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無 錫 旅 情
芮少麟
小引
2021年9月,無錫大型史料《濱湖文庫》國內出版,這套每本厚約寸許的八巨冊精裝版,文化內涵豐富,係曆史淘洗積澱下的精品,是未加工的“原生文獻”,受到國內史料界重視,畢竟曆史上無錫人傑地靈,源遠流長,有目共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先父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在故鄉民眾教育與民情民俗方麵的一點文字留跡,有幸甄選入集,成為草根家庭出身者的榮幸。多年前,我與兒子曾去無錫在先人留跡故地一遊,有過幾篇日記,現重新整理成文,請忘年友們指正。
無錫惠山、錫山和梅園周邊的環太湖一線,是中國上世紀三十年代一直被譽稱“如今天驕是無錫”的著名風景區,是筆者祖父輩的世代生息地,也是我們移居青島的兒孫們似曾相識,卻未曾駐足過的向往故鄉。
2011年冬,我的長篇文學傳記《重吻大地---我的父親芮麟》在上海出版麵世,翌年初夏,帶幾本新書饋贈故鄉圖書館,順便去無錫按圖索驥,試圖從時代巨輪碾壓後的留跡中,尋找一點父親筆下的屐痕,以增強後代人的家鄉觀念,始終是邁入耄耋之年的我的一種心願。6月21日上午,離開金陵的秦淮白鷺洲,帶著若幹賞心悅目的雨花石,登上滬寧高鐵,轉瞬抵達蠡湖側畔的目的地。下車後拖著行李箱,直奔太湖廣場邊的市圖書館,我與故鄉終於有緣千裏來相會了。
去采編部將幾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父親的《神州遊記(1925-1937)》和他的長篇文學傳記,作為紀念品贈送,又至曆史文獻中心晤麵朱剛先生並小敘半小時,交流了父親一生在家鄉內外的些許曆史和文學創作情況,辭別後,即赴下榻的錦江大酒店,等候兒子端陽節前趕來作相伴兩日的逍遙遊。
第二天早餐後,我們去著名的錫惠公園。父親1930年於設立在崇安寺的無錫民眾教育館工作,這裏是他經常流連忘返的地方。
父親自詡為山水知音,有過“江南驢背客”的詩中自稱。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他運用“勤將山水化詩媒”的文學手法,將所到之處的自然景觀,和用汗水與心血凝聚成的實地感受,在詩文相間的遊記裏隨筆記錄下來,在當時的文壇,曾獨辟蹊徑。而父親對故鄉的眷戀癡迷情結,也融匯在這些山水畫卷裏,成為他工作之餘,偷閑謳歌故鄉青山綠水的真情展示。
錫惠公園街區裏的曆代賢哲祠廟、名人祠堂,不勝繁多。每家祠堂從柱礎到瓦脊,各類石雕、木雕、磚雕形態各異,題材多樣,精美可歎,堪稱為無錫的民間藝術寶庫。地方紀念建築群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側麵,錫惠公園的古建築群不愧是故鄉的重要文化地標。
這裏的園林建築以寄暢園為代表,我從父親二、三十年代的描述中,對此早已略知一二,雖初次抵錫,卻充當孩子的“導遊”,把從他爺爺遊記裏獲得的點滴知識,轉述一番。
寄暢園內假山、湖石、流泉、池沼、古鬆、翠柏,應有盡有,美不勝收。從惠山二泉映月高處引入泉水泡出的香茗,被遊客們三三兩兩地品嚐、誇讚著。父親當年曾留有《秦園茗坐偶成》一首,我無能,隻想坐下細品香茗,無奈要去的地方很多,怕時間緊迫,遂作罷。
無錫曆代的道教廟宇與佛寺建築,明顯多於北方的青島,這是祖籍的地方特色。青島建製僅百年有餘,因城市的歐式建築風貌在國內獨具一格,和近代從列強手中回收史跡的著名沿革,被劃入曆史文化名城之列。即使如此,像堪比蘇州拙政園之美的無錫寄暢園,青島再美的園林,也難望其精美項背。而蘇州拙政園的環境清幽和庭園建築規模,則無法與寄暢園的氣勢相媲,無怪乎當年康熙、乾隆南巡時多次於此登園遊覽,留下那麽多千古不朽的墨跡碑刻,被後人瞻仰。
寄暢園內外的景點,目不暇接,在匆匆盤桓兩小時後,它們逐漸在流連忘返中消失,我們又向著惠山九峰登山索道的始端前進。
二泉映月處的二泉亭,本是步行登山的必經之路,我們因乘纜車,隻得忍痛割愛了。
坐在緩緩上行的纜車上,俯瞰著惠山腳下的映山湖裏,人們腳踏著遊船的轉輪,在湖中遊來蕩去,操作自如。我們被山風拂麵,四顧周邊的竹海,似波浪般晃搖起伏,妙趣橫生,真是愜意無比。
下纜車,西行一裏,即達惠山的頭茅峰。父親遊記裏稱這裏應有道院一座,卻隻見一堆文革時的頹垣斷壁立於此,感慨萬千,據說這裏快要改造了,1930年父親在該道院廊柱上刻留的“得道溯華陽”楹聯,看來也隻能從無錫道觀的記載史料中,去尋找印跡了。
惠山在無錫市區的峰巒中起伏連綿,有大小九峰,我們沿峰脊,迤邐向西走去,山路較平坦,約四、五十分鍾後抵二茅峰。這裏原有禪院一座,現在也不見留下絲毫蹤跡,代之的是一個現代通訊站,天線高聳,整個峰頭為其使用,下麵蓋成遊客憩樂休息的第三產業之地。二茅峰既然也尋找不到父親當年寫留的“昆季接真元”楹聯,我們隻得再向他經常留跡的三茅峰挺進。
三茅峰路途較遠,峰巒起伏更大。我與兒子穿行在山間小路上,休息期間,我倆不斷觀賞著兩側風光,可惜霧氣太重,景物模糊,無錫城的新貌已難見真容。兒子說:“前些年站在巴黎埃菲爾鐵塔上,與這裏的海拔高度差不多,但巴黎全景幾乎可以盡收眼底,一目了然,現在長三角地區的大氣環境質量,已今非昔比了。爺爺詩中說站在峰頂南望“青螺一點是湖州”的喻比,再無這種意境了”。
經一個多小時,抵達三茅峰,確還有一座被稱看似的古寺,隻不過它也未必是當年的道觀原貌了,現時留下的多是香客們盡表善緣的名錄,而父親當年所寫留“鶴駕跋靈修”的楹聯遺跡,同樣無從覓尋,我們盤旋一周,隻得悻悻離去,結束了一天的辛勞行程,心中留下的隻有遺憾二字。
6月23日,我倆從火車站乘公共汽車,前往今日統稱靈山的馬跡山,原準備順路瀏覽一下無錫至馬山沿途的各個風景點,但陣陣中雨,時大時小,隻能集中精力去瞻仰渴望已久的大佛了。
我們下意識地關注了從火車站去靈山途中的各個站名,梅園、華藏……這些雖沒有去過,卻在父親1925年的《梅園遊記》、《華藏遊記》和1934年的《馬跡山遊記》裏,它們卻是再熟悉不過的名字。細雨霏霏,下個不停,我們隻能在車裏遠處遙望這些身不可及,卻在雨霧中飛速掠過的梅園、華藏、古竹、內閭、耿灣等知名景點。
無錫靈山大佛,是當代的宏偉佛教建築,該景點係今人利用唐宋名刹祥符禪寺舊址,擴建而成。父親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考察馬跡山民眾教育實驗區時,曾在馬山逗留過四天,他當年曾在《馬跡山遊記》裏,對馬山絕佳的自然風景和風土人情,有過超乎尋常的讚賞。他這樣記載:“神駿寺在秦履峰下,居重湖疊嶂間,幽回獨絕。唐貞觀建,名小靈山;宋大中祥符中,改祥符禪院,宣和四年升寺;清康熙賜禦書神駿寺,易祥符舊名。現寺內存有乾隆、康熙禦書各一,水月禪心額一,緣端硯一”。父親的《月夜詣神駿寺》絕句,道出了他當年“不是此行偏愛月,敢偷月魄換詩心”的詩人情懷。
靈山大佛,背依靈山,麵向太湖,雄偉壯觀至極。我們冒著淅淅瀝瀝的雨絲,足足在靈山勝境瞻仰了六個多小時。無論是音樂噴泉環擁著的九龍灌浴、大照壁、百子戲彌勒,還是祥符禪寺的大雄寶殿、218級登雲道、萬佛殿、摸佛腳、五印壇城等等諸去處,更要數青銅大立佛與靈山梵宮最引人矚目。這兩處應該是靈山中的精中之精,而尤其震撼人心的是梵宮。
進梵宮一樓,梵宮穹頂的壁畫《天象圖》兩邊建有巨大的園柱撐頂,彩燈縈繞,穹頂壁畫《天象圖》裏布滿有形態各異、阿娜多姿的仙女飛天雕塑圖案;梵宮劇院的穹頂,全部用一片一片的雕刻佛像組成,佛龕內裝飾有彩燈;劇場大廳開演時千餘盞金燦燦的蓮花燈瞬間亮啟,刹那間圓形穹頂上,仿佛變成星光燦爛的天穹,心境交融的《覺悟之路》演出,在這種如夢如幻的奇妙景象中開啟帷幕。如此完美的聲、光、電立體技術和舞台表演,綜合演繹了太子由智者成為釋迦牟尼的全過程;梵宮的鎮宮之寶,是一幅巨型琉璃壁畫《華藏世界》。它以佛教極樂世界為圖景,鑲飾有大量黃金、貓眼、翡翠、珊瑚、瑪瑙、紅藍寶石等奇珍異寶,中間嵌著的毗盧舍那佛,由純金打造,流光溢彩,活靈活現,散發出陣陣佛光。這真是宗教文化與工藝珠聯璧合的極品之作。
梵宮集佛教瑰麗無比、奢華無比的建築藝術精品於一體,若非建築年代之故,它似乎可與法國著名的盧浮宮平分秋色。
無錫雖沒有青島的碧海藍天,卻有著廣袤太湖的浩渺煙波,與夏荷初綻的蠡湖之濱,更有著絕世無雙、無與倫比的靈山大佛。倘若遊覽無錫,不到靈山聖境,真可謂虛有此行了。
無錫經鬥轉星移,一展現代雄姿,確再難覓尋到父親那個時代橫斷麵留下的寧靜幽逸和人文遺跡,但他附在我們腦海和詩文裏的記憶,卻成為永存的史跡。
諸事纏身,去來匆匆,在無錫的兩天,飄忽而過。24日上午,我帶著戀戀不舍、如夢如幻的太湖之情,和些許的遺憾與期待,與兒子作別,又獨自踏上風馳電掣的北去歸途。
我 的 無 錫 旅 情
青島蒼龍嶺 (2025-11-05 12:13:46) 評論 (0) 我 的 無 錫 旅 情
芮少麟
小引
2021年9月,無錫大型史料《濱湖文庫》國內出版,這套每本厚約寸許的八巨冊精裝版,文化內涵豐富,係曆史淘洗積澱下的精品,是未加工的“原生文獻”,受到國內史料界重視,畢竟曆史上無錫人傑地靈,源遠流長,有目共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先父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在故鄉民眾教育與民情民俗方麵的一點文字留跡,有幸甄選入集,成為草根家庭出身者的榮幸。多年前,我與兒子曾去無錫在先人留跡故地一遊,有過幾篇日記,現重新整理成文,請忘年友們指正。
無錫惠山、錫山和梅園周邊的環太湖一線,是中國上世紀三十年代一直被譽稱“如今天驕是無錫”的著名風景區,是筆者祖父輩的世代生息地,也是我們移居青島的兒孫們似曾相識,卻未曾駐足過的向往故鄉。
2011年冬,我的長篇文學傳記《重吻大地---我的父親芮麟》在上海出版麵世,翌年初夏,帶幾本新書饋贈故鄉圖書館,順便去無錫按圖索驥,試圖從時代巨輪碾壓後的留跡中,尋找一點父親筆下的屐痕,以增強後代人的家鄉觀念,始終是邁入耄耋之年的我的一種心願。6月21日上午,離開金陵的秦淮白鷺洲,帶著若幹賞心悅目的雨花石,登上滬寧高鐵,轉瞬抵達蠡湖側畔的目的地。下車後拖著行李箱,直奔太湖廣場邊的市圖書館,我與故鄉終於有緣千裏來相會了。
去采編部將幾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父親的《神州遊記(1925-1937)》和他的長篇文學傳記,作為紀念品贈送,又至曆史文獻中心晤麵朱剛先生並小敘半小時,交流了父親一生在家鄉內外的些許曆史和文學創作情況,辭別後,即赴下榻的錦江大酒店,等候兒子端陽節前趕來作相伴兩日的逍遙遊。
第二天早餐後,我們去著名的錫惠公園。父親1930年於設立在崇安寺的無錫民眾教育館工作,這裏是他經常流連忘返的地方。
父親自詡為山水知音,有過“江南驢背客”的詩中自稱。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他運用“勤將山水化詩媒”的文學手法,將所到之處的自然景觀,和用汗水與心血凝聚成的實地感受,在詩文相間的遊記裏隨筆記錄下來,在當時的文壇,曾獨辟蹊徑。而父親對故鄉的眷戀癡迷情結,也融匯在這些山水畫卷裏,成為他工作之餘,偷閑謳歌故鄉青山綠水的真情展示。
錫惠公園街區裏的曆代賢哲祠廟、名人祠堂,不勝繁多。每家祠堂從柱礎到瓦脊,各類石雕、木雕、磚雕形態各異,題材多樣,精美可歎,堪稱為無錫的民間藝術寶庫。地方紀念建築群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側麵,錫惠公園的古建築群不愧是故鄉的重要文化地標。
這裏的園林建築以寄暢園為代表,我從父親二、三十年代的描述中,對此早已略知一二,雖初次抵錫,卻充當孩子的“導遊”,把從他爺爺遊記裏獲得的點滴知識,轉述一番。
寄暢園內假山、湖石、流泉、池沼、古鬆、翠柏,應有盡有,美不勝收。從惠山二泉映月高處引入泉水泡出的香茗,被遊客們三三兩兩地品嚐、誇讚著。父親當年曾留有《秦園茗坐偶成》一首,我無能,隻想坐下細品香茗,無奈要去的地方很多,怕時間緊迫,遂作罷。
無錫曆代的道教廟宇與佛寺建築,明顯多於北方的青島,這是祖籍的地方特色。青島建製僅百年有餘,因城市的歐式建築風貌在國內獨具一格,和近代從列強手中回收史跡的著名沿革,被劃入曆史文化名城之列。即使如此,像堪比蘇州拙政園之美的無錫寄暢園,青島再美的園林,也難望其精美項背。而蘇州拙政園的環境清幽和庭園建築規模,則無法與寄暢園的氣勢相媲,無怪乎當年康熙、乾隆南巡時多次於此登園遊覽,留下那麽多千古不朽的墨跡碑刻,被後人瞻仰。
寄暢園內外的景點,目不暇接,在匆匆盤桓兩小時後,它們逐漸在流連忘返中消失,我們又向著惠山九峰登山索道的始端前進。
二泉映月處的二泉亭,本是步行登山的必經之路,我們因乘纜車,隻得忍痛割愛了。
坐在緩緩上行的纜車上,俯瞰著惠山腳下的映山湖裏,人們腳踏著遊船的轉輪,在湖中遊來蕩去,操作自如。我們被山風拂麵,四顧周邊的竹海,似波浪般晃搖起伏,妙趣橫生,真是愜意無比。
下纜車,西行一裏,即達惠山的頭茅峰。父親遊記裏稱這裏應有道院一座,卻隻見一堆文革時的頹垣斷壁立於此,感慨萬千,據說這裏快要改造了,1930年父親在該道院廊柱上刻留的“得道溯華陽”楹聯,看來也隻能從無錫道觀的記載史料中,去尋找印跡了。
惠山在無錫市區的峰巒中起伏連綿,有大小九峰,我們沿峰脊,迤邐向西走去,山路較平坦,約四、五十分鍾後抵二茅峰。這裏原有禪院一座,現在也不見留下絲毫蹤跡,代之的是一個現代通訊站,天線高聳,整個峰頭為其使用,下麵蓋成遊客憩樂休息的第三產業之地。二茅峰既然也尋找不到父親當年寫留的“昆季接真元”楹聯,我們隻得再向他經常留跡的三茅峰挺進。
三茅峰路途較遠,峰巒起伏更大。我與兒子穿行在山間小路上,休息期間,我倆不斷觀賞著兩側風光,可惜霧氣太重,景物模糊,無錫城的新貌已難見真容。兒子說:“前些年站在巴黎埃菲爾鐵塔上,與這裏的海拔高度差不多,但巴黎全景幾乎可以盡收眼底,一目了然,現在長三角地區的大氣環境質量,已今非昔比了。爺爺詩中說站在峰頂南望“青螺一點是湖州”的喻比,再無這種意境了”。
經一個多小時,抵達三茅峰,確還有一座被稱看似的古寺,隻不過它也未必是當年的道觀原貌了,現時留下的多是香客們盡表善緣的名錄,而父親當年所寫留“鶴駕跋靈修”的楹聯遺跡,同樣無從覓尋,我們盤旋一周,隻得悻悻離去,結束了一天的辛勞行程,心中留下的隻有遺憾二字。
6月23日,我倆從火車站乘公共汽車,前往今日統稱靈山的馬跡山,原準備順路瀏覽一下無錫至馬山沿途的各個風景點,但陣陣中雨,時大時小,隻能集中精力去瞻仰渴望已久的大佛了。
我們下意識地關注了從火車站去靈山途中的各個站名,梅園、華藏……這些雖沒有去過,卻在父親1925年的《梅園遊記》、《華藏遊記》和1934年的《馬跡山遊記》裏,它們卻是再熟悉不過的名字。細雨霏霏,下個不停,我們隻能在車裏遠處遙望這些身不可及,卻在雨霧中飛速掠過的梅園、華藏、古竹、內閭、耿灣等知名景點。
無錫靈山大佛,是當代的宏偉佛教建築,該景點係今人利用唐宋名刹祥符禪寺舊址,擴建而成。父親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考察馬跡山民眾教育實驗區時,曾在馬山逗留過四天,他當年曾在《馬跡山遊記》裏,對馬山絕佳的自然風景和風土人情,有過超乎尋常的讚賞。他這樣記載:“神駿寺在秦履峰下,居重湖疊嶂間,幽回獨絕。唐貞觀建,名小靈山;宋大中祥符中,改祥符禪院,宣和四年升寺;清康熙賜禦書神駿寺,易祥符舊名。現寺內存有乾隆、康熙禦書各一,水月禪心額一,緣端硯一”。父親的《月夜詣神駿寺》絕句,道出了他當年“不是此行偏愛月,敢偷月魄換詩心”的詩人情懷。
靈山大佛,背依靈山,麵向太湖,雄偉壯觀至極。我們冒著淅淅瀝瀝的雨絲,足足在靈山勝境瞻仰了六個多小時。無論是音樂噴泉環擁著的九龍灌浴、大照壁、百子戲彌勒,還是祥符禪寺的大雄寶殿、218級登雲道、萬佛殿、摸佛腳、五印壇城等等諸去處,更要數青銅大立佛與靈山梵宮最引人矚目。這兩處應該是靈山中的精中之精,而尤其震撼人心的是梵宮。
進梵宮一樓,梵宮穹頂的壁畫《天象圖》兩邊建有巨大的園柱撐頂,彩燈縈繞,穹頂壁畫《天象圖》裏布滿有形態各異、阿娜多姿的仙女飛天雕塑圖案;梵宮劇院的穹頂,全部用一片一片的雕刻佛像組成,佛龕內裝飾有彩燈;劇場大廳開演時千餘盞金燦燦的蓮花燈瞬間亮啟,刹那間圓形穹頂上,仿佛變成星光燦爛的天穹,心境交融的《覺悟之路》演出,在這種如夢如幻的奇妙景象中開啟帷幕。如此完美的聲、光、電立體技術和舞台表演,綜合演繹了太子由智者成為釋迦牟尼的全過程;梵宮的鎮宮之寶,是一幅巨型琉璃壁畫《華藏世界》。它以佛教極樂世界為圖景,鑲飾有大量黃金、貓眼、翡翠、珊瑚、瑪瑙、紅藍寶石等奇珍異寶,中間嵌著的毗盧舍那佛,由純金打造,流光溢彩,活靈活現,散發出陣陣佛光。這真是宗教文化與工藝珠聯璧合的極品之作。
梵宮集佛教瑰麗無比、奢華無比的建築藝術精品於一體,若非建築年代之故,它似乎可與法國著名的盧浮宮平分秋色。
無錫雖沒有青島的碧海藍天,卻有著廣袤太湖的浩渺煙波,與夏荷初綻的蠡湖之濱,更有著絕世無雙、無與倫比的靈山大佛。倘若遊覽無錫,不到靈山聖境,真可謂虛有此行了。
無錫經鬥轉星移,一展現代雄姿,確再難覓尋到父親那個時代橫斷麵留下的寧靜幽逸和人文遺跡,但他附在我們腦海和詩文裏的記憶,卻成為永存的史跡。
諸事纏身,去來匆匆,在無錫的兩天,飄忽而過。24日上午,我帶著戀戀不舍、如夢如幻的太湖之情,和些許的遺憾與期待,與兒子作別,又獨自踏上風馳電掣的北去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