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希望在東方,東方的希望在中國

Zhenw (2008-12-23 12:34:11) 評論 (0)

本文是我的一位朋友新近研究時事的一片大作,看後令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在征得他本人的同意之後,現將原文附上,與眾位探討。

世界的希望在東方,東方的希望在中國

中國的希望在西部,西部的希望在西安

——從經濟危機而想到的

西安音樂學院教授馬慧玲

以上四句話是幾年前我的導師宋誌鋒先生,在前瞻國際局勢時所講到的。當時感到很有氣勢,宏偉,受到極大鼓舞,但對其中深遠意義仍不能十分透徹認識。

當國際金融危機像風暴如海嘯一樣席卷整個世界時,忽然間這金鍾般閃亮的話語,使我在迷霧中看清了國際國內格局大變化的訊號!

來勢凶猛的金融海嘯,首先使美國這一龐大的帝國大廈遭遇空前危機。自美國通過 17000 億美元的救市方案以後,德國、法國、英國、西班牙等歐洲主要經濟體,也紛紛宣布注資或擔保各自金融機構。歐洲國家政府承諾用來金融救助的總金額已接近兩億歐元( 2.715 萬億美元)。這個將美、歐央行拖下水的救市大行動,政府承諾動用的資金已經超過了 4.4 萬億美元。

而這些巨大資金的相當部分將通過發債的形式來獲得。由此坐擁 1.9 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成為眾所注目的焦點。韓國《朝鮮日報》報導,在 G20 會議上(主要由發達國家和發展國家組成,將要在華盛頓舉行,討論全球金融和經濟問題的峰會)“美國將強烈要求外匯儲備規模龐大的中國購置債券”。前美國助理貿易代表傅瑞偉 10 月 8 日表示,現在“中國是美國的銀行”,如果中國這次不伸手協助美國解困,“美國會死得很慘”。西方還出現了對中國沒有出資救美不滿的聲音。美國麥克拉奇報業集團發表題為“為何中國對金融危機坐視不管?”的報導。法國財政與經濟部長辦公室負責人兼發言人,布呂諾·西爾維斯特爾回答《環球時報》表示:“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積極作用日益被人們所認識,對平息這場危機作出了貢獻。可以說中國幫助了歐美克服危機。”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傳媒學教授安德斯鮑威爾也說“危機解決離不開中國”,表示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當之無愧地被稱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國家之一。現任歐盟理事會對外關係、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總司總司長庫柏先生說:“世界格局正處在‘轉型時期’,並說:“這個‘轉型時期’有兩個顯著特征。一個是歐美對世界的領導地位正逐步喪失;另一個是中國正在崛起。世界格局將向何方轉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的發展方向”。華盛頓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蓋保德說,這一危機還可能造成中國經濟遠早於 2030 年就超過美國。另外中國公布的 4 萬億人民幣經濟刺激計劃,令全球驚喜!這 4 萬億將全部用於拯救實體經濟,因此比美歐填窟窿的救市計劃更加紮實。中國巨資救市的消息於近日占據了世界多家媒體的頭條,《華爾街日報》說,中國公布的這個計劃可能會使其他國家提出來的經濟刺激方案“相形見拙”,美國財政部副部長麥考密克也稱,中國一係列擴大內需的舉措將幫助“亞洲巨人安全渡過金融危機”。日本《每日新聞》在頭版顯著位置的相關報導說,這是“中國政府對世界的最大貢獻”,德國《柏林日報》報導稱在緩解日益惡化的金融風暴上,中國正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項大規模的計劃有助於抗擊全球經濟放緩效應,代表了中國政府避免加重歐美經濟危機之苦的新承諾。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在中國的召開,已經描示了這一藍圖。在這場全球金融危機中,我們已目睹了宋先生“世界的希望在東方,東方的希望在中國”的預言。從某種意義說沒有這場危機,美國金融淩駕於世界的霸主地位就清除不了;沒有這場危機,無論那個國家想挑戰現行的國際金融體係,也是無法成功的。

宋先生說:人們總是用自己邏輯思維的推理判斷,來分析研究事物,豈不知不論科技如何發達,人類掌握物質的力量有多強大,這個宇宙界永遠會有一個超出人力所及的自然大法則,來統領事物的變化與發展、譬如四季的運轉往複,譬如花開花落。這種自然力是從不以人的推理來轉移的。人們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犯了無數愚癡的錯誤,遭到大自然嚴厲懲罰。今天在這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中,我們應該明白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我們必須認識到人的能力是極其有限的,我們認識自然的目的是順應它、合於它、而不是駕馭。人和經濟發展的關係何嚐不是如此?

當然,在金融危機將使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時候,中國經濟已經受到很大損害,對於這一現實不能掉以輕心。我們相信胡錦濤主席在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上所講的:“今年以來,中國積極應對國際經濟環境複雜變化和自然界嚴峻挑戰。經濟保持較快增長,金融業穩健運行,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為此,我們首先要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影響有限,可控”。溫家寶總理也如是說。

任何事物總有它的兩麵性,金融危機也不例外,隻要從這場危機中找出其中得失規律,則國際金融體係賴以為基礎的美國金融壟斷地位,就會將機遇給予了這條新路的開拓者——中國及其盟友的!這就是宋先生所預示“世界的希望在東方,東方的希望在中國”的實質性意義之一。

“中國的希望在西部,西部的希望在西安”。這兩句話更使我感受到作為一個西安人的驕傲與肩負的責任。東部經濟的大發展,從三十年改革開放中已有目共睹,為我國經濟騰飛打好了堅實的基礎。相對來說西部經濟恰似處女地一般,有著巨大的潛能。這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對東部的創傷要比西部為重,那麽在這種時候,在原有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大力的堀起西部經濟,既起了互補作用,也起了全麵開發的繁榮前景。正如老子所說:“禍兮,福之所倚”!

西部的堀起,其中心就是西安,它的政治、經濟、地理文化所處的位置,是其他城市所無法替代的。從曆史簡況來看,西安是人類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我國七大古都之首,世界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在劉邦定都關中時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地之一。從 100 多萬年前舊時器時代的藍田猿人,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半坡村,西安的建城已有 3100 多年,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曆時 1100 多年,有“秦中自古帝王州”之說。在漢唐時期,西安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人口最早超過百萬的國際大都市。“西羅馬,東長安”是西安在世界曆史地位的寫照。

從現實來看,西安是中國 15 個副省級的城市之一, 9 大區域中心之一,是中國中西部地區最大最重要的航天工業中心,機械製造中心和紡織工業中心、中國重要的武器製造地。擁有較強的工業基礎,是中國西部科技實力強,工業門類齊全的擁有 855 萬人口的大城市之一。

古都西安曆史悠久,也是人文薈萃,英才輩出的藏龍臥虎之地,據說西安有臥龍之說,龍首在北郊,龍尾在南郊,共勢弘宏,待時騰飛!如果真如此,那將是西安人的莫大福惠。不論怎樣,從古到今僅名列《二十五史》和其它史書中的西安名人就有一千多人,他們或生活或長期工作於此,都創造了輝煌的曆史。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如政治家: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軍事家:衛青、霍去病、李廣。思想家:老子、董仲舒。外交家:張騫、蘇武。文學家:李白、杜甫、李商隱、杜牧、白居易、柳宗元。曆史學家:司馬遷、班固。畫家、書法家:吳道子、顏真卿、柳公權、範寬。佛學家、翻譯學家:玄奘。醫學家:孫思邈。以及於右任、李儀祉、柳青、路遙等。當然“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在此不一一列舉。

另外西安地理處黃河流域中部的關中平原,平均海拔 400 米,氣候溫暖、濕潤、雨量適中,灌溉便利,土地特別肥沃。這些條件有利於農作物發展,農業開發前景廣闊,是重要糧食與經濟作物產地,古人讚之為“資甚美、膏腴之地”。從全國範圍來看,西安地理區位優越,位於我國大陸腹地,多名山、名水,旅遊地貌資源豐富,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條件,陸地與空中的交通幹線四通八達,占據聯絡西北、西南、華北、中南以至華東地區的重要地理位置,是我國東、西部的連接點,是開發西部的重要前沿基地。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和浩瀚的文物古跡遺存使西安享有“天然曆史博物館”的美稱。秦始皇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西安古城牆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城牆遺址;近年漢陽陵的開發,其出土裸體彩俑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市內有 6000 多年曆史的半坡遺址;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譯經之大雁塔以及鍾樓,鼓樓等豐厚的文化積澱成為無比的魅力所在。

西安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查明的各類礦產共 47 種,主要金屬礦有:鐵、猛、鋁、銅、鉛、鋅等共 21 種。非金屬礦有:大理石、水泥灰岩,藍田玉等 22 種。西安現代化雖差於國內,特別是東部的一些大城市的發展,但在西安未來五年發展的規化中已捷足先登,以後來者居上的迅猛速度迎頭趕上。

以上隻是西安麵貌的一個粗略勾畫,此後我將有專文論述。

僅就上述一斑,可以窺見西安在經曆了 3000 餘年滄桑的曆程之後,她又獲得了重整雄風,再次堀起的曆史機遇。她必將在新的世紀裏既具有中華古都風貌,又是中國西北與中亞地區的科技、教育、金融、商貿中心。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宋先生偉大的預言。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完滿地展現在世人麵前!

“中國的希望在西部,西部的希望在西安”!奮發精進吧,西安人,光明就在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