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誌峰先生講“圓融和諧”

Zhenw (2009-01-13 21:25:53) 評論 (0)

宋誌峰/>先生講圓融和諧

07.3.3/>~4

我們今天主要談的是圓融、和諧。

在講之前,大家想一想,寺廟中間我們見到最多的是一個什麽樣的像?寺廟中間我們見到最多的,到處能看到的一種像,大家想一想啊。寺廟中間見得最多的,就是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種像?我們再談圓融。佛教呢,教人主要的是應對煩惱、出離煩惱的方法,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再繼續好好想一想。那麽煩惱呢,每一個人一生中間絕大多數狀態下都跟煩惱結下了不可分割之緣,就是說煩惱一生中絕大多數狀態下都會陪伴你。那麽在這個過程中,你好好想一想,佛教的圖騰,我們現在就談蓮花。蓮花的這種美德,蓮花的這種美德是一個什麽樣的狀態呢?我們先說說蓮花的生存狀態。大家想一想,蓮花的生存狀態是一個什麽樣的狀態呢?就是在淤泥濁水中間,在淤泥濁水中間生長的,能超然於淤泥濁水之外,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從蓮花回應到我們自身,就是說在我們的周圍呢煩惱重重,煩惱重重,一生一世中間呢絕大多數狀態下會有煩惱陪伴你,佛家講的三千煩惱、十萬八千種煩惱,比如說十萬八千種方便法門就是出離這個煩惱的具體的方法。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哪一種人出離了?佛陀、佛陀的弟子,就是修行有成者,比如我們寺廟中看到菩薩的塑像呀,羅漢的塑像,就是他們都是屬於出離煩惱的有成者。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怎麽出離煩惱呢?怎麽出離煩惱呢?在座的很多人心中都有一朵蓮花,那麽當我們麵對生活的時候,你是否能超然於煩惱之外,像蓮花一樣,以蓮花的這種德性幫助你,護持你的善念,在煩惱未起之前培養自己的這種美德,當煩惱來臨的時候迅速地出離煩惱,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出離煩惱不是一次兩次,不是一次兩次,煩惱呢跟快樂是一個雙胞胎,煩惱跟快樂是雙胞胎,怎麽能把煩惱轉化為中國人所說的“煩惱即是菩提”,那你就徹底的製服了,製服之後一個是自我的製服,調服自我的煩惱,另外一個是他人強加給你的煩惱,強加給你的煩惱。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首先是對內,首先是對內,其次才對外,先內後外,在製服煩惱的過程中呢要像蓮花能退染還淨,要像蓮花能退染還淨。那麽蓮花的這種效果呢,簡單地講,這個花是開在盛夏,盛夏的時候呢天氣非常的炎熱,天氣的炎熱就寓意我們自身的熱惱,就是煩惱,那麽這個煩惱是要反複地去調節引導,才能最終地達到出離。那麽這種煩惱呢,是在我們的六根之中,在六根中間自然生成的,在六根未達到統一之前,就是我們自身就有一部分來自於本能的、本性中間的煩惱,那麽這個煩惱是一個什麽樣的煩惱呢?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從飲食上來講,每一個人一生中吃無數的各種食物來調養自我,那麽在跟這種物質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間呢,一部分變成你的氣血,另外一部分變成雜質自然排泄,還有一部分,還有一部分,你無能為力的將其排出體外,就是形成一種雜質,這種雜質呢天長日久你就會生病,在自身的體內,在自身的體內,那麽這就是一種煩惱,這就是一種煩惱,有生以來的一種煩惱。那麽在這個過程中,佛家講的,比如說食平等、食知量,食平等、食知量就是幫你將有關飲食方麵殘留下來的雜質進行一種清理,進行一種保養。那麽很多人呢食不能做到平等,也很難做到知量,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間,比如說這一部分雜質是人為的,就是自我因為習慣沒有養好,沒有養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不能達到一個圓融,不能達到一個圓融,那麽這個過程中記住一點:食平等、食知量。食平等、食知量,逐步地要調整,要堅持,堅持一生一世,不是一天兩天,要堅持一生一世。那麽比如在座的很多人呢都處在一個亞健康狀態,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就是說自身體內的某一種微量的元素不足了,能量不夠了,才會引起某一個髒腑處在一個亞健康,或者說有病的一個惡性循環的狀態,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記住要反複地強化自己,一次不夠。很多人說,哦,這個道理我知道,你不知道,你沒有把它運用得純熟,所以隻是聽說過,運用的功夫不到家,不到位。在每時每刻都要提醒自己:食平等、食知量。這是一個標準,這是一個標準,在這個過程中要反複地提醒自己,要反複地完善自己,一生一世都應該這麽去做。簡單地講,從母體胎盤成形之後,你就開始跟身外的物質進行一種溝通交流,中間是無間的,是無間的。好的習慣也是要反複地循環的,要堅持的,我們一般情況下中間都是有間的,有間隔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呢,你自身的很多雜質、廢物、廢料沒有辦法得到有效的清理,所以呢你會生病,這是一個主要原因。

那麽我們再談精神上麵的。一個是物質上麵的。那麽這種達到圓融的標準、技巧,就是食平等、食知量,這是標準,而且要反複地去做,最終出離因為飲食不當、營養不良造成的這種痛苦煩惱,要反複地去調節,不光要調節自身,力爭幫助自己的親人朋友,在飲食上讓他們建立一個非常好的一種循環,一種導向。那麽我們再從這個精神上來談。當我們的眼睛看到的,對自我認知出現障礙的時候呢,往往是無能為力,很多人說我很聰明,我說了,世間人人都聰明,沒有一個傻子,那麽我們在處理日常事物的時候,自我的標準,就是這個我呢,這個識特別的重,特別的真,真到什麽程度呢?我認為的對和錯,是處理當下事物的唯一標準。平時呢,就是在事未發生之前,自己認為自己很理智,很理智,很聰明,很通情達理,當事情出來之後,內心看到的那一瞬間,馬上就處在一個混亂的狀態,就是由有序的,自己告訴自己說:我這個人還是比較豁達的,我這個人比較理智的,我不會特別地執著於對和錯。但是這個事情出來之後,我們在處理事物的那一瞬間,就是由眼睛看到,開始心想,這個循環就是在一念之間,內心呢由我以為比較理智變成什麽樣呢?失去了理智,為什麽呢?對善惡、對錯做成了絕對的真理觀,就好像這個真理就在我手裏一樣,我說了就算,而且一定要達到我認為的那個標準,達不到這個標準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痛苦,一種自虐。這個時候跟我們說的動心起念不傷自我、不傷他人是一個錯位的,是一個錯位的一種狀態,那麽在這個過程中間,大家切記一點,你所看到的相,你此時此刻想到的對和錯,隻是暫時的一個相,隻是暫時的一個相,這個相不是絕對的,也不會在你的生活中間一直不變,是一個變異的一個相。動心起念之前忍兩分鍾,忍兩分鍾,重新思考,換位思考,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就基本能做到了不為外物所動,不為外物所動,就像蓮花一樣的,在蓮花的周圍,就是蓮花的下麵,汙泥濁水從蓮花的根莖開始,根部開始,蓮花的根像一樣,逐步地、層層地、反複地過濾,將汙泥濁水中的廢料進行有效地轉化,變成一種養育自身、不傷自身的一種能量,荷花的這種德性就是要反複地過濾。大家經常食用這個蓮藕,那麽蓮藕呢就是一個反複過濾的一個過程,是一個反複過濾的一個過程,我們遇事的時候往往是看到了,馬上就有一個反應,就是第一反應,第一感覺,未加思索。很多人說我想了呀,其實是沒得想,沒得想。要反複地去想,要反複地去想、去思考才會做到心不隨外物所動、所擾,不為外物所轉,不為外物所轉。我們一般情況下呢就是因為缺乏這種技巧,缺乏在內心深處的一種思慮,就是反複地過濾一下、調節一下自己的思維波,隻要你告訴自己,你所看到的這個煩惱,隻要你不認為它是一個永久的一個煩惱,那每一個在座的都會有能力迅速地出離。為什麽這麽說呢?簡單地講,你不想讓煩惱永遠圍繞你,你有出離心,出離的這一念是一個善因,就是說未有這一念的,這一念未生起的,就在煩惱中間轉,當這一念在內心生起的時候,我們就有了出離的一個平台,我們就有了一個出離的平台,要反複地去告誡自己,我見到的當下的這個煩惱不是一個永恒的一個煩惱,不是一生一世的煩惱,不會的。為什麽這麽說呢?就說從前無數的古代有成者,他們在修持的過程中呢,幫助我們,他們曾經證了很多很多的煩惱,就說我們現在見到的煩惱,他們也見過,他們見到的煩惱我們今天依然在重複,分別的地方就說,古代有成者他們有出離煩惱的願望,而且這個願望非常非常地強,我們一般情況下,出離煩惱這個念有的,這個念呢飄浮不定,不是那麽執著,我一定要迅速地出離,就是說時有時無,若隱若現。那麽小的這種成就就會生起一種滿足心,產生一種什麽樣的狀態呢?懈怠,我慢,覺得我不錯,我處理這個問題比他人都老到,到最終呢,使自己陷到煩惱中間出不來,出不來。

大家再想一想啊。比如前兩天呢,一位善知識,我們在交談時候呢,他談到一個,他說,中國古人經常談到的這個,比如說《西遊記》中有一個比較有趣的對話,什麽樣的對話呢?菩提祖師和孫悟空有個對話,比如說參禪,參禪悟道,那麽這個參禪悟道在生活中間怎麽去悟?生活中間我們悟什麽?很多人都說了,我的悟性挺好的,那麽我們在生活中也能看到,比如說,有的人在跟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別人在戲論的過程中呢他能迅速地學會他人的長處,出離戲論。那麽我跟這位大善知識是這麽說的,我說:所謂悟,就是要相信、正信古聖先賢人生曆練的經驗,就是相信這個,這叫悟。悟啥?悟古人說話沒有虛妄,就是說沒有虛妄的,沒有修飾的這個話就是真的,能幫助我們自己。那麽我們還談到一種現象,比如說中國知識分子,或者說很多人喜歡的這個禪宗,比如說六祖慧能。大家想一想,六祖慧能的特點,六祖慧能在聽這個《金剛經》,就是他的師父,方丈在講《金剛經》的過程中,他幹嗎呢?開悟了,開悟了。悟到什麽啊?簡單地講,他悟到了《金剛經》中所談的句句真實,沒有虛妄,他相信這個東西,他相信那是真的,他相信那是真的。他為什麽相信呢?他的悟性好,他悟性好,他為人處事的時候呢,他沒有修飾,他沒有修飾,他語言,他的內心沒有修飾,他認為本來就是發自肺腑之言,他認為那是真的。比如說《金剛經》中有一句話,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相信這是真的。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護持善念,他認為這也是真的,就是要護持善念。總之呢,《金剛經》中講了很多很多的話,他認為每一句話都是真的,他認為每一句話都是真的,那麽在這過程中呢,老和尚就把自己的袈裟傳給他了,傳給他以後呢告訴他說,拿著袈裟趕快跑。為什麽呢?因為他太真實了,不會修飾自我,說:去,在人間曆練十五年,十五年之後再出來。幹嗎?再宏揚佛法,再講《金剛經》。十五年的時間幹嗎去了?就是學修飾了,學修飾了,因為他從前沒有修飾,在覺悟之前,他內心不修飾,語言不修飾,行為也不修飾,這就是他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因為他知道那是真的,我們一般情況下是看到以後,讀到經文,不管是《金剛經》還是《華嚴經》,什麽《老子》呀,《莊子》呀,看到之後,都會用自己的思維波,說,哦,這個話應該怎麽解,這段經文說的是什麽,跟我自己的標準是不是接近,就是說,我呢,是修飾過的,老先生、古人在講話時肯定也是修飾的,如果他不修飾,能流傳下來嗎?這個時候往往就會產生一種什麽樣的狀態呢?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呢,比如說老子講的《道德經》也是幫人出離煩惱的,《道德經》也是幫人出離煩惱的。那麽何以見得《道德經》就是幫人出離煩惱的呢?《道德經》開篇的時候說得很清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說世間萬物都是在反複變化的,不是隻變化一次,不是隻變化一次,在你一生一世中間呢,你所感受到的、感受不到的,自然界在反複地在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呢,因為你的這個識跟自然界中間的這個真實的自然狀態中間有距離,有漏,識有漏,那麽在這種狀態下,你所看到的,你所想到的跟現實不一樣,不一樣之後呢,反應到內心就是欲求不得,就是一種煩惱,而且這個煩惱呢發自內心,發自內心,往往一生一世都會陪伴你,隻要你未達到圓滿的時候都會陪伴你。老子講得很清楚,包括我們這個名,它所承載的信息是不一樣的,為什麽不一樣呢?舉個簡單的例子講,同樣一個名字,看來這個名字不變,但是它裏麵的內涵已經變了。我們說幼兒園的時候,同樣的名字,你所對自然,對社會的理解,對人生的渴望追求是一種狀態,童年之後到青年時代是另外一種狀態,到老年時代還有一種狀態,退休之後,處在一個新生的時候又是另外一種狀態,總之呢,這個名字看似沒有變,但是在名字之下諸多的信息量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把它這種變化總結為十二年一個周期,十二年一個周期,一天一個四季,反複地在變化,反複地在變化。

那麽我們每一個人把這個我呢看得特別真實的時候,其實你跟自然,跟你自身這個距離已經很大了,為什麽呢?我們自己的內心已經發生了很大很大的變化,發生了很大很大的變化,那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沒有,未能及時的跟自己這種變化達到一種平衡,就說我的這個識跟我的這個自我變化不能達到一個平衡,不能達到一個平衡,最後出現一個什麽樣的狀態呢?就是內心處在一個亞健康狀態,心理不平衡了,心理不平衡,甚至產生一種憂鬱呀、煩躁呀,諸多的情感就出來了,就不能變得有序,失去了一種平衡,那麽在這過程中呢,就是說我們以往修飾的東西特別多,那麽修飾中的雜質呢,相應的也是非常非常的多,那麽換一句話說,怎麽能把這種雜質排除呢?以蓮花做為唯一的、當下唯一的一個標準,用蓮花的這種德性來調節自我,少一點修飾,多一點真實,反複地過濾自身,就是從前的很多不必要的修飾引起的諸多的煩惱,把它自我的過濾,自我的消化之後,將它化去,要這麽做,要達到一種圓融,要達到一種圓融,將煩惱轉化為菩提,就是由煩惱到快樂是一念的一個轉化過程。那麽,在這一念未完成之前要反複地去訓練自我,訓練自我,煩惱隻是暫時的。我希望得到快樂,我希望得到幸福,有這個非常美好的願望做為一個平台,那麽在這個平台上多下功夫。

那麽大家想一想,早晨荷花上麵有什麽?對,露珠。那麽為什麽有露珠呢?其實這就是一種退染還淨,就是一種退染還淨。就是我們在動心起念的時候,古人說一顆智珠含萬象,就是說這一滴甘露在荷葉上、荷花上滾動的那一瞬間,其實就是我們動心起念,也就是我們人動心起念。人要學什麽呢?我們我們經常談到,比如說老子說了:上善若水。要讓自己這個意念呢在動心起念的時候像水一樣,讓這個水的定位在哪一塊呢?是在蓮葉上,在荷花中間,這個水就是聖水,就是甘露,就是水中間的精華,如果說這一滴水在荷花池中,在汙泥中就受染了,就受染了。總之呢,先要有一個平台,先要有一個平台,那麽這個平台是個什麽樣的平台呢?就是自己要出離煩惱的那個平台,我想幫助我自己,我想幫助我自己,讓我自己生活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和諧、完美,那麽以這個相引導自身。記住了嗎?就是思惟的定位,要定在無染的狀態下,思惟的定位要定在無染的狀態下,就像荷花一樣,荷花是一個什麽樣的狀態呢?是退染還淨之後的一種升華,就是退染還淨的一個升華。

那麽這種思惟模式是一個什麽樣的模式呢?我們慢慢地跟大家講。荷花呢是九品,就是一念九識,一念九識,從初品、中品到上品,一念九識。為什麽要講一念九識呢?就是遇事的時候,動心起念之前要反複地去思考,堵自己的漏洞,要反複地思考,堵自己的漏洞,最終讓語言出離的時候,就是這句話發自內心,出你口,聽到他人耳朵的時候要莊嚴無漏,學會隨順,學會隨順。舉個簡單的例子,什麽叫隨順?你的朋友,你的親人添了一個小寶寶,你看到的一瞬間要發自內心地去幹嗎?跟小朋友去交流,讚美,讚美孩子那種德性,就是我們大人缺的就是孩子那種童真、童智,我們的童真、童智處在睡眠了。你說:哇,這個小孩子真可愛,很聰明,長得很漂亮。諸多的語言幹嗎呢,你說出來之後,孩子的父母很高興,孩子跟你在交流的過程中看到你覺得很舒服,有的孩子可能還不會說話,但是他會給你微笑。那麽就是在這種動心起念中間呢,修飾的要越來越少,真實表露的要越來越多,觀察孩子,孩子和成人進行交流的時候經常會會心的一笑,會心的一笑,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我們缺的就是這個,我們一般情況笑的時候,先要觀察周圍的世界,我笑了之後能得到什麽,能達到什麽效果。孩子笑的時候他就覺得快樂呀,快樂的時候他就會開懷大笑,他就會微笑,總之他認為快樂,不像我們成人,我對你微笑之後,你留下一個什麽樣的視覺感受?你對我這個人有個什麽樣的評判?我在你心目中是一個什麽樣的地位?諸多的修飾的東西想得太多了,就是遠離了真實自然,所以我們處世的時候呢往往技巧不能達到圓融,不能達到圓融反而會傷及自身,會傷自身,使自身處在一個上下波動特別大的一種狀態,為什麽呢?有時對他人微笑一下,別人還沒有反應過來,或者說反應遲鈍了一下,你內心馬上就有一種失落,覺得冰冰涼,冰冰涼,那麽經常會有這種現象,很多人都有這種現象,為什麽呢?就說,因為我們的笑是修飾之後的一種笑,不像小孩子那麽自然,所以當我們有這種隨順的語言的時候,逐步地改善自己,自我從前諸多的修飾,慢慢地讓自己的言行舉止達到融入自然,融入自然,而自然這種規律呢,就說每一天,每一時,你都會經曆四季的變化,在你的內心裏都會經曆一個反複的變化。

那麽我們現在再談中國古人還有一部專著,就是非常有名的《易經》。《易經》說啥呢?就是講自然萬物變化之道,就是講自然萬物變化之道,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以為周圍沒有變,或者以為周圍變化特別快,總之,我所認為的這種變化跟自然真實的變化是不一樣的。什麽時候能融入到自然的變化中間去,達到像荷花一樣,能把那種清涼、清淨自然地展現在世人的麵前的時候,你就有成就了,你就有成就了,那也就是說煩惱已經離你而去,你享受的是快樂,是幸福。

那麽在這個過程中,比如說我們在這個地方談的就是快樂,怎樣去把握快樂,融入快樂,達到一種大圓滿、大和諧。那麽這種圓滿和諧來自哪裏呢?就在我識無漏的地方,就在我識無漏的地方,就在我要出離煩惱的那一念中間,就在我要出離煩惱的那一念中間去下功夫。那麽這個功夫呢,不是一天兩天的,不是一天兩天稍有成就即生滿足,不是這樣的,就是一生一世要跟快樂結下一個緣,不要讓快樂離你而去,不要讓快樂離你而去。快樂本來就是天生的,當我識我見有漏的時候,就說我的願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我首先趕走的是什麽?是我的快樂。大家不明白這個道理,大家不明白這個道理,那麽把這個道理簡單地給大家講,你要記住,你要反複地在生活中間去運用,而且要運用一生一世,中間最好是不要有間隔,有斷,有漏。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就是說快樂是天性,快樂是天性,不快樂、煩惱是我們自己找的,煩惱是我欲念太重,就說我的想法太重了,我的想法跟自然發生了斷層,受到最大的傷害是什麽呢?把自己最寶貴的東西,最渴望得到的快樂給趕走了,把快樂趕走了。

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在人世間動心起念的思惟模式非常非常地相似,非常地相似,我需要什麽?我不需要什麽?那麽在這個過程中,曆代的有成者,總結人類這種思惟模式的時候發現,諸多的思惟模式中間都有漏洞,就是這個我呢,看得特別特別的大,而且這個念力呢,非常地執著,執著到什麽程度?我們經常會做一種顛倒的想,這種想之後,就是我剛才說的,在動心起念的一瞬間,你把最寶貴的東西給趕走了,丟掉了,把最不想要的煩惱抱在懷裏,扛在肩上,而且不舍得丟掉,不舍得丟掉。其實,比如我們說每一個人呢都希望自己快樂,都希望自己快樂,那麽對快樂的認知發生了紊亂,對快樂的認知發生了紊亂。那麽,紊亂之後呢,我以為我這樣做別人會很快樂,我以為這樣做人家覺得我修養很好,那麽就是諸多的這個我因為有修飾,就是修飾的東西呢特別特別的多,特別特別的多,修飾到最後養成一種習慣,這個習慣是個什麽東西呢?就是想要得到的不是自己真正想要得到的,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間都會經曆過類似的心路曆程,為什麽會這樣呢?舉個簡單的例子講,每一個人對整潔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在家裏你喜歡幹幹淨淨,他人未必,這個人就是你最關愛的那個人,你喜歡早一點起床,你覺得幾點鍾起床很好,他不會這麽認為,不會跟你經常保持同步,不會經常保持同步。就是說這就是個人(師將雙手食指搭成“人”狀),這就是個人,這就是人,我們經常用一半,用一半,其實就是這個符號,這是最原始的那個符號,這就是個人,缺了一半,缺了一半,經常錯位,經常錯位,這是一個人,一個完整的一個人。就說自然界在造人的過程中間呢,為什麽不把人造成一隻手呢?為什麽要造成兩隻手呢?這兩個合在一塊的時候呢是一個完整的一個人,就是這個符號是一個人。這個人是一個什麽樣的狀態呢?是一個有智慧的一個狀態,有人把它解釋為這是一個慧劍,這是一個慧劍,能出離煩惱的一把慧劍。就是說我們經常會把它錯位,會把它錯位。為什麽呢?簡單地講,冷熱自知,冷熱自知,你所感受到的這個冷熱跟他人感受到是不一樣的,為什麽不一樣呢?人體有差異性,認知有先後,反應有一個鈍,有人反應特別的鈍,有人反應特別的靈敏,反應的速度也不一樣。再舉個簡單的例子講,我們的手一天二十四小時之內,它對外界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是不一樣的,對外界溫度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受,總之呢應該說是人人都有這種感受,最簡單地講,早上起來洗漱的過程中間,你對水的溫度是一種感覺,離開屋子之後在室外是另外一種感覺,在室外不同的環境中感覺是不一樣的,簡單地講,沒有一個靜止的、恒定的一個東西,總之反複地在變化。那麽在變化的過程中呢,自然界給你的這個符號非常非常的特殊,舉個簡單的例子講,比如說,我們的耳朵,正常人就是長兩隻耳朵,如果長成三個那成怪物了,那麽它對不同麵身體的靈敏度是不一樣的,就是它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那在這個過程中間呢,不同的感覺匯集到自己的大腦,形成一種判辨,在這個辨別的過程中呢,你有時候覺得冷,有時候覺得熱,沒有一個恒定的過程。再說我們的口,吃到的東西,不同心態不同環境下,你所吃到食物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是不一樣的。那麽再講一下我們的兩隻腳,腳帶你天南海北到處地遊玩的時候,它對地磁波環境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也是不一樣的,是一個反複認知的一個過程,反複重複,反複探索的一個過程。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因為我們人把這個我呢放大了,把這個我放大了,把自己本能的諸多的自然的感覺淡化了,忽視了,忽視掉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得出來說我喜歡某一種東西,我不喜歡某一種東西,往往是不能出離,往往是不能出離,也就是說缺乏蓮花的這種反複過濾的能力,我們的思惟基本就是一個扇形的,向外反複地輻射,是一個扇形的一個東西。那麽這種輻射呢,在探知身外自然,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往往會幹嗎?不知道適可地把它收回來,收回來,就是自我反省的功能特別差,前兩天我跟一個善知識在溝通交流時說,我們談到一種現象,比如說一個人想讓自己站得直,站得久,他中間要會休息,身體要得到有效的及時的恢複調節,他可能才會站得久,如果說傻站,五分鍾,身體就會出現不舒服,五分鍾就會出現不舒服,聰明的站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可能是越站越舒服,咱們舉個簡單例子講,大家看到天安門這個國旗班,武警戰士在那個地方站的時候,一站最少是一個半小時,夏天天氣炎熱的時候站一個小時,冬天寒冷時站一個小時,平時可能都是兩個小時,那麽在這個過程中是筆挺筆挺的。為什麽會這樣?因為有技巧,通過訓練,就是反複的自我鍛煉之後,達到這種境界,我們一般人呢,如果說讓你靠到牆邊去站,你站一個小時你就暈了,要不相信你可以試一下,看看你自己這種身體和諧的這種反應能力。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呢隻要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方法,我們的人生就會達到一個最終的完美,達到一個最終的完美,我們生活中為什麽有遺憾呢?就是這個我缺乏圓融,缺乏圓融,就是在動心起念的那一瞬間呢,思惟的定位沒有定在超然於汙泥濁水之外,就像蓮花一樣。就說我要想讓我的生活幸福快樂,首先我心裏的定位是超然於煩惱之外,這個意境呢就像荷花,就像蓮葉上的甘露,把位定到這個地方,才會達到完美,才會達到完美。為什麽我談到這個荷花,又談到這個甘露呢?簡單地講,中國人特別注重圓,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非常大的部分,就是這個體係非常完美,我們追求生活的什麽完美呀,家庭的完整呀。那麽這個圓放在當下荷花中間就是這個甘露,就是這一滴水。那麽老子當年曾經談到過,我也反複強調一點,就說上善若水,水的這種德性,每一個人說我有呀,是,在座的每一位曾經都有過水的這種美德,但是這個美德還不足以讓你走完一生一世,達到享受快樂,又能把快樂帶到周圍,那就是說水的這個德性不夠,還缺,沒有大到什麽?大到像海一樣,就是說我們心胸還沒有博大到海,所以呢心中對水的這種美德的容量不夠,水的這種德性在心中還有不足的一種相,那麽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讓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樣,在動心起念的時候,無數次的動心起念,每一次動心起念的時候都能像荷花、甘露一樣,就像這個水一樣,不管在哪一個點上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圓融,是一種圓融,這個圓融呢就是水在荷葉上滾動的過程中間呢,是一個圓,在移動的過程中是一個圓,它能保持住水的這種天然的本能,是一個圓,就是動心起念。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動心起念的時候呢,往往不能做到一個圓,從開始想做到圓滿,就是這個事情處理自己認為滿意,他人也能認可,往往處理的時候呢,幹嗎?不能做到適可而止,簡單地講呢,就是得理不讓人,得理不讓人,最後呢,把這一滴水就會化於無形,丟掉了,你所感受到的都是對對方的不滿,把自己的美德丟掉了,再回過頭來一看,不見了,掉到哪塊去了?掉到煩惱中間去了,那一念,美好的這一念,本來我們動心起念是希望對方感到快樂幸福,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對方認可,那麽當對方表現出來某一種反應的時候,我們不認可,我們不認可,發生一種衝撞的過程,這一瞬間丟掉了自己的美德,丟掉了自己的美德,得到的是什麽?得到的是煩惱,是不能出離,不能自撥。那這個就是跟我們美好的願心已經事與願違了。我們不希望得到這種結果,但是我們往往在生活中間無數次出現的是抱著煩惱不放,扛著煩惱不丟,是這種狀態,這就是一個虛妄顛倒的一個狀態。釋迦當年在菩提樹下說了一句話叫:善哉,善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是一個什麽樣的德相?就說我們在動心起念之前都希望達到一種完美,以善念對待自我,對待他人,但是當動心起念之後,因為我識有漏,就是急於求成,諸多的欲望幹擾了自己清淨的那一念,使這一念融入到煩惱中間去,傷自身,傷他人,這是一種不善巧的方法。這種不善巧呢,在每一個人身上都無數次地重複,這也是人生煩惱的一個根源,是人生煩惱的一個根源。

我們現在再談家、天下的問題。就是說每一個人一生中都有自己的家,國家、天下是無數的小家聚集組合成形的。那麽不管是大家小家,《西遊記》上麵談到一種觀點,就是對這個家呢要能進得去出得來,出得來進得去,這是一個反複的過程,就是說進得來出得去,出得去進得來,不傷,不傷神,那你就能給自身做主,就能給自身做主,你就是一個君子,你就是一個君子。我們往往呢,簡單地講,從小家開始啊,我們在自己的家裏的時候呢,往往未出家門的時候自傷,未出家門先自傷,回到家中再自傷。就說在家本來是一個養的過程,在家本來是一個生養的過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得到很好的休養,沒有得到很好的休養,傷的很多。每一位呢可以想一想,在自己的人生中,回到家裏,不如意的事情有多少,古人說了常有八九吧,就是不如意的事情、不如願的事情常有八九,那麽煩惱呢,多不多?很多很多,那麽出了家之外,佛家也講出家、在家,在家、出家,講的是每一個人不論在家還是出家,你要出離煩惱,要出離煩惱,不以自己的言行舉止帶給他人一種煩惱,就是不要惹惱對方,也不要惹惱自我。我們經常是先惹惱自我,再惹惱他人,在他人惹惱我們的時候,我們會形成一種反複循環,這種循環呢是一種惡性循環,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但是我們生活中會經常會出現的一種相,這個相是一個比較大的一個相,就說煩惱相,很難做到在家、出家,出家、在家不傷,能養,是一個完善的人,是一個完美的人,是一個完美的人。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大家反複地去想這個問題,你希望你的家和呢,還是你希望你的家不和?每個人說,那當然了,我希望我的家和呀,我希望我的家和呀。家和之後幹嗎呢?光宗耀祖呀。其實在動心起念的那一瞬間已經傷了,已經內傷了。我們說傷有兩種狀態,一個是內傷,一個是外傷,外傷很容易治,很容易治,吃點藥,簡單地包紮一下,很容易,比如我們的手呀,身體的某一部位磕掉皮了,流了一點血了,簡單地一包紮,幾天就恢複了,就是外傷容易治。最難治的是內傷,最難治的是內傷,因為你不知道傷到哪一塊了。外傷,簡單地說,針把手刺一下,一滴血出來了,你說,噢,這個地方受傷了。那麽我識的意念引起的這種內傷你不知道傷到哪一塊了,這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你覺得這個時候呢你很苦,心很涼,冰冰涼,不自在,但是具體傷到哪一個部位,你是不明白的,絕大多數人都不明白,如果說他能明白自己傷到哪一塊,下一次就不會在這個地方傷了。舉個簡單的例子講,比如說,我們進門的時候不小心把頭碰了一個包,三次之後,本能的反應,他就會很小心,避免再次發生碰撞,就這麽簡單的一個道理,這是外傷,我們能看得到的,馬上一種感覺。但是內傷呢,往往是一次又一次,無數次的,你不會輕易地放棄,你覺得沒有傷到遍體鱗傷,你不會放棄自我,你不會放棄自我,這就是人在顛倒狀態下的一種具體的表現。我們傷自我,從飲食,從聲波,從圖像,傷的多,傷的多,補的、養的少,所以呢,我們的這個智力狀態不是一直向上,像孫悟空一樣一直向上,我們的智力狀態呢恰恰是逐步地下降,逐步地下降。為什麽呢?內傷太重,內傷太重,所以我們的智力狀態是向下走的,孫行者的智力狀態是向上走的,他的參禪、問道,他的參禪、問道,他是跟快樂結緣的,我們跟煩惱結緣,我們對煩惱是念念不忘,特別特別的喜歡煩惱,為什麽呢?就是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意無意地惹惱對方,我們經常會有意無意地惹惱對方,這就是我們喜歡煩惱的一個表現。我們喜歡煩呀,我們不但喜歡自己煩,而且要去煩別人,覺得在這種遊戲中帶來的是一種快樂,為啥呢?這就是心理處在一個亞健康狀態,心智不健全,用陝西人說話,就是缺心眼,缺心眼,陝西人經常說一個人,說,哎呀,那個人可能缺心眼,其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周、秦、漢、唐,中華文明的這個聖地在西安,那麽最輝煌的時候也在西安,將人性中精華的部分總結最多的也在西安,也在西安。那麽在這過程中,簡單地說這個人缺心眼,為啥?他的行為經常內傷,但是他沒有感覺,他沒有感覺,沒感覺反複地內傷,這不是一種缺心眼嗎?肯定是,肯定是。我不希望大家缺心眼,我真的不希望在座的所有人缺心眼,希望快樂就在你的周圍。

當你融入到快樂中間的時候,你動心起念的這個點就是一個圓,就是一個圓,這個圓投入到身外的時候呼應的是身外的一個大的一個圓。那麽簡單地講,這個圓在哪一塊呢?我們在一呼一吸之間跟身外的大氣進行一種溝通交流,大氣層是個圓的啊,是個圓的,我們的動心起念也是一個圓的,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是一個良性的循環。那麽往往我們經常會處在一個什麽樣的狀態呢?簡單地講,大家都有過很多類似的感覺,覺得哎呀,這個地方的空氣特別清新,那個地方空氣特別的汙濁,我們喜歡清新的空氣,我們厭惡這種汙濁的空氣。那麽這是一種表相,人人都有的一種表相,而我們內心呢?舉個簡單的例子講,在動心起念傷自身的時候,就是在家裏比如說傷了自我,傷了他人的時候,所存留下的精神垃圾汙染了自己,那麽內心清淨的這個方寸,就是方寸之間受到了一種汙染,人為的、自我的一種汙染的時候呢,不願意把它及時地去清理,去淨化,缺的是蓮花的反複的過濾的這個過程,覺得沒有必要呀,我無所謂呀,為什麽?我對自我的這種內傷的狀態不了解,覺得有時候就是莫名其妙地心煩一下,過去了,到底產生了多大的這個傷害不去深究。所以呢,因為未有這種微妙觀察智,微妙觀察智是個什麽樣的智呢?在佛教中間微妙觀察智就是蓮花智,微妙觀察智是佛陀諸多智慧中間的蓮花智,就是心像蓮花,觀蓮,蓮是自我,蓮如人生,我們缺的就是這種微妙的蓮花智,我們缺的就是這種微妙的蓮花智,就是蓮如人生,人生如蓮。那麽這是一種超越,這是一種完善。

在這個中間呢,就是我希望在座的都能像蓮花一樣,有蓮花的這種美德,用蓮花的這種特殊的思維模式來完善自我。我沒有要求大家把自己的這個識放下,沒有,如果說你放下了,你什麽都沒有了呀,你不會做,你也不願意去做。我們說了,在我識的基礎上去完善自己,完善自己的不足,最終成就自己,這是主要的,就是出離煩惱。煩惱呢,一生一世都跟著你,說實話,一生一世都會跟著你。為什麽這麽說呢?功名利祿,福祿壽禧,親情關是很難過的一關,親情關是很難過的,就是我們心中有牽掛,我們心中有願望,那麽煩惱就會隨之而生,就是你在起心動念的一瞬間,快樂跟煩惱是一個雙刃劍,快樂和煩惱是一個雙刃劍。怎樣去轉化呢?就是用蓮花智,微妙觀察智,煩惱即是菩提,煩惱即是菩提,就是在一念間,這把劍,認知事物的這個實踐,心中的這個慧劍出來的是快樂,遠離的是煩惱,劃掉的,就說劍光在震動的一瞬間,煩惱自然就變成快樂了。那麽這個定位在哪一塊呢?要定在蓮花位中,將蓮花做為自己的楷模、標準,以蓮相對照自我,經常地觀察我和蓮花,蓮花和我。觀察什麽呢?簡單地講,當你遇到煩惱的時候,你首先不能去身陷煩惱,先觀想蓮花,蓮花的一生中間,它所展現出來的,煩惱就在它周圍,煩惱就在它周圍,你看看蓮池,看看蓮池周圍,再看看蓮花的根部,是不是汙泥濁水,但是蓮花的周圍非常清淨,蓮花的周圍非常清淨,就是不為外物所困擾的一個模式。

蓮花的瓣,比如說九個瓣、三個瓣,還有很多花瓣,代表不同的思維模式。我們現在先談三個花瓣,先談蓮花的三個花瓣,這三個花瓣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特別相似於我們人的這個經曆,相似於我們人的這個經曆。那麽我們特別注重的就是中間位,中間位,過去的煩惱讓它過去,未來會有煩惱,但是煩惱還未到自己眼前的時候不要去想,不要去想,注重當下,我當下的心態,我淨化的這種功夫,就是退染還淨的這種能力,我能把握的、擁有的就是當下的這個東西,我未來是否能出離煩惱,就看我當下是不是能常住退染還淨的這個心境,這是功夫,這也是技巧。在這個整個過程中呢,達到一個循環,就是把過去的要舍得掉,要能放得下,我們往往覺得放下了就吃虧了,就吃虧了,所以呢,永遠會跟煩惱為伴,煩惱會陪自己走過十年、二十年。真的是想起來很辛苦,但是你就這麽做了,沒有辦法,真的。想一想,自己學了十年,看了很多很多的書,跟很多很多的人進行一種溝通交流,留下最多是什麽?是煩惱,得到最多的是什麽?是煩惱,就是念念不忘的,是哎呀,我的這個親人,我的那個朋友帶給我的什麽煩惱,就是煩惱這個東西,把它看得太重了。我們再換句話來講,我們自身心、神、意,精、氣、神,這個家,就是這個家園呢,有快樂,有煩惱,那麽讓哪一個能做主呢?一個完美的君子是快樂做主的,一個完美的君子,就是他的人格是以快樂作為支撐點的,是以快樂、利他作為支撐點的。那麽換句話講,不是君子行為的時候,什麽樣的東西在你的內心做主呢?是煩惱,你經常看到的、想到的,更多的都是煩惱,讓你的智力呢從高點向低在走,不是以低點向上在走,從高點向下在走。那麽這種行為呢不是一天、兩天了,是幾十年養成的一種習慣。那麽我們現在呢,就是在有生之年力爭完善自我,像蓮花一樣,像蓮花一樣,有這種退染還淨,出離的這種能力,就是人人都有,區別的是你是否做一個有心出離煩惱的人,你是不是想變成一個/>君子,一個好人,一個快樂的人,這是一個分水嶺,這是一個界線,就是這個界線、這個點是一念之間的。需要用什麽來觀察呢?需要用蓮花智來觀察,蓮花智就是我們平時給大家談的,有人聽到的,是微妙觀察智,微妙觀察智,就是佛教所推崇的諸多智慧中間的一種,蓮花智,當然了,大圓滿智,很多智,我們現在談蓮花智。我覺得這個呢,對當下的自我,比如說明天就是什麽?(正月十五/>)團圓了,我希望大家在這一年中生活達到一種完美,達到一種完美。那麽這個完美呢像這個湯圓一樣,湯圓的形狀是個什麽樣的狀態?圓的,裏麵是個什麽東西呢?甜的,就是說古人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生活甜甜蜜蜜,圓滿,圓融,圓融。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一家團圓,親友團圓,家族團圓,那麽最終達到有成,就說有成。這個有成是什麽?享受快樂,快樂一年,快樂一家人,快樂一個家族,快樂一大片,這是中華民族,就是古人希望大家,希望周圍的人達到的一種圓滿,這是第一個比較大的節日,上元。

我希望大家能像明天的節日一樣快樂,那麽你能不能做到呢?就是看你願不願意去下功夫。咱們再簡單地講,元霄下到水裏邊要融入到水德有一個過程,還有一個火候的問題,不是一丟到水裏就能吃的東西,是有技巧的,就是文武兼容的。文武兼容的,火候到位了,吃到口裏,美在心裏,火候不到位,急於求成,是個生的,火候過了是一個苦的,恰到好處,就是要把握火候,要有那份耐心,要有耐心。我們在生活中往往失去、丟掉了那份最美好的德性之一的耐心。再把它回過頭來講,比如說小孩子從出生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關愛,非常非常的有耐心,我說的是天下絕大多數的善良的父母,很有耐心。這個耐心在什麽年代就開始退化了?孩子三歲之後,逐步的耐心就沒有了,十歲八歲的時候基本就淡的跟水一樣,這個時候幹嗎?就會爭執,你對孩子不耐心,孩子對你也不耐心了,就開始幹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主張了,認知了。到什麽時候這份耐心又回來了?等你到七老八十的時候,子女對你這種孝敬,那份耐心又會回來,等你走不動的時候,你的孩子就會再一次把那份耐心給你表現出來。就說三歲之前你對他的那份耐心,到你七老八十的時候,你走不動的時候,孩子就會把那份耐心還給你,形成一個完美,這個完美是啥?中國人說的孝。孝,是人類諸多美好德性的一種德性,這是一種完美。那這個循環是不是有點太長了?是不是有一點太長了?中間的間隔幹嗎?就是人這個空間太大了,這個空間太大了,本來是這樣的。要培養自己的耐心。

我今天給大家講的主要就是我們在生活中要明白一點:煩惱隨時處處都在,煩惱隨時處處都在,怎樣對待煩惱、出離煩惱?就是以蓮花做為標準,用蓮花這種反複的過濾,大家經常比如說吃蓮菜的時候,當你清洗的時候看看蓮菜的根部是個什麽樣的狀態呢?就是個反複過濾的一個過程,蓮菜是個反複過濾的過程,最後得到一個果,這個果、這個位呢,就是荷花位,就是一種清淨祥和位。那麽它要反複反複地過濾,這個蓮耦呢,簡單地講,放在我們人身上的時候呢就像這個胳膊、這個手一樣的,一個關節一個關節,簡單地講要反複地反複地過濾,就像不同的關節,它接受的時候呢它是一個反複過濾,反複跟自然進行溝通交流的一個過程。那為什麽造的時候不造一個節呢?要有很多關節呢?就是生活中你要反複地去強化自己的好的這個意念,讓這個意念呢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而且要反複地循環,生命不息這種循環應該不停止。我們往往做的時候,下功夫的時候,就是三天的功夫,三天的功夫,三分鍾的熱度,不管是讀書還是學習,很難做到一生一世,很難做到。那麽在這個過程中,舉個簡單的例子講,我開始時候給大家談到中國佛教的有成者六祖慧能,慧能在接受了師父這個袈裟之後,師父說了,你用十五年的時間去學會跟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就說觀察,觀察他人內心真正的需要什麽,真正的需要什麽。他用十五年的時間在不同人中間去觀察他人,去了解他人,而不是說我一走出寺廟,我現在已經成了,我現在已經成了,有成了。他用了十五年的時間,那麽最終呢建立了他的一個輝煌的人生。從他的年代到我們現在,我們經常也會談到他,就說他是一個成功者,他的人生是一個完美的圓,他的人生是一個完美的圓。那麽為什麽以慧能來談論這個技巧方法呢?我們經常是這樣的,就是當我們走出高校大門的那一瞬間,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暗自地拍著自己的胸部說,我是一個有成者,我是一個有學問者,我已經學成了,為什麽呢?學位拿到了,學位拿到了,我是一個有成者,我現在有知識了,我現在有能力了,那麽在這個過程中缺的是什麽?缺的是真正地進入生活之後的這個我的觀察智,就是你所學到的跟你未來所麵對的生活,這種觀察還缺很多很多,還缺很多,你看到的就是中國古人說的紙上談兵,不是兵家高手,紙上談兵的不是兵家的大家高手,是一個虛的、空的,這個曆史上有很多這種事例,有很多事例。

諸葛亮一生,人們都說很聰明,聰明人也有失誤的地方,也有失誤的地方,諸葛亮在出這個(祁山),進駐中原的時候,就是想統一中原的過程中間呢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諸葛亮身邊有一位經常紙上談兵的一個高手,諸葛亮一生的心血就到此就白費了,出祁山的時候,慘就慘在啥?缺乏觀察每一個人的這種能力,他有知人的這個能力,但是,不是對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微妙觀察。諸葛亮識人,但是不是對每一個人都能一個非常好的定位,是他最好的朋友,那他把他最好的朋友也就給推上斷頭台了,就是紙上談兵,你有興趣看看。為什麽這麽說呢?就是說事物一直在變,我們在觀察自我的過程中間呢缺乏這種能力,忽視了這種能力的培養、完善,經常覺得我已經有能力了,我對這個人了解,對他人也了解,不是對所有人了解,不是對所有人了解的。就是這種能力要反複地去培養、去完善,諸葛亮非常非常的聰明,都有如此重大的、沉痛的失誤,這個失誤使他一生中的願望象一個水泡一樣給滅了,那麽一生中留下的最大的遺憾是什麽?就是不能真正謙和地做到一生,不能真正的謙和地做到一生,不能。為什麽呢?當時諸葛亮已經作為主要的人物了,就是從二線到一線,劉備已經死了,劉備的兒子繼位以後,他已經是一個人說了算的一種狀態了,那麽就是在這種狀態下產生了一種什麽?我慢。他覺得他很聰明,他覺得他對所有的將領都很了解,就是因為產生了這種我慢,使一生英明有一個問號,留下了一點遺憾。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呢應以此為戒,反複地完善自己。就是你一生中,你會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下做一種溝通交流,那麽謙和心是你成功的法寶,丟掉了謙和你離失敗就近了一步,甚至就站在了邊沿,站到了邊沿。謙和心是法寶,謙和心是法寶,那麽要反複地去培養這種謙和。比如說,再舉個簡單的例子講,我們看書的時候,往往經常會幹嗎?一句兩句之後,還未吸收消化運用的時候呢,經常會去賣。這是經常會有的,比如新聞呀、報紙呀,經常你會看到,就是一句話在這個地方賣一下,完了以後然後在另外的地方賣一下,也會這樣的,缺的啥,缺的是一種內涵,就是說文化這個東西呢越老,進間越長,它展示出來的效果是越輝煌,越智慧,就是這個慧光越大。科技呢,我們覺得就是要越新越好。就是要兼容這兩個,在自己的修養上讓自己文化的積澱穿越時空。簡單地講,從我們說的周、秦、漢、唐,逐步地繼承,到現在的運用,我們對科技知識的追求應該是越新越好,最終達到東西合壁,達到東西合壁,不要讓時代把你給淘汰掉了。簡單地講,比如說科技越新為什麽越好呢?比如說網絡,網絡讓地球真的變成地球村了,真的是變成地球村了,這個對你了解他人、了解周圍提供了一個非常善巧的通道,一個平台,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要學習他人的長處,要關注科技的發展你才不會思維老化,才不會思維老化。那麽從另外一點講,提升自己的氣質,要腹有經綸,這是我經常說的一句話,改善自己的氣質要腹有經綸,那麽我反複強調的,中國傳統經典中間很多東西呢,我們先從離我們比較近的地方開始去學,比如說唐代輝煌的時候,有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是個什麽樣的現象呢?在李世民時代呢,將佛教大乘佛法,比如說慈氏的這個體係作為聖教,作為聖教,這是我們看到的、讀到的《瑜伽師地論》。在李世民之後的又一位著名君主武則天的時候,她將《道德經》,就是武則天要求她的七品以上的官員人手一本《道德經》,人手一本《道德經》,這個《道德經》不是裝飾的,是要通讀的,是要通讀的,就是《道德經》。那麽,在唐代的時候我們看到這個佛教和中國本土的道家的是一個互補的過程,是一個互補的過程,而中國最鼎盛的時候,文明都是一體的,文明是一體的,是不分外來的還是自家的,唐人的心胸是博大的,這是世人公認的,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聽到的,海外的說唐人、唐人街,經常會聽到、想到,當想到的時候覺得很自豪。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就說有兩大文化支柱,在唐人的心中,他們的血脈中間有佛教的智慧,有本土的智慧,就是說這兩種智慧在唐人的血液中循環、運用,主要是運用,以古人的智慧作為標準達到一種創新,唐人的心胸是博大的,是博大的,是平等的,是平等的,能做到博大,能做到平等,我們現在很難做到在文化上平等、博大,為什麽這麽說呢?簡單地講,當我們看到某一本書的時候,我們就會說這本書是最好最好的,這個人是最好最好的,比如說像有人去讀武俠小說,武俠小說中間的什麽金庸呀,諸多的書,還有其它的武俠書,產生了不同門派的爭鬥。那麽大家再想一想呢,這種俠義人中間呢最後大成者是啥?是一個什麽樣狀態的人?是沒有門戶之見,是一個無招的一個狀態,是一個無招的一個狀態,沒有門戶之見,是一個無招的一個狀態。這個無招怎麽去解呢?就是說我有很多標準,我有很多想法,我認為這個好,美,那個醜,這個善,那個惡,這就是架式,這就是分界線,不同的架式養成不同門派的這個人,最後出一位真正的一流的高手的時候,天下唯一的大俠的時候呢,他沒有招數了,沒有了所有人的這個見,沒有所有人的見,他的見就是所有人希望、認可的一種高度,就是他的人格魅力超越了所有的小的門派的門戶之爭。那麽大家推崇的是啥?是他的人格,就是說他真的是有一種君子的那種行為,又能做到公平公正,就是公平公正,沒有分別心,有的就是平等,就是一種公正,就是一種公正,那麽在這個過程中,他能做到老大。我們往往呢缺的就是這種心胸氣度,以後在這個上麵多下功夫,下功夫之後就會發現東西文明是一個圓,東西文明是一個圓,為什麽這麽說呢?大家可能曾經聽說過一句話,這句話叫什麽?說風水輪流轉,風水輪流轉,就是人類文明在不同時候呢,他的暴發點是不一樣的。

那麽我們現在再談中國古人,就說周代的人吧,從周、秦、漢、唐開始,我們這次談周代的人,專門談周代的人,周代的人他們推崇的標準就是人與人交往的時候是什麽樣的標準呢?是君子式的標準,他們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倡導的是個性的張揚,個性的張揚,就是能力的發揮,英雄不問出處,在《封神演義》中你能看出來,不管他是哪一個山上的,是從民間來的還是從城裏來的,隻要你有才能,國家會給你提供一個平台,讓你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薑子牙就是最典型的一個代表,六十多歲了才出來的,那麽我們現代人說,六十多歲以後呢退休了,我說了,六十歲以後是你新生命的一個開始,一個循環,如果說你認為你老了,你沒用了,那你真的就沒用了,就老了,如果說你認為你的生命還可以繼續,還可以繼續活得更滋潤,那麽這個新的起點就開始了,就是一個循環,那麽這個循環中間要下功夫,去培養自己的這種元氣,要培養元氣。那麽這種君子式的行為經曆了數千年之後,簡單地講,比如說美國的民主呀,美國人推崇的這種標準,那麽美國建國多少年?也就三百多年吧,它的這個物質基礎、科技水平可以說世界超一流的,你承認不承認它都是。為什麽會這樣呢?美國首先是一個移民國家,就是不同民族的精英,精英、有識之士,他們推崇的標準是一樣的,就是君子式的標準,我們說了,個性的張揚,個性的張揚。那麽中國在什麽時候這種個性張揚受到打壓呢?宋明理學之後,宋明理學之後,我們就覺得我們什麽都有了,天朝大國,這種我慢,那種懈怠心理就延續下來了。所以呢,科技是出在西方,就是近代科技出在西方,離開了我們東方本土。為什麽會這樣?就是宋明理學對他人,對後世人造成的一種製約吧。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千萬不要鑽到牛角尖裏邊去,不要認死理,那麽在這種狀態下呢,你的人格才會最終的真正的成為/>君子,就是完美的人格,成為/>君子,做到什麽呢?莊子說的,我是蝴蝶,還是蝴蝶是我?這是一種超越。我們一般情況下呢,就是我識諸多的這個點,就像蠶在做這個繭一樣,就像蠶在做繭一樣,我認為這個好,我認為這個好,我認為這個有用,把所有的,絕大多數的垃圾放在自己的周圍,就是煩惱,煩惱就像網一樣束縛自己,使你自身不能把你的美德發揮出來,那就是一個蠶,蠶在做繭,做繭幹嗎?不能出離。那麽莊子說了,要破繭而出,要破繭而出,放下,粉碎這個煩惱這個網,他說這個網呢三千煩惱在那一瞬間就可以粉碎,就是找到一個突破點,我們要自己要出離了,我們自己要出離了,那麽出離的過程中呢,這個時候呢,再一次自由自在地融入到自然界中間去,融入到自然界中間去,就是給自己一個新生的機會,得到快樂。其實我們要的啥?經常談到的是自由快樂,這個相就像彩蝶在飛舞一樣,就是莊子說的彩蝶在飛舞,這就是人格的一次超越,一種展現,一個非常美好的一個相。我希望大家呢早日突破自己的那個煩惱網,把煩惱網給粉碎、放下,成為自由的一個你,這個時候幹嗎呢?心理是平衡的啊,蝴蝶在飛的時候它的平衡性非常好,心理是平衡的,就是對世界的認知是平衡的,隻有平衡,心理平衡了,才能自由地運動,首先要平衡,就是一個平衡的一個過程,這種平衡呢非常重要,有平衡了才會有自由,記住,心理平衡了心理才會自由,心理失衡的時候呢,心理就不自由,你要想讓心裏快樂,那首先要建立在平衡的基礎上。這個平衡呢,把它說透說破,就是不要妄起分別心,這個妄念呢是破壞平衡的一個罪魁禍首,不要起妄念破壞心理的平衡,那麽平衡就在你周圍,快樂也一樣。

今天哪,我就給大家講這麽多,明天我們接著談圓的問題。今天我們主要談微妙觀察智,就是這個蓮花智,這個是佛教的。明天我們主要談這個圓,本土的,就是說中國老祖宗自己的圓的問題,那麽這個圓哪,簡單地講在周、秦、漢、唐之前,人類文明中間比如說《連山》呀,《歸藏》呀,談的就是這個圓的問題,那麽後來時候比如說周人在繼承古人的基礎上,比如說《易經》也在談圓的這個問題,也在談圓的這個問題,就是你的人生是不是圓融的,是不是大成的,圓滿的,我們明天再繼續談。希望古人的這種方法呢能對我們在座的每一位有幫助,也希望在座的每一位早日養成微妙觀察智,就是蓮花智,來解決自己的煩惱,出離自己的煩惱。

好啦,該走可以走啦。

製服煩惱的這個功夫呢,我們每一個人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反複地去下功夫,要像蓮藕一樣,對生活中的煩惱,要反複地過濾,一遍是不夠的,兩遍也是不夠的,這個需要一生一世不間斷地去反複地過濾。

我昨天跟大家談到的,就是說荷花這種景像呢跟我們人生存的這個空間環境是一樣的,就是在你的一生中間呢,煩惱就在你的左右,煩惱就在你在左右,這種煩惱呢一種是來自身外的他人的煩惱,另外一個呢是我們自身的煩惱,兩種煩惱呢經常會出現,而且會反複地出現,就是說相似的煩惱會很多很多,展現在你的麵前,不同的就是怎麽去對待這些煩惱,製服煩惱,將煩惱作為菩提轉化成為自己的慧光,引導自身,讓自己的生命做一種良性的向上循環。如果說我們不能做到這一點,小有成就即生滿足的話,就會再一次陷入煩惱。我們給大家講的主要是幫助大家堵漏,堵漏,煩惱就是因為自身認知有漏,就說我想的跟現實有距離,我想不明白的事情很多,我無力操控的、不和諧的因素太多太多,我們就是幫大家從這個地方入手,去堵漏洞。

昨天我們談到蓮花的這種特殊的功效,蓮花呢,比如我們說三個花瓣的,剛開始是三個花瓣的,是一念三世,一念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念三世,那這個念力是從哪塊起的,當荷花早晨開放的那一瞬間,荷花上麵有甘露,那個露珠在花中滾動的過程中間,就代表自己在動心起念,這一念要兼顧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能把握的就是現在、當下,過去的呢,我們要善於把它放下,丟掉,未在就在當下的心態中,這個希望,這個種子就在當下,你想讓自己快樂幸福,能不能快樂幸福就看當下自己的心理是不是健康的,是不是快樂的,你是喜歡快樂呢還是喜歡煩惱,就是糾纏於煩惱中間不可自拔,陷到這個汙泥濁水中間去了,還是超然於汙泥濁水之外,像荷花一樣從自己的周圍淨化,從自己的周圍淨化。每一個人可以想一想,當你看到盛夏的這種荷花蓮葉的時候,荷花的周圍這個水比較清淨,荷花周圍的這個水是比較清淨的,就是說從當下自身周圍做起,出離周圍的煩惱,先建立一個非常清淨的無染的一個平台,這是出離的最基本的一個點,把這個點找到之後呢,在這個上麵護持善念。我有優點呀,我不希望煩惱呀,把煩惱放下,讓這個善念逐步延伸放大。

我們再談談,今天主要就是談這個圓。那麽這個圓呢,圓滿,圓融,主要的是《瑜伽師地論》中談到的一個觀點,就是我們人和人溝通交流的時候用的是啥?最多的是什麽?是語言。就是語言,要求這個平台怎麽定位呢?語言要無漏,語言要無漏。怎麽能做到語言無漏呢?首先要調柔自性,在自性調柔的這一瞬間,你說的話對方喜歡聽,對方喜歡聽,你說出來的話不傷對方,對方願意跟你繼續溝通交流,這是最基本的功夫。就是說,你首先說話人家要願意聽,喜歡聽,聽了以後覺得舒服,這個語言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沒有這個作為一個平台,一個鋪墊,你的溝通交流就不能持續,就會出現斷層,就會出現斷層。先調柔自性,先調柔自性,就是我們在心平氣和的時候,我們的語速,我們的表情他人很容易接受、認可,當我們自己心浮氣燥的時候,我們語速,這個頻率的變化就會非常地快,他人聽了以後這個耳膜振動很不舒服。先從調柔自性開始,讓自己基本做到心平氣和,就說自性的這種美德像水珠在滾動,自然地滾動一樣。那麽這樣一個好的平台建立了,隨後呢,這個漏洞就會越來越少。大家想一想,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間,以往的我,曾經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我的語速是個什麽樣的狀態,當我情緒起伏比較大的時候,我的語速表現是個什麽樣的狀態,每一個人都經曆過我說的這個優點的心平氣和、心靜如水的這個過程,也有煩躁不安、性如烈火的這個過程。那麽前一種美德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前一種美德就是心靜如水,自然地流露的時候,對方感受到的是一種柔美,是一種柔美,當我們心浮氣燥、性如烈火的時候,對方就會給我們一個什麽樣的評價呢?說我們不可理喻,我們不可理喻,我們此時此刻的這種狀態是一種小人的狀態,不是一種君子的狀態,那前一種美德呢就是一種君子式的行為。那麽這種行為呢在家庭,你曾經運用過,在工作單位你也運用過,想一想你的成功,人際和諧的主要的東西呢是心靜如水,大家公認你好,不管是認識你的人還是不認識你的人,對你沒有非議,當你心浮氣燥,性如烈火的時候,你的親人,你的朋友,你所見到的所有的人都會因為你的心浮氣燥、性如烈火引起他人無限的煩惱,你看不慣所有的人,你能認可的就是你自己,這個時候呢,我們自身的人際交際這個網馬上就是一種惡性循環,就好像我們從蓮花中間再次進入蓮花根部的汙泥濁水中間,就是這種熱惱、煩惱,就自然地陪伴你左右。那麽這一瞬間,我們已經處在一個下士的位,我們處在了一個下士的位,傷了自身,也傷了他人,傷了自身,也傷了他人。那麽為什麽我們經常會有這種狀態出現呢?就是自性沒有調柔,調柔自性的功夫不夠純熟,不夠純熟,那麽就說自己在起心動念的時候呢處在兩邊見,就說對和錯,沒有中間過渡的色彩,沒有中間過渡的色彩,對就是絕對的對,錯就是絕對的錯。那麽再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在生活中有一種現象,有一種人呢喜歡打抱不平,做了一件事情,這個時候呢幹嗎去了?去參與評論雙方的這個是非,以自己作為一個標準去評判,他當時認為他自己非常的了不起,他認為他做的是對的。好啦,這個事情三天過去之後,再回過頭來想,當初自己行為中間諸多的不足的地方就暴露出來了,就是跟自己想象的是不一樣的,自己當時以為AB錯,到後來時候發現不是這樣,正好自己是顛倒了,做了顛倒想了。為什麽AB最後又和解呢,不是因為當時的這個我在中間做和事佬,做了評判了,是兩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美德,不願意傷及對方,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本能、本性,就是這種本能本性在那一念中間,當看到那個人特別執著的時候,就說AB產生一種爭執之後,再來一個第三者,當他們觀察到這個第三者比他們更執著於對和錯的時候,他們幹嗎?他們看到了自己不足的地方,所以這個爭執到此就結束了,他們覺得不值呀,為啥呢?看到了另外一個相,他比我們還著急,還認真,覺得不值,就是觀到這個相的時候,AB自然就分開了,那麽第三者以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以為自己很有能力來處理,就是作為一個法官來斷這個案,其實AB看到作為法官式的這個人更執著更認真,認真到了這個事情跟他沒有任何關係,他能急得脖子紅,眼睛瞪,諸多的那個相他覺得不是他們追求的那種/>君子式的修養,所以人家由開始的爭執到心平氣和的各自幹自己的事情。那麽這一位呢,事過之後,他也有一個反思的過程,哦,開始以為,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會經曆過這種相似法官的經曆。其實再回過頭來看呢,就是這個對和錯不是自己想當然的對和錯,很多東西都是一廂情願的,我們一廂情願的事情去做的。

那麽在座的每一位有沒有做過法官?肯定有過相似的經曆,有人肯定做過很多次法官。我為什麽這麽說呢?就說我們要保持一個中位,要保持一個中位,心裏定位的時候要定在中位,而不是看到表麵的對和錯。中位,中位的時候才能做到自我柔和。那麽自我這種柔和呢很容易跟身外的他人進行一種溝通交流。今天是吃元宵的時候,我們昨天說了,元宵的形狀是啥呢?是個圓的,但是要把元宵吃到口裏,口感很舒服,心裏很享受,那是要文火、武火慢慢地煮,把這個火候要把握好。我們往往參與他人這個煩惱,或者我們自己帶給他人煩惱的時候呢,因為自我的火候,就是認知度,這個度過了,這個火過了,不該執著的時候執著了,該執著的時候反而懈怠了。什麽叫執著呢?我們說了,自我君子的人格的培養,人格的完善,在這個上麵應該執著,應該執著,就是一生一世都應該這麽去做,而不是把一時的得失看得特別特別的重。人生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這個不如意的事情是個什麽狀態呢?就是說當我自性不能調柔的時候,不如意的事常有八九,就會陪伴我左右,當我心性調柔的時候,我周圍的一切都會非常如意,如願。想一想,自己是在哪一種狀態下,是在清淨祥和的狀態下生存呢,還是在那個不如意的事情中間去糾葛,不能出離?這個時候要反複地去想,想什麽?想蓮花的這個退染功夫,想蓮花上的那個水珠,這種圓融。

我們再看看自然界的大相啊,影響我們生命的,跟我們生命關係非常密切的,不可分的就是太陽。太陽的形狀是一個什麽樣的形狀,是一個什麽樣的形狀?大家說,哦,那是一個圓的。其實,它是生命的一個主要的一種源泉來源,那我們為什麽時候處事的時候不能像它那樣去做呢?為什麽要計較呢?得失為什麽把它要看得那麽重呢?太陽不會因為你喜歡它還是不喜歡它而停止發熱發光,不會的,不會的。它是一個恒定的,是一個相對永恒的一個東西。那麽我們再看看生活中間,我們做了很多事情,當你做事的時候呢,你急於希望得到對方的認可,或者讚揚,那麽這個主要是在家裏或者說工作單位,都會有相似的狀態,做了之後呢,在未有跟自身這個原來的最初的想法吻合的時候,你心裏就會產生一種失落感,就是我們說的,欲求不得,欲求不得就會有煩惱,那麽這個煩惱就是我付出的值嗎?我為什麽要這麽付出,你為什麽不做?開始計較了,開始認真了,開始認真了,失去了太陽的天性,就是陽光溫暖的那個天性,這個天性到此跟你有距離了。我們再看看自己腳下的大地也是個圓的,也是個圓的,那麽在這個過程中不管你感謝不感謝大地,大地都會承載你,厚德載物,這是地德、坤德的一種相,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它,它都會讓你在它的身上生存、繁衍,它不會因為你說,噢,你看這一塊風沙特大,那一塊地方特別炎熱,那個地方又很寒冷,放棄你,它不會,不管你怎麽說,怎麽想,總之你讚美的時候不太多,抱怨的時候很多,大地不會因為你有怨言,你有怨氣,放棄你,它是個圓,它能包容你,你優點、缺點都在它這個圓心中間轉,沒有在圓的邊沿,離開這個圓轉,你是在圓心的中間去旋轉的,去生存發展的。那麽在這個過程中間呢,我們缺的啥?大地的這個坤德,就是寬厚的這種心裏,容人之量不夠,容人之量不夠。培養自己海一樣的心胸,培養自己的大氣,而不要特別特別的小器,就是不能執著於眼前的得失,把目光放遠一點,把目光放遠一點,給自己把這個位定高一點,才有一個發展的一個空間,執著於當下的得失,你就會在煩惱海中不可出離,不可自拔。大家想一想,大地是不是這樣,你對它好,你對它不好,再簡單地講,我們每個人自身生理的一種本能,你的排泄物是不是你最認為不潔淨的東西,大地接收了,大地沒有怨言,大地沒有怨言,同時它又提供你生命不可缺少的諸多的營養,我們給大地付出了多少?我們付出了多少?這麽去想。那麽比如說自己的家,這個家呢是我們無數的願望希望有的一個環境,一個圓,我們從小開始想像,不管是父母、長輩幫你想,還是到成人之後你自己想,你想有一個家,屬於自己的一個家,那麽當有一天你真進到這個圓中來的時候呢,進到這個圓中來的時候,珍惜、渴望的那種念力慢慢地就會向下走,就會向下走,偶爾也會向上走,那麽總之呢,由開始特別渴望有家,到最後覺得,哎呀,煩惱最多的也就是家。為什麽會這樣呢?我們說了,缺乏地德,缺乏天性,這個天性就是那種光明火熱的天性,厚德載物的這個心理,缺的是這兩個。那麽為什麽有煩惱呢?就是這兩大塊已經缺了,你想一想,煩惱不生起來那就不成道理,因為你缺了兩塊,生命的兩大塊,我們比如說天、地,我們人在中間,我們把天丟掉了,把地丟掉了,我們在哪一塊呢?心無定處,身無居處,你不煩惱誰煩惱?你不煩惱那才叫怪,那叫不正常,那叫不正常。想一想,天地在自然循環的過程中間,你沒有一個定位,你沒有一個定位,那麽在這個過程中,你的這個物質是不是開始發生紊亂?我們說的物質的最精華部分,就是你的心性,開始無助,開始無助,產生一種不安、煩燥、絕望、痛苦,那這是必然的一種現象,就說沒天沒地了,也沒有家了,因為你不愛這個家了,因為你不愛家了,你覺得你奉獻付出的特別特別的多,產生一種厭惡,所以這個煩惱就在你產生厭惡的那一瞬間自然就生起了。我們為什麽要這樣講呢?就是幫助大家出離煩惱,出離煩惱,家是一個圓,隻是一個小的一個圓,天下是一個大圓,無數的小圓在這大的圓圈中間做一種運轉,那麽在這個過程中,有時候順應這種大的這個圓做一種有規律的互動,有時候呢,因為我們不要天了,不要地了,也不想要自己的家了,所以這個圓呢就做一個顛簸的一種循環,它不知道怎麽去循環了,沒有規律,是一個無序的一個循環,那就是撞一下,再撞一下,三撞兩撞有的家就撞破了,就撞破了,撞破了以後幹嗎?沒有家了,就沒有家了。這是我們沒有要天,沒有要地的一個結果。為什麽這麽講呢?就是我們動心起念的那一瞬間,我們能把握自己的就是動心起念,我們不能把握的同樣是動心起念,心性調柔了,你就能把握自己,心性不能調柔,你就很難把握自己。就是同樣是你,不同心態下你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你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一種是君子式的平和,一種是豺狼式的什麽?無情,是一種無情。那就是在兩種狀態下,我希望大家是/>君子,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起碼不能成為社會的負擔。這樣呢,走完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人生走向光明,走向輝煌。

我們再看看我們自己啊。在現在科技中間呢大家都知道,每一個城市飲用水幹嗎?要反複地淨化,那淨化的過程是一個反複過濾的過程,反複過濾,反複過濾,把雜質,就是對人身體有傷害的雜質擋在外麵,飲用的是中間的精華部分。其實我們每天對自己的精神境界、心理也要反複地去過濾,也要反複地去過濾,此時此刻我的性格是不是柔弱似水,美德就象水一樣?那麽在這個過程中間,因為我們的心性沒有調柔的時候,當我們開始去有意識調柔的時候,心性會有一種表現,這種表現就說,我在未注意我心性柔弱似水的時候,我偶爾還能做到心平氣和,當我現在把精力放在準備引導自我像水一樣充滿這種美德的時候,我性格變得怪怪的,不可捉摸,會經曆這個過程,就是你那種煩燥的東西在製服的過程中它有一個反複,有一個反複,不是這個方法不對,方法是對的。比如說我們從前不太關注自己是君子還是小人的時候,我們覺得有時候是/>君子,有時候是小人,當我們有意向/>君子靠攏的時候,我們的性格變得比較煩噪。為什麽?君子的這個能量還不能做主,君子的這個能量還不能做主,所以會出現情緒上的反複,過這一關,過這一關。再舉個簡單的例子講,比如在座的,女性同胞很多,男性不太多,比如說溫柔,溫柔似水,要享受溫柔還真的是要有功夫的,你們可以觀察你們的另外那一半,不是你每一次表現出來溫柔似水的時候對方都能有一種呼應,有一種認可,享受溫柔是要功夫的,不是所有男人都能享受的。所以我們在引導自我的過程中間呢,在夫妻交往的過程中呢要做到適可而止,要做到適可而止,因為享受溫柔是男人特別渴望的,幾千年、幾萬年希望自己的妻子柔弱似水,像水一樣非常完美,但是真正地進入狀態的時候,一般的老爺們就傻眼了,就傻眼了,不會享受,不會享受。為什麽呢?對方的這個自我的君子的心理不夠完善,君子的心理不夠完善。那麽你要想讓家庭和睦,在表現自己柔情似水這種美德的時候,這個度要把握好,還不能一下把它放得很大,一點一點,就像水珠一樣,一點一點去滲透,直到有一天,用你的這個美感化對方,感化對方,提升對方的美學觀,要提升對方,不能,哎,我今天一表現出來,三天能表現出來,不識趣,哈哈,沒情調,諸多東西。我告訴你,對方/>君子式的人格不夠完善,還不能承載這種美德,還不能承載這種美德,那麽就是以自己的這個坤德去提升對方審美的這種感應能力,到最終達到家和,達到和美。記住啊,表現自我的時候要有一個度,不管是年齡大的還是年輕的,你們曾經跟你們那一半溝通交流的時候呢,在有意無意中間呢曾經用過自己的這種美德,但是往往不能得到呼應,不能得到呼應,為啥?你們的老爺們跟我性別一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知道他們心理的承受能力。就說特別渴望享受這份美,當這份美表現出來的時候自己不能享受,就說無福消受吧。你們肯定有過這種經曆,所以你們才會煩惱,覺得我表現出來,你希望我表現出來,我表現出來了,你為什麽不認可?簡直是個大笨頭。一位善知識說了一句話,調侃了一句說,說這叫城鄉差別,哈哈……其實就是這個東西,就是現實存在的一個東西。

我們主要是談斷除煩惱,先調柔自我的心性,先調柔自我的心性。那麽再舉個簡單的例子講,對方的美德你也要學會欣賞,要學會欣賞男人的美德。怎麽去做呢?就說不管這個男人在事業上他認為有成還是無成,就是男性的這種童心是永遠在的,你可以偶爾送他一個冰糖葫蘆,冰糖葫蘆不值錢,送一個冰糖葫蘆看一看,當然這個冰糖葫蘆是會變的,在不同狀態下是以不同形式出現的,一個微笑,一聲讚美,一杯水,都會讓對方的心達到一種調柔,達到一種調柔,就是一聲問候,一聲肯定,跟冰糖葫蘆的功效是一樣的。你們可以回去在你們自己身上去做一個試驗,一用就靈,不管這個老爺們怎麽樣,肯定會吃這一套,這是天性,告訴你這是天性,這是天性,越是認為自己有超常個人魅力的老爺們越吃這一套,就是一聲讚美,一聲肯定,一個微笑,一杯清茶就搞定了,就這麽簡單,真的就這麽簡單。你為什麽從前沒有做呢?簡單地講,你在表現完美的柔,像水一樣這種德性的時候呢過了,過了,把對方給嚇跑了,過了,不能享受。為啥?簡單地講,三天之前你表現出來的水一樣的德性,三天之後你就火一樣的德性,這個水火本來就是很難融為一體的,他想,好家夥,這形成了一個慣例,今天表現出來的這種美,明天後天是不是我就該受這種雷霆之擊和壓了,是不是準備把我打入冷宮去了?有這種恐懼的心理,有這種恐懼的心理。為什麽會這樣呢?就是你在表現你自己的時候,過了,過了。再舉個簡單的例子講,比如說,你的老爺們就好像一塊未雕琢的一塊玉,一塊石頭,你在認為他不可理喻時,他就是塊頑石,你在認為他還不錯的時候他就是塊玉,總之是石和玉,玉和石是一樣的,他的這個材料,他這個符號是一樣的,隻是在你觀察的時候你會觀察到石,會觀察到玉,這是不同角度在欣賞。那麽你是不是一個完美的玉匠、雕刻師,這要靠你自己。水的那種德性是一個什麽樣的德性呢?水滴可以穿石,就是滴水穿石。這個呢大家知道,其實不會用,就是你聽說過你不會用就等於你不明白這個道理。一滴水、一滴水其實就是我們通過反複的坤德、美德的展現,一次又一次反複地去浸泡,到最後把它不能調柔的部分,把它的雜質,不夠完善的人格那種雜質幫他排除,幫他排除,天長日久就是一件精品,就是你心中非常喜歡的、最得意的一件啥?裝飾品,哈哈哈……為什麽會說是一個裝飾品呢?你會告訴說,那是我老公,哪個公司的董事長,現在怎麽樣怎麽樣,那是我老公,那不是個裝飾品,那是個啥?好好地去雕刻吧,雕刻的技巧教給大家了。今天是十五,所以我會給你講這種技巧,過了十五我就不會講這個。就是希望大家生活和美,希望每一個人家庭和諧,就是用滴水穿石的功夫去雕刻你的子女,雕刻你的愛人。

大家活動活動。(休息)

剛才呢我們談到了這個是不是做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工匠、玉匠,能雕刻出一件自己人生最得意的一個作品。那麽年齡大的呢,沒有關係,前幾十年沒有好好雕琢,在隨後的歲月中間去雕琢,當我們離開人世的時候,我們都有一件非常得意的作品,就是在親情上、愛情上不會有遺憾,不會有遺憾,就能從這個中間出離,達到一種人天享受,達到一種人天享受。簡單地講,天的享受是個什麽樣的享受呢?就是說有兩種狀態,天和非天,非天就是我們說的修羅,修羅中間女性的修羅非常非常的美,中國人說的一句話叫什麽?修羅刀下死,做鬼也風流。就是說修羅女非常非常的美,非常的完美。那麽天人和修羅經常爭啥?修羅爭天人的食物,美食,天人去爭修羅的女性,經常會這樣去爭,一個是爭美食,一個爭美色,那麽這就是另外一種享受了,另外一種享受,起碼要有貴族氣吧。

那麽我們再看看這個符號,這是啥?人吧。人的特性是個什麽樣的特性呢?首先呢,人喜歡和自己周圍所有的人攀比,人特別嫉妒自己認識的朋友、親人,這個嫉妒心理就是從自我周圍發生的,那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這個人還比較小,就是這個人還比較小,陷於自己的親情友情之中不能出離,所以才會產生嫉妒心、怨恨心,諸多的煩惱的心性,那麽這是人的一麵,人還有一麵,人特別善於學習他人的優點,人特別善於學習他人的優點,兩個人放在一塊是個啥?人跟人挨著是個什麽? “從”,就是說喜歡善良,合於大道,這是人的本性。那麽把諸多的人放在一塊的時候,人家說人上有人,人上有人,那就是人的多麵性,有眾人的心性,這就叫眾生相,這就叫人相,人是一個多麵性的,人特別喜歡嫉妒自己的朋友,有時候對親人的那種關愛也會產生出一種煩惱。總之呢,人會從自己周圍人開始做起,也會在周圍人煩惱中間去旋轉,很難出離,這就是人,就是這個人還沒有長大,還沒有長大,他的人格還沒有完善,還沒有完善,雖然他喜歡學習他人的長處,那麽他最大的一個優點呢,也反映出來在他自身就成了缺點了,他能看到周圍人的缺點,能看到周圍人的缺點,會把周圍人的缺點當成自己的優點,這就是人的一種心理,人的一種相,這就是人生之相。眾相在人,我們這個人的一生都能表現出來,那表現出來之後呢,就是他的人格不夠完美,還不能超越,就是開始去學習他人,模仿他人,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諸多的失誤,比如說,這個失誤在哪一塊呢?我們逐步地慢慢地分析。當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愛一個人的時候,往往非常盲目、迷信,變得一種狂熱,達到了一個不可理喻的狀態,就是隻注重對方的優點,這個時候呢,失去了一種理智,那麽這種理智呢,古人說啥?處在情愛中的少男少女智力基本就是一個零,為啥會這樣呢?看到的都是最光明的那一麵,隻看到人的一麵,隻看到人的這一麵,人還有另外一麵,就是這個人是個多麵的。中國古人在造“人”的這個符號的時候呢,他已經把人性放在這個符號中間來了,就是人有優秀的一麵,光明的一麵,還有陰暗的一麵,不足的一麵。就好像我們觀察到人的表象的時候,裏麵的、內在的東西不是一下兩下就能觀察到位的,就是觀察的也是一個麵,是人的一麵,隨著歲月的流失,反複地去觀察,發現有另外一麵,直到把這個人真正地了解透了,你就會變得非常的理智,你就會變得非常的理智,理智帶來的就是幸福,就是快樂,就是那種滿足。就是因為人的那一麵,不可知的那一麵,“我”不可知的那一麵在逐步展現出來的這個過程中間呢,對我觀察者來講,產生非常大的衝擊,擾亂自我對人認知的這個天平,這個標準,那麽在這個狀態下呢,自己就會產生一種痛苦、絕望,總之就是因為你看到的就是人的一麵,人是多麵的,人是多麵的,人是多變的,包括我們自己,人是多變的。就是眾相在一身的時候,我們要守中位,我們要守中位,這個中位在哪一塊呢?就是在這個地方“”,就是在動心起念的那一瞬間,你要守中位,而不是守兩邊,不是守兩邊,在動心起念的那一瞬間要守中位,這個人就是個正的,這個人就是個正的,這個形是一個正的,如果說我們觀察的角度,不管是他的優點還是他的缺點,那麽這個人在你的心中就是一個顛倒位,總之你不能把他擺平放正,他不能在你的天平上是個平衡狀態。人是一個平衡的狀態,觀察的角度呢,天平兩邊是一樣的,重量是一樣的,就說你要用的心力,你投入的愛要一樣,他才會平衡,才會平衡,缺一點,這個人就顛倒了,就不是你想象中間的那個人。為什麽呢?你怎麽看他都不順眼。這個人要正,這個人要正,這個人要正,我們特別渴望我們見到的親朋好友都是正人君子,都是正人君子,而不是一個顛倒位,就說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種對美的自然的一種反應,後天因為我識我見中間有漏,那麽這個漏洞呢就說你在觀察他人和觀察自我這個“人”的時候呢,心理錯位了,心理錯位之後呢,煩惱自然就會生起,煩惱就會自然生起。我們每一個人呢認為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犯了錯誤之後呢那就是壞蛋。切記一點,當你關愛的人展示出不足的時候,你要以一個醫者,一個聖者這個心態去幫助對方,去幫助對方,人說醫者父母心,就是要有那種慈愛,要有那種博大寬容的心胸。父親呢,顯示陽剛,代表天,母親呢,顯示溫柔,代表地,就說天地的這種德性猶如父母親一樣。你要給對方一個重新向善、向上的一個空間,不能把他一下給壓死,不能把他掐死。我們經常會把對方那個念力要給掐死,經常這麽抖一抖,本來把這個蛇抓在手裏了,蛇已經很不舒服了,就是說思惟波就像蛇一樣,他本來是一個自然狀態,你這個時候要把他這個尾巴掐起來,經常幹嗎?抖一下,經常抖,不是一次抖,抖一次,這個蛇覺得無所謂,我已經犯了錯誤了,我這個意念確實不如人意了,我自己也不滿意,對方抖一下沒關係。我們往往會幹嗎?隻要把這個抓到手裏,有抓住的這一瞬間,這一個念,這個時候,經常會秋後幹嗎?拿出來抖,算帳,而且反複地抖,這個蛇抖到最後就體無完膚呀,你反複地這麽去抖他他能舒服嗎?肯定是不舒服的,肯定是不舒服的,但是我們經常會這麽去做。

那麽再看看中間這個符號,這個符號其實就是人,人的思惟的一種模式,思惟的模式,他要做一個圓的一個運動的這個狀態,他要合於一個大圓,那麽當這個點在做這個運動的時候呢,我們往往會掐出中間一個點,我們會把它掐出來,會幹嗎?這麽開始抖動,他本來是這樣轉的,自然旋轉的,就說周圍這個空間,這個地方是家庭的那個氣氛、那個場、磁場,是一個有序的一個磁場,它在自然地在運動,偶爾會偏離一下,這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我們就是把這個偶爾的這種比例給他無限製的放大了,看看啊,三天之前你怎麽樣,三個月之前你說了一句話什麽意思,你對我有什麽看法,諸多的東西幹嗎呢,開始抖了,一邊抖,就這麽抖動,另外一邊告訴他:我現在在幫你,我現在在幫你啊,你可要感恩戴德的啊,你不能恩將仇報啊,我現在在幫你啊,你記住啊,我在幫你,我付出了很多,為什麽?我要幫你啊,我要幫你啊。你說對方能舒服嗎?對方非常非常的不舒服,要急於地擺脫,這個時候他就會采用一種針鋒相對的一種狀態,他要掙脫呀,他要出離呀,他不希望你這麽反複地去抖他。在座的經常會用這個方法,抓蛇的可以說順手了吧,經常能抓到,不管這個蛇處在冬眠呢還是在春天呢,還是在秋天呢,總之想抓的時候眼睛連看都不看,伸手就可以把他抓起來。這個功夫呢在座的各位絕大多數人都是聖手,非常純熟。但是抓過之後幹嗎?記住一點啊,抓蛇的人會經常被蛇咬傷,肯定會,肯定會被蛇咬傷,因為你在抓蛇呀,你不抓了,你這個手安全係數就大了,記住一點,不摸蛇,不動蛇,蛇很溫柔,你要跟蛇玩,小心把你的手給咬破,真是的這麽回事。就是我們經常去抓蛇,一次兩次覺得沒有傷,那是表皮的小傷,有一天就會傷到你的心裏,有一天就會傷到你的心裏,為啥呢?這個不是蛇咬你呢,是你在逗蛇玩,玩過了,這個度過了,記住啊,這個度過了,切記一點,不要經常去玩,偶爾抓一下,那蛇覺得很舒服,經常這麽去做,他就煩了,真的就煩了。再換一個角度,對方如果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把你也當個蛇一樣這麽抓起來,抖動的時候,你會做到心平氣和?那是不可能的,你做不到心平氣和,你馬上就會老羞成怒:怎麽這樣呢?我的尾巴可不是任人這麽抓起來亂抖的啊。想一想,其實我們經常會幹嗎?在座的都會玩這一招,在座的都會玩這一招,這個功夫不是雕琢玉器所要的技巧。我們現在說了,要精雕細琢,慢慢地去,到最終有得意之作,能展示給自己的周圍的親朋好友,這是我培養出來的,多年來我培養出來的。其實每一個人都想改變對方,都想改變對方,那麽我覺得男性呢可能在這方麵相應的比較鈍一點,女性呢比較利一點,其實是一個相互雕琢的過程,是一個相互雕琢的過程。人家會說:那是我/>太太,教授、專家,怎麽樣怎麽樣,也會這麽說。

那麽每一個人呢,記住一點,在自我的日常生活中間呢,讓自己的語言說出來,不管在哪一種狀態下,不管對什麽人,人家聽了以後先不會跟你杠起來,先不會跟你杠起來,這是陝西話是吧。趙坤芳,是刺頭還是杠頭?杠頭。就是我們說話先不能引起對方跟你杠上,一杠起來溝通就出現了障礙。就是我們說話的時候說出來的話對方喜歡聽,對方認為有道理,對方認為有道理,而不是說了之後引起對方一種恐懼不安,這是語言的技巧,就說要堵這個漏洞。語莊嚴無漏,口德就到位了,不管是對你認識的人,你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人,講話的時候說出來的話對方都喜歡聽,都認為有道理,這個語言就到位了,還沒有到家,到位還沒有到家,我們不能經常地像進出家門一樣那麽自如,還要繼續去下功夫,就是最終做到能進得去出得來,出得來進得去,不傷神,也不傷他人,這個語言關就過了。

那麽曆史上我們把大成者這個東西搬出來,大家就可以看出來,不管是知識分子還是一般的眾生,人們在看到老子《道德經》的時候,簡單地講,兵家認為那是一部兵書,哲學家認為那是一本哲學書,寶典,那麽商家呢,研究之後認為這是在商場上與人溝通的一個法典,致勝的法寶,那麽作為道家專門研究道學的這些學生後輩,他們認為這是修行中間的一個指南,這就是我們說的語言無漏,語言無漏。佛教還有自己的書,比如說《瑜伽師地論》呀,或者說《楞嚴經》呀,或者說莊子的《南華經》,每一種人看到的時候信不信都覺得人家這個說的有道理,就是你信不信老子,你信不信釋伽牟尼,總之,當把這個經典擺在你麵前,不會有異議的,不會有異議,為什麽呢?不同人都能從中間得到幫助,都能從中得到幫助,都能從中受益,都能從中受益,那麽這個就是語言無漏,人家的語言達到了大成,人家的語言達到了大成,不管是哪一個人去看的時候,或者你把這句話說出來的時候,對這句話沒有非議,而且是願意去聽,這就叫無漏,語言無漏。那麽語言有漏的狀態呢,我們可以有很多的東西,比如說當代,今天某一篇文章火起來了,引起一陣風,兩天以後另外一篇文章報導又出來了,又是一陣風,就是一陣又一陣的風飄過了,在人們的心目中什麽都沒有留下,什麽都沒有留下,那就說明這個東西中間有很大的漏,就說從你那個中間,這個思惟模式中間已經把它漏掉了,已經把它漏掉了。我們想一想,比如說儒家提倡的孝,比如這個孝,年齡大的人覺得有道理,年輕的人覺得也有道理,大家認為這麽做是對的,大家認為這麽做是對的,是有道理的,而且做了之後呢感覺很舒服,感覺很舒服,比如說長輩呢覺得自己的子女有成的時候,有孝心的時候,他感到非常的自豪,他覺得,嗯,我的孩子、我的女兒有孝心。那麽為什麽會這樣呢?就說當這個字出來的時候,人們看到的時候,聽到的時候心裏很舒服,心裏很舒服,很舒服,有時候做得少了,比如未能盡孝的時候,還有慚愧之心自然地從內心升起,那麽這個東西就說是無漏的,是無漏的,就是人們需要的,人們需要的,能幫助人出離煩惱的,能解決煩惱的一種方法。

我們應該在自己的生活中修自己的口德,修自己語言的這個德性,這種美,讓語言達到最終無漏。我們不是希望成名嗎?不是希望立萬嗎?先過語言關。你要想讓人家認可你、讚美你,你必須學會讚美曆代有成的大家,你起碼要學會讚美他們,要學習他們的德性,這種方法技巧,才能最終得到周圍人的認可,覺得嗯,你也是這個(大姆指),你也是這個,如果我們一方麵希望周圍的人認可我們,我們又不能做到一種謙和,沒有一種積澱,缺乏一種積澱,那是不可能的。就是今天甲肯定你,明天乙就會反對你,後天再見到一個覺得:唉,胡說八道!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你缺乏一種謙和恭敬的心,就是對文明、古文明那種謙和恭敬的心太淡了、太薄了,太淡了、太薄了,積澱不夠,在這個地方下功夫。我們說了,一個人一生中間最有成就的地方是他心智的發揮,利他,就是他的語言利他關過了,利他關過了之後,行為就能跟得上,語言關都沒過,行為是滯後的,語言是超前的,先過語言關,再過行為關,最後呢是統一的,內心外表統一起來,這個人就是一個完美的人,我們說的君子式的一個正人,正人君子,就是這樣做成的。先要對古文明有一種恭敬、讚美的心理,而這個心呢是真的,不是做秀的,是真的。那麽這個真真到什麽地方呢?從現在開始,認真地去誦讀經典,把自己力所能及的經典全部裝在自己的心中,這就是你真的有那種謙和恭敬心了。你說:哎呀,我對中國民族的傳統的文化,我特別特別的喜歡。你喜歡你不背誦、你不實踐、不運用,那是假的,那是假功夫,不是真功夫。要有古人思惟的模式,要有他們的思惟習慣,以他們的思惟模式、思惟習慣完善超越當下自己語言有漏的這個關,幫自己堵漏,幫自己堵漏。我們說了,古人最優秀的地方就是他們在動心起念的過程中呢,主要是從利他做起的,那麽利他之後呢,福澤眾人的過程中間也成就了自我,就是在福澤眾人的同時成就了自我,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正道的循環。我們現在呢,往往在談到利他的時候呢,很多人就覺得利他那不吃虧了,不是一種傻子行為嗎?不是這樣的,是一個互利的,是一個互利的過程,我們離不開周圍人的幫助,最終我們要得到周圍人的認可,這個就是我們希望自己達到的一種境界。那麽這個境界就是從利他入手,在福澤眾人的同時得到眾人的認可,成就自我的事業,成就自我的夢想。動心起念的那一瞬間這個種子要種好,種正了,種直了,種到良田上麵了,就能達到最終的結果。如果我們動心起念那一瞬間從自我入手,那就把這個種子種到荒山去了,種到荒山去了,很難達到最終的成就自我。我們現在說了,要成就自我,從哪塊去做呀?這是有智慧的,有方法,有技巧的,就說曆來有成者,曆來有成者,成就越大利他的心越切,福澤眾人的這個德性越厚、越廣,那麽同樣他的成就也是非常非常的深厚。深厚到什麽程度呢?穿越時空,穿越時空,曆代有成者都是走的是這一條路,就是這一條路是唯一的一條路。那麽,很多人就想我的這種小聰明在某一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到了周圍人一部分人的認可,這個隻是暫時的一個相,這個相是暫時的一個相,很難承載百年、千年的福德,很難承載千人萬人的認可。要從利他入手,福澤眾人,最後成就自己。記住這一點。這是我們談到的和諧、圓融。圓融到什麽程度?這就是方法,從利他,動心起念從利他入手,福澤眾人,最後成就自我,達到圓融、圓滿,達到圓融、圓滿。

為什麽要反複地講呢?就說講一遍的時候大家覺得有道理,那麽此一念生起的時候:真的嗎?我能做到嗎?這一念就淡了。所以我經常在講的時候呢有時候會反複地強調,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在了解自然,和自然在溝通交流的時候,是一個反複循環的過程。要下功夫啊,一個意念的培養最短的一個周期是七天,最短的一個周期是七天,就是說心態的完善一個自然周期是十二年,一個自然周期是十二年,聰明者在七年、八年就完成了,再鈍一點的十五年、十六年,甚至兩個循環都完成不了自我的一個轉變。我希望大家呢都能順勢在第一個循環中間就能完善自己,就能把自己的所有漏洞都能堵得住,達到一種識無漏,就是認識無漏,古人說的轉識成智,就是在一個周期自然循環中間完成。那麽小的這個分界線,就是說七天一個循環,四十九天基本就能發芽了,就能摸得著,看得見了,一百天呢,就出土了,一百天就出土了,出土之後呢還要繼續地去培養,那種嬌嫩還很難適應四季氣候的變化,就是身外人對你的點評呀,是讚美呢還是非議呢,還要承受,要經曆,直到他經曆了四季的循環之後,就是無數人的認同非議,非議認同之後,他成功了,那就是參天大樹。我們是想做參天大樹呢還是無所謂,我現在就這樣了,有人說我七老八十了,我幹嘛呀,下這麽大的功夫?現在下功夫自利利他,你身體健康、快樂了,你的家人煩惱就少了,你的子女看到你的時候,兒孫看到的時候就感到很幸福,還有個老壽星在,這就是好處,這就是好處。諸多的好處要自己去尋找,我隻能把這個方式、方法、方向告訴你,很多需要你自己去尋找。

總之呢,要從利他入手,要從利他入手,福澤眾人,最後成就自我。這是一個圓滿,這是唯一的一條路,唯一的一條路。就說投機取巧的那是暫時的,那就像雲煙一樣是飄浮不定的,是沒有根的一個東西,來得快,去得更快,來得快,去得更快。所以在做的過程中大家要下功夫,幹嗎?從利他入手,福澤眾人,最終成就自我。這是我們這次講的主要的東西。大家記住了嗎?從利他入手,福澤眾人,成就自我,把這個記住,十年、八年、一百年一直這麽做,就是在有生之年就這麽去做,不管人家認可你還是非議你,你都這麽去做,總有一天你就會成為人上人,就是眾人之上的人。一般人學別人的優點、缺點,缺點、優點,就是我們剛才說的要做人上人,要做人上人,要做人上人。記住:要做,要做人上人,做正人君子。君子的行為是在眾人美德的基礎上的一個聚合,就是君子是眾人的美德在自我心性上的一種大成,集眾人的智慧、知識、技巧於一身,福澤周圍,成就自我。

那麽我剛才講了這麽多,現在呢,哪一位善知識願意跟我們大家分享分享,就是你是怎麽想的,你準備今後怎麽做?誰願意說說?(馬/>老師……)你很聰明,非常聰明,如果說不做了,剛才馬/>老師說的,如果說,哎呀,我都已經七老八十了,放棄了自我的完善,那幹嗎?就是她剛才說的,隻有走向三兆(殯儀館)了,隻有走向三兆了,除過走到那個地方去,沒有其它的路了,如果我們換句話講,重新地認知自我,完善自我,這個路就會很長很長,到三兆去就會很遠很遠,離三兆就會越來越遠。繼續,我覺得你很聰明,因為你聰明我們再繼續聽。(馬/>老師:幫人是幫自己……)沒關係,小朋友在那地方很正常,每一個人用心聽就可以了,記不記得佛教經變圖上釋迦牟尼佛在講經的時候,那       的羅漢有的是睡覺了,有的是打哈欠了,諸多的形態。菩提老祖在講道的時候,很多人都坐在那地方用心聽呢,孫悟空聽到妙處的時候也是手舞足蹈的,自然天性的一種流露,我們自己把心神收到這個地方來就可以了。(馬/>老師……)起碼不會執著於,哎呀,我現在老啦,我現在老啦,從年齡這個相上已經出離了。(馬/>老師:給自己定位)心生恐懼不安(馬/>老師……)善知識越來越聰明,就是有沒有成就不要問先生,要問自己,自己做了多少,先生說的都是真的。很好很好,非常好。下一個,你說先生給你畫相了麽?哈哈(趙/>老師……)你家也有城鄉差別是吧,哈哈(趙/>老師……)非常好。剛才這位善知識在總結的時候就說,因為有間,不能做到無間,那麽在做的過程中,馬上就能證得到他人的認可讚美,那麽在今後的做的過程中呢,力爭做到無間,對待所有人都應該這麽去做,人際就會非常的好,人氣特別旺。繼續去做,做到無間,從自我周圍做起,讓它越來越大,就是人際這個圈,人和人和,讓眾人得到認可就做到了人和,而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要眾人都能享受到你的那份真愛,要眾人都能享受到,那麽,幹嗎呢?成就了自我,成就了自我。很好,哪一位?(龐……)非常好,就是我們說微笑地麵對他人的時候,把自己的真心拿出來的時候,你會得到很大的回報,會得到很大的回報,而不是失去,而不是失去,說我這麽做不是吃虧了嗎?我這麽做不是傻了嗎?不是這樣的。你得到了更大的快樂。就像中國傳統的節日中間,比如說過年,古人從前過年的時候幹嗎?雙手由這個姿勢(合什)變為這個姿勢(抱拳),幹嗎?恭喜恭喜,其實這就是一個眾人相,(合什)這是自我,表示謙和,這是自己,見人雙手合什代表自己很謙和,(抱拳)這個代表同樂、同喜,當你這麽一做,啊,恭喜恭喜,對方馬上就會這樣(抱拳)恭喜恭喜,大人有時覺得不好意思,你可以看看幼兒園的這個小朋友,如果說有一個小朋友做出這個姿勢說恭喜恭喜,其它的孩子本能的反應就會(抱拳)恭喜恭喜,為什麽?這是一個同樂,眾人同樂的一個本能的原始符號,就是(抱拳)恭喜恭喜。中國現在這種狀態很少了,有很長一段時間呢,基本看不到這個恭喜恭喜了,偶爾在影視上能看到,比如說少林寺的和尚出來的時候,承讓承讓,那幹嗎?就是切磋一下,點到為止,以武會友,就是這個姿勢,這是個同樂的過程。就是有很多符號呢,因為我們大家傳統文化積澱不夠,所以忘了做了,後來我們大家見麵這樣(握手),其實也是表示友好,我對你表示友好,我伸出來一個手,你伸出來一個手,兩個手就是人呀,合在一塊就是友好呀。大家想一想啊,你從前用的時候呢,你也用過這個手勢,見到人的時候手一伸,你好你好,那最終就是大家好,就是這個姿勢。最原始的是這個姿勢(抱拳),現代版(握手)是這個姿勢。這種姿勢(抱拳)更科學,為什麽呢?簡單地講,比如我們每一個人出來以後呢,手暴露在外麵,外麵灰塵呀、細菌很多,這樣(握手)做有時會交叉感染,會交叉感染。一方麵想跟對方友好,另外一方麵又怕要給我傳染某一種疾病什麽的,先要往回縮一下,這個姿勢呢比較假。大家以後多用這種姿勢(抱拳),多用這種本能的這個符號。以前大家用這個(抱拳)覺得友好,這個就是友好呀,這就是動作,這就是符號,友好,恭喜恭喜。從前過年的時候,晚輩見到長輩的時候肯定是要做這個動作的(鞠躬),其實就是謙和、友好的一種表示,這是最原始的東西。就說我們語言還不像現在這麽豐富的時候,見麵的時候,起碼眼睛表示出來的是善意,你不能瞪著眼睛,不能逼視人家,記住啊,目光要正,心要平和,人家覺得很享受,不要有這種眼神(瞪眼)。比如說人和動物在對視的一瞬間,西方人說人要跟熊在撞到一塊的時候呢,你不要看熊的眼睛,為什麽?你眼光中間的那種不安定的東西會刺激對方,不要看對方的眼睛,如果你能做到像小孩一樣純正無邪,不傷害他人,那看一下也沒關係的,但是成人看到以後那種本能的攻擊性就出來了,這個時候就會引起熊一巴掌飛過來,說你幹嘛呀,你這樣。記住多用這個(抱拳),你也可以把它用給你先生,你試一試,他肯定會跟你笑,微笑,這也是個冰糖葫蘆,人家覺得很受用,他覺得給你幹再多的活不累,心裏高興啊,就是這個道理。好,還有誰?(黨……)很好。工作沒有高低貴賤。對人微笑,就會達到和諧,家庭和諧,周圍和諧。對人微笑,他人也會對你一種認可,一種讚同。還有誰?(陳……)這位玩蛇呢,應了我說的蛇會咬手的,哈哈,嚇跑了,不抓蛇了(……)很好。

我們再用幾分鍾,我把這個符號給大家再講一遍。就是說很多人已經做母親了,那麽就講小孩在最原始的狀態下是個什麽樣的狀態呢?原始的狀態下,小孩的十個手指不是分開的,在絕大多數狀態下小孩的手是收縮的,是個拳頭,是個拳頭,這個時候就是心性內收的時候,他跟自然交流的時候,能養不傷,就是長得特別特別地快,慢慢地等這個手伸開的時候,等這個胳膊腿都特別靈巧的時候,跟自然那種交流距離就越來越大了,最初的時候是這樣的(握拳頭), />/>胎盤中間也是這樣的,胎盤中間絕大多數狀態下是這樣的。比如說小孩睡覺的時 />/>候有一個姿勢是這樣的       ,那這個姿勢告訴大家幹嗎呢?他首先告訴他的父母,他很愛他的父母,當你看到這個相的時候,你感到很舒服,小孩的腿還盤著,自然的腳丫子這麽一弄,你不管有多勞累,心情多麽不好,但是你看到這個符號的一瞬間你覺得很幸福,你覺得很幸福,人家告訴你,他很愛你,他這個時候很自在,等他在動的時候,他就會告訴你他不舒服。其實每個人都經曆了,隻是大家不明白這個符號,就是最初因為他不會跟你交流,他隻能用最原始的符號跟你溝通,往那個地方一躺,告訴你他很舒服,很幸福。大家可以去觀察小孩子,當然現在養小寶寶的時候,你自己能觀察到,你的孩子子女長大了,那你就想象孩子小時候,其實就是這樣。給那兒一睡,兩個小腳丫子那麽一合,是一種非常完美,就是他非常感謝你,非常感謝你,他認為他在這個地方很幸福,很快樂,這是個快樂的符號。我不知道你能看到啥。其實就是你看到了,你也覺得是這麽回事,但是你總結不出來。最原始的符號,啊。等到後來的時候,這個符號他變大了,就會做這個符號(手掌伸開),由這個符號(手握拳)慢慢發展到這個符號(手腿伸開伸直),我們大人往往這麽做,這已經是下品,自然的這個是上品的東西,就這樣兩個腳丫子一對,非常好的完美的符號,特別是現在養小寶寶的那些善知識們,還有其他的人,曾經都看過無數次,這就是孩子跟你交流呀,他告訴你很幸福,很快樂,如果說他睡覺的時候不安穩,翻來覆去,他就會哇哇大哭,告訴你:我已經很不舒服了,你為什麽不來,這麽笨!哈哈……他也會告訴你,不耐煩。我記得我的小姑娘,我給她收拾尿呀、屎巴巴的時候慢的時候,她說:哎呀!那個時候也就是十幾天、二十幾天過程中間,還沒滿月的時候她經常會說:哎呀!她覺得太笨了,就是說時間太長了,開始的時候我給她做,翻來覆去的時候,她都很舒服,時間一長,冷,空氣中間比較冷,冷了以後她覺得不舒服,不舒服她就告訴我說:哎呀!我就知道我慢了。

就這樣。下一次,下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天我們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