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也跑了5場馬拉鬆:)這年頭,你不每年跑個5場馬拉鬆都不敢自稱跑馬的了,嗬嗬,開個玩笑。我隻是近豬者吃,要不是師傅小布,我肯定不會跑這麽多馬拉鬆。跟師傅比,這不過是個零頭~~~
除了芝加哥和CIM是去年就報了名的,其他三個都是臨時決定的。說是臨時,也有兩個月以上的訓練期,而且都是作為觀光賽/訓練賽。花花一直在總結自己哪裏做錯了,我就大言不慚的總結一下自己哪裏做對了,給花花的傷口上撒點鹽,嘻嘻
認真訓練是given,這個沒什麽可說的,不要受傷是前提,無傷才能保證順利完成訓練計劃,也才能有信心站在馬拉鬆起跑線上。
我目前一共跑過10次全馬,前三次全部都撞牆嚴重。有多嚴重?首馬那次根基太淺,後半馬比前半馬多了半個小時!那時還不知道什麽是撞牆,就覺得自己很想使勁兒跑,可兩條腿就是不聽使喚。都說每次比賽都是一次寶貴的經曆,牆當然不能白撞,撞了幾次之後最大的收獲就是漸漸對自己的體感/effort有了比較準確的了解,就是再比賽時知道什麽effort是有風險的,無法持續的。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體感/effort,除了在自己訓練和比賽中去體會和積累,還有就是從心率上可見一斑。我仔細研究了自己撞牆的pattern和數據,發現正常情況下心率升到160之後,最多堅持個6-8邁就會開始大幅掉速。正常情況就是指人沒有連續比賽,賽道不是大下坡,等等。之後又摸索了幾次,我覺得自己比賽中如果前10邁心率控製在150以下,20邁前控製在160以下,之後就基本能保證不會掉速太多。我們總說比賽時前麵跑慢點,多慢算慢,要慢多少?我覺得前麵2-3邁比目標pace加個10幾20秒都不為過,上坡多就要加的更多點。當然如何訂目標Pace也很多學問,保守目標(告訴別人的)和激進目標(自己心裏想的)要通過訓練時的long run和速跑綜合而定,尤其是首馬。當然這都是因人而異,看過大牛的log,從頭到尾保持恒速加高心率,最後還能衝刺,那是人家能掌控的,遠非我這種業餘中的業餘能企及的,所以我的心得就是跟新手分享一下。跑齡也是個重要因素,也許我明年可以嚐試前10邁心率略高一點。
我首馬是20邁開始走走跑跑,二馬是22邁開始走走跑跑,三馬是24邁開始跑跑走走,這也是一種進步吧:)上個月在歐洲跑了一個觀光馬,前麵幾個rolling沒有注意收,之後就知道那天要夠嗆,但想著反正是觀光馬,能糟到哪去呢?結果不到半馬就有撞牆的預感,16邁後跟首馬的感覺一樣一樣的,降速明顯,勉強撐到20邁後,隻能走走跑跑。賽後就一直在想CIM該怎麽跑,墨西哥城的那次長跑讓我信心一下降到穀底,怎麽那麽累呀!後來知道是海拔問題,才略感安慰。CIM前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恢複到什麽程度,師傅去雲遊也沒辦法問,直到賽前兩天最後一次小跑,才大致定下來目標配速。然後在FindMyMarathon網站上打出來一個A goal的very conservative start + Even effort的配速帶,最後也是忘帶了,但大概的平均速度就是那樣,開始時比較保守,然後平均速度緩慢加快。BTW,配速帶我隻是用來參考,有個大概的方向,因為比賽時要停下喝水什麽的,不可能每邁都能做到跟配速帶一樣,也需要隨時按狀態調整。我昨天開始時是做到了慢一點,可到最後平均速度也沒拉起來,隻能一直努力把平均速度維持在上下1-2秒之內。20邁之後腳趾開始疼,也到了我的慣性掉速區,我就一直念叨著,成敗在此一舉,不能讓20/21/22/23/24/25邁的辛苦白費,全力push,保持基本穩定的配速完成比賽。分享一下昨天的心率吧,最高心率達到170+,姐真努力了,沒放水:)
補給:除了賽前兩天補碳,比賽早上麵包或bagel,主要比賽我基本就是賽前,5,9,13,17,20.5,23.5邁附近吃膠喝水,半馬後加電解質水。觀光馬不追求成績會少吃1-2個膠。因為天氣好,我芝馬是9邁才第一次喝水,CIM是6邁多第一次喝水,我可能比較皮實,可以隻吃膠不喝水,幹咽lol。這個恐怕要被師傅批評了,但爭分奪秒的比賽,實在不想多跑幾步去路邊去喝水,盡可能optimize每一個細節。這次比賽住在了起點附近的親戚家,原想請他們出去吃飯,可親戚給做了加碳晚餐,我也可以早上睡到5點鍾才起來去做bus。
今天的熱點話題是鹽:我隻有第一次跑CIM時,在22邁時有要抽筋的感覺,討了一個鹽片來吃,也喝了很多電解質水。我對鹽敏感,感覺那次比賽期間鹽分攝取太多,之後幾天的體重就可以看出來。其它比賽沒有吃過鹽片,也沒抽筋過(knock the wood)。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有人跑了10邁衣服就濕透了能擰出水,有的人跑10邁隻出微汗,所以補鹽的劑量是按個人情況和天氣調整吧。
還有那天LexusOnly同學提出呼吸的問題,昨天仔細觀察了一下(對,我就是那種如果你說舌頭舔不到手肘我會試一下那種人lol),發現我跑步時吸氣和呼氣都主要是用口,鼻子為輔,不能隻用鼻子呼氣,會流鼻水:)。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我吸氣時舌頭會下意識抬起以緩衝氣流,也避免口幹舌燥,所以吸氣時舌頭抬起,呼氣時舌頭放下。原來跑步不止四肢忙,舌頭也很忙:D
今年事情比較多,跑量不到1500邁,總爬升6萬多尺,接下來準備就隨便跑跑,做些力量訓練和遊泳,明年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