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清華歲月(01)重逢趙大大
清華歲月(01)重逢趙大大
網絡時代,在許多方麵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前老同學離校分手以後,各奔東西,世事茫茫,要想聚談一次,何其難也。 清華有個校友網,我偶爾上去逛逛,發現班上同學常在壇上出沒,於是就同他們聊起天來。一下子咫尺天涯,近若比鄰。聊著天,自然鉤起許多親情和友情,當年清華校園生活的回憶,又鮮活地浮現出來。我把和他們在網上聊天的片斷整理出來,既為自己生活中的青春歲月留一個拷貝,也可以給有興趣的朋友提供點飯餘茶後的談資。娛人也娛己,亦人生一樂也。
江蘇銅山這個地方,人傑地靈。一九六四年考上清華和我同班的就有三位。所以就稱他們為“銅山三傑”。他們當中最可愛的是趙階鬆,黑裏透紅的臉龐,一雙明亮的黑眼睛總是充滿了善意。三十多年不見了,總還記得他樸實可愛的樣子。當時有出著名的話劇叫《霓虹燈下的哨兵》,劇中有個“黑不溜秋”的趙大大,他就很自然地被叫做趙大大。因為我名字裏有個“南”,所以成了“童阿男”。說實在,這還不算太委屈我們。可樂的是我在文藝社團同宿舍的兩位:一位是物O的鄭元芳,大家就叫他“鄭媛媛”;還有一位九字班的曲從鈺,東北人,黑而胖,卻被叫成“曲曼麗”,那就有點委屈他們了。
在網上遇到趙大大,我就跟他開玩笑:“嗨,我們還同台演過戲呐!”當然,我說的“演戲”,隻是個比方。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人的一生就是一部連續劇。清華那幾年,應當是人一生中難忘的歲月。趙大大的淳樸、善良,讓我至今還想念他。人,都會有困難的時候。我也有過困難的時候,但我能感受到從他那裏來的善意。也許,他並沒有說什麽,其實,也不需要說什麽。
他很快就給我回了一個貼:“接著你‘人生舞台’的話題再談一談。任何人在‘人生舞台’上都會有所表演。我認為在‘演繹人生’這部戲劇中,作為舞台上的演員,你永遠是受關注的主角,並不斷演出諸多精彩的片段。我佩服你的記憶力。本人還有一個綽號,不知你是否還記得?……不過我對那個綽號還是接受的。隨著瘋狂年代的過去,有時回憶綽號的來曆還挺有意思。”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他還有一個綽號,叫“趙老機”。在那個年代,凡是對敵鬥爭不堅定的,就是機會主義分子。“老機”,就是老機會主義分子。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綽號,正說明他在那個瘋狂年代並沒有去緊跟,去說違心的話、去做違心的事。我想,這也是他人緣好,至今讓人還想念他的一個原因。
剛到學校時,給我印象很深的一件往事,是他們三位銅山老鄉從家裏帶了一包煎餅。幹得鐵硬鐵硬,甚至有點發黴了,他們還舍不得扔掉。每天晚上在宿舍裏聽他們解決煎餅的嘎崩聲。讓我這個“城裏人”很受教育,一下子找到了同他們的思想差距。後來我在文革後期的學習班上再三“鬥私批修”,始終也過不了關。當然,這是後話了。
南木香 發表評論於
政治見解上與您不同
但欣賞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現時心態
百年瞬間 發表評論於
職位並不當然地給人帶來智慧和能力。
把一把手還原為有出處的常人,難得。龍鳥 的話似該斟酌一下再說出來。
萬先生是厚道人,字裏行間還是隱含失望。想起胡平的話“中國人,你隻有放棄自己的國籍,才能熱愛自己的國家”;想起聖經的一句話“大凡先知,在本家本地沒有不被厭棄的”。
萬先生,等著歡送你榮歸故裏。會有那麽一天。
祝福您。
肥姑依依 發表評論於
真實的心聲,但也有膽怯。勇敢的回去,為了無愧於父母。
MILAMILA 發表評論於
喜歡你的文章,欣賞你的態度,感受到你的真誠,做真是的自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很開心還能看到這樣文字。。。
龍鳥 發表評論於
清華人太喜歡拉幫結派往上爬了.他們的集體主義也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裏,缺乏人文精神和不守規則,見過太多的老清華了.這篇文章就透著攀附與自負之氣
m38 發表評論於
i just feel heavy after reading.
nwetrr 發表評論於
Wan and Hu still has chance to meet, I mean in a 20 year frame from now.
tinaxi 發表評論於
好文章,請繼續寫下去。
morson 發表評論於
忠孝不能兩全,嗬嗬,這個忠字是對誰說的哪?難道真的是對自己的良心?嚴重懷疑,閉著眼睛說話也就永遠看不到共產黨的進步.
yyyyyyllllll 發表評論於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is a pure sucker.
民工甲 發表評論於
可惜,可惜
江湖散人 發表評論於
都是清華畢業的,怎麽就天壤之別呢?
江湖散人 發表評論於
別浪費那麽多紙了,留著吧。
律周 發表評論於
感情流露真摯。
希望能看到你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