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思維的起源、發展與未來(初稿)
(兼談中西方科學思維的特點與差異)
在哲學界與科學界,有一種說法:現代科學產生於西方,因為西方人善於追求事物背後的一般原理與一般規律。西方人的科學思維觀,或者說科學思維原則,是尊重個人隱私和財產,創造並維護自己的財富和利益。這個原則,促使西方人的發明創造,是全球最先進文明的代表。另一方麵,中國人根本沒有科學思維,所有的發明發現,都是為了吃喝玩樂,不講科學原理。那麽,果真如此嗎?
事實是:用現代科技的發展現狀,以及現代科技的具體形式,來說明西方人具有科學思維,是一種思維短視與思維腫瘤;忽視中國人的前瞻性科學思維,以及對現代科學做出的基礎性貢獻,是現代科技與未來科技發展的巨大障礙;現代科技的發展,其實就是基於中國人的一係列發明發現基礎上的成果;現代科技的事實,是中國的科學思維與西方的科學思維的結晶與融合。而傳統的西方科學,隻是一種不斷否定自己的假設之後而再糾正的一個過程,是一種漸進式的科學思維。本文通過對比的形式闡述中國的天道科學(Science of Heaven)與西方的機械科學(Science of Mechanics)各自的特點,並從幾個方麵來分析中國人具有的獨特的科學思維方式以及科學思維方式的未來。
從“科學”一詞的來源說起。
中國古代雖然有發達的科學和技術文明,但是並沒有“科學”這樣一個詞匯來總括天文、數學、地理、物理、化學、醫學、農學等等學問。明末時期,西方科學傳入中國。到20世紀初,中國才確立用“科學”代表英文的science。在這之前,中國學術界也有一個表達同樣意思的詞匯:“格致之學”。在日語中,“科學”一詞作為譯名出現於明治初年,是從“分科之學”的意義上理解science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大量日文科學書籍的翻譯引進,特別是廢除科舉、推行新的教育製度以後,“科學”也就逐漸取代了“格致”。20世紀初年的科學刊物名稱,就不再使用“格致”一詞,而多采用“科學”之名。
18世紀以前,朦朧的西方科學還沒有從哲學中分離出來,隻是寄身於自然哲學之中。當明末哲學家與自然科學家徐光啟(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在與意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學習西方學術時,他把西方自然哲學翻譯為“格物致知之學”,簡稱“格致”、“格物”,或“格致(物)學”、“格致(物)之學”。徐光啟說:利瑪竇講述的學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修身事天的宗教學問,一類是格物致知的自然學問。
“格物致知”一語淵源很古老,它最早見於儒家經典《大學》之中(戰國末期至西漢初年撰成)。曆代學者解釋其意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後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提出一種新解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他用“即物窮理”來理解“格物致知”,雖然主要是從道德修養上講的,但也有從事物本身推求知識的意義。徐光啟從後一意義來理解“格物致知”,因此用它來翻譯“自然哲學”,也就是後來的“科學”。這個名詞貼切而典雅,在明清時代得到廣泛的傳播。單從這個分析來看,中國人對於自然科學的研究,就早於西方幾千年。
現代《辭海》裏對科學的定義是: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方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係。按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形式科學(思維科學),以及總括和貫穿於三個領域的哲學和數學。科學主義是指認識論和科學哲學中的一種思潮或運動。科學主義認為自然科學是真正的科學知識,唯有自然科學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用來獲取知識,它能夠推廣用於一切研究領域並解決人類麵臨的各種問題。科學主義追求工具理性、忽視價值理性,把自然科學的觀念、方法不加限製地外推搬用,並規範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是違背科學精神的。顯然,這個解釋是現代的,但還是基於中國古代對於“格物致知”的解釋。隻不過我們大多數人是經過現代大學的西式數理化的教育洗腦,完全沒有去閱讀和鑽研中國古代科學的理論基礎,並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
中國古代科學到底有多麽先進?
古代中國是唯一一個擁有8000年華夏文明的古國,既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體係,也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尤其是古代中國的一些高科技,可能完全顛覆現代人的認知,甚至被認為是上古世紀的科技(上一波人類文明的遺產)。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1,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銅劍與1965年在湖北出土的“越王勾踐劍”,都使用了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鉻鹽氧化處理方法。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了這種工藝並申請了專利。
2,早在公元前200多年的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發明了鑽井技術。那個時候,中國的鑽井並不是為了石油,而是為了獲得我們日常吃的食鹽。在幾千年之前,中國人就已經學會了用海水來煮鹽,但是在中國的內陸地區,鹽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東西。中國的鑽井技術,到了11世紀才傳到歐洲,為了獲得中國鑽井技術,歐洲各個國家不遠萬裏來到中國求教,將這項技術帶到西方。
3,2000多年前在戰國時代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工程學的代表之作,迄今無人能夠超越。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據水利專家預測,當今發達國家最先進的水利工程也隻有300年的使用壽命。而都江堰已經使用了2000多年,至今依然完好無損,發揮著作用。
至於其它方麵,比如《神農本草經》、《夢溪筆談》、《天工開物》、《齊民要術》、《本草綱目》、《九章算術》、《農政全書》、《甘石星經》、《黃帝內經》、《四庫全書》等等,都是讀者基本上可以大致上了解的科技進步,就不談了。中國在不同的朝代(尤其是漢朝、唐朝、宋朝、明朝),科技水平都有不同的發展,側重點不同,科技成果也不同。這個科技發展的特點,與當時的戰爭、經濟,以及國土開發、文化發展、國際貿易等等有關。但有一點,科技的發展,離不開早期的各種科技積累與資本加入,同時,也需要政府的鼓勵和支持。
為什麽近代中國科技“落後”?
這裏講的“落後”,隻是一種某些人的現代思維模式。近代(主要是清朝以及民國時期)中國科學技術的“落後”是與歐洲科學技術的“先進”相比較而言的,這並不表明中國科技在近代沒有發展。由於長時期處在相互隔絕狀態,中國與歐洲各自獨立的發展出了自己的科學技術,從而形成了各自的科學技術傳統與理論。比如清朝魏源的《海國圖誌》;清朝的《欽定授時通考》、《廣群芳譜》;康熙帝令白晉、德瑪諾等人測繪全國地圖,曆時十年而成,康熙帝命名為《皇輿全覽圖》,它是中國第一部用經緯度測繪的地圖;民國時期,中國建立起了現代學術製度(晚於西方600年左右);民國時期,中國發現了北京人頭蓋骨;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東方萊特”馮如(1884年1月12日-1912年8月25日)等等。這些都是清朝以及民國時期的重大科技進步。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體係的突出特點是它極強的實用性,在中央集權的社會中表現為直接滿足統治王朝各方麵的需要。中國實用型科學技術體係,實際上在宋元明時期(10到15世紀)就達到了其高峰,也就是它的極限。中國傳統科學技術要想在清代突飛猛進,隻有兩條道路:要麽從根本上改變實用性特征,要麽改造社會結構,使其為科學技術的發展開辟空間。但是這兩條道路在當時都是行不通的。科學傳統是整個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要想徹底改變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巨大的曆史變革(比如中國近代史上多次殘酷的流血戰爭),大的改變也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到了清朝晚期,中國最重要的不是發展科技(農耕文明已經非常發達了),而是維護國家穩定與統治(這與政府的管理與法製有關,也與當時的民族政策有關)。
另一方麵,近代科學的興起與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相伴隨,並且密切相關,尤其是資本的進入與專利權的產生。近代理論科學與應用科學密切結合,相互加速,科學與技術相互促進。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民主製度以及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科學研究自由,解放了知識分子受約束的創造力,為科學的發展掃清了障礙。同時,中國之所以沒有產生類似西方的近代科學(比如各種機械的發明創造以及原理與定律的發現確立),因為中國不具備歐洲產生近代科學的所有決定性條件(比如戰爭與掠奪)。一句話,就是中國人的思維受到了因為富裕和安穩生活而缺乏進取與創新,或者類似於“溫飽思淫欲”、“中央之國豈能跟從蠻夷之地”之類的描述。這個結論是基於人們對於現代科技的定義與定位,但並不代表中國在所有科技領域的“落後”。
由於秩序感和運動感是人類從自然界中得到的兩種最強烈的感覺經驗,所以,人類文明的發展一直是秩序主義(天道主義)和運動主義(自由主義)兩方麵的平衡。相比較而言,華夏文明比其它文明更強的連續性和更大的“天下”型定居文明範圍,顯然是因為秩序主義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中國能夠在每一次四分五裂之後又重新恢複天下一統,顯然是因為對運動主義的遏製更強一些。這種重秩序、輕運動的傾向所導致的一個副作用,就是類似西方科學的係統很難發展起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全部成就,都局限在沒有構成對“天下”秩序的根本挑戰的範圍和尺度之內,隻能是天人合一,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而人定勝天則是後來的思維。每個古老文明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都不是可以簡單否定的。拿西方科學上的成功與否作為唯一標準評判文明的優劣和高下,至少是一種淺薄,或許是一種故意。因為西方科學是機械科學,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即使是加上戰爭與掠奪,依舊不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就好比當今戰爭不斷的歐美。從人類生存來講,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這種天道科學,高於機械科學;從人類生活來講,財富、自由、私有、便利、快速、精準、尊重,這種機械科學,似乎又高於天道科學(但也未必,後麵繼續分析)。
西方科學與中國古代科學的根本區別
首先要說的是,現代科學與古代科學的哲學指導思想不一樣,其實,也就是采用的科學思維與科學方法不同。中國古代的天道科學,體現了東方思維,即演繹推理。“演繹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與“歸納推理”相對。西方科學以西方思維居主導地位,主要是歸納推理。推論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係是必然的,是一種確實性推理。歸納推理是一種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由一定程度的關於個別事物的觀點過渡到範圍較大的觀點,由特殊具體的事例推導出一般原理、原則的解釋方法。這是中西方科學思維的主要差異。
具體講,發明渾天儀、地動儀的漢代張衡(公元78年-139年),是個科學家、天文學家、文學家,具有多方麵卓越才能。他為人謙和,講究德操,他說:“一個人不必擔心地位不尊貴,而應該擔心道德不崇高。”為什麽張衡這麽關心“道德”呢?這“道德”和科學研究有什麽關係?一個人隻有獲得宇宙的認可,宇宙才會把深層奧秘展示給TA。“修心”是探索宇宙深層奧秘的前提和基礎,中國古代科學走的就是這樣一條捷徑。這就是中國天道科學的核心思想。
西方科學是在人類的整體道德下滑後出現的。其發展過程的背後充滿利欲的追逐、欺騙、戰爭和掠奪,進一步使人類的整體道德越來越低。古代的神,是自然神,就是天道。神把宇宙的奧秘和真理隻展示給信神和道德高尚之士。而西方科學不信天道、誹謗天道,不重道德,甚至敗壞道德,已經是“心靈失明”了。不管其儀器看起來多麽精良,不管花費多大的資源,展示宇宙深層奧秘和真理的大門對“心靈失明”的西方科學是關閉的。由於不信天道和道德下滑而變成“心靈失明”的人,是沒有資格接觸到宇宙真正的奧秘和真相的,隻能像瞎子摸像一樣,了解宇宙和生命的一些皮毛和表麵現象而已。這就是為什麽西方科學建立了如此多的原理、定律等等,一直在被驗證、被推翻、再驗證、再推翻的循環之中的緣故。這就是西方機械科學的主體原理與實踐結果。試想一下:太極、易經,為什麽沒有被推翻?
再比如說量子理論。8000年前出現的陰陽五行理論是最高級的理論,是宇宙的根本法則,它早已解釋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奧秘。什麽是道生萬物?道生萬物的思想實際上揭示了宇宙誕生的本質,也就是說物質是從物理定律中誕生的。在誕生之前,什麽也沒有,唯一有的就是道,也就是物理定律。這一點由西方科學的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進行了具象化的描述。通俗地說,測不準原理規定了時間間隔越小,能量不確定度越大。而西方科學,是在19世紀末,人們發現舊有的經典理論無法解釋微觀係統,於是經由眾多物理學家(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德·布羅意、海森堡、泡利、狄拉克、費米、玻恩、玻色、薛定諤等等)的努力,在20世紀初創立量子力學,解釋了這些現象。實際上,不同的解釋方法,也體現了思維方式的差異。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中國古代的天道科學主要是經驗主義,實踐出真知,是基於觀察與天道的理解;西方科學是實證主義,試驗與數學相結合論證科學,是基於觀察與計算的事實。西方科學,或者說是西方的機械科學,隻不過是在逐一驗證中國的天道科學而已。這個“逐一”,是需要時間的,包括對中醫的理解與詮釋。
什麽是現代科學?
現代科學,是中國天道科學、西方機械科學,以及世界各國科學的融合與結晶。西方機械科學到底是什麽?
精準實驗是西方機械科學的基石。進入精準鍾表時代,才使得探索時空奧秘的精確測量成為可能。明朝訪華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的確獻給萬曆皇帝兩座自鳴鍾,但被萬歲爺視為稀罕的玩具。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裏沒有鍾表,中國古代最“精準”的發明是渾天儀和地動儀(天地萬物統一於一體),而且按照西方科學的判斷標準,還不是那麽“精準”。簡單講,不精準就是知道自己會死,如何死,死的原因,死的結果,會天道輪回;精準就是知道自己什麽時候死,在什麽地方死,死的時候血壓血糖多少,死的時候呼吸和心率多少,死後的葬禮費用和火化情景等等。這是西方機械科學與中國天道科學的本質區別。
西方機械科學,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麵:
1. 科學精神:想到並敢於打開手表的後蓋觀察內部;
2. 科學思維:提出各種關於內部機械原理的理論假設;
3. 科學方法:觀察內部機械裝置,精確測量機械運動,與頭腦中的理論假設進行對照;
4. 科學進步:推翻以前的理論並提出新的假設,通過重複3和4,使理論與實際兩者之間不斷逼近一致。
由此可見,西方機械科學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它必須是從反常思路和超常勇氣開始的,必須深入內部。18世紀的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提出人類要“敢於知道”(Sapere Aude)(Dare to Know)。今天的人們會覺得平平常常,但在當時卻是石破天驚的口號。中國的古代數學、古代天文學、中醫中藥、四大發明等等非常先進,但無論哪個領域,都沒有超出現代科學認為的模糊科學階段,即麵對表盤猜測背後這個階段。另一方麵,雖然再精準的西方機械科學,其基本原理依舊是中國天道科學,畢竟在實踐與應用上,西方機械科學是一種可見的存在,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與生活的改變,是有目共睹的,但優缺點就另當別論了。建立在西方機械科學之上的快節奏生活方式,是人類的悲哀還是人類的希望?卓別林(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用《摩登時代》演繹了這個西方機械科學的過程與結果。現代人肯定不願意回到沒有機械的時代,但現代人又十分向往好吃懶做的生活。科學發明發現,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生活的舒適,隻不過近兩三百年來的舒適生活,代價則是各種疾病蔓延、各種藥物泛濫、離婚率高攀、戰爭沒有終點、天災人禍不斷!因為很多人(包括總統、總理、總裁、總督等等)不知道需要去學習天道,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尤瓦爾•赫拉利(1976 年 2 月 24 日-現在)在《人類簡史》一書中總結了西方科學(並不代表現代科學的全部)區別於古代科學(尤其是中國天道科學)的三大獨特性:1. 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2. 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3. 取得新能力。很顯然,這三條都是人的思想觀念的顛覆性改變,在成熟的現代社會裏很難突然發生。隻有在本來就極為無知的西方蠻族社會,在睜大雙眼觀看新世界並急於取得征服新世界的能力的時候,最有可能發生(尤其是資本和戰爭)。而西方文明剛好就是基於海盜文明與掠奪文化,於是,西方人基於古代的科技積累,發明發現了一係列關於自然界的理論和定律。
在科學理論方麵,或者說科學哲學方麵,英國的培根(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和法國的笛卡爾(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這兩個人,對西方科學理論的建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奠基性人物。培根提出實驗的原則,笛卡爾提出數學的原則,把這兩個加在一起,就成為西方自然科學了。學理科的人其實就是學兩個東西,一個是做實驗,一個是用數學公式來表達。可以形象地說,培根加上笛卡爾就是西方自然科學,這兩個人並列為西方自然科學的奠基人。這就是中國幾乎所有大學中學小學教育模式的洗腦係統,也是全球範圍內,幾乎所有教育模式的洗腦係統。西方文明一開始就從考古和曆史兩方麵建立自己的所謂知識體係,再通過宗教與戰爭,向全球推廣他們的理論體係,包括西方法律體係與西方機械科學(比如中國民國時期的新政、憲政、基督教、進化論、德先生、賽先生、無政府主義、馬克思主義、實用主義,等等)等等,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資本和利潤。
基於《山海經》和宋朝的地理大發現(南宋《輿地圖》),中國在明代早期1405年至1433年間的七場連續的大規模遠洋航海,發現了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以及南極洲。但是,在傳統的大學與中學教育中,我們一直被灌輸:16世紀是地理大發現、殖民主義發展的一個世紀,也是宗教改革的時代,使各種新的神學思想出現。16 -17世紀,西方開創了近代自然科學,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說:“這是地球從來沒有經曆過的最偉大的一次革命”。但明清王朝與同時期西歐各國封建政府所實施重商主義和發展國內外貿易的政策不同,對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江南資本主義的萌芽,采取了抑製和扼殺的政策。中國自然科學從16-17世紀開始落後於西方,其主要原因是中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沒有發展起來,沒有來自社會生產迅速發展對近代自然科學的呼喚。同時,腐朽的明清王朝所實行的文化專製主義政策,也嚴重地阻礙自然科學的發展。但是,基於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理論,先後出現的原子彈、導彈、槍炮、汽車、飛機、農藥、化肥、激素、毒品、化學藥物、化學製劑等等,這些是否帶代表先進的生產力?為什麽很多富人們和權貴們反而喜歡隱居深山、吃野生食物,而遠離繁雜的現代社會生活與現代商業化的食品?
在科學研究方法上,西方科學家大多采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以及數理邏輯推導的方法。達·芬奇(1452年4月23日-1519年5月2日)曾說:“科學如果不是從實踐中產生並以一種清晰的實驗結果,便是毫無用處,因為實驗乃是確實性之母”。伽利略·伽利萊(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被後人稱為“現代自然科學之父”,不僅在於其在科學上的發明和發現,而且更重要的在於他在科學研究方法上的貢獻。因為從那以後,現代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及其步驟,基本上都是沿著他所開創的道路前進的。然而,現代自然科學的終點在哪裏?物理學發現基本粒子之後,最後落在量子科學理論上,又回到了中國天道科學。化學與藥物在經過幾十年的發現與發展之後,發現化學與藥物的有效性隻是暫時的,是對大自然的一種破壞而獲取的暫時利益(試想一下除草劑、殺蟲劑、毒品),最後還是落到了環保範疇、天人合一。
西醫也是如此,西醫鼻祖希波克拉底(Hippocratic,前460年-前370年)說過:讓食物成為你的藥品,藥品應該是你的食物;食物不能治的病,連醫生也治不好。然而,西醫發展近百年,違背了這個原則,導致各種疾病蔓延、藥物濫用,就連對新冠病毒也是束手無策,反而是經過幾千年驗證的中醫發揮了強大作用。某些人說,西方人的科學方法非常先進,具有邏輯性,即歸納推理。歸納法或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有時叫做歸納邏輯,是論證的前提支持結論但不確保結論的推理過程。它基於對特殊的代表(token)的有限觀察,把性質或關係歸結到類型;或基於對反複再現的現象的模式(pattern)的有限觀察,公式表達規律。這就常常導致結論的錯誤性。近代西醫走的是一條與疾病對抗的道路,熱衷於人工合成藥物,因為指導思想錯了,也違背了西醫鼻祖希波克拉底的思想,並沒有搞定人類疾病的所有問題。西方現在才開始想起來,還是中醫偉大!
現代科學產生的基本條件
現代科學是基於幾千年中國的發明發現,其中包括中國的數學與智慧;當然,也包括世界其它國家的發明發現。但現代科學爆發,的確源自西方(不要否定中國人在這個過程中做出的貢獻),而其中的原因隻有兩點:戰爭與金融,也就是掠奪與財富。中國一直以來擁有財富,也不去掠奪,所以是中央大國,直到最後,被西方入侵。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關於18世紀後期(《國富論》寫作的時期)中國經濟為什麽停滯以及中國為什麽不重視對外貿易的疑問。他寫道:“中國是長期最富的國家之一。可是,它似乎長期處於停滯狀態。500多年前訪問過它的馬克·波羅(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所描述的它的耕種,產業和人口眾多,與現今旅行家所描述的幾乎完全一致中國或許早在馬可波羅的時代以前,就已經達到了它的法律和製度所容許達到的最充分的富裕程度。”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古代的埃及人,印度人還是中國人,都不鼓勵對外國的貿易,似乎全都從內陸航運中獲得了巨大的財富。當今世界,中國搞內循環與統一大市場,似乎也是這個味道。至於“一帶一路”,本意是好的,但西方會善罷甘休嗎?
另一方麵,西方人則是從戰爭與金融開始發展現代科學的,因為他們從戰爭中醒悟並明白了科技強大帶來的財富。李約瑟(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指出,直到中世紀晚期,西方依然沒有學會中國的三項技術:隔水艙、煤的使用和紙幣。雖然造紙和印刷術已經普及,並推動了文藝複興,但是,西方缺乏大範圍使用紙幣的基本條件:統一的政府和財政。西方的大航海興起於15世紀相互競爭的兩個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1487年葡萄牙國王資助的迪亞士繞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發現了印度洋航線。1492年,哥倫布帶著西班牙女王給中國皇帝和印度土財主的國書向西出發,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從此,曆史開始翻篇,殊不知,中國早在宋朝(960年2月4日-1279年3月19日)就已經發現了美洲和非洲,不是明朝的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中國並不想破壞天道,去殖民他國。西方大航海找到了巨量的美洲金銀,在歐洲引發了一係列連鎖反應。先是發生了“價格革命”,後又是“利率革命”。名義利率和真實利率普遍下降,高利貸被逐出曆史舞台,商業和製造業的融資成本大幅度降低,這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有利條件。不過,更為重要的是“金融革命”,這場革命奠定了現代財政金融體製的基礎。毋庸置疑,金融與資本的進入,加上航海與戰爭,肯定對科學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促進作用,因為資本就是盈利的。一句話:西方現代科學起步的直接動力是西方地理大發現和西方殖民戰爭,其主導思想就是殖民與掠奪。當然,西方統治集團的利益與權利的至高無上,也是推動西方現代科學起步一個重要因素。相比之下,明清統治集團的利益與權利的至高無上,主要是從民間掠奪,而對外擴張相對較小。
現代科學思維方式到底是什麽?
西方機械科學思維方式的明顯不足,是隻注意局部而不注意整體,並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機械化或公式化。而事實是:一切定律或規律都是有條件的存在。在19世紀,西方近代的機械科學又大踏步前進,客觀世界的普遍聯係和演化的特征被逐步揭示出來。相比之下,19世紀到20世紀初,在長期的科技非常發達的中國,官員們忙於盈利,百姓們苦於生計,中國社會的主要問題不是科學本身,而是國家如何有序運轉;同時,中國學者們的科學思維受到國家發展和社會製度的限製。當然,也有人提出異議:雖然現代科學產生於西方,但整個自然科學是中西方共同進步的結果。如果將曆史整體來看,是戰爭導致社會的發展的一種偏向性,科學的研究一開始的初衷恰恰是要為戰爭服務的,由此而發來的現代科學的大門!其次是財富與利潤。
現代西方的科學思維方式,一開始的目的性很強,就是為了資本和利潤。隨著財富的積累與社會的進步,後來才出現純粹的理論研究,包括大學教育和研究所的出現。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對專業人才需求的不斷增長,高等教育體製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為順應這一趨勢,許多歐洲國家通過立法與財政改革等多種途徑對大學傳統組織結構進行調整,這些調整對高等教育的運行體係以及教授權力產生了重要影響。
所謂邏輯思維,就是指我們的思維方式必須符合邏輯學的三個基本原則: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對書院教育精神的提倡以及對宋儒、清儒治學方法的某些讚許,其目的就在於與約翰·杜威(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的“實證思維術”和“教學五步法”進行有機地融通匯合,以便契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胡適把杜威的五步並為三步:細心搜求事實,大膽提出假設,再細心求實證。這是中國現代最接近西方科學思維的一個理論。科學思維可以分為理論、實驗、計算思維。實證思維、邏輯思維和計算思維各具特點,所有的思維都是這3種思維的混合,其中的比例會有所不同,但不存在純粹的實證思維、邏輯思維和計算思維,這種分類是為了研究的方便。
實際上,現代西方科學的基礎不是邏輯。科學的本質是不完全歸納,這在邏輯上是立不住的(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從根本上來講,未來的事情為什麽要遵守和過去一樣的規律或者形式,這完全是由試錯經驗得來的假設,沒有任何邏輯上的支撐。現代西方科學,可以說是建立在公理之上的體係,通過對現實的歸納得出一套公理;在此之上建立理論體係,然後對現實作出預測。如果存在不符,則有幾種可能:1,存在理論體係之內但未發現的實體,於是通過對該實體的預言進行探測(如海王星的發現)。2,公理體係不完善或錯誤,則嚐試通過修改公理體係作出預測。具有公信度的理論(或假說)都是具有可證偽性的,從來沒有什麽證實(大部分是偽證),或者說有的隻是更符合現實情況的一種狡辯。所以,所謂西方科學的手段是證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
現代西方科學是以經驗和現象為根基的。現代的西方科學思維,在經過了一係列的假設推理與研究成果之後,發現到頭來還是得從源頭去尋找解決方法與終極答案。西方科學研究進入量子力學相對論以後,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就開始改變了,由分析思維開始轉向了這種實用主義的宏觀整體係統邏輯思維。這就事實上是開始向8000年的中國哲學思維靠攏,這是中國文化複興與中國科技發展的基礎(後麵還會深入分析)。西方機械科學,隻是在近幾年,才開始了解中國天道科學的偉大與強大,才開始學習與理解中國天道科學!
科技革命的曆史意義
無論如何,西方科學思維的發展是有進步意義的,西方科技革命的確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科學革命是能夠引發人類生活觀念深刻變化的科學巨變;技術革命是引發人類生產方式深刻變化的技術巨變;產業革命一般是指由於重大的科技突破,使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進而使經濟社會各方麵出現嶄新麵貌。
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共有五次科技革命,而且全部發生在西方。第一次科技革命大概在16世紀和17世紀,它的標誌就是近代科學的誕生,這個科技革命的表現有哥白尼、伽利略、牛頓力學等。第二次科技革命在18世紀中後期,標誌是蒸汽機與機械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紀中後期,標誌是內燃機與電力革命,出現了內燃機、電機、電訊技術。第四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中葉,以進化論、相對論、量子論等為代表。第五次科技革命是在20世紀中後期,以電子計算機的發明、信息網絡為標誌,表現為電子技術、計算機、半導體、自動化乃至信息網絡的產生。這其中,每一次革命都是與古代科學與技術的積累,完全不是憑空產生的。
根據對於科技史的研究,上述五次科技革命中包括兩次科學革命,三次技術革命。科技革命的判斷標準主要包括3個方麵:科學革命應該是顯著改變人類的思想觀念;技術革命則主要顯著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上述兩者的影響率和覆蓋率都應超過50%。這也就是說,古代世界各大文明的古代科學,或者獨立發展,或者傳承自其它文明,都曾達到過很高的水平,有些成就已經接近了現代科學,但仍然缺少再進一步所需的外部條件(即戰爭與資本)。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在未能轉入現代科學這一點上,所有的古代科學其實並無高下優劣之分,也談不上進步和退步。隻有通過不斷的科技革命,科學才可以進一步發展。這個本身就是科學精神。比如量子通信技術、量子芯片技術、磁懸浮技術、固體火箭發動機、斯特林發動機等等,當今中國都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因為現代中國一直就在戰爭與資本的打壓下生存,這也是戰爭與資本的外部條件。
五次科技革命包含一係列重大科技創新,促進了一係列的武器創新,國際戰爭的武器體係和戰爭形態隨之發生了3次轉變,包括從冷兵器戰爭到火槍炮戰爭,再到半機械化和機械化戰爭,再到半信息化和信息化戰爭;國際戰爭的戰略目標發生了3次轉變,從“製城權”到“製海權”,再到“製空權”,再到“製信權”。中國在這一係列戰爭中,學會了生存技巧;中國智慧,西方人不懂。西方越是打壓,中國越是進步,因為中國掌握著幾千年傳統的中國天道科學原理;超過西方,隻是時間問題。這就是即將到來的第六次科技革命。
第六次科技革命,是以中國為主導的科學革命,並伴隨技術革命。其理論來自《易經》、《道德經》與《黃帝內經》,並將在醫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計算機、經濟學、社會學、國家管理等等層麵,發生十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火箭技術、量子通訊、芯片技術、環境保護、醫療診斷、健康長壽等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引領全球。未來20-30年,將會逐漸呈現在我們麵前,我們拭目以待。
模糊科學與精準科學
本文對中西方兩種科學理論和內涵的分析,是從兩個不同角度來看的。第一是古代模糊科學(中國天道科學)與現代精準科學(西方精準科學),第二是中國全息科學與西方數理科學。
維基百科認為:科學的源頭最早可追溯到約公元前3500年至前3000年的古埃及和兩河流域。但忽視了更早的華夏文明的科學曆史。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曆史(通過21世紀以來的一係列重大考古發現和多學科綜合研究已經證實)。古代科學之所以是古代模糊科學,是因為古代模糊思維以及數(學)理(化)發展的局限性或偏向性,是基於對自然的觀察與理解,目的是天人合一,而不是為了戰爭與掠奪。
西方科學通常可劃分為三大分支,即形式科學(思維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每一個分支都包括各種專門化而又相互重疊的科學學科,它們常擁有各自的命名法及專業技能。西方科學之所以是現代精準科學,其最大特點就是精確思維與數理邏輯,尤其是計算機的出現。
隨著社會實踐方式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思維方式經曆了古代模糊思維——近代確定性思維——現代科學模糊思維這樣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圈。模糊性和確定性的關係是認識論中古老而又重要的問題。中國全息科學,表麵上是基於古代模糊科學的科學形式,但實際上也經曆了上述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圈。其實,模糊思想,也就是混沌思想,是現代科技最基本的科學理論之一,而“全息”,則是將“模糊”提升並優化了。近幾十年來,中國科學界將中國古代科學與現代精準科學結合起來思考,形成了最新的中國全息科學,具有前瞻性的劃時代意義。
西方數理科學是基於精確思維與數理邏輯的科學,法國數學家和哲學家笛卡爾(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首先把數學論證和說明作為絕對規律推向一切學科,奠定了數學在科學中的基礎地位。這種科學對中國的醫學、易學、陰陽五行等等不肖一顧。其實,數理思維隻是人類思維的一個分支而已。現代(精準)科學還包括以人類思維存在為對象的思維科學,不光是心理、心智、腦神經、腦電波、腦空間,還有人與人、人與天的關係。在中國全息科學中,研究得非常透徹,比如《易經》展現的是人類大腦(頂級正確)的思維模型,而西方數理科學是沒有的。易經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邏輯思維為輔,采用歸納和推演的多重手段對事物進行描述和本質分析的辯證思維方法。易經的根本是象數。象數的根本是類象。象數是根本,理占是花果。象為根,數為本,理為花,占為果。易經思維,既包含了“歸納法”與“推演法”為主體的思維方法,又包含了“類推思維、類象思維”與“交合思維、互變思維”為核心的思維模型,這是一套非常完備的思維體係,也就是中國的全息科學。
至於全息科學與數理科學的區別,相當於宏觀科學與微觀科學。全息科學(Holographic Science)是基於易學的理論,全總論既是理論料學又是應用科學,既是研究一般的全息理論,又研究一切科學領域的全息現象與全息規律。全息論的核心,主體和集大成的科學體係是宇宙全息統一論,全息論的基礎是以中國古代易學為代表的東西方古代與近代的全息思想和中醫診療方法,全息論的三大現代科技分支是光學全息、全息克降與生物全息科技。全息論的最徹底最基本的原理是:從潛顯信息總和上看,任一部分都包含著整體的全部信息。簡言之,部分與整體全息。宇宙全息統一論,已經名為全息大統一論,核心思想和主要觀點是:字宙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在宇宙整體中,各子係與係統、係統與宇宙之間全息對應,凡相互對應的部位較之非相對應的部位,在物質、結構、能量、信息、精神與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較大。可以通俗地說,一切事物都具有時空四維全息性,同一個體的部分與整體之間,同一層次的事物之間,不同層次與係統中的食物之間,事物的開端與結果,事物發展的大過程與小過程,都存在著相互全息的對應關係,每一部分中都包含看其它部分,同司時它又被包含在其它部分之中。物質普遍具有記憶性,事物總是力圖按照自己記憶中存在的模式來複製新事物;全息是有差別的全息。
數理科學(Mathematical sciences)源自日文,代表數學和數學的應用領域,包括數理統計在內的數學以及相關的學術領域,也就是數學科學。除數學外,還包括那些主要是數學性質的學科,但可能不會被普遍認為是數學的子領域。我們常說學習數理化,但在自然科學領域,是不包括數學的,諾貝爾獎就沒有數學獎。但數學的的確確是自然科學的基礎,西方科學就是建立在數學模型基礎上的(當然也包括哲學)。16世紀,牛頓確立起來的數理實驗現代科學範式,就把科學定義為以牛頓為代表的數理實驗科學,也就是西方現代科學。學過數學的人都知道,任何一條數學定律,都有條件限製。物理和化學也是如此。因為這些定律或原理,隻是針對某一點,並非是全息的。
科學思維與科學發展的未來
在西方中心論的思潮下,許多人仍認為中國文化沒有普遍性和客觀性,並由此斷言中國沒有科學。實際上,從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學問體係出發,普遍性的含義、範圍和層次也是不同的。20世紀以來,西方第一流的哲學家、科學家已認識到西方機械科學中概念思維的局限,而對中國傳統文化與天道科學情有獨鍾。目前,正由於西方天人分離、主客二元所造成的“客觀性”難題,以及科學的價值中立所帶來的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等危害,西方開始探索主客統一的可能;再者,如何將價值引入科學,已成為科學哲學關注的話題,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西方科學醒悟的開始。而隨著係統科學與認知科學的發展,西方科學思潮亦開始由原子構成論走向生成整體論,這一切,正推動西方試圖超越經驗科學,探索實踐科學之路。中國的天道科學中的象思維,在經過百年的沉寂、反思後,必將以新的麵貌重登曆史舞台,對人類文化與科學的未來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象思維,指運用帶有直觀、形象、感性的圖像、符號等象工具來揭示認知世界的本質規律,從而構建宇宙統一模式的思維方式。象思維將宇宙自然的規律看成是合一的、相應的、類似的、互動的,借助太極圖、陰陽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圖洛書、天幹地支等象數符號、圖式構建萬事萬物的宇宙模型,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全息性。象思維以物象為基礎,從意象出發類推事物規律,以“象”為思維模型解說、推衍、模擬宇宙萬物的存在形式、結構形態、運動變化規律,對宇宙、生命做宏觀的、整合的、動態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普適性、包容性。象思維是中華文化的主導思維,是原創性的源泉,原創性的母體,是提出和發現問題的思維。中醫相關理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象思維。“象思維”是人類的基本思維,也是中醫學的重要思維方式。長期以來,我們在接受西方文化時,忽略了原創性的本源,中醫理論的發展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發展中醫,隻有先尋找到自我,從經典出發,進而更好地發展。
顯然,中國古代科學與西方近代科學,由於思維方式不同,自然觀不同,因此所關注的層麵與發現的規律亦不同。在器物製造方麵,西方科學的定量化比中國古代科學更精確、更清晰,在經驗層麵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檢驗性。而在生命的整體把握方麵,中國古代科學則更有智慧。其合理性與有效性是無可否認的,不僅國人有目共睹,而且已獲得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承認。認為中國科學不準確,不清晰而加以否定的說法是片麵的。
中西科學差異集中體現了兩種思維方式的差異,在此根本差異下,中國古代生成論科學(中國天道科學)與西方機械論科學是互斥互補的,與西方當代係統生成論科學是相似相通的,不可能也無須“一方吃掉另一方”;相互承認與相互學習,必定會創造出新的思想,也是未來科學的主體與核心。如何從正確體悟中國科學的基本精神和理論出發,給出其現代詮釋,如何根據其本身規範,整理出一套經驗層麵可操作的規則,以及有效的檢驗標準,更重要的是,如何繼承中國科學思想而有所創新,確實需要中西思維方式與文化各層麵的大疏通。
如何進一步發展與完善中國天道科學?
總結與歸納中國天道科學的係統性理論,並逐漸向全球推廣,讓更多的有識之士學習、認知,才是科學發展的未來與前進的動力。以下幾個方麵,是當代中國人應該且必須做的:
1、重新闡釋以周易、太極、道家、陰陽家等思想為基礎的中國天道科學的理論。
2、重建或創建以“本體論、價值論、實踐論”學問體係為基礎的中國天道科學的實質。
3、重新清理並提出非實體性、非對象性、非現成性,從而具有“氣象性”、生成整體性與貫通性的中國天道科學的係統性。
4、闡明從象思維出發,悟性與實踐結合,運用“象數邏輯”,以實踐體驗與檢驗為主的與中國天道科學,整理並提出生成整體論的中國天道科學的方法論原則。
5、總結並提出與中國天道科學關於自然生成的基本的普遍規律及基本模型。
6、提出與西方學科論分類體係不同的中國天道科學的分類體係。
7、研究並提出中國天道科學的成功範例(如天道天體物理學、天道社會學、天道經濟學、道醫與中醫的醫藥學、天道心理學、天道運動學等等)。
8、宣傳並介紹以中國天道科學為基礎的“尚象製器”之技藝與“道法自然”之工程技術。
9、創造性地將西方機械科學的科學思維與科學方法,引入到中國天道科學中來,吸收、消化、融合,並且發揮到極致。
中國天道科學與西方機械科學各自的優缺點
中國天道科學最大優點,是天人合一,保護環境,順應自然,不急功近利;強調理性和實用的結合,使得幾千年的文明得以傳承。最大缺點,是受到宗教與政治的大環境限製,思維突破很少。
西方機械科學最大優點,是創造性思維並理論化,將異想天開變成現實,使得人類社會走向更加舒適、更加懶惰和更加便利。最大缺點,是自由主義,急功近利,破壞環境,破壞整個人類社會和人體自我的穩定性與 完整性。
如果將二者合二為一呢?
這顯然是最好的結果,也是未來人類社會的科學發展方向,而且,目前也已經看到了一些希望。比如說人類社會的協調性、多元性與自然性;科技發展的互動性、實用性與謹慎性;經濟發展的區域性、環保性與互利性;戰爭與和平的全球性、平衡性與安全性;各種互聯網的全球化、規範化與法製化等等。那些冒險的、激進的、破壞的思維,以及迷信的、霸權的、頹廢的思維,肯定會被曆史潮流逐漸淘汰。毀林造紙與回收利用,就是最好的例子。國學大師曾仕強(1935年10月20日-2018年11月11日)曾經說過:我們的科學在明朝以前全部是領先世界的,那時候的天文、地理都是非常發達的。但是我們覺悟到,科學再發展下去,會毀滅全人類。所以,未來的科技越先進,越要用《易經》的思想來導正,科技才能真正造福人類,實現大發展。
最後的話
鑒於長期以來,我們很多人多以西方機械科學規範為標準,運用西方邏輯概念思維方式思考、研究、闡釋與評價華夏文明、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天道科學,甚至認為西方機械科學就是現代科學,難免牽強附會、削足適履,甚至邯鄲學步,數典忘祖。文化自信,就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麵對全球化浪潮,盡管中西文化與科學的交流、對話會有許多不同的方式、途徑與層麵,但正本清源,促進概念思維與象思維之銜接、互補、會通,全麵健全中國天道科學的思維方式,實為中國文化與科學自主創新,並推動全球科技進步的根本之道。
本文並非全麵否定西方科學對社會和生活做出的貢獻,隻不過對某些人否定中國天道科學的貢獻提出反駁意見。西方的科學與科技進步,資本與利潤,發現問題之後,反過來學習中國的思維,這是西方精準科學得出的終極結論。中國的科學與科技進步,也一直在學習西方並反思,歸納總結自己的科學理論,這是中國天道科學在幾千年的理論指導下產生的科學進步!唯有華夏文明,才是一個以揭開整個宇宙的秘密為目標的思想!
由此可見,西方的科學思維與科學方法,以及中國的天道科學與科學方法,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都不可能成為現代科學的核心。現代科學,必須是中國的天道科學方法與西方的機械科學方法合二為一,互相補充,互相學習。也就是說,一切假設、實驗、邏輯、數學,都需要加上天道,回歸自然,摒棄戰爭、貪婪與掠奪,才是現代科學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