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蛻變:殖民文化的勝利

楊子 (2006-12-24 19:13:05) 評論 (6)

(一)主流文化

今年學校寄來的節日卡是這樣寫的:“Whishing Everyone a Safe & Happy Festive Season "(希望每位同學/老師有個平安愉快的假日”,那是既沒有"Merry Christmas "也沒有“Happy New Year "。

你一定不能相信,連白人的學校也搞政治正確,也不用基督徒的問候語。我們那些瞎掰的文人不是說到處“耶誕”“聖誕“嗎?你說的是那流學校哪?請你注意,咱作為學校家長會成員,這學校隻有一個華人老師,還是做後勤的,其餘教職員工,清一色白人,那可是咱們一些假洋鬼子說的真真的主流社會!

因為放假沒事幹,我特意查了今天各大商場的廣告:幾乎清一色以“HAPPY HOLIDAY !(假日快樂)"作為FLYER的頭版頭條。咱早說過,大商場搞政治正確是為了生意,要考慮各種信仰的消費者到來。那像我們北京上海的商場,反而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一味我行我素:“Merry Christmas"。還美其名曰是時尚,是主流,主流個P,誰告訴你的?別道聽途說,人雲也雲好不好?那些文人還振振有辭呢?!

今天我去賣中文報紙,特意留意了一下三份最大的英文主流報紙,同樣清一色以“HAPPY HOLIDAY!"作為頭版頭條。隻有那個“今天”免費派送到家裏的“小”報:《B.C.省報》,頭條是“Merry  Christmas !”

今天三份最大的華人報紙,兩份是殖民地香港人把持的中文報紙,頭條清一色“聖誕”為題目:《星島》是“聖誕快樂!” 《明報》是“聖誕大拍賣”。

-----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麽中國用“聖誕快樂”而不是“耶誕快樂”或“節日快樂”,那完全是殖民地香港在改革開放的20年中,向中國大陸大肆輸入殖民文化的結果。再加上我們那些文人不把關,竟讓這些“宗教味”極重的詞進入公眾的學校和公眾的商場(Public的地方是要考慮各種人群的,包括弱勢群體,殘廢人,不同信仰等,例如,Public的地方必須有殘廢人通行門、電梯、和通行道,否則市府是不會發執照的)。


(二)殖民文化

據說今天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各大商場,到處是耶誕樹,到處是“Merry Christmas",海歸的朋友說比北美還耶誕。主要是大學的學生,城市的小市民,商場跟風。不過,重慶、成都、武漢明令商場不得通宵營業。想必北京上海也一樣。想想看,我不是Christian,那你的廣告給我是什麽意思?!

一些跟風族,為耶誕著迷,穿耶誕衣,帶耶誕帽,頂寒風冒白雪,留下類似耶誕老人的倩照。這些人為西方為先進,隻要是美利堅,英格蘭,富士山,法蘭西,意大利,他就沉醉,就呐喊,就著迷,就認同,就一概不假思索的接軌,你接什麽鬼呀?你這種泱泱大國風範,自由民主、人性開放,不加思索地照單全收,誰開得單你也不管,我敢保你連布什都驚訝---自歎不如!

遺憾的是:我還沒有聽說過歐美國家中,那個大型商場過中國節日!即使在溫哥華這樣華人極其集中的城市(國人的比例超過1/4),在中國文化最熱鬧的春節,除了華人大商場以外,沒有哪一家主流大型商場會全麵搞成“春節愉快,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每年華人還得“被逼”到停車場或PNE去臨時搭個擺攤的地方。難道這是洋人愚昧落後,難道這是洋人食古不化(加拿大人那來的古呀),難道中國春節沒有商機(這裏的華人消費力可是世界一流的呀)?

仔細想一想,原因有多方麵。一個方麵是國人喜歡跟風,羊群心裏、攀比心理之嚴重,港風盛行,西風東漸,我不如人的思想嚴重作崇;二是中國的文化影響力不夠,連個端午節也被世界文化組織認定是韓國的(認定,一是要申報;二是要能說服人,三要沒人異議),皮人戲竟成了印尼的。再就是,這一代文化人老覺得,咱那些節全不是節,太土上不了大雅堂,沒有人對她進行文化包裝;咱們那些文化人怎麽說的,“基督是全世界的”。難道這耶誕生來就是全世界的?如果你稍微提出點異議,人家就罵你土包子,不開竅,沒與世界接軌。連中文係的老師也要考英語才能晉級,你說這不是明顯要古文學的命嗎?大學的素質如是,你還能要求國民素質如何?那些輿論傳媒良莠不分、編輯水平低下、投機奸商造假惡炒,商場推波助瀾,.......

你還會發現,凡是在香港流行的西方節日,日前在大陸就流行;凡是在香港不流行的西方節日,日前在大陸也不流行。香港流行耶誕(稱為“聖誕”),情人節,大陸也流行,並且用的名字也一樣;香港不流行鬼節、感恩節,大陸也不流行。這難道不正說明了香港殖民文化在大陸的肆虐根深蒂,大陸仍在刮東南風。

我老在想,西方的情人節把我們的喜鵲情人節取代了,冬至被耶誕涵蓋了,“土”的書法/國畫/戲曲/民族音樂都被天安門廣場邊的那個鴨蛋歌劇廳給罩住了?諸多中華民族的藝術、文藝、文化、節日、服飾甚至連文字都可能被我們漸漸地丟棄了;那些所謂的前衛、時尚、新潮的人,成了我們的精英,他們粉墨登場,崇洋迷外,數典忘祖,還把自己打扮成中西文化的學者,告誡我們什麽才是最普世的文化。真是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假洋鬼子,買辦文人,殖民小醜,.....按照他們的指引,我們還沒有崛起成為“大國"的時候,我們的節日早就被殖民和同化掉了。

你說說,我們花幾塊錢,大吃一頓也就算了,滿報紙頭條為人家的文化作嫁衣裳,真他NND民族文化敗類----一點沒錯,滿腦子的殖民思想,殖民的飯吃多了,拉出來的SHI都是殖民的。難道他要我們當著子孫的麵,大肆張揚洋人的宗教節日,互相祝福人家拜的“聖”,吃著麥當勞肯德基,喝著可口可樂,看著牛仔大片,讓下一代露著肚雞眼,滿山斷背,開著日本二手車,胸懷著白土白煙,一邊YouTube,一邊歌頌耶誕,那就是文明了?我們就可以達到“大國崛起”了?!

(三)誰是老土

我相信大家都認同:越是自己的,才越是大家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全世界的。你說,一個疏離了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習俗,而一味癡迷於異族文化的民族會成為全人類的大國?一個沒有了本民族文化根基的民族真的有希望?真的
會贏得人家的尊重?

如此以往,終究會有那麽一天,等我們想念老祖宗的老土玩意兒的時候,我們在自己的祖國找不到了,我們要到我們祖國的鄰國那裏才能看到,....我們還要抵製什麽日貨韓貨,你要看到原來屬於你的東西,
買你的門票,向韓日繳稅吧!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世界上有多少優秀的民族、優秀的文化被強勢的文化所殖民,所蕩滌,所同化,而所留下的隻是些什麽?想想始皇帝的焚書運動,那也是挾著強勢文化,一場大火燒掉了千年春秋諸子百家的精華,留下的隻是一些花草雞鴨,雕蟲小計.....
 
川端康成自殺了,他的諾貝爾文學獎名氣也未能喚醒癡迷於西方文化的日本青年,未能拯救西風日漸、大和文化日漸沒落的境況。但至少大和文人的靈魂是民族的,是有血性的。那像我們的文人幫著那些商家,睜眼說瞎話,把那些烏七麻八的東西一道倒向我們的土壤,就像那些垃圾商品進口商,把國際上的垃圾運到祖國的海岸,......
 
當我們麵對著這洶湧澎湃的、由殖民幫辦推銷的殖民文化時,我們能作出些什麽?就像我們麵對滿世界都是鋼筋混凝土的建築,我們在哪能找到我們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