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以德治國?--- 什麽意思?如何實施?

(2013-03-12 13:53:14) 下一個

以德治國??


          有一陣子“以德治國”的說法很流行,老百姓也搞不清楚到底什麽意思。好像這玩意聽起來比依法治國溫柔多了。今天侃一侃裏麵到底有什麽東東。

上天有道,道為人學習實踐融於自身,這時的行為特征是為‘德’, 也就是說得道豐盛,並能用於修身,便是有 ‘德’。人對道的消化吸收不同,德之水平也不同。

以德治國,以誰的德治國呢?大家的德參差不齊,無法執行。那就以你的德來說吧,而且假設你的德還是高標準的,接下來就是:如何執行? 上帝,還有其他幾個號稱神的,為了推行他們的意誌,分別寫下了:《聖經》,《可蘭經》,《佛經》等等一係列著作作為思想標準,然後推廣。那麽你的“德”的標準在哪裏?有成文的具體可實行東西嗎?---- 不過是空口說白話,沒有標準無法追究的東西。

所以說,以德治國行不通。正道應當是將“道”法律化,然後依法治國,才能既體現尊天道,又能通過行天道為黎民謀福利的宗旨。

律法來自上帝,這種說法來自聖經。所以,我們緊緊抓住完善法律,並以六親不認的鋼鐵般意誌去推行律法,你就做到為民造福了。其實當政者不需要聰明,而是需要鐵麵無私的執法係統和人。能做到這些,大部分時間你是可以睡大覺的。


             ‘福黎民’  VS ‘ 得民心’ 與 ‘順民意’ 

當政者要 ‘福黎民’:就是說你是王,你有權利和義務去造福廣大黎民百姓。 ‘福黎民’  區別於'得民心 '順民意'的狹隘和消極的一麵。而是你要主動去造福百姓,要的是無私和進取,要把回報和個人得失淡出你的心野。

之所以認為'得民心',和'順應民意'的說法不妥。‘得民心者得天下’ 原意出自《孟子》,司馬懿言簡意賅說出,含有 ‘得民心’ 是手段,‘得天下’ 是目的權謀的含義, 不可取,不純粹就會影響結果和具體過程。  ‘順應民意’的說法也有消極因素。你既然是爹,在總結分析大家的意見之後,要做出如何前進更有利的明確判斷,並向人民解釋交代。如果你事事都是順應民意,就會流偏於民粹,不能最大限度地謀福利於人民。比如你對待你未成年的孩子,他們既想逃學又想玩槍,你敢順應他們的民意’嗎?

 作為當家人,集體的領導智慧還是有其專業的長處,要當斷則斷。像馬英九一樣優柔寡斷的不粘鍋心態,很難成就大的事業。“自古名將惜名節”,正是因為他太惜名節,他也就隻能為將,真正的帥才和君王為了黎民百姓的長遠福祉,必要時可以把自己的名節當成墊腳石而踏於腳下。而後褒貶笑罵由人,我自問心無愧。一隻鳥如果過分在乎自己的羽毛,何以去迎風擊浪?


半部論語治天下?    也是胡說八道。《論語》都說是一部天書,一部能治天下的書。如果認為孔子參悟天意得道而有此書,倒也說得通。宋朝宰相趙普認為憑借半部《論語》就可以治天下了。論語的兩萬來字是一個係統,你可以每一部分都取點,在一知半解下能蹌蹌治國,這時各個器官盡管疲弱,但齊全,能進行下去。如果你拋棄餘下的半部論語,就相當於人缺了部分器官,國家的管理會出現大的空白,如何可以?像孔子,老子等人的道是係統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