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對中國文化影響非常深。
其實對這句話的理解可能有一些誤區:
1. 讀書必須有對話場景,才能真正理解對話的含義。
講個故事,我一個鄰居,初中學幾何的時候,不怎麽用心,心思散漫,
偏偏又問老師一個非歐幾何的事情。
老師說:你連平麵幾何都沒學好,談什麽非歐幾何。
結果,他聽了認了真,後來再也不敢學任何別的東西,
一輩子都在拿平麵幾何的題在做。。。從此不敢看曲麵問題。
現在好像已經七十多歲快八十了,還在家搜集世界各地的平麵幾何題在做呢。
因為他太信老師的話了。未知平麵,焉知曲麵。
而不明白這兩者是互相加深理解的。
生死問題也一樣,兩個概念是互相加深理解的。
雖然一定程度上先了解生是必要的。但最終必須互相參照才能理解二者。
2. 還是場景問題。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段話能讀出什麽意思?
意思就是,原來不行,現在可以了,這就是用發展的眼光來看人。
人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永遠都是十幾歲的心智。
能否設想一下,有一天孔子也可以對子路說,“路也,始可以與言死已矣”。。。
隻是論語沒有記錄下來呢?
當然,也許,可能子路終生都沒發展到那個階段,但這也並不表示別人不行。
3. 我們必須假設孔子實在、不騙人,那就應該推論出他是知道生死問題的。什麽意思呢?
就是說,他不懂的事情會說不懂(就像老實承認我不會種地),不會對不懂的事情強詞奪理說“我不告訴你”。
不會像某些家長或老師一樣,一旦學生問了自己不懂的問題乙,他為了麵子,
不說自己不懂,而轉移話題:“你先把甲學好再說乙,別好高騖遠!巴拉巴拉“,
總之是以掩蓋自己的無知為根本,你的問題就不重要了。
所以,當孔子反問子路的時候,沒有說“我不知道”,而是說“你現在沒法了解”,
隻能說那是說子路,而不是說一般規律,也沒有說自己不懂。
這大概應該能說明:孔子知道死的問題。
猜測一下:孔子什麽時間明白生死問題的?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如果不知道死的問題,不能稱之為不惑,更不能說知天命。
所以,大概可以推出,孔子在生命的某個時間,就開始了解死的問題了,反推就是
他已經知道生的問題了。
4. 就是退一萬步來講,假如孔子真的不明白死的問題,那他的“不惑”就不是真的,
因為生死是成對出現,不知道一個,就不能真的明白另一個。如果他真的不知道
死的問題,那麽我們談論死的問題的時候,就不必參考孔子的說法了。
而我更傾向於相信,他是明白死的問題的。既然他明白,那麽別人也可以明白。
就像佛一樣,佛的意思就是,我明白的,你們如果願意,也可以明白。所謂開佛知見。
(否則,如果孔子這也不明白,那也不明白,中國人豈不是太可憐,兩千年就崇拜
一個說順口溜的人?從三十而立,到七十不逾矩,隻是個人人都會說的順口溜,
而沒有真實的含義?然後呢?然後,人生就勝利閉幕了?)。
所以,總之:
孔子當時是對什麽人講的,是子路在什麽年紀下,什麽智慧程度上講的,
如果都不考慮場景,而直接全盤接受一句話。那就是死讀書了。
那就是強行要求全國人民生生世世都永遠處在子路當時的心智程度上了(相當於現在的初中生?)。
就因為當初智慧不達的子路,一句“敢問死”被老師反駁,而全國人民就要
生生世世,噤若寒蟬,永遠都“不敢問死”了嗎?
這。。。!!! 同學們!委屈不委屈?!
你願意被人要求一直處於幼稚未開化的心智狀態嗎?
這可能是中國文化裏,最廣泛、最長久的禁錮人的心靈的冤案了吧。
委屈不委屈?
============
邏輯問題:什麽叫做知生?
1. 在人生勝利閉幕(或突然落幕)之前都不叫作知生。死的時候才叫做知生。所以
1.1 在人生閉幕前就不可能知道死的問題。
1.2 在閉幕瞬間,也不一定知道死的問題,因為知生隻是知死的必要條件,非充分條件。
1.3 所以,人永遠不可能知道死的問題。那孔子就該說不可能知道死亡問題。而並不是給人留個想象空間,好像“知道了生就有可能知道死”
1.4 如果在勝利閉幕前,都不叫作“知生”,那,論語就是記錄了一個“不知道生是怎麽回事的人”跟一堆哥們說的很多話。有啥好看的?
2. 在人生的某個階段上,就可以算是知生了。 已經進入可以探討死亡問題的階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