊沉或重創敵水麵艦艇,以便接下來繼續攻擊擴大戰果。”
然而很不幸的是,這些都導致了前蘇聯的反艦導彈普遍具有一個缺點——巨大的體積和重量,因此在各種中型水麵艦艇和潛艇上隻能攜帶數量很少的這種“大家夥”,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建造排水量更大的核動力推進的“海中怪獸”,例如1144型“基輔”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標準排水量約24000噸,949/949A型“奧斯卡I/II”級巡航導彈核潛艇,僅水下部分的排水量就接近20000噸。
盡管排水量巨大,1144型“基輔”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僅僅能攜帶20枚的P-700型 “花崗岩”(北約代號SS-N-19“艦毀”)超音速反艦導彈。但是放眼上世紀80年代早期全世界的水麵艦艇,它還是比不上美國海軍的滿載排水量為10000噸、裝有Mk41垂直發射“戰斧”型巡航導彈和“魚叉”型反艦導彈的“提康德羅加”級宙斯盾巡洋艦。“奧斯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可以攜帶24枚P-700(3M45)型超音速反艦導彈,而與之相比的美國海軍的“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可以攜帶12枚射程更遠、具備對岸和反艦兩種攻擊模式的“戰斧”型巡航導彈。根據五角大樓的數據顯示,現在這種射程為450公裏的RGM/UGM-109B“戰斧”型反艦導彈不再裝備美國的水麵艦艇和潛艇。
前蘇聯海軍缺少諸如戰列艦、航空母艦或者巡洋艦之類的具有重裝甲保護的大型水麵艦艇,隻有4艘1144型“基輔”級核動力巡洋艦和3艘1164型全燃交替(COGOG)型“光榮”級巡洋艦,而在冷戰時期作為前蘇聯對手的西方國家沒有其他選擇,隻有發展輕型亞音速反艦導彈,射程從15-20公裏到70-110公裏不等,而現代西方國家的反艦導彈射程普遍在200-280公裏左右。這些重量輕、體積小的反艦導彈機動性更好,更適合安裝在水麵艦艇和航空器上麵,使得水麵艦艇的指揮官能夠在艦艇上攜帶十幾枚甚至幾十枚反艦導彈。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俄羅斯的設計人員在前蘇聯軍方的壓力下研製了新一代體積小、重量輕的反艦導彈。有這樣四種導彈需要詳述:由馬希諾斯特羅耶尼設計局(現在的俄羅斯機械製造科學生產聯合體)研製的奧尼克斯/雅克紅(3K55)(北約代號SS-N-26“堡壘”)超音速反艦導彈,其出口型就是大名鼎鼎的雅克紅(北約代號SS-N-26“寶石”);由星-箭公司(現在的俄羅斯戰術導彈集團)研製的“巨蜥”(3M24)(北約代號SS-N-25“折刀”)超音速反艦導彈;由諾瓦托特別設計局研製的“俱樂部”S/N係列反艦導彈,該型導彈由“阿爾法”(3M-54E/TE)反艦導彈發展而來,帶有可分離式彈頭,彈頭同樣可以超音速飛行;以及同樣由諾瓦托特別設計局研製的3M-54E1/TE1亞音速反艦導彈。
“巨蜥”導彈有點類似於美製的“魚叉”,所以它得到了一個非官方的綽號“魚叉斯基”,而諾瓦托特別設計局研製的3M-54E1/TE1亞音速反艦導彈實際上是冷戰時期著名的射程可達3000公裏的“石榴石”(北約代號SS-N-21“桑普森”)戰略巡航導彈的縮短彈體的型號。對於俄羅斯來說,超音速的夢想並不僅僅是前蘇聯時期的夢想,現在俄羅斯也有一些軍事專家繼續支持發展超音速反艦導彈,因為隻有超音速反艦導彈才能夠更好地與西方國家的防空係統對抗。這就是為什麽“白蛉”(北約代號SS-N-22“日灼”)超音速反艦導彈仍然最受俄羅斯海軍的歡迎,該型反艦導彈是在冷戰時期由拉杜加設計局研製,能夠以超過100節的速度攻擊所有級別的水麵艦艇。
“白蛉”掠海型反艦導彈長9.385米,彈翼折疊時翼展為1.3米, 打開時為2.1米,采用300千克的穿透型彈頭,其中150千克為高能爆炸裝藥,有效射擊距離為10-120 公裏。該型導彈采用推進力極強的衝壓式噴氣發動機,在20米的巡航高度至少能夠以高達1.5馬赫的速度持續飛行,能夠以15g的加速度完成S型規避操縱,直到現在仍然是世界上大量生產的攻擊效率最高的反艦導彈。另外,生產該型導彈的位於阿爾謝尼耶夫市的“進步”工業公司提供對“白蛉”的現代化改裝,能夠增強其抗電子幹擾能力,提高射程。“白蛉”的主要缺點就是載艦需要使用傾斜式發射裝置,使得彈藥儲備量較少,一艘艦艇最多能夠攜帶8枚“白蛉”。
另外一種俄羅斯感興趣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就是奧尼克斯/雅克紅係統,也就是熟知的“寶石”超音速反艦導彈。該型反艦導彈長8.9米,直徑670毫米,發射重量3000千克,戰鬥部重250千克,戰鬥部為反艦型裝藥或對地攻擊戰鬥部,導彈主發動機采用衝壓噴氣發動機;主要采用兩種不同的飛行彈道:(1)高低空混合彈道,射程最遠為300公裏,飛行高度從14米到14000米;(2)低空掠海彈道,射程不超過120公裏, 飛行高度在海平麵上10-15米;齊射間隔不超過2-5秒,從啟動到發射準備就緒時間不超過4分鍾,能夠從水麵艦艇和潛艇的傾斜式或垂直發射裝置發射,發射裝置為發射筒或發射器,使用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布拉莫斯聯合公司正在發展主要基於奧尼克斯係統的機載和潛射型“布拉莫斯”反艦導彈,其實奧尼克斯係統最初設計時的想法就是一種潛射導彈。奧尼克斯和“布拉莫斯”這兩種導彈都已經準備進入俄羅斯海軍現役,奧尼克斯、包括新一代的“北德文斯克”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正在謝夫馬什船廠進行建造。同時,俄羅斯準備將“布拉莫斯”在國際市場上出售,首先出口到印度海軍。
不管怎麽說,超音速反艦導彈始終是一種危險的武器。在超音速反艦導彈從雷達視距之外發起攻擊、飛行至目標大概25海裏時,遭受攻擊艦艇上的防空係統才能發出第一次警告。當然,這還取決於遭受攻擊艦艇雷達或者電子支援係統(ESM)天線的高度、反艦導彈的巡航飛行高度以及當時的海況。但是,無論是電子支援係統的警告或是雷達屏幕上的導彈航跡,從探測出反艦導彈到最後遭到攻擊的時間都不超過1分鍾。如果攻擊方采用多方向齊射的攻擊方式時,時間還會縮短。
來源:四川新聞網 作者:知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