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考何以阻擋道德的鞭子?

悟空孫 (2008-03-06 12:00:44) 評論 (44)


我昨天寫了一篇《請放下你手中道德的鞭子》,就那個“一石激起千層浪”帖子發表了自己的感想,想不到竟然也“激起了十層浪”。在此感謝網友們的支持和理解,同時繼續歡迎意見不同的網友繼續討論。

遺憾的是,我的文章並沒有達到預想的目的。當然,個人觀點不同,很難統一。可是在對我的跟貼中卻出現了更加激烈的言辭。有人把當事人的言行上升到“民族氣節”的高度,也有人把當事人描繪成“奴才”,甚至用“物以類聚”的理論把本人也歸納其中。

道德的鞭子再一次無情地抽打了下來。我是不是在宣揚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極度的個人自由而不講道德?那麽究竟什麽是道德,怎樣維護大家公認的道德?這個命題又太大了。首先請允許我摘錄兩段故事:

(一)19年前,她還在繈褓中時 “見過”他,她當然完全記不起來他的模樣。19年後,在美國她做了他的秘書。他風流多情,年歲的差距顯然無法阻止兩個人急速成長的愛苗,即使他已有妻室、情人和三個子女。她說 “我當時並不是愛上他,而是出於敬仰。我偷跑出去協助他工作,是發自少女浪漫的念頭——但這是一個好念頭。”她特地為她和他的婚事回國征求父母的同意,全家上下像遭遇大地震。母親淚眼婆娑地勸導她說:他已有妻室,兒子比你還大。意誌堅定的她始終不為所動,父親決定將她軟禁在家。

他的友人也紛紛表示異議,稱他與年齡相差如同父女的她結婚,“會折壽的”。他卻說:“不,如能與她結婚,即使第二天死去亦不後悔。”一個夜晚,她爬窗逃走,兩人在日本辦理結婚手續。他49歲,她22歲。

婚後,他忙於“事業”,四處奔走。10年後,他因病去世。她終身未育,守寡一生。

(二)她說:愛情的滋生,是漠漠混混、不知不覺的,她跟他之間也是不曉得怎麽一來彼此愛上了。一個是學生,一個是老師。

46歲,她28歲。他也有家室。她公開表達了對他的愛,她說,她不畏懼“人間的冷漠,壓迫”,“一心一意的向著愛的方向奔馳。” 她說:“不自量也罷,不相當也罷,合法也罷,不合法也罷,這都與我不相幹!”他們開始了同居生活。 

她說:“我自己之於他,與其說是夫婦的關係,倒不如說不自覺地還時刻保持著一種師生之誼。”

他以寫作為生。他的寫作,她千方百計查資料,找參考書籍。他的文章寫成她總是第一個讀者與批評者。她為他抄稿,極為仔細認真,他每一種譯著出版,她總是跟他共間校對。他重要的談話,她注意記錄與整理,以便編輯成書。對他的文稿,她精心保管,哪怕是棄置的零章片頁,也要保存下來。

她無微不至地照顧他的生活,精心料理他的起居、飲食,盡力使他不受到無謂的幹擾。為了不浪費他有限的收入,他精打細算,生活樸素,自己做棉鞋,打毛衣,縫衣敘有客吃飯,她親自下廚,甚至連他的換洗衣服也一概負責。為此,他曾向人感慨地說:“現在換衣服也不曉得到什麽地方拿了。”。

 每天晚上的11點以後。他因勞累了一天家務,克製不住極度的疲勞,進入了夢鄉,而他卻伏俯在案前,開始了他一天的緊張的工作,直至東方發白,紅日映照的時候。這時,他已經起床,忙著料理他吃完早點,他才躺下休息。而他卻接替了他的班,開始了抄寫,校對稿件和繁忙而又緊張的家務勞動。他們就這樣,周而複始,循環下去……

9年之後,他因病去世,他至死都沒有給她一個名分。

好了,我再告訴你,這兩個都是半個多世紀前的故事。用道德,用社會準則來衡量,這4個人是不是都是大逆不道,不知羞恥,男的是自私貪婪,女的是奴性下賤? 我們是不是應該提醒這兩位年輕的女子:你們受騙了,你們吃虧了,你們要起來爭取自己的權利?

我也說不好,但是我告訴你,他們一對是孫中山和宋慶齡,一對是魯迅和許廣平。


各位看客,抱歉了,寫得匆忙,也許沒有表達清楚。是的,孫中山和魯迅都沒有什麽了不起,並不因為他們是名人就可以忽視他們的錯誤,同樣,也並不能因為一個人在特定情形下的過錯就扣上大帽子,什麽奴才,下賤,甚至和民族氣節掛上鉤。批評完全可以,但千萬不能情緒化,上綱上線,尤其對素昧平生的網友。寬容的心態還是要的。樓下這個MD303的言語就是我要批評的典範。再說一遍,我絕不是在推崇孫和魯的行為,而是說個人的生活選擇旁人在沒有了解全盤的情況下不要亂下結論,更不能僅僅以此否定全盤,好像有一位網友說,這種奴才(指8毛)的文章我不會再看了。何必呢?順便說一句,偶然路過的人對魯迅婚姻的說法有悖事實。這兩個例子不是要為任何人辯護,也不是要為婚外情,第三者正名。我說過,別人的不妥之處可以批評,甚至自己臉上有黑點也可以指出別人臉上的汙點,但切忌上升到道德高度,馬上指責別人不愛衛生,懶惰,沒有品位,沒有修養,沒有。。。更何況,每個人的特例都有不為外人所知的隱情,妄下結論是不妥的。有容乃大才是大家風度,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