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北歐遊輪之旅七:聖彼得堡(5)- 美麗有憾的教堂

同歡 (2008-09-21 17:05:59) 評論 (2)

8-12-2008                                                               上集:彼得宮

聖彼得堡 day 1:    城市掠影 ——聖彼宮 ——美麗有憾的教堂 (喋血教堂 和聖伊薩教堂)

聖彼得堡 day 2涅瓦河 ——冬宮——沙皇的最後歸宿 (彼得保羅要塞) ——戲劇性的謀殺案Yusupov Palace

聖彼得堡的兩座美麗的教堂:喋血教堂 和 聖伊薩大教堂

喋血教堂:Church of the Savior on Spilled Blood  (又稱:Cathedral of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

這其實還是第一天的遊覽項目。從聖彼宮的金碧輝煌,夏園的精雕細琢,以及那些雄偉的景點、壯觀的建築群中走出,便是午飯時間(以後有空再談飯的問題)。同團的遊客們相互聊著,各自抒發著對聖彼得堡奢華的震驚。我也自是感慨萬分,不過在震懾與瞠目結舌中卻隱約地少了一分對它的喜愛。這就好像是在宴會上,你看到一位美麗的小姐,走近一看,全身披金掛銀,珠光閃閃,傲氣逼人, 好像把家裏所有的寶貝全部披掛在身,少了一份高貴,多了一份矯情。

話扯遠了,飯後在導遊的率領下,就這麽一拐,哈!印入眼簾的就是一個個碩大而又七彩鮮豔的洋蔥型東正教堂圓頂,孩子們說這象冰淇淋筒ice cream cone。再看看左右這運河和大道之間所交錯出現的一座又一座整齊劃一卻又風格殊異的建築群,確實讓人驚喜讚歎!老實說,我還蠻喜歡氣勢恢宏好像神話故事裏才會出現的東正教洋蔥頂教堂.

 
1. 剛剛說了它的矯情,還是被她宏偉的氣勢給震懾住了,這就是著名的喋血大教堂

 
2
 

3 五彩繽紛的典型東正教教堂。它有九個洋蔥頭式的建築,就像童話王國的城堡。外觀極具專統的俄羅斯風格。

喋血教堂也叫複活教堂或滴血大教堂,1883年-1907年由巴爾蘭德(Alfred Alexandrovich Parland)建造。是專門為紀念亞曆山大二世沙皇被革命激進分子殺害而建立地。教堂所在地就是1881年3月1日恐怖份子格涅維斯基暗殺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案發地點。
4.

當人們翻開俄羅斯曆史的時候,會清晰地發現3位進行過社會改革的沙皇,即伊凡四世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和亞曆山大二世改革。而亞曆山大二世的改革,使俄羅斯 最終告別了落後的農奴製。為了紀念這位沙皇在世界近代史上作出的巨大貢獻,俄羅斯政府2006年?6月7日在莫斯科紅場旁邊豎立起了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由此可見亞曆山大二世在俄國人心中的地位。

亞曆山大二世(1855年——1881年在位)是尼古拉一世長子。在克裏米亞戰爭失敗後著手國內改革,亞曆山大二世改革主要實行解放農奴政策,設立地方自治議會,修訂司法製度,充實初等教育,改革軍製,以謀求俄羅斯的近代化革命。1881年遇刺身亡。

5.

教堂的外牆,如此精美,令人歎息!
 
6.

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由於頒布法律廢除了農奴製,因此他成為俄羅斯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可以說正是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改革,最終引領俄羅斯拋棄了落後的社會製度。不過正因為如此, 他也是歐洲曆史上遭遇刺殺最多的帝王之一。從1866年到1880年,亞曆山大二世遭到的精心策劃的未遂刺殺就至少有5次。

1881年3月1日,埋伏在冬宮拐角的刺客將炸彈投向沙皇的馬車,將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衛兵炸成重傷。沙皇以為自己又逃過一次刺殺,不過接下來,沙皇可是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從馬車裏出來,想察看傷者的傷情並說幾句安慰的話,這時又一顆炸彈飛了過來,沙皇倒在血泊中,最終因流血過多而亡。他的改革成了他被殺的重要誘因,這也許是他始料不及的。

7。

關於亞曆山大二世的羅曼史傳聞:
傳聞亞曆山大二世有戀妹情節,因為他一再推遲妹妹的婚事,並在妹妹出嫁後給她的信中寫下了“甜心”,“親愛的唯一”之類情人間才會用的語言,但這些隻是猜測,他真正讓世人公認的是與多爾戈魯基女大公之間的愛情故事.

據說這段忘年戀情始於1866年夏天。多爾戈魯卡婭還隻是一名女學生,隻有18歲,但是她 迷人的外表很快就完全征服了47歲的亞曆山大二世。在進行了4年的秘密書信往來後,亞曆山大二世將自己年輕美貌的情婦安頓在了彼得堡冬宮旁邊的一所公寓中生活,當時那所公寓有一條秘密通道道可以直接通向亞曆山大二世在冬宮內的寢宮。亞曆山大二世把多爾戈魯卡婭居住的公寓稱作“愛巢”,此後兩人頻繁在冬宮和“愛巢” 中約會。成為沙皇的情婦後,多爾戈魯卡婭為亞曆山大二世生了4個孩子。

在二人秘密交往時期,亞曆山大二世與多爾戈魯卡婭隔幾天就會寫一些情書。1881年亞曆山大二世被俄羅斯民族主義者刺殺後,多爾戈魯卡婭帶著與亞曆山大二世的大量通信離開了俄羅斯並定居於法國尼斯。最近幾年,俄羅斯政府一 直致力於從法國找回亞曆山大二世與多爾戈魯卡婭之間的往來書信,目前俄羅斯政府已經通過各種渠道買回了二人之間4000餘封通信。

8.

教堂內部,色彩斑斕!提醒一句:教堂內所有裝飾都是馬賽克(Mosaic)拚圖!

9。
 

10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喋血教堂純粹隻是作為紀念碑和一個標誌用以紀念亞曆山大二世,教堂未曾被設想作為宗教生活的中心,也從未被用來舉行過任何宗教活動。如今則為藝術博物館。

11.

十月革命後,教堂受到了很大的破壞。1930年教堂先是被關閉,以後又幾度險遭被拆除的命運。最險的一次應是1938年,當時的市政規劃局下達指令,教堂將在1941年拆除,日期已然選定,不過由於正值二戰爆發,爆破專家全部被派去前線,教堂因而躲過這次劫難。戰爭中聖彼得堡受到封鎖,教堂曾一度被當作貯藏室, 因而有了別名: Savior on Potatoes。以後成千上萬人死於饑餓,教堂又曾被當作停屍房。 戰後,教堂一度被當作歌劇院的大倉庫。由於年久失修,窗戶破碎,屋頂漏雨,教堂內更是陰冷潮濕,內部裝飾被破壞的殘不目睹。1956年,這是教堂生死存亡關鍵的一年,政府機關再次正式提出拆除教堂以便修建一條新的大路。這一次,拆除爭議持續了長達10年之久。到了1968年,命運多舛的喋血教堂終於受到國家傑出建築和城市計劃委員會的保護。研究人員先是對教堂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準備工作,1980年修複工程才正式開始,前後曆時多年,1997年教堂得以重新開放。(摘譯自:http://eng.cathedral.ru/saviour)
12.

13。教堂若是真被拆除,那真真是太可惜了.


絢麗多彩的馬賽克

14。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幅馬賽克
15。

玫瑰色的大理石!
16。
看看馬賽克(Mosaic)的細節
17.
 
這就是亞曆山大二世遇刺的確切地點, 玫瑰色大理石圍欄中就是當年的鵝卵石路。隨著時間的流逝,你已經看不到曾經的斑斑血跡。

18.

教堂的外牆:二次世界大戰中教堂遭到破壞的痕跡, 留在這裏算是警世鳴人吧!

聖伊薩大教堂 St. Isaac’s Cathedral

位於市中心的聖伊薩大教堂,與梵蒂岡、倫敦和佛羅倫薩的大教堂並稱為世界四大教堂。教堂高102米、長112米、寬100米,整個建築可同時容納1.2萬 人。是世界第三高的圓拱型建築物。金光閃閃的大教堂穹頂是青銅鍍金,據說用掉了近220磅的黃金(根據Princess上的介紹),如今則是聖彼得堡的空中風景線。

教堂於1818年由亞曆山大二世下令開工,1858年完工, 曆時40年,用工44萬人。由法國出生的著名建築師Auguste Montferrand主持設計建造。

1858年5月30日,彼得大帝生日的那天,聖伊薩大教堂正式開放。

19
 
教堂模型
20.

金光閃閃的圓頂!從城市的各個角度都可望見。
21.

建築物上方裝飾著神話故事中的寓言人物雕像,他們各代表著信念,睿智,力量,平等。有趣的是這幾座雕像的形象造型,與沙皇之妻及女兒們的外觀麵貌十分相似。
22.

23.


教堂的四麵各有16根巨大的石柱,成雙排托起雕花的山牆。每根石柱就重120噸。
24.


25. 和滴血教堂不同,聖伊薩教堂顯得頗為莊重,少了那種繁瑣的五顏六色裝飾。

教堂外部用灰大理石貼麵. 教堂的內部裝修則使用不同顏色的大理石、孔雀石、斑岩、天青石、碧石以及鍍金的青銅作裝飾,教堂牆麵上懸掛上百幅19世紀中期的大型油畫,再一次讓我歎為觀止的便是那絢麗多彩的馬賽克 (Mosaic)
26.

27.

28.

29.

教堂牆麵上懸掛著上百幅19世紀中期的大型油畫,

30.
 

31.
 
32.
 
33.
 

讓我歎為觀止的絢麗多彩的馬賽克 (Mosaic)
34.
35.

如今,聖伊薩大教堂已不再舉行宗教活動,而是改為藝術博物館了。

36.

法國出生的著名建築師Auguste Montferrand

Auguste曾奢望死後可以葬在他為之付出畢生精力的聖伊薩大教堂,可惜因為他不是東正教徒, 他的遺願未能實現,Auguste 最終葬於法國。

除了聖伊薩大教堂,冬宮廣場中間豎立著的亞曆山大圓柱(The Alexander Column),以及那座尼古拉一世紀念銅像(The Monument to Nicholas I,就是那座馬匹雙腿著地,支撐著整座銅像重量的雕像-見前文:城市掠影)都是出自Auguste 之手。作為一個建築師Auguste 可以說是名垂千史了。

順便說一句,進教堂是須購票地,想拍照或攝影則須另付100盧布, 好在導遊事先已準備好,不然我們也搞不清要去那裏買。

下集:涅瓦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