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飄零

落花飄零 名博

多倫路

落花飄零 (2006-06-02 21:16:13) 評論 (12)

我這次回國,最大的感受,就是複古。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旅遊局,地方政府,突然發現自己土生土長,從來沒有留意過的地方,原來都是寶藏,那長著青苔的石板,漏著雨的老屋,廢棄的酒坊,都是資源,都是賣點,都應該好生發掘。於是烏鎮,周莊,朱家角,西塘,一個個默默無聞的小鎮霎那間聲名遠震,老百姓最平常不過的生活,就這樣誇張地,做作地,過猶不及地曝光在全國旅遊者的麵前。現在又輪到了多倫路。

這條曾經是左聯作家聚居的,彎曲狹窄的小弄堂,原本早就湮沒在曆史的塵埃中,突然之間紅瓦灰牆地粉刷一新,各個作家的寓所被重新考證出來,掛上金匾,鑄上紀念銅像。這本是件好事情,讓後來的人,外來的人知道,這裏曾經發生過什麽事情,走動過什麽樣的人。

但是問題是,這個隻是一個途徑,一種手段,真正期待的,是那炒作帶來的升值,是那粉刷以後新店帶來的利潤。一路上都是或真或假的文物,將信將疑的遊客和古玩店老板們的你來我往,讓人遠遠看了就覺得反感,反而不願意再走近去細細體會那建築後麵的故事。

我站在夕拾鍾樓下,看著熙熙攘攘的遊客們,一種文化的錯亂,難以言表。

我很感謝設計者有這樣的意圖讓我們領略了一幢幢無言見證了上海變遷的建築群,但是真的如果是要保護文化,是要重掘曆史,就靜悄悄地展覽這條街,而不是這樣急不可待地投資回報。我們的城市,再怎樣沉厚的底蘊,也經不起這樣淺薄地掏澄。


一個浙江紳士在上海開阜的時候建造的小樓,現在被很多人家住著。

多倫路被確定為文化景點後,民居按照當時的風格進行粉刷。




以魯迅的雜文集朝花夕拾為題而建造的夕拾鍾樓,我不明白是什麽意思,因為這不是當初有的。


左聯舊址,現在做了古玩店 ,昔日以文化出名,今日以文化作為賣點。

和魯迅私交甚密的日本書店主,內山完造塑像

丁玲故居,還記得曾經幾個網友激烈討論過丁玲和木子美的區別,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