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批判

兩隻黃鸝 (2006-07-04 12:13:34) 評論 (4)

先說一段小故事。

在寫文章之前,我突然接到了多年沒見朋友的電話,下麵就是電話記錄。

***:喂,黃鸝在嗎?

黃鸝:誰啊?我就是黃鸝啊。 有什麽事麽?

***:黃鸝啊,我是***啊,多年沒聽你的聲音,怪想的。

黃鸝:***啊,這幾年死在哪裏呢?看在你想我得份上,咱就不多說你了。

***:你現在怎麽樣?據說你正在罵儒家呢?

黃鸝:不是啊。

***:不是就好。我琢磨著你有什麽病了呢?好端端的罵儒家幹什麽?

黃鸝:我說“不是”的意思,是說我正在罵儒家,不是“據說”。

***:啊?那你還好吧?

黃鸝:敢情你是因為這個想我啊?真難為你了。對了,我可以借你的名字用用嗎?

***:可以啊,朋友麽,小意思。還很少有人寫文章提到我呢?你出名了我可得收名字費。得了,你還是別寫我名字了,我怕人家說我也有病。

黃鸝:滾!

***:嘿嘿,抱歉,我可老婆孩子一大堆的要養呢,不敢惹眾怒。

黃鸝:那就問你老婆好,說我對她的妻教是佩服的滔滔江水。。。

***:得了,你還不是一樣,誰比誰呢?好了,下回聊。

黃鸝:好,回頭見。


打完電話,我很發了一回呆,可見人確實需要“偽善”,你一不“偽善”,別人就覺得你大概不算正常人了。朋友擔憂,老婆抱怨,世人當然更象大佛殿裏的羅漢,各種心思,各種表情。

閑話少說,還是回到正題吧。

有人問了:“‘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什麽不好?

這問題還真的很難回答。準確地說,正心沒什麽不好,修身沒什麽不好,齊家沒什麽不好,治國沒什麽不好,平天下也沒什麽不好。

有人又問了:“那你是不是沒話找話?還是哪裏搭錯了?”

我隻能說這個問題確實非下過功夫的人才能夠看出來。正心沒什麽不好,修身沒什麽不好,齊家沒什麽不好,平天下沒什麽不好,但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卻很有問題。

這可以說成兩方麵的問題,也可以說成一個問題。

說成一個問題,就是“功用”之間的矛盾,說成兩個問題,就是兩敗俱傷的問題。

從功用角度講,我們必須先問自己:“‘正心修身’是為了什麽?”如果隻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那麽我們就失去了生命中很多快樂的因素。譬如一個人今天出去跑步,更簡單的原因是因為視覺的美,為了討老婆/丈夫的喜歡,為了更好工作享受生活,專業的話就是為了競爭掙錢。他能把這件事跟治國平天下聯係起來麽?

儒家恰恰相反,他們的正心修身是抱著很大的功利目的的。他們的信是為了讓別人對他產生好感從而可以推薦他,他們很少提到自己需要提高自己,也很少提到有利於他人公共利益。這樣的正心修身好比無源之水。 不能提高自己又怎能對別人忠信?沒有公共利益又怎能讓自己活得更文明?

其次,我們還必須問自己:“我這樣的功能夠達到這樣的目的麽?”正心使自己不受幹擾,修身讓自己快樂健康,這是我們能做到的。佛道兩家都講“靜”,在心理上讓我們消除一些不愉快的念頭,不自尋煩惱,無謂產生仇恨煩躁,本質上有利於自己健康。

但是儒家卻把這一套搬到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利目的下。難道我們整天坐著不動就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現在中國有13多億人口,平均5口之家吧,中國有2.6億個家庭,齊好家了就能夠治好國了?一個家庭中的人利益緊密結合,沒有太大得衝突,但是一個國家之間的人能夠沒有利益衝突麽?一個家庭之間的人口關係簡單,基本上有上下的次序,分工也比較明確。一個國家能夠建立完全秩序的人際關係麽?每一種分工之間具有大量的人口,這種問題又豈能是齊家中能夠得到經驗的?

簡單的例子,掃地。一個家庭要幹淨很容易,隻要把垃圾掃出屋就可以了。但是所有的家庭都把垃圾掃出去整個國家就幹淨了?看起來對一個家庭方便的事情,對其餘家庭就不方便。

我們再說另外一個問題:“隻有一個家庭的管家才能做好國家的管家麽?”實際上往往相反, 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管好了一個家庭就很難付出精力去管理社會事務。

總而言之,儒家把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問題簡化為一個模式實際上造成了國家政治的無序和混亂。

從兩個方麵來看,我們必須承認問題的特殊性, 否則必然會兩敗俱傷。 

《大學章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原創文章,嚴禁剽竊,歡迎轉載,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