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90後,說說我對‘早戀’的看法把

許夢兒 (2009-01-27 22:56:11) 評論 (16)

好象眾多華人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孩子早戀。其實這年頭,14、5歲去約會已經不是什麽稀奇的事了。17、8歲生孩子也不算什麽大新聞了。。。畢竟,合法性交年齡是16歲,現在平均第一次的年齡也大約這個歲數。。。這到底都說明什麽呢?

首先。我。女。90年生。在新西蘭長大,7歲出國。現在不到19歲。從小是個乖乖女,(其實現在也是),小時候的學習成績是屬於全校出了名的學習尖子。全國數學比賽也拿過第三名。今年大三了,因為跳了兩極,年底也就大學畢業了。說實話,我也算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華人家長眼裏的好孩子了。我很自立,高中後兩年自己零花錢自己賺,沒有再管爸媽要過錢。大學後,學費貸款,打工自己養自己了。給家裏房租和飯錢,所有自己費用都自己出。特長嘛,幾個大型樂器(長笛 鋼琴 薩克斯 吉他等)都拿得起放得下,畫畫也不錯,現在兼職當畫畫老師。就是體育舞蹈沒啥天分。做飯水平也不賴,不能說算什麽廚師,至少好過普通小飯館,平時家裏晚飯有一半也是我做的。

總之,厚著臉皮說,算是好孩子了

家裏房客都開玩笑說我是70後,思想都和年齡不符合。其實也有一定的好處。我對自己做的事情比較會考慮,也算是比較成熟的孩子吧

我們家和大多華人家一樣,對於青春期性教育等是掖著藏著瞞著。直到最近一年可能才會開點小小黃色玩笑,但是也基本屬於‘禁科’。反正學校有教點health課程,懵懵懂懂明白了啥叫sex。

從初中吧,11、2歲那樣,知道對某某男孩有意思。不能說戀,頂多算是看上眼了。13歲,何一個大我三歲的朋友家的男孩有了一段所謂的戀情。就是啥都不懂,互相有好感,啥都沒幹過,頂多牽了10分鍾手,所謂的男女朋友稱呼了兩天就被老爸發現然後拜拜了。

至於我現在的男朋友,其實已經交往了3年半了。大我一歲,同一個高中。說是在剛開始都不知道什麽是愛。也說不上是一見鍾情還是日久生情。反正還是懵懵懂懂交往了。剛開始也不敢告訴爸媽,後來慢慢透露我喜歡一個男孩,他也喜歡我,以‘感覺高出普通朋友’的身份,和我其他朋友一起來我家玩過。注:我不是那種特別愛玩的人,人緣好,但是死黨不多,可是都特別死。平時上學在一起,放學就回家,從來不會在學校多待一分鍾。逢放假才會出去一兩次看個電影,肯定早上走下午就回來。高中期間從來沒有不回家吃晚飯。所以所謂的‘約會’也都是我,死黨,男朋友。

時間長了,戀情也就慢慢公開了,而且我也考上奧大的生物醫學係,更何況我一直很乖,我和男朋友都屬於那種重感情,特別stable,用老媽的話就是平平淡淡這麽走過來了。可以說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給我爸媽看,交往並不代表我是壞孩子。

現在,我們兩個都快大學畢業了。不能說談婚論嫁,但是畢竟交往了3年多,沒有分手跡象,也會談到工作兩年就買個房子等等等等。。。而且,我們至今沒有上過床,原因隻是我還是比較傳統,不能說非要等到結婚後,但是至少要大家穩定下來,可以對對方負責。男有很尊重我的看法。


好了,切回到主題。

我認為,華人家長應該對某些禁製話題稍微開放些。curiosity會導致我們更想知道了解。curiosity killed the cat,有時,好奇不一定會殺死貓,但是會導致盲目的搜索,也可以導致犯下不該犯的錯誤。畢竟,這年頭就是正常網站也都有商家廣告,書麵上的字眼永遠誇大事實。讓人誤以為真得怎麽樣。父母應該適當的和孩子討論,而且給出適當的理由。比如,不應該過早有幸行為,因為人不是動物,有的時候不能一時衝動。作為人類就應該有一個道德底線。那是一個神聖的行為,需要謹慎而行

對於交往話題,說實在,西方社會的確孩子‘交往’的比較早,可是其實那種交往曼純潔的,並沒有成人想想那麽過分。之前,我媽做homecare的一個服務對象,英國老太太,她說,14、5歲孩子‘約會’,雙方父母會約好,把孩子送去比如電影院,然後在各自接回來。在西方,任何碰麵的機會都算是date,並不是非要出對象的那種。華人家長在對date這個詞作防範的同時,會讓孩子錯誤理解這個含義。小孩子的男女朋友也許沒有你們想想得那麽複雜。你可以邀請他們把‘男朋友’帶回家,但是前提是他們不可以獨處。跟你們家吃個飯,看個電影,你的大度,希望可以帶來孩子的自製。

kiss, 在西方社會其實是個常見的動作。在中國確實禁止的。大多家長在孩子大一點後就再也不會去擁抱孩子,親吻孩子。加上之後的禁止,而且加上書麵上描寫的‘香吻’‘勾魂’等等等等的用詞,和性行為一樣,會導致好奇心作怪,而且錯誤的理解導致mistake。

華人傳統是孩子讀書好就行,讀書好就是好孩子,會琴棋書畫就是好孩子。忽略了很多其他的東西。比如人最基本的情感需要。研究證明,人一天要有7個擁抱,才會感到被關心被愛。你又給過你的孩子擁抱嗎?你有何你的孩子真正的平等聊天嗎?有的時候,少了家裏的一種關懷,才會更渴望從其他地方得到。比如說,特別青春期的時候,認為父母不了解膩,沒有人了解你,i have nothing to say with you, 和父母自然少了一份感情,同時自己也缺乏一份感情。這時,更容易將這份感情投入到另一個談得來德異性。共同話題多,互相了解多,一種對感情的渴望導致那種投入。仔細想想,其實並不是無道理。

這個傳統導致的另一個consequence就是,18、19:學習要緊,不要憐愛。可是突然倒了22、23,怎麽還沒有對象啊?都這麽大歲數了。。。。
這種壓抑感情,反而導致現在的‘剩女’‘書呆子’等等
還有一點,就是我周圍的一些同齡好朋友,沒錯,她們沒有早戀,可是上了大學後就開始幾乎瘋狂的找對象。然後以瘋狂的速度發展,恨不得全部補回來的感覺。交往幾個月,進展速度比我這個較晚三年的還快。有些,激情過後,戀愛過了,就分手了。反而我和男友,雖然交往時間長,可還是平平淡淡安安穩穩。這樣,又好嗎?
再者,華人家長都希望孩子是第一。可是這樣導致的惡性競爭,對孩子好嗎?從小認為自己最好,走向社會後,發現人外有人山外遊山,那時心裏能好受嗎?這個跟早戀沒啥關係,但是也隻是作為孩子,向家長提出不要要求太狠,隻要屬於'good'就好了,不要非要去爭那個'best'


所以我個人感覺是,家長原則可以不放開,可是話題放開些。suppressing curiosity真的隻會導致摸索中錯誤理解。原則也不要定得太死,不要毫無商量。最好就是約法三章。因為說實在你是’止‘不住的,既然這樣,還不如open麵對,減少錯誤。
家裏沒有‘愛’,就會在外麵找。你可能認為你給你的孩子付出很多,但是physically呢?你有去表達那種愛嗎?華人傳統中的‘尊敬’導致一種‘敬愛’而不是‘表達愛’。


我的中文不算特別好,不知道有沒有什麽寫錯的。這也隻是我的個人觀念,大家輕砸!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