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兒童不宜多吃的20種食物》看提高科學素養的重要性
根據我的搜索,這篇文章在2006年就在網上開始流傳,最近文學城也有人轉載,上了首頁。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文章,反映了從華文媒體到受眾的科學素質低下。不久前看到一個說法,說有97%的國人缺乏起碼的科學常識。剛看到這個說法,我覺得很奇怪,因為自1950年代以來,中國相對美國說來更重視數理化的教育,有所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說法。仔細想想,真正缺乏的大概是批判性的質疑精神,填鴨式的教育讓大家滿足於接受知識,人雲亦雲。本人過去從事編輯工作多年,在我看來現在的中文媒體的編輯科學素質差,缺乏責任心,滿足於轉抄。在英文網絡上,當然也有很多不靠譜的文章,但是一些大的主流媒體一般不會去轉抄這些東西,而現在中文主流媒體質量之低劣,內容之粗俗,科學精神的喪失已經可以用沉淪來形容了。所以不得不寫幾句。我本人並非科學專業出身,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現在轉入正題,剖析一下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的根本問題有四:
第一,缺乏起碼的邏輯。當我們說到兒童不宜多吃的東西的時候,應當有兩方麵的意義,其一,某些食物對大人基本無害但是對兒童特別有害;其二,某些食物有害,但主要是孩子吃,大人一般不吃。而文章的大部分內容都與兒童的特殊性無關。這樣的東西,在我做主編的時候會毫不留情地“槍斃”。
第二,膳食營養的基本原則是平衡搭配。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食物都不宜多吃。你找不到任何一種東西吃得越多越好。既然如此,為什麽要單獨把這二十種東西特別提出來呢?
第三,把某些食品作為某種營養或有害物質的代表,忽略了廣泛存在的其他種類的食品。這種現象,在目前網上的關於食品的文章中廣泛存在。
第四,道聽途說,對於一些流傳的東西搬來就用,並且把一些科學大詞拿來唬人,而受眾常常是聽到一些高深的不易被理解的東西就肅然起敬,以為是專家意見,其實完全是忽悠。
好吧,讓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斜體字是原文。
1、桔子
桔子雖然營養豐富,但含有葉紅素,吃得過多,容易產生”葉紅素皮膚病”、腹痛腹瀉,甚至引起骨病。故兒童吃桔子一天不宜多於中等大小的4個。
[杜編] 許多人聽到葉紅素這個高深的詞匯就暈了,趕快把孩子手中的橘子搶過來不讓繼續吃。其實,所謂葉紅素就是一種胡蘿卜素而已,在許多植物性食物中廣泛存在。但是就所有水果論,橘子的排名在20以後,遠遠低於美國甜瓜(Cantaloupe)、杏、西柚、櫻桃、黃桃、西瓜、李子等等。其他的植物性食品,如甘薯、胡蘿卜等也都含有更高的胡蘿卜素。把一個排名靠後的橘子單提出來,有什麽意義?
2、菠菜
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草酸在人體內遇上鈣和鋅便生成草酸鈣和草酸鋅,不易吸收而排出體外。
兒童生長發育需要大量的鈣和鋅,如果體內缺乏鈣和鋅,不僅可導致骨骼、牙齒發育不良,而且還會影響智力發育。
[杜編] 這和上麵的問題差不多。在許多中文媒體上菠菜成了草酸的代名詞,成了罪魁禍首,殊不知在許多綠葉蔬菜以及茶葉、咖啡、巧克力中草酸都廣泛存在。不同資料的統計有差別,但是毫無疑問的是,菠菜隻是草酸較高的食品之一,絕對不是最高的。中國人常吃的蔬菜中,莧菜是草酸的絕對冠軍。美國的食用植物中,草酸最多的是一種做甜酸醬的葉子。它們的草酸都比菠菜高很多。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因為綠葉菜有草酸就因噎廢食。其實,隻要用水焯一下,再吃,草酸就不再是令人擔憂的問題了。
3、雞蛋
雞蛋雖然是營養成分比較全麵的食品,但若吃的過多,會增加體內膽固醇的含量,容易造成營養過剩,導致肥胖,還能增加胃腸、肝腎的負擔,引起功能失調。故兒童吃雞蛋每天不宜超過3個
[杜編] 在十幾年前,美國的一些醫生和媒體也曾經強調雞蛋黃的壞處,導致許多人吃雞蛋的時候會把蛋黃扔掉,但是近年來的新研究發現,蛋黃中雖然膽固醇很高,但是同時又有很好的有利於心血管的其他營養素。而且對於孩子說來,多吃些膽固醇是必要的,對於孩子的大腦發育有好處。吃高膽固醇食物和血液膽固醇水平的關係也有爭議。突出地宣傳雞蛋的膽固醇的壞處顯然沒有道理。
4、濃茶
濃茶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在人體內遇鐵便生成鞣酸鐵,難以被人體吸收,容易造成人體缺鐵。
兒童缺鐵不僅會發生貧血,而且還會影響智力發育。
[杜編] 幾年前我轉抄了一篇文章,叫作《茶無鞣酸》,後來又有了一些說得更清楚的文章,下麵摘抄一小段:
茶葉中沒有鞣酸,但是至今仍有一些報刊在說茶中含有鞣酸,有的還煞有介事地說:“茶葉中含有鞣酸,茶中的鞣酸含量為3%-13%,紅茶約含5%,綠茶約含10%”、“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而鞣酸能夠阻止食物的吸收,讓你吃什麽拉什麽,造成營養不良”,甚至有文章危言聳聽:“茶葉中的鞣酸,可使人得癌——可怕的食道癌。”很多人為此十分驚恐,害怕飲茶會引癌上身。其實,這是把茶葉中的茶多酚誤當成鞣酸以訛傳訛所致,“茶葉中含有鞣酸”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茶多酚在最初人們還搞不清楚的情況下,由於它也具有類似於鞣酸的苦澀味和收斂性,是一團不明物質,於是借用鞣酸的別名單寧(丹寧)為名,稱它為“茶丹寧”或“茶鞣酸”。後來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發現“茶丹寧”既沒有鞣酸的鞣革作用也沒有鞣酸那麽重的苦澀味和那麽強的收斂性,這團不明物質實際上就是茶葉中的重要成分茶多酚。茶多酚和鞣酸容易混淆是因為它們都屬於鞣質,它們之所以不是同一種物質關鍵就在於它們不是同一種類型的鞣質,茶多酚屬於縮合型鞣質,而鞣酸屬於水解型鞣質,兩者不是一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我不敢說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但是仍然采用過去的說法顯然已經過時,不夠嚴肅。更重要的是對於孩子來說,更有害的不是什麽鞣酸而是咖啡因以及草酸。
5、果凍
果凍不是用水果汁加糖製成的,而是用增稠劑、香精、酸味劑、著色劑、甜味劑配製而成,這些物質對人體沒有什麽營養人價值,卻有一定毒性,吃多或常吃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和智力健康。
[杜編] 這段話除了文字問題外,沒有重大錯誤,就不細說了。
6、鹹魚
各種鹹魚都含有大量的二甲基亞硝酸鹽,這種物質進入人體後,會轉化為致癌性很強的二甲基亞硝胺。
研究表明,在10歲前開始常吃鹹魚,成年後患癌症的危險性比一般人高30倍。故兒童不宜常吃多吃鹹魚。
[杜編] 什麽是“二甲基亞硝酸鹽”?有這樣的東西嗎?我相信原文作者一定不知道。二甲基亞硝胺是有的,複旦投毒案用的就是這個。雖然我不讚成吃鹹魚,但是鹹魚畢竟不是毒藥。雖然在鹹魚醃肉中的確存在微量的二甲基亞硝胺,但是對人的更大威脅來自飲用水。
7、泡泡糖
泡泡糖中的增塑劑含有微毒,其代謝物苯酚也對人體有害。
再者,兒童吃泡泡糖的方法很不衛生,容易造成胃腸道疾病。
[杜編] 吃泡泡糖的確沒有什麽好處,但是“苯酚”是從哪兒來的?
8、糖精
目前,兒童食用帶甜味的食品和飲料,很多加入了糖精。
據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糖精會引起血液、心髒、肺、末梢神經疾病,損害胃、腎、擔、膀胱等髒器。
因此我國規定在病人和兒童食品中不得使用糖精。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