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如何做到不驚、不怖、不畏?

(2022-07-04 05:21:42) 下一個

如何做到不驚、不怖、不畏?


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常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尤其是很多讓我們感到緊張和擔心的事情發生,而且肯定會發生,比如,忘記去做某事,某個東西遺失;親人生病,朋友離別;遇到財務問題,知道朋友回國;感到頭暈腦脹,覺得肌肉酸痛;昨天感冒頭疼,今天手被劃傷;傳染疾病反複流行,體檢發現健康問題;某地入室盜竊,某處有人被害;兩車相撞,火車出軌;狂暴風雨,閃電雷鳴,冰雪冰雹,火山地震,如此等等,有這麽多事讓我們感到驚慌、害怕、恐懼,幾乎是很難避免的。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舍不得”的事情,很多讓人感到害怕和焦慮的事情,比如,舍不得親人離開、舍不得感情淡忘、舍不得錢財失去、舍不得自己老去;害怕失去,害怕疼痛,害怕受苦,害怕受辱,害怕得不到,害怕生病,害怕分離,害怕災難,害怕無常,害怕往生等等。

還有一些情況,我們可能會對自己親近的人,在言談舉止方麵高度敏感,過度解讀,而且是向不好的一麵去思考,讓自己焦慮;非常快地察覺他人的情緒變化,並做出很快的心理與生理反應,比如血壓和心率變化;處事小心翼翼,生怕出狀況,希望讓身邊所有人滿意,但又做不到;對別人的負麵情緒有非常強烈的共情能力,往往入戲太深,無法自拔,更加陷入不安。

一旦有了這些驚慌、害怕、恐懼、緊張、擔心的情緒,我們就很難靜下心來,而且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失眠,頭暈等等。那麽,如何做到不驚、不怖、不畏呢?

 


其實,之所以我們會有這種感覺,一方麵是因為現在的網絡非常發達,信息傳遞非常之快;另一方麵,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會有發生,即使是每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幾率太少,因而自己就會覺得危險、危機、危害時時刻刻就在自己身邊,每天都有可能對自己造成傷害或不利,但自己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或者能力儲備,去應對可能發生的一切。

要想做到不驚、不怖、不畏,就必須麵對現實,活在當下;不逃避,不回避,直接麵對,直接讓自己反反複複去適應,或者說是訓練自己的積極思維、應對能力,去體驗與感受,逐漸消除這種壓力和緊張。既然躲不掉,自己又無法避免或解決,擔心和害怕又有何用?或者說自己可以躲掉,可以避免或解決,那你為什麽又要擔心和害怕呢?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小學生不會寫漢字,但上學又必須學,躲不掉,無法避免或解決,因為有家長和老師的敦促(這件事,一開始肯定就是某種壓力)。怎麽辦?小學生又是如何對付不會寫漢字的呢?隻能硬著頭皮,直接麵對。在老師的敦促下,在家長的關心下,一個漢字,每天寫50遍,100遍,200遍,幾個星期下來,即使是最笨的學生,都可以滿分過關!這樣做,記不住才怪!逐漸地,小學生感受到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小,因為這種對緊張與擔心的適應能力與應對能力,是可以慢慢訓練和培養的。

 


如果要從高維度的哲學思維方式來理解,這就是:心靜的心境是心淨的心經,如逝的如是是如適的如釋。這是一幅來自本人的專著《人生哲學》中的兩句對聯。

上聯:《心經》中所描述的觀音菩薩修行深般若波羅密多的解脫之法而照見“五蘊皆空”,得到了解脫的智慧;如果我們要得到這種智慧,就要從淨化心靈開始。當我們的心達到內心寧靜的心境時,就明白了《心經》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的智慧境界。

下聯:當我們從一切現象世界的不斷變化中找到在變化之中有個不變的“真心”(我們能夠認識一切現象的那種認知能力)之後,即達到了佛經中“如是我聞”中的“如是”之境界(即讓心安住在當下,而不隨外境妄動)之後,我們的心就會舒適,就會放下一切包袱,得到解脫了。

顯然,麵對未知的事件,尤其是感到害怕和焦慮的東西,最佳的解決方案,就是靜下心來,拋開一切雜念,專注自己的情緒,才能讓自己舒適地生活。

 


也許有些人覺得這是佛教。那麽基督教呢?

1,基於《聖經》的生命雋語:每天都會遇到各樣的人、事、物,難免會有情緒低落沮喪的時候,盡管你可能感到害怕和氣餒,但隻要仰望神,就會找到值得振奮的理由。詩人大衛也不例外。他在談到自己切身的經驗時,呼喊道:我的魂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麵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讚美祂,祂是我臉上的救恩,是我的神。正在沮喪、氣餒的你,記住大衛的提醒:“應當仰望神”,與使徒保羅一同說:“我相信神!”鬱悶時,記得抬頭仰望他!

2,恐懼和焦慮,顯出我們的脆弱,多於顯出我們的罪惡。世界是一個令人恐懼的地方,我們是有限而脆弱的人。我們的能力在於聖靈使我們能夠相信耶穌並愛別人。除了我們個人的信心和順服之外,我們幾乎沒有控製事情的力量。因此,針對焦慮症的一個突出的經文說: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路十二32)。小群是我們脆弱和軟弱的明確表述。恐懼和焦慮的人,可到那位了解我們的軟弱的上帝麵前。他是我們的富有同情憐憫的大祭司。預期聽到他溫柔的鼓勵;預期聽到他忍耐地重複他最偉大的諾言:我與你同在。

3,轉向耶穌。如果聖經中有什麽關於恐懼的命令,就是這樣: 當我們害怕,而且我們定會有害怕的時候,我們應該轉向耶穌。這是上帝在我們生活中的呼召,也是我們在憂慮中不斷成長的抱負:我懼怕的時候要倚靠你。(詩五十六3)。我們可以嚐試依靠自己,似乎我們可以管理和控製我們的世界;也可以嚐試拒絕我們的憂慮,似乎擔心本身可能使我們免受未來威脅的捆綁。但是,沒有用的。

4,在焦慮時刻相信上帝,是需要練習的。這是一種屬靈的技能,沒有我們意識得那麽自動產生。通過練習,我們將能夠更快地轉向耶穌,並以實際消除焦慮的方式。不會馬見效。上帝做事的方式是,讓我們對他的信任和信心增長,並愛他。如果焦慮症立即消失,我們將減少向他求助,這反而對我們不利。

5,如果我們不求助於他呢?我們就隻有在這情形上得罪神。我們必須承認,除了他以外,我們還需要其它東西。我們認罪,我們的欲望已成為我們最珍惜的東西。然後,我們轉身謙卑地聽他的話。作為孩子,這樣可以增進我們相信父親的話的技能。

 


再回顧一下前麵的小學生學習漢字的故事。其實,生活不過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是生命曆史長河中的一個時間點,或者說,在整個宇宙的曆史長河中,人的生命隻是一瞬間。在這個短暫的時間內,我們都需要學習生存的本領,其中,就包含讓自己快樂和健康的能力。如果我們對任何事情,或者說很多事情,都要小心翼翼地處理,考慮太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應對能力來處理,我們可能會活得很累。

因此,我們無需考慮太多,我們就是一無所有,反反複複去理解與麵對,訓練自己的生存能力,讓自己開心和健康。在幾千年的人類曆史長河中,無數人翻閱與拜讀的《心經》或《聖經》麵前,我們就是孩子,就是小學生!不驚、不怖、不畏地生活,才是身心健康的體現,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逐漸訓練和培養的一種生存能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