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到底對我們幹了些什麽?

Zhenw (2009-01-17 17:27:12) 評論 (0)

朋友佳作(轉自)一個行者的隨想

煩惱對我們幹了很多壞事,讓我們胸口發悶了,讓我們掉淚了,讓我們暴跳如雷了,總之,讓我們苦惱了。《辭海》沒有 “ 苦惱 ” 這個詞條。翻翻金山詞霸,好玩, “ 苦惱 ” 就是 “ 痛苦煩惱 ” ,說了跟沒說一樣。看來,還是得在佛經中找找這 “ 苦惱 ” 。
佛經說 “ 苦 ” ,苦是身心所感之苦,苦與樂是相對存在的。佛經說 “ 二苦 ” 、 “ 三苦 ” 、 “ 八苦 ” 、 “ 十八苦 ” 等等,而《瑜伽師地論 · 卷四十四》則有 “ 百十苦 ” 之說。一百一十種,真夠受的。
說說 “ 八苦 ” 吧: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如果把最後這苦先放一邊,其他的七苦,那就太好理解了。
據說,當年悉達多王子出遊東南西北四門,親眼見了老苦、病苦、死苦和修行以尋求生老病死解脫之道的沙門,從而堅定了出家修行的決心。
其實,人一出生來到這世界,就已經身受了苦的滋味了。都說娃娃出生第一聲總是啼哭是因為他知道人生是苦的,這點,我不信。這輩子活得差不多了,我都還不知道明天什麽樣子呢,一個娃娃就能知道自己的一生什麽樣子,也太離奇了點。那怎麽解釋那聲啼哭呢?苦,因為那一刻,娃娃已經在受苦了,從媽媽溫暖的懷裏,溫暖的水環境裏,一下子經曆一個他所不熟悉的空氣環境,什麽都改變了,娃娃恐懼呀,多突然的變化呀。換你,你不恐懼?天上掉個狗頭金在你懷裏,你最多一愣,然後會滿心歡喜的。要是掉個狗頭在你懷裏呢?不嚇哭了才怪。
隨著人的長大,這老苦、病苦、死苦,就更不用說了,天天經曆著的,隻是人們慢慢習慣了那種苦,忘了恐懼了。
如果說陌生人的死亡還不足以讓我們感覺很難過,畢竟是自然規律,那麽,我們自己親人的離去還不足以讓我們領略死苦嗎?再有,我們豢養的阿貓阿狗們呢?反正,我的老貓死了,我難受了好多好多天。十年前你很喜歡的那部車子,現在什麽樣子了?是不是早成了老爺車了?二十年前那部呢?報廢了吧?這不是老、死?
說起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人們第一反應,總是聯想到跟自己生活、工作有關係的人:跟相愛的人不能生活在一起,這是愛別離;跟自己不喜歡的長官、同事,不得不天天湊一起,這是怨憎會;愛人結婚了,新郎不是我,這是求不得。等等。其實,我們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經曆過這些幾種苦了。
如果不記得自己斷奶時候的痛苦,總該見過自己孩子或者別人孩子斷奶時候的模樣吧?在那幾天裏,孩子經曆的就是一個他很喜歡的一個過程的終結。再比如,我們都該記得畢業離校那幾天的心情吧?對很多很多人來說,讀書生涯是自己的很重要的一個黃金時代,畢業,就意味著這段生涯的終結。這些,不就是愛別離苦?你喜歡的人、事、物,終究會離開你的。
你很愛你老婆吧?是呀,可我就是受不了她的嘮叨。你很愛你老公吧?是呀,可我最恨他每天都要跟他的狐朋狗友搓麻將搓到下半夜才回家。你父母很疼你,對不?是呀,可我就受不了爸爸媽媽要我參加這學習班那學習班,累死我了,我爸爸還愛板著臉訓人。所有這些,還不夠叫做怨憎會苦?你不喜歡,但你逃不掉。
求不得苦,就不用列清單了,隨便誰,都可以給自己列一大串出來。
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熾盛者,火勢猛烈旺盛也。拆開看,沒啥;連一起,不太好了。《佛學大詞典》說: “ 五陰熾盛苦,又作五盛陰苦、五取蘊苦。為八苦之一。指人各具五陰而諸苦熾盛,亦指有漏的五蘊之苦。例如生、老、病、死、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離、所欲不得等,均屬之。 ” 這麽說來,說七苦,說八苦,都沒錯。沒這條,這人生也已經夠苦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