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統 與 創 新

pianosonatab (2007-08-16 19:46:48) 評論 (0)

傳 統 與 創 新
——讀梁邦楚先生作品所想
張世範

??梁邦楚先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著名老畫家。他一生雖然坎坷,但是他堅持傳統藝術創作不輟,按著自己的道路走完了他的人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給中國留下珍貴的藝術作品。
??梁邦楚先生,幼時得以父親薰陶,酷愛藝術,師承傅抱石、呂鳳子、張書旗等先生,得到老師們的親臨教誨;後畢業於徐悲鴻先生所創辦的中央大學美術係,學院中取得的優異的學業為他的藝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以畢生的精力於繪畫藝術(擅長花鳥畫)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和繪畫功底,其作品大氣,在靈活中見章法,功力在行筆之中,渾厚而灑脫。畫家將古人之精神融於自己作品中,勇於探求,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由於梁先生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於1958年與齊白石、徐悲鴻兩位大師一起入選前蘇聯出版的《世界藝術家名人大辭曲》一書。
??著名中國畫家潘天壽先生非常反對因襲摹仿,千篇一律的作品。他說∶“中國人從事中國畫,一意摹擬古人,無絲毫推陳出新可光宗耀祖者,是一笨子孫。”他主張要變革出新,說∶“凡事有常必有變。常,承也;變,革也,承易而革難,然常從非常來,變從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在這裏潘天壽先生精辟地闡述了傳統與創新的關係,也是藝術自身的發展規律,如他所說∶“常”和“變”的關係,可謂沒有傳統不可以。而傳統的學習掌握是比較容易的,可是創新是困難的,然而創新必須從有了傳統開始,並非偶然得之。梁邦楚的藝術也有重古人之意,他有淵博的知識修養和傳統繪畫之法,具有明、清大寫意風範。正如俞劍華、關山月、林樹中所言“江西有個梁邦楚、翎毛畫格高,有明代林良筆意,又有時代氣息”;“梁先生對八大山人的傳統精粹繼承發展得很好,他在繼承發展傳統的基礎上又突破了傳統”。 從梁幫楚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對傳統繪畫的重視和潛心地學習掌握,得以深厚的功力,這是難能可貴的。這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也是一位藝術家成功的必經之路。梁先生是在不良的環境氛圍、多事之秋的年代中,奮發圖治,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藝術道路,一步一印地向古人向今人學習,對中國畫藝術領悟很深,不愧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開拓者。這腹成了他的藝術發展的活力和根基。其作品《江南三月》、《天涯共明月》、《鄱湖初夏》三幅,用筆渾厚幹練、意境雋永、格調飄逸,頗有明清風貌。這幾幅作品,以墨為主,濃淡幹濕恰到好處,這是很不容易作到的事情。前者,腹圖奇特,筆墨虛實疏密對比,相互襯托,給人以深遠之感,竹子畫得隨意,剛柔兼備。《江南三月》布局豐滿,鳥密枝疏,枝幹有挺拔飄動之勢,筆筆措落,以淡墨拱托重墨之鳥。而鳥的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後者,腹圖簡括,枯枝柳絛寥寥幾筆,墨色豐富,頗有古人神韻。
??誠然,梁邦楚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新意,他的作品賦有時代感。但是如果沒有傳統筆墨隻講創新是不可能的事,反之掌握了傳統筆墨也不一定能出新。而梁邦楚先生在一生中既注重傳統又勇於探索取新。兩者互為作用,相輔相成。在他的作品《群棲》、《得水圖》、《霜葉紅於二月花》中,從布局、設色、筆墨等等,具有新時代的韻味。《群棲》立意新穎,筆法灑脫,猶如一氣嗬成,腹圖豐滿,打破傳統開合爭讓之法。“滿”為喜慶,正合群棲之意。其設色融中西之法,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用色彩的功能渲染出金黃之秋意。在《得水圖》一畫裏,立意很有特點,采用西方腹圖法規,有傳統又不似傳統,有筆黑又不似筆黑。此作似有法國莫奈所畫《睡蓮》之感,橫幅腹圖,視野廣闊,容量大,可包羅丌象,畫中縷縷柳枝,點點睡蓮、秋荷,恰如莫奈的《睡蓮》的意境。畫裏水鴨自由自在穿遊相顧,更給畫麵增添了生氣。《霜葉紅於二月花》畫中色彩鮮豔,取黑紅對比之法,烘托整個畫麵的氣氛,腹圖取斜線,可謂動中有靜,使作品得以升華。
梁邦楚是一位著名的中國畫家,藝術教育家,他從事教學多年,先後在幾所大學執教,勤奮好學,教學嚴謹,誨人不倦,學子們非常尊重他。
“安貧多壽,好學忘憂”是他的名言。梁先生為人胸懷磊落,剛正不阿,以高尚的品格注入了畫品的大氣和高品位,可謂畫如其人。當他年過八旬還非常謙虛地說∶“在藝術上,我還在起步。”謙虛是人的美德,梁先生怎厶說的也是怎厶做的,這是他一生做人的標尺。從他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在不斷地取他人之長補自身之短。今天,梁先生雖已長眠,相信,他的精神和他的藝術會永遠長青。

本文作者係天津美術學院院長 博士生導師

本文原載2001年8月《廣州畫廊》

如要看圖請去 http://i.cn.yahoo.com/pianosonatab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