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當然不會像疾病那樣傳染,但在社會上和家庭中都有“傳染性”。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社會傳染效應”的現象:如果你身邊有很多朋友或親人做一件事,你也會跟著做。 最一般的例子的是穿衣吃飯。 如果他們都離婚。 你也可能會更容易把“離婚”視為一種可接受的選擇。
當一個人的婚姻出問題時,看看別人, 可能會覺得離婚也是一種出路;特別是對喜新厭舊之人,或者接觸到離婚後依然幸福的人,會因此減少心理上的顧慮。 這當然不是疾病式的傳染,是社會影響和心理暗示的結果。
我以前寫過一位上海張阿姨,比較能作。 男人是部隊的政工幹部,兩口子都是大眼睛,很雙的眼皮,長得好看。 上個世紀90年代, 離婚還是挺大的事情。 大院裏的軍官更是極少有離婚的。 有軍官離婚其職業生涯就算結束了,也會被大家各種看低。她家的事挺典型。


張阿姨離婚以後回了上海。 沒有房子住。蹉跎幾年,又想和前夫複合。 前夫轉業回了南方的老家,地方上給分配了一套房子,對他優惠。 他用自己的轉業金買了下來。 追他的大有人在。 還比張阿姨年輕很多。 她追到了前夫家, 結果自討沒趣,受了前夫新女人的一肚子氣。
複婚不成,張阿姨又回了上海, 想盡辦法,找了一位老幹部結婚了, 年紀比她大很多。 級別倒是和她前夫一樣高, 上海有住房。 終於消停了幾年。 但是前幾年後老伴去世了。子女們認定她對自己的爸爸不好, 就是為了住房才結婚。 子女要繼承房產, 把她趕走。
鬧上了法庭。張阿姨又來北京了,希望能得到幫助。 我回國在家裏還見到她。 以前時髦的張阿姨, 已經成了怨婦。抱怨自己的前夫, 抱怨孩子,抱怨後老伴。 可後老伴的房子有前妻的一半,是婚前財產,他的孩子是有權益的呀。
張阿姨的大女兒曾經是一名護士。 和醫院裏另一名農村家庭出身的軍醫結了婚。 當時張阿姨看不上這個男醫生,說門不當戶不對。 大女兒不聽, 說“他對我好”。 結婚後有了一個孩子。 孩子還沒上學, 張阿姨看上了另一個離婚的男人, 也是幹部家庭出身, 就給自己的大女兒牽線認識, 鼓勵她離婚另嫁。
這種當媽的也挺少見的。 自己離了婚,終於把自己的大女兒也攪合地離了婚, 還攛掇著女兒不要外孫。 現在大女兒再婚的家庭沒孩子,而丈夫又經常和前妻、孩子相聚,又想起自己和前夫的孩子了。前夫倒是通情達理,可孩子因為小小年紀就被拋棄,不喜歡她。
張阿姨的二女兒很漂亮,吸收了爸媽的優點。 早早結了婚有了孩子。 但是後來跟一位澳大利亞華人跑了,離了婚。他們的孩子就在中澳父母家兩邊跑。
最後剩下的男孩老三。 長得像他爸爸, 好看但沒有男人的帥氣。 個子不高, 顯得頭大。 大家都說要堅持住啊,你家已經離婚四比一了。老三落戶在他爸爸生活的城市, 自己幹得不錯,買了一套四居室。 張阿姨後老伴去世後, 就常去那個城市看前夫,住兒子家。 但看不起兒媳婦兩人老吵架。
兒子終於整成了一個你媽和你媳婦都掉河裏,你先救誰的局麵。 兒媳婦後來也急了,說有她沒我,有我沒她。 兒子沒孩子,也離婚了。 張阿姨家終於成了離婚五比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