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代偉

政治|傳媒|曆史|詩詞|股票
個人資料
正文

關於清代人在北美見到美人魚

(2022-08-08 13:05:36) 下一個

“美人魚”,是習慣上的“美幻”稱謂。如果它真的存在,大可叫“類人魚”或“人形魚”等名字。這是題外話。

晚清時期,徐珂(1869年-1928年,浙江人)在他編撰的著名的《清稗類鈔》一書中,第98卷的“動物”篇裏,有“人魚”類僅一文。它所記述的是一件有趣又有“價值”的海外見聞,內容是這樣:

清朝道光初年,廣東南海的郭某曾出國謀生,到同治年間才返回廣東,此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

據他說,他曾在北美洲某一艘帆船上當過廚師打雜。一天,剛過中午,天空陰雲四合,帆船上的

人望見遠處似乎有兩個人踏著波浪行走於海麵之上。大家非常吃驚,船長拿來望遠鏡觀察那“兩個人”,

發現他們上半身露出於水麵之上,一起立著在洶湧的海浪中行走。

大約半個小時之後,帆船靠近了這兩個人,再仔細一看,更加奇怪了,他們上半身是人,腹以下的

部位則像魚一樣,長著帶鱗的尾。他們一同立於水中,用尾劃水而行。幾個健壯的水手設法把他們

捕捉上船,船長用一個大盆子裝滿海水,把他們放入其中。

細細觀看,他們都才三尺多長,可能未成年,短發,耳、眼、鼻、嘴、手等部位都長的和人一樣,

下半身則如魚一般,全身很光滑,有一股腥味。這兩個人魚,見了人一點驚慌害怕的表情都沒有,

有時還朝人微笑,但不會說人話。有人遞給他們麵包,他們也知道抓過來吃。過了幾天,船上的

人把這兩個人魚放歸水中,他們便悠哉悠哉地消失在海上…。

需要了解的是,《清稗類鈔》一書中的資料,大半係作者(即徐珂)曆年閱讀時隨手劄記而成,卻沒有詳注來源。所以後人在引用時,難免有無從考證之感(是文後來也被收錄進《古今怪異集成》)。但做為一個美中早期曆史及華人曆史愛好者(這裏不探討“人魚”的真實性),來看待並發掘這幅文字的“價值”。那就是,其中有幾處“契合”了當時繁榮於中美之間海上“老中國貿易”的時代背景。

1) 時間上【道光初】道光帝始於1820年,【同治帝】於1861-1875在位。從道光至同治初的三、四十年間,完全處在“老中國貿易”從繁盛到衰敗而終的時期;

2)當時【廣東人】隨船(大多是美國商船)幫工(廚役、水手役及仆人等),甚至登陸美國東海岸(做小生意或讀書)已頗為常見;

3)根據目前資料,【郭某】出洋的1820年代初期,美國東部“同時出現一波中國人”,這包括紐約、羅德島等地的城市,甚至還有康州偏僻的小山村。這種相對異常的活躍動向,不知是否與道光帝初政有關。同時,也反映了美國商船的繁盛一時及清人對美商異於西歐列強的認可;

4)當時【廣東人】出海年紀通常比較年輕,由於環境所迫,大多還是孩子,七、八、十來歲的居多。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後,海上貿易或活動嚴重影響,風險加劇。【郭某】應該是在那個時候返回廣東的,以他的年齡(50餘歲)推算,也是符合背景的;

5)另外,他的出洋隨船時間之長(長達四十餘年)年,這也給時代性研究提供了一個突破性的數據;同時,如果幸運的話,作者徐珂本人與“老年的”【郭某】興許還會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這也會相對提高“口述”的真實性;

6)“老中國貿易”時代隨帆出洋的普通人,很少有能留下來名字或姓氏記錄的。這位“郭”某或許是“無意而為之”的一位;如果這篇文章屬實,也是【南海】(今佛山)“郭”姓人出洋遠至北美的最早、時間最長的見證;而且,也不排除【郭某】曾登陸美國(或其它美洲地區)甚至有短暫生活經曆;

“老中國貿易”前後延續超過大半個世紀,是中美兩國早期關係最重要的曆史篇章。可惜的是中文記載資料嚴重匱乏,這位“郭某”的奇遇也僅是“口述”,徐珂老先生的《類鈔》也隻是“筆記”。但其中隱顯的點滴片節,仍不失為還原曆史的珍貴素材。

尾記:筆者反複查找了早期北美甚至美洲有關遭遇“美人魚”及“人魚”的史料記錄,尚未發現與郭某口述相近的內容。其實,自哥倫布始(他本人也曾目擊“三隻人魚”),美洲“發現”美人魚的傳聞並不少有(上圖描繪的是探險者在今加拿大東海岸)。

相關閱讀老中國貿易曆史紀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乃遷 回複 悄悄話 德語詩歌(歌德,海涅、瓦格納等)都有以人魚為背景的的敘事謠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