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曆史學生 大學行走 文學參議 業餘收藏
打印 被閱讀次數

玉米

說完土豆說玉米。 玉米的名稱很形象,玉,言其色澤如玉, 米,言其形狀如米粒, 就好比土豆,可不是土不啦嘰的豆,而是土裏的豆。玉米的別稱很多,有叫包穀的,有叫包蘿的, 有叫玉麥的, 俺們那裏叫六穀,言其五穀之外的第六穀。 六穀這個稱呼,分明說玉米是外來的東西,和土豆一樣,是洋貨。

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這本是農村常用的對聯,經常貼在豬圈的門上, 或走廊。 所以稱五穀者, 是因為這五穀有的雖然不是 東亞原生的, 但曆史已經把他們變成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了。五穀指的是, 稻麥黍稷菽。 有時說包括麻。不管如何,稻麥黍稷菽 是大家比較接受的。稻麥不必說了,黍稷 就是小米黃米之類的,西北的哥哥妹妹比俺清楚。 菽就是大豆, 那也是俺們的先民馴化的東西,做出的豆腐之好吃,吃慣了豆腐的哥哥 是心中有數的。豆在先秦叫做菽,豆的本意是高腳杯,用來喝香檳是不錯的。 祭祀的時候常用,也許盛了幾粒豆,奉獻給祖宗上帝,後來就以豆代菽了。這完全是小牛多年的考證和冥思苦想的 結論,一般經不起曆史的檢驗。

因為玉米是新來的,所以是第六穀,簡稱六穀。和土豆一樣,玉米也是從美洲傳來的。玉米是印第安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創世紀的神話中,玉米就有它的地位。 印第安人的神話 中,有一個玉米媽媽,那是誰也代替不了的。

玉米的馴化不容易,玉米的改良更不容易。 在現代植物栽培之前,印第安人吃的玉米非常短小,比食指長不了多少, 顆粒也小,說不定這就是為什麽中國人把它叫做米的原因,因為實在比米粒大不了多少。 小牛月前去dc 拜訪天地虎老大的時候,在印第安人的博物館旁邊,就親眼見到了印第安人馴化的許多植物, 如煙草,包括玉米。 玉米稈很細,像高粱, 纖弱得很, 結的幾個稀稀拉拉的玉米,也像非洲挨餓的孩子,幾根肋骨都可以數出來。

何秉棣在研究中國人口史中,對美洲新穀物對中國人口的飛躍增長予以高度評價。這是沒有錯的。其實,玉米對漢族的貢獻也許不如對西南少數民族的貢獻。 玉米,對江南人而言,隻是一種補充; 對於北方人而言,恐怕也隻是一種主食; 而對西南民族如彝族而言,成為一種主要的糧食。

住在高山的彝族, 先前的穀物主要是燕麥, 黑麥,等等。產量很低,因而彝族的人口應當相當有限。玉米傳入後,基本上取代了其他糧食作物。 乾隆皇帝在其聖旨中曾經提到要推廣玉米的種植。 而彝族並不需要皇帝的旨意,就像農民, 不需要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號召和總結,就知道房前屋後多種樹,種樹要種果樹; 或者閑時吃稀, 忙時吃幹。 玉米很快就占領了山坡, 成為彝族人民熱愛的東西。

到了19世紀,玉米,和辣椒一樣,成為西南的傳統, 成為地區文化和身份認同的顯著的標誌。那時雲南的一個縣誌摘錄了當地的一個名言:苞穀酒,玉米羹,此物最美天下稀。 苞穀, 也就是玉米,不僅是吃物,也是美酒,更好笑的是,人們認為玉米是它們獨有的,其他地方少有。就像川人, 認為辣椒是他們幾千年的傳統,殊不知,往上數四百年, 也談不上什麽川人, 都被張大帥殺光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