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2016-09-12 20:58:01) 下一個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能夠用語言表達清楚的道,就不是恒常大道;

能夠用名字清晰定義的,也不會是大道的名。

我們倒裝表達一下看看是不是更清楚:

真正的大道是不可以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隻能心領神會。

任何的名字也不能清楚定義大道,是沒辦法取名字的。

說不清,聽不明。這也是信仰爭議的原因。能經曆,能感覺到,但無法表達出道的本來麵目。有經曆的人,堅信堅守。無經曆的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明白,總感覺被忽悠。幾個誠實人在一起,卻講著不同的故事,誰也無法說服對方。哪怎麽辦?存而不論吧。或者是各論各的,論而不議。因為不會有結果。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是指道,有名是指被造的萬物。

道創造天地萬物之前,是獨立存在的,也沒有名字。所以無名當名用了。所以無名” “無形” “等類似的稱呼都是指道。'是對應肉眼而言,看不見摸不著,但“道”又是客觀存在的,是比眼可見之物更恒常的,這個表示存在。

當道創造了天地萬物和人之後,就有了孩子,就當媽媽了。--有名萬物之母。

或者這樣翻譯這句話:無名是天地的來源/起始;也是有名萬物的母親。包括創造和養育。這裏有名” 無名不再對應,而是一個順應句。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妙:奧妙,原因,why,是無形的層次。

徼: 繽紛的有形物質,是結果,是有形的層次。

欲:最關鍵詞之一,是指人對大道以外所有被造之物的向往之情。包括得太廣泛了,以至於除了道再沒用任何東西。 對不信的人來說太迷惘了,因為對他們來說所知道的全在有形世界,否定了這個就啥都沒有了。

莊子說,人要先“外天下”,再“外物”,再“外生”,然後就朝徹(心裏明白)然後可以“見獨”(與道溝通),而進入“不死不生”。基本上除道之外都'完了。

猶太版的道德經裏,基督的要求也很高:凡是愛世界,愛父母,愛兒女,甚至愛自己生命超過愛的人,不配作他的門徒。也是把放在了首位。結果是進入永生,相當於莊子所說的不死不生

這個把道放到第一位的理論,是道德經中關鍵中的關鍵:它是回答為什麽外天下而恰恰能成就天下;為什麽行仁義卻是不仁不義;為什麽愛天下,想有所作為卻是好心辦壞事;為什麽儒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強為)”,兩千多年來竟沒有成功案例......會在後麵的章節中敘述,他們全部是把有形層麵的東西放到“道”的前麵了。

 

隻有深潛到虛無的有形物質之下,單與道溝通,才能觀察到無形大道的奧妙,和發現有形世界之所以發生的原因。----常無欲以觀其妙。

 

當你的心被現實世界吸引的時候,人的眼光不能見無形耳朵不能聽無聲,即與道體無法溝通。隻能看到有形的物質世界,看不見原因,隻能看到結果。----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兩者是指哪兩者?

本章成對的名詞有這麽幾組: vs名,無名vs有名,始vs母,無vs有,無欲vs有欲,妙vs徼。

1 vs名:“道”是固有的本體,名是人用語言對事物的表達,名雖異,似乎不好說同出。

2 無名vs有名:無名是道,有名是被造之物。一個指道,一個出於道。唐玄宗認為是這一對。

3 vs母:都是指道,隻是萬物產生前後稱呼不同而已。好像不夠玄。王弼選擇它們。

4 vs有:無指道,有指萬物,近似於有名VS無名,宋徽宗和清順治二帝認同這一對。

5 無欲vs有欲: 都是表示人與有形世界的關係,道本身沒有參與其中。但最早的河上公認可這一對。

6 vs徼: 妙是無形層麵,徼是有形層麵。都是出於道。也適合。

所以,到底老子本意是哪一對,見仁見智。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幽遠深奧。河上公說玄就是天。玄還當黑色講,可以引申為看不見,深奧。

玄之又玄---一個玄就夠難以理解了。加強語氣表示既不能看明白,也不能說明白。被造之物去理解創造萬物的道,如同螞蟻理解人一樣難,不是有腦子就能明白一切。

眾妙之門---萬物被道創造,被道養育,最後又回歸大道。大道掌控一切。

本章與二十五章,是道德經的學習基礎,概念最多,最根本。

(可以用同名搜索視頻本章內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