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中醫人體八大係統解剖學原理

(2020-07-16 06:15:20) 下一個

我們現代人了解的人體十大係統(包括神經係統、運動係統、呼吸係統、消化係統、免疫係統、循環係統、泌尿係統、生殖係統、內分泌係統、微生態係統),是基於傳統西醫解剖學的係統知識。當然,有的學術機構將運動係統分為骨骼係統和肌肉係統,或者不認可微生態係統,或者會增加一個筋膜係統等等,這是另外的探討話題。從16世紀開始,一直到21世紀,經曆了5個世紀才完成全部內容。這樣的分類方法,目的是了解各個係統中相關器官和組織的生理功能的相互協調與統一,但對於病理學來講,又缺乏了解病症的擴散性與並發性症狀;對於藥理學來講,又缺乏了解藥物的多位點與多靶點效應;最重要的是這樣的解剖學是基於解剖鏡、顯微鏡,甚至電子顯微鏡的宏觀與微觀的觀察,都屬於可見物質結構。所以,西醫解剖學,可以稱之為機械解剖學,或者說是直觀解剖學。

中醫人體八大係統(包括心與小腸係統、肝與膽係統、脾與胃係統、肺與大腸係統、腎與膀胱係統、三焦係統、奇恒六腑係統、經絡係統)的解剖學,是公元前2世紀完成的,也可能經曆了幾個世紀,目前也無法溯源。從表麵上來看,係統的數量沒有前麵的多,而且似乎少了幾個最基本的係統,又多了三個看不懂的係統。那就一起來分析探討一下。

一,心肝脾肺腎:中西醫各有所指

中醫的解剖學講人體的五髒六腑,把人體內在的重要髒器分為髒和腑兩大類。髒,包括心、肝、脾、肺、腎五個器官(五髒),主要指胸腹腔中內部組織充實的一些器官,它們的共同功能是貯藏精氣。精氣是指能充養髒腑、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個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內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們具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泄糟粕的功能。

我們也很容易了解,五髒六腑的具體功能肯定不同,但也要了解,中醫的心肝脾肺腎,與西醫的心肝脾肺腎,是完全不同的兩大類。

以五髒為例,在中西醫概念中有很大不同:

心——中醫講“心主血脈,藏神”,前者跟西醫的心有關,而後者就涉及了西醫的大腦中樞神經係統;

肝——中醫講“肝主疏泄”,這跟現代的肝髒概念有很大的距離,比如肝氣鬱結,原因可能是在心理或其它方麵,用西醫來看肝可能並沒問題;

脾——中醫對脾的歸納,主要指其消化功能;而西醫的脾髒卻主要起造血、濾血等作用;

肺——中醫講“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範圍所指也比西醫大,甚至涵蓋並超出了呼吸係統的範圍;

腎——中醫講“腎藏精,主骨,生髓,為先天之本”,包括了生殖係統;而西醫認為,腎的概念主要是體現在泌尿係統,是排泄器官,隻屬於中醫腎全部功能中的“腎為水髒,司開闔”這一小部分。

再看看六腑,都是胸腹腔內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裏麵都有食物、營養、糟粕、液體、氣體等,需要流動或交換的物質。也就是說,中醫解剖學將人體核心生理功能的高級別的器官稱為五髒,將人體次級生理功能的低級別的器官稱為六腑。而且一上一下,涇渭分明,大致上從空間位置就直接分開了(三焦除外,後麵單獨分析),既表明了生理功能的重要性差別,也對藥理學藥性發揮的功效性指明了方向。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對上古文明流傳下來的中醫解剖學,無比崇拜。

而相比西醫的機械解剖學,大多數藥物進入人體之後,分子靶點和細胞靶點基本上分布全身相關的一些器官,因為沒有解剖學的指引,所以會導致大量的藥物副作用。這就是西醫西藥局限性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五髒六腑的五大係統

(一)心與小腸係統

中醫講的心是個大循環係統,其中包括大腦。比如我們常說心裏想,這不是指心髒想而是大腦在想。主要有四個功能:

1、主神誌。人心氣虛弱時,會產生消極情緒,嚴重時會產生厭世心理。許多自殺的人無論起因是什麽,最後都是因為心氣虛極所致,也就是由於心氣虛而出現慢感狀態,是物質失衡到了精神崩潰時產生的最終結果。

2、主血脈。心氣不足,推動血液循環的力量不夠,人極易乏力,也難以推動腸蠕動,會形成氣虛便秘。一些老年人長期便秘,給他們補心氣,3天之後有力量排泄,減輕了便秘。氣血足,人也有力氣了。

3、其華在麵,開竅於舌。人的臉和舌,血脈分布得比較豐富,故心的功能是否正常能直接反映出來。麵色白或青紫無光澤,舌色紫暗無華或白是心氣循環不暢或氣虛;舌尖紅是心火過旺;舌頭僵硬難以轉彎是心腦血管急病的征兆。有些人氣血不足,麵色無華,靠美容和營養霜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對這類人,給他們調養氣血,麵色即出現紅潤有光澤的健康狀態。

心與汗的關係。“汗為心之液,在內為血,在外為汗。”病人用藥發汗過度,或因其他原因導致大汗,可損害心陽,重則會出現大汗亡陽的危險現象。所以,平時發現心陽虛或心陰虛出汗,就應及時補氣或滋陰,絕不可匆匆忙忙地去輸液,否則有生命危險。

心包是保護心髒的外圍器官。外邪侵入時心包先受到侵害。如果患溫熱病,人神昏亂語,在戌時(19:00)心包經旺時,及時清瀉心熱的效果很好。這個解剖結構,西醫也有。

4、小腸。主要功能是接受胃輸送來的食物,分別清濁,吸收營養運輸於脾,餘下之物轉入大腸和膀胱。心和小腸為表裏,心火過旺,可轉移到小腸,有的人會小便短赤,重則尿血;有人會咳,咳時肛門排氣。此種情況,可在未時(13:00)小腸經旺的時候,清除小腸熱。內熱消失,小腸即恢複正常。

(二)肝與膽係統

1、主疏泄。肝有疏泄和升發兩個作用,以主管全身的舒暢條達。如肝疏泄不利,可引起肝氣鬱結,可見易怒、頭痛、胸肋脹痛、便秘(這種便秘在7種便秘類型中稱為氣秘),有的女性月經期間頭痛,重肝理氣,通經活絡;重者淩晨醜時(1:00)肝經旺時調理效果極佳。

若肝氣升發太過,便是肝陽上亢,可見頭痛頭暈;若久治未愈,肝陽亢勝化火,則頭痛劇烈,或眼紅、眼痛、耳鳴、耳聾;再發展肝陽亢極化火生風,則可發生中風症狀。此症一般情況下,亥時(21:00)疏肝理氣,重者淩晨醜時(1:00)肝經旺時再調。肝鬱不舒還可以引起咳,咳時右肋疼痛,也用上述辦法調養。

肝氣升發不足,人會目倦神疲、腰膝酸懶、暈眩、失眠、驚悸、精神恍惚,重則會暈倒,不省人事。此症一般情況下於亥時(21:00)補肝氣,重者醜時(1:00)再補一次,7日內症狀漸漸消失。

2、主藏血。肝有藏血和調節血的功能。人活動時,肝將血供給各個器官;臥倒特別是睡眠時,血又歸於肝,修養生息。所以,缺睡覺的人肝血不足。如果肝藏血功能發生障礙,可能造成吐血、流鼻血、皮下出血、牙齦出血、眼底出血、耳出血等。此症應養肝陰和腎陰,在亥時(21:00)養肝滋腎。

3、開竅於目。眼睛的疾病根在於肝。肝火上行則目赤,應平肝理氣。肝虛則視力模糊、老花、夜盲、畏光、迎風流淚,應養肝陰。初期花眼的人經百日調理,大部分可摘掉花鏡。一些患青光眼、白內障、眼底動脈硬化,視網膜病變的患者均可控製病情,有的還恢複了健康。

4、主筋。其華在爪。筋支配全身肌肉關節的運動,靠肝血養。若肝血不足,就會出現筋痛、麻木、屈伸困難、痙攣抽搐;若熱極引起肝風,也會引起抽搐。“爪為筋之餘”。肝血充足,指甲紅潤;肝血不足,指甲枯槁,變薄變軟,故稱“其華在爪”。有的中老年人指甲薄軟甚至脫落,經升肝氣養肝陰一個月後開始長出新指甲。一些膝蓋發軟,髕骨軟化,骨質疏鬆,筋酸無力的人,經升肝氣養肝陰一個月後不良症狀均消失。這種現象告訴我們,恢複人體髒器的功能,使其在食物中吸收人體需要的元素是根本,而不應盲目的補鈣。試想,如果一個人連食物裏的微量鈣元素都吸收不了,人工合成的鈣能吸收嗎?長期補鈣,不僅傷胃,還會引起髒器進一步退化,最後可能導致內髒衰竭。

5、膽。主要功能是貯藏膽汁。肝膽相表裏,肝膽相連;肝不正常,膽則不利。因此治療膽的疾病主要是調肝。調的時間在子時(23:00)膽經旺的時候,肝陽亢者平肝理氣;肝升發不足者升肝氣效果最佳。膽不正常也會引起咳,咳時口裏有苦水,重時會咳出膽汁,可用上述方法調理有效。

(三)脾與胃係統

1、主運化。脾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食物由胃初步消化後,由脾進一步消化並將營養吸收,通過肺輸送到全身各部位。脾除運化食物精華之外,還與肺和腎共同配合,維持體內水液的平衡。脾正常,人的消化、吸收、代謝良好。反之,會出現各種胃病,腹脹悶鬱、肺中積痰、便溏、瀉肚,或者引起水腫等病。

常見的病症,多為脾虛、脾濕,便不成形,重則瀉肚。調理類似的病症,主要靠健脾。一般情況下巳時(9:00)健脾,瀉肚者午飯和晚飯前再調,不出3日可止瀉。懷孕的婦女妊娠反應時往往嘔吐、鼻頭紅。人們對此習以為常,聽之任之。此為脾肺兩虛,9時健脾,15時養肺陰,7日內可恢複正常。

2、統血。脾有統血的功能。脾虛可導致血不循經,引起各種出血症狀。脾有生血的功能,脾虛容易導致貧血。一些癌症病人化療期間,因血象過低而暈眩、脫發、厭食等。脾虛還可以引起咳,咳而有痰,咳時兩肋疼痛,不能轉身。在巳時(9:00)健脾最好。

3、主四肢、肌肉,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正常,肌肉健壯豐滿,四肢有力。反之,食欲不振,肌肉消瘦,四肢乏力,唇色淡白或萎黃無華。

4、胃。主要功能接受容納水穀,將食物消化。胃有病可出現腹脹、疼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

脾和胃的關係。脾相當於總調度,胃如同加工車間,脾氣升,才能把營養輸送給肺,肺把營養傳給其他髒腑。脾喜燥惡濕,脾濕便溏、瀉肚。胃喜潤惡燥,胃燥熱,胃火上行目赤、牙痛、咳。如果胃氣不降,會出現惡心嘔吐、打嗝、胃痛等症狀。若脾氣不升,反而下陷,會出現少氣懶語、久痰、多疾、久瀉、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或其它內髒下垂。

胃火上行也可引起咳,咳時嘔吐,重則可吐出蛔蟲。胃火上行的表症是唇幹、唇紅。此症應在辰時(7:00)降胃火。

(四)肺與大腸係統

1、主氣。一是肺主呼吸,進行氣體交換。二是肺朝百脈,參與血液循環,將營養傳輸到全身。三是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足才能轉化為肝氣、筋氣;心氣、小腸氣;脾氣、肌肉、胃氣;大腸氣;腎氣、骨氣、膀胱氣。髒腑、經絡之氣的盛衰,均與肺有密切關係。一些中老年人肺中黏液過多,是脾氣不足的原因,影響肺的采氧功能。對一些感到肺不敞亮的人來說,采用清肺補脾的方法效果很好。清7天或再長一些時間,肺可敞亮。

肺氣虛,大腸蠕動不利,可以引起氣虛便秘。

2、主肅降,通調水道。肺以清肅下降為順。如果肺氣上逆可發生氣喘、咳嗽等症狀。人體水液的運行和排泄,不僅要有脾的傳輸,還需脾的肅降,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如果肺肅降不利,影響水液代謝,導致水濕停留,會出現小便不利或水腫。肺引起咳的症狀是痰中有血絲。中醫講:“脾為痰之源。”肺中的水分和營養物靠脾氣的生化和推動滋潤肺。如果脾氣不足,這些物質便淤積成痰。

3、主皮毛。肺生胃氣,滋養、保護皮膚,人的肌肉表麵固密,皮膚潤澤,身體抵抗力強,不受外邪侵襲。反之,毛孔疏鬆,麵生暗瘡、粉刺和各類皮膚病,易感冒。肌表不固,津液外泄,後半夜易盜汗,平時易自汗。

對粉刺、暗瘡一類症狀用養肺和降胃氣的方法,快則7天,慢則兩個月,大多數可以清的幹淨。有人對粉刺、暗瘡是虛症,虛時用瀉法如雪上加霜。

4、開竅於鼻。鼻與肺相通,是呼吸的門戶。各種鼻炎根源都在肺。因此,調理各種鼻炎,大多是通過養肺調好的。

5、肺與聲音。肺通暢,聲音洪亮;肺氣壅塞,聲音嘶啞。很多演藝界的人認為聲音的好壞在於喉嚨,所以每天泡著胖大海水喝。胖大海性涼清熱,對熱症有一定作用,對寒症非但無益,反而雪上加霜。喉嚨的正常於否取決於肺和心氣。養好肺陰,補足心氣,人可多年不感冒,喉嚨不會發炎或沙啞。

6、大腸。大腸主要功能是傳送糟粕。大腸有病,或便秘,或腹痛、腹瀉或膿血。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肅降則大腸功能正常,大腸通暢。若大腸積滯不通,也反過來影響肺氣肅降。對肺虛引起的便秘,用滋養肺陰之法,可較好解決問題。大腸有病引起的咳,咳時有少量大便失禁。此症應在卯時(5:00)補腸氣。

(五)腎與膀胱係統

1、主藏精。一是藏生殖之精華。一些不能生育的男女,病因在於腎藏精化不足;二是藏五髒六腑之精華。這些精華主管人的生長、發育和其它重要生命活動。一些人個子矮與發育期間腎虛有關。

腎虛分陽虛和陰虛。陽虛生外寒,怕冷,手腳秋冬涼,嚴重者夏天也如此。陰虛生內熱,手腳心發熱、出汗,牙根鬆動,牙齦腫痛,口腔潰瘍,尿血等。

腎為先天之根。腎虛者大部分與先天有關。腎陽虛者其外部特征是:耳朵較薄,耳垂小,甚至沒有耳垂。這種人比一般人怕冷,手腳涼。女性成熟後,月經少而不準,經血色暗甚至有血塊;進入30歲後心易發慌,易疲倦;35歲以後,子宮、卵巢、乳房易長肌瘤或腫瘤,臉上長斑;40歲以後提早絕經。男性40歲以後性欲減退,重者陽痿。

腎陽虛會引起咳,其症狀是咳時口流黏涎,並牽動後腰疼痛。腎陰虛者怕熱,無論秋冬春季天涼時睡覺總想把腳伸到被子外邊。通過滋腎降熱,使腎陽虛內熱引起多發性的口腔潰瘍,7日內逐漸痊愈。糖尿病人中的中青年人有的可以得到根治,老年人逐漸好轉。一些發燒不退的人,奇跡般地退燒。

2、主水。腎是調節內水代謝的重要器官,故腎有水髒之稱。腎調節水不利,尿急、尿頻。

3、主骨,生骨髓,通於腦。腎藏精,精生髓;髓通腦,腦為髓之海。所以腎精充足,骨頭、骨髓、大腦三者充實健壯,四肢輕鬆有力,行動靈敏,精力充沛,耳聰目明。反之動作緩慢,骨弱無力,貧血,或眩暈、健忘以及小兒智力發育遲緩。另外,牙為骨之餘,腎氣衰,牙齒極易鬆落。

(1)腎主骨。腎不主骨,易生骨刺、骨質增生或類風濕。

(2)生骨髓。骨髓是人的高級神經,所以有堅硬的骨頭予以保護。腎精不足,骨髓不充盈,人渾身酸懶,精神不振。男女房事之後,腎精皆有損耗,第二天精神疲憊。在房事之後調養肝腎,手腳涼時加溫陽,手腳熱時滋陰,可調撥體內其他營養迅速彌補腎精不足。這樣,第二天人不感覺疲憊。

(3)通於腦。腎氣虛的人,男40歲、女35歲記憶力下降過快,及時補腎氣或滋腎陰,可使記憶力迅速恢複。老年癡呆、腦萎縮者通過補腎氣,逐漸均可恢複正常。

(4)腎固齒。“腎主骨,牙石骨之餘”。凡是牙齒鬆動者,怕冷時溫陽,怕熱時滋陰,一個月內,牙齒牢固。

(5)主納氣。呼吸雖由肺主,但需要腎的協調。肺主肅降,腎予接納。如腎不納氣,人會出現虛喘、氣短,其特點是出氣多,吸氣少,故有“腎為喘之源”之說。

(6)腎上開竅於耳,下開竅於二陰。耳鳴、耳聾者除外傷所致外,主要是腎虛造成。

二陰指肛門和尿道,屬於腎的下竅。如腎陽虛時怕冷或手腳偏涼,此時可引起便秘,叫冷秘;腎陰虛時怕熱,腰酸軟,二者皆可致小便失禁,或排尿淋漓不盡。後腰疼痛,起身不靈活是命門火衰,可致黎明腹瀉,也叫五更瀉。腎陽虛時17時補腎陽。

(7)其華在發。毛發的生長脫落,反映腎之盛衰。腎氣旺時毛發茂密,烏黑有光澤;腎氣虛衰時,毛發稀疏脫落或變白無光澤。養發必須養肝補腎。腎主毛發,肝藏血,發是血之餘。一般情況下,針對陽虛或陰虛調養肝腎。

(8)膀胱。其功能是儲存和排泄尿液。腎與膀胱相表裏,腎正常,膀胱的上述兩項也正常。否則,即可出現遺尿、尿急、尿頻等症狀。

髒腑之間的關係

1)、心與肺。心、肺共處於上焦,為嬌髒,極易受損。心主血,肺主氣,心、肺相佐,共司人體的血液循環。心血足則肺氣充沛;肺氣充沛則血液循環正常。反之,肺氣不足影響血液循環;心的功能不好影響呼吸。人死的時候,往往是心、肺衰竭。

2)、心與腎。心居上焦屬火,腎居下焦屬水。在正常情況下,兩者互相聯係,保持協調,即是“心腎相交”或“水火相濟”。如果這種正常關係被破壞,就會出現心煩、失眠、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心腎不交”的症狀。

3)、心與肝。心主一身之血脈,肝有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兩者關係密切。若心血不足,以致血虧肝虛,出現“血不養筋”,可見筋骨酸痛、拘攣、抽搐等症。

4)、心與脾。脾的運化需要心血的滋養與心陽的推動,而心的功能也需脾輸布水穀精微來滋養。其次,心主血液的運行,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故心、脾的關係密切。常見的有“心脾兩虛”,表現為心悸健忘、失眠、麵色萎黃、食減、便溏等症。

5)、肝與脾。肝氣太旺或脾氣虛,都容易出現“肝木乘脾”(肝胃不和),表現為肋痛、胃痛、腹脹等症。

6)、肝與肺。正常情況下,肺金克肝木,但在病理情況下,則往往肝反克肺。例如:肺氣本虛,不能製肝,因而肝氣上逆,肺氣肅降受阻,常見胸膈脹滿不適。又如:肝火過盛則灼肺,出現易怒、胸肋痛、幹咳、咳痰血等所謂“木火刑金”的症狀。

7)、肝與腎。肝、腎關係密切,中醫有“肝腎同源”之說。肝依賴腎水滋養,腎水不足,則肝陰不足,陰虛不能斂陽,就會肝陽上亢,出現頭暈、頭痛、血壓高等症。

8)、脾與肺。肺氣依脾運化水穀精微來滋養。對肺氣虛的症狀,有時可以用補脾益肺的方法調理。

9)、脾與腎。脾的運化有賴於腎的命門火來協助。故命門火不足可導致脾的功能減弱,出現腹瀉。此外脾能製腎水,若脾虛運化功能減弱而不能製腎水,則腎水泛濫,出現水腫。

10)、肺與腎。肺主氣,腎主納氣,腎可助肺氣之肅降。若腎虛不能納氣,則見喘促。由腎虛而致的哮喘,需從補腎調理。

三,三焦係統

五髒六腑的五大係統,缺了一個三焦,為六腑之一,應該單獨探討。三焦算是一個獨立的腑,實際上,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關於"焦"字的含義,曆代醫家認識不一。有認為"焦"當作"膲"者,膲為體內髒器,是有形之物;有認為"焦"字從火,為無形之氣,能腐熟水穀之變化;有認為"焦"字當作"樵"字,樵,槌也,節也,謂人體上、中、下三節段或三個區域。這種既是整體又是分開的分類方法,從結構與生理上加以互補互輔,有利於病理的關聯與藥性的發揮,是西醫機械解剖學完全無法理解的。

在陰陽五行中,隻講五髒五腑,不是五髒六腑,三焦係統是例外的。

有人會問:為什麽中醫解剖學沒有一個固定的分類?其實,這就是中醫哲學,結構與係統的劃分,有時候要與功能一致,有時候要與病症或藥性一致。這種靈活性,是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現。

三焦係統,位於軀體和髒腑之間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體的其它髒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即將軀幹劃分為3個部位,橫膈以上內髒器官為上焦,包括心、肺(還應該包括現代解剖學的大腦和五官);橫膈以下至臍內髒器官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內髒(還應該包括現代解剖學的胰髒);臍以下內髒器官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還應該包括現代解剖學的男女生殖器官,即精室和胞宮)。

三焦的劃分,實際上是五髒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相當於人體的三大機能區。表麵上看是機械性的劃分,實際上是按照天地陰陽而分。這樣劃分,對於很多病症的產生以及用藥,都有很強的指導價值。

三焦能促進氣、血及津液的循環,使各器官充分發揮它們的功能。因此三焦患病,會連帶影響各器官的健康。中醫解剖學將三焦單獨列為一腑,並非僅僅是根據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據生理病理現象的聯係而建立起來的一個功能係統。

三焦的具體功能

①通行元氣:從現代西醫解剖學來看,應該包括呼吸係統、循環係統、內分泌係統、神經係統等;三焦通行元氣於全身,是人體之氣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氣化的場所,故稱三焦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的功能。

②運行水穀:從現代西醫解剖學來看,應該包括消化係統、微生態係統、運動係統等;三焦具有對水穀的精微變化為營氣,以及轉化糟粕的作用。

③運行水液:從現代西醫解剖學來看,應該包括循環係統、內分泌係統、泌尿係統、免疫係統、生殖係統等。三焦運行水液,是對脾、肺、腎等髒腑主管水液代謝作用的綜合概括。

古代醫家詳於髒腑生理功能與藥物藥性的論述,而略於髒腑形態與直觀的研究。所以,單純追求西醫的形態學與中醫理論的匯通,這在實踐中已被證明是不能獲得成功的。對中醫髒腑理論的研究,應當以臨床實踐與藥物藥性為基礎,遵循中醫自身的發展規律,並結合現代科學知識與技術,以冀形成一個完整的具有中醫特色的髒象體係。

髒象學說,又稱“藏象學說”、“髒腑學說”。中國傳統醫學中研究人體髒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髒即人體的內部髒腑;象指髒腑的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反映在體外的各種表象。

病理學與藥理學的辯證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為綱,對溫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證候特點及其傳變規律進行分析和概括,確立治療原則並藉以推測預後轉歸的辨證方法。為清代吳鞠通所創立。側重於對濕熱病證的辨證。

①上焦病證。溫病由口鼻而入,鼻通於肺,故溫病開始即出現肺衛受邪的症狀。溫邪犯肺以後,有兩種傳變趨向:一為順傳,病邪由上焦傳入中焦,出現脾胃經的證候;另一種為逆傳,從肺衛傳入心包,出現邪陷心包的證候(見熱入心包證)。上焦病證的臨床表現為發熱、微惡風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脈浮數或兩寸獨大,治宜辛涼解表,方用銀翹散、桑菊飲等。

②中焦病證。溫病順傳到中焦,則見脾胃之證。胃喜潤惡燥,邪入中焦而從燥化,則出現陽明經(胃、大腸)的燥熱證候;脾喜燥而惡濕,邪入中焦而從濕化,則見太陰(脾)的濕熱證候。中焦病證的臨床表現為陽明燥熱,則麵紅目赤、發熱、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幹咽燥、唇裂舌焦、苔黃或焦黑、脈沉實;太陰濕熱,則麵色淡黃、頭脹身重、胸悶不饑、身熱不揚、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黃膩、脈細而濡數。中焦病證的治法,陽明燥熱,則通腑泄熱。方用三承氣湯;太陰濕熱,則清熱化濕,方用三仁湯。

③下焦病證。溫邪深入下焦,多為肝腎陰傷之證。臨床表現為身熱麵赤、手足心熱甚於手背、口幹、舌燥、神倦耳聾、脈象虛大;或手足蠕動、心中憺憺大動、神倦脈虛、舌絳苔少甚或時時欲脫。治宜滋陰潛陽,方用加減複脈湯、三甲複脈湯等。

四,奇恒六腑係統

奇恒之腑:似腑非腑,似髒非髒。

奇,是指異的意思。奇恒就是指異於常腑。由於奇恒之腑功能上象於地屬陰,主藏陰精,與五髒功能相似;形態中空又與六腑相似,但沒有髒腑之間的表裏配偶關係,異於一般的髒腑, 因而,稱之為“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精室胞宮,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腑。其共同特點是它們同是一類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卻不與水穀直接接觸,即似腑非腑;但具有類似於五髒貯藏精氣的作用,即似髒非髒。

其實,按照陰陽五行來劃分,奇恒之腑應該是奇恒五腑,而不是奇恒六腑,膽還是屬於五髒五腑範疇。

早期的奇恒之腑在女子為六個,而在男子為五個,其實,男女皆有“胞“,不應隻將女子胞規定為奇恒之腑之一。為了彌補男子的奇恒之腑也有六個,明清醫學家加了”精室“這一髒器。如果用現代一個詞來表述,應該是“宮”,包括了男性的精宮,和女性的胞宮。因此,奇恒之腑就是:腦、髓、骨、脈、宮。

奇恒之腑的劃分,與三焦的劃分原理類似,是將人體的六大器官合在一起,來探討生理病理,以及藥性的歸經。與三焦不同的是,除膽屬六腑外,都沒有和五髒的表裏配屬關係,但與八脈相聯係。

在係統劃分中,筆者將其歸入單獨的一個係統,因為介於髒腑之間,而且分別與三焦相關聯。具體講,腦,關聯上焦;膽,關聯中焦;精室胞宮,關聯下焦;而骨,髓,脈,屬於全身,或者與三焦都有關係,尤其是脈,更是與經絡相關。

由此,奇恒六腑係統將五髒六腑的五大係統、三焦係統與經絡係統連在一起,也是西醫機械解剖學無法理解的。

中醫解剖學認為,奇恒之腑是指儲藏精氣的器官,是人體之精華所在,其重要性超越了五髒六腑。拋開中醫西醫的解剖學不談,其它民間醫學,也將這些器官當做人體最重要的部位。說白了,除了膽與生殖係統之外,奇恒六腑,就是現代人理解的大腦、神經係統、血液、骨骼係統。

膽為什麽如此奇特?

膽居六腑之首,又隸屬於奇恒之腑,其形呈囊狀,若懸瓠,附於肝之短葉間。膽屬陽屬木,與肝相表裏,肝為髒屬陰木,膽為腑屬陽木。膽貯藏排泄膽汁,主決斷,調節髒腑氣。

膽的解剖形態與其它的腑相類,故為六腑之一。但貯藏精汁,相似,由於這個生理特點,所以膽又屬於奇恒之腑之一。

膽的生理功能

1,貯藏和排泄膽汁:膽汁,別稱“精汁”、“清汁”,來源於肝髒。貯藏於膽腑的膽汁,由於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腸中,以促進飲食物的消化。

2,主決斷:膽主決斷,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過程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膽主決斷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驚大恐)的不良影響,以維持和控製氣血的正常運行,確保髒器之間的協調關係有著重要的作用。

3,調節髒腑氣機:膽合於肝,助肝之疏泄,以調暢氣機,則內而髒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縱橫往來,並行不悖,從而維持髒腑之間的協調平衡。

總之,“十一髒取決於膽”,旨在說明在思維活動中,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肝膽相互為用,而非指膽具“五髒六腑之大主”的作用。膽之決斷必須在心的主導下,才能發揮正常作用。由此可見膽的重要性。

除了膽,腦、髓、骨、脈、精室胞宮的具體功能,分述如下。

精明之腑:腦

腦居顱內。清代的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對腦的功能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把憶、視、聽、嗅、言等感官功能都歸於腦。藏象學說將腦的生理和病理歸於心而分屬於五髒,認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同時,把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與五髒做了聯係。

腦,位居顱腔之中,上至顱囟,下至風府(督脈的一個穴位,位於頸椎第1椎體上部),位於人體最上部。風府以下,脊椎骨內之髓稱為脊髓。脊髓經項複骨(即第6頸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髓孔上通於腦,合稱腦髓。腦與顱骨合之謂之頭,即頭為頭顱與頭髓之概稱。

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動:“腦為元神之府”(《本草綱目》),是生命的樞機,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元氣、元精、元神,稱之為“先天之元”。狹義之神,又有元神、識神和欲神之分。元神來自先天,稱先天之神,“先天神,元神也”(《武術匯宗》),“元神,乃本來靈神,非思慮之神”(《壽世傳真》):人在出生之前,形體畢具,形具而神生。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人出生之前隨形具而生之神,即為元神。元神藏於腦中,為生命的主宰。“元神,即吾真心中之主宰也”(《樂育堂語錄》)。元神存則有生命,元神敗則人即死。得神則生,失神則死。因為腦為元神之府,元神為生命的樞機,故“腦不可傷,若針刺時,刺頭,中腦戶,人腦立死”(《素問·刺禁論》),“針人腦則真氣泄,故立死”(《類經·針刺類。

2.主精神意識: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思維意識和情誌活動等,都是客觀外界事物反映於腦的結果。思維意識是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是“任物”的結果。中醫學一方麵強調“所以任物者謂之心”(《靈樞·本神》),心是思維的主要器官;另一方麵也認識到“靈性記憶不在心而在腦”(《醫林改錯》)。“腦為元神府,精髓之海,實記憶所憑也”(《類證治裁·卷之三》),這種思維意識活動是在元神功能基礎上,後天獲得的思慮識見活動,屬識神範疇。識神,又稱思慮之神,是後天之神:故曰:“腦中為元神,心中為識神。元神者,藏於腦,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識神者,發於心,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醫學衷中參西錄·人身神明詮》),情誌活動是人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形式,也是一種精神活動,與人的情感、情緒、欲望等心身需求有關。屬欲神。

總之,腦具有精神、意識、思維功能,為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樞紐,“為一身之宗,百神之會”(《修真十書》)。腦主精神意識的功能正常,則精神飽滿,意識清楚,思維靈敏,記憶力強,語言清晰,情誌正常。否則,便出現神明功能異。

3.主感覺運動:眼耳口鼻舌為五髒外竅,皆位於頭麵,與腦相通。人的視、聽、言、動等,皆與腦有密切關係。“五官居於身上,為知覺之具,耳目口鼻聚於首,最顯最高,便於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導人,最近於腦,必以腦先受其象而覺之,而寄之,而存之也”(《醫學原始》)。“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腦;兩目係如線長於腦,所見之物歸腦;鼻通於腦,所聞香臭歸於腦;小兒周歲腦漸生,舌能言一二字”。

腦為元神之府,散動覺之氣於筋而達百節,為周身連接之要領,而令之運動。腦統領肢體,與肢體運動緊密相關。“腦散動覺之氣,厥用在筋,第腦距身遠,不及引筋以達四肢,複得頸節膂髓,連腦為一,因遍及焉”(《內鏡》)。腦髓充盈,身體輕勁有力。否則,脛酸乏其功能失常,不論虛實,都會表現為聽覺失聰,視物不明,嗅覺不靈,感覺異常,運動失調。

總之,腦實則神全。“腦者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腦氣筋人五官髒腑,以司視聽言動”,“人身能知覺運動,及能記憶古今,應對萬物者,無非腦之權也”。

腦與五髒的關係

髒象學說將腦的生理病理統歸於心而分屬於五髒,認為心是君主之官,五髒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統歸於心,稱之曰“心藏神”。但是又把神分為神、魂、魄、意、誌五種不同的表現,分別歸屬於心、肝、肺、脾、腎五髒,所謂“五神髒”。神雖分屬於五髒,但與心、肝、腎的關係更為密切,尤以腎為最。因為心主神誌,雖然五髒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統領下而發揮作用的。肝主疏泄,又主謀慮,調節精神情誌:腎藏精,精生髓,髓聚於腦,故腦的生理與腎的關係尤為密切。腎精充盈,髓海得養,腦的發育健全,則精力充沛,耳聰目明,思維敏捷,動作靈巧。若腎精虧少,髓海失養,腦髓不足,可見頭暈、健忘、耳鳴。甚則記憶減退、思維遲鈍等症。腦的功能隸屬於五髒,五髒功能旺盛,精髓充盈,清陽升發,竅係通暢,才能發揮其生理功能。心腦相通:“心腦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長醒”(《醫學衷中參西錄,癇痙癲狂門》)。心有血肉之心與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心髒。“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醫學入門·髒腑》),實質為腦。心主神明,腦為元神之腑;心主血,上供於腦,血足則腦髓充盈:故心與腦相通。臨床上腦病可從心論治,或心腦同治。腦肺相係:肺主一身之氣,朝百脈,助心行血。肺之功能正常,則氣充血足,髓海有餘,故腦與肺有著密切關係。所以,在臨床上腦病可以從肺論治。腦脾相關: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升清。脾胃健旺,熏蒸腐熟五穀,化源充足,五髒安和,·九竅通利,則清陽出上竅而上達於腦。脾胃虛衰則九竅不通,清陽之氣不能上行達腦而腦失所養。所以,從脾胃人手益氣升陽是治療腦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李東垣倡“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開升發脾胃清陽之氣以治腦病的先河。肝腦相維: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又主藏血,氣機調暢,氣血和調,則腦清神聰。若疏泄失常,或情誌失調,或清竅閉塞,或血溢於腦,即“血之與氣並走於上而為大厥”;若肝失藏血,腦失所主,或神物為兩,或變生他疾。腦腎相濟:腦為髓海,精生髓,腎藏精,“在下為腎,在上為腦,虛則皆虛”(《醫碥·卷四》),故腎精充盛則腦髓充盈,腎精虧虛則髓海不足而變生諸症。“腦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脈,命火溫養,則髓益之”,“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皆上行至腦,以為生化之源”(《醫述》引《醫參》)。所以,補腎填精益髓為治療腦病的重要。

總之,髒象學說認為,五髒是一係統整體,人的神誌活動雖分屬於五髒,但以心為主導:腦雖為元神之府,但腦隸屬於五髒,腦的生理病理與五髒休戚相關。故腦之為病亦從髒腑論治,其關乎於腎又不獨責於腎:對於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異常的精神情誌疾病,決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心藏神的病變,而與其他四髒無關。對於腦的病變,也不能簡單地僅僅責之於腎,而與其它四髒無關。

藏精通腎:骨

骨就是骨頭,骨頭有什麽用呢?

腎主骨,腎又藏精,而且是先天之精。我們不禁要問,這些先天之精,藏在哪裏呢?很大一部分就藏在骨骼裏。

小孩先天精氣充足,所以,他們骨骼柔韌,有的甚至類似於軟骨,而且具有強大的生發之氣,能繼續生長。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骼就沒那麽柔了,漸漸的沒那麽韌,到了老來,甚至骨質也會疏鬆。

因此,小孩不怕摔,老人呢?可能一摔就骨折了。因為骨頭裏的先天精氣已經幾乎消耗殆盡了。

醫學上通過測骨齡來鑒定一個人的生物年齡。生物年齡跟日曆年齡還是有差異的,比如,一個人80歲了,骨骼還像40歲的人那樣堅韌,不容易摔斷,那說明這個人的精氣還足,可能會長壽的。如果一個人才八歲,骨骼就像十八歲的人那樣,這就可能以後長高的餘地不多。

當然,這裏隻是舉一些極端的例子,通常情況下,骨齡跟實際年齡還是比較吻合的。因此,考古學家經常通過對骨骼的測定,來鑒定墓穴中古人去世時的年齡。

腎精化生:髓

髓,由腎精所化生,與腦相通,有充養骨骼、補益腦髓的功能。 髓,是骨腔中一種膏樣物質。髓因其在人體的分布部位不同,又有名稱之異。髓有骨髓、脊髓和腦髓之分。髓藏於一般骨者為骨髓。藏於脊椎管內者為脊髓,脊髓經項後複骨(指第6頸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骨孔,上通於腦。匯藏於腦的髓稱為腦髓。

生理功能

1.充養腦髓:髓以先天之精為主要物質基礎,賴後天之精的不斷充養,分布骨腔之中,由脊髓而上引人腦,成為腦髓。腦得髓養,腦髓充盈,腦力充沛,則元神之功旺盛,耳聰目明,體健身強。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以致腎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腦,可以導致髓海空虛,出現頭暈耳鳴、兩眼昏花、腰脛酸軟、記憶減退,或小兒發育遲緩、囟門遲閉、身體矮小、智力動作遲鈍等症狀。

2.滋養骨骼:髓藏骨中,骨賴髓以充養。精能生髓,髓能養骨。腎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養,則生長發育正常,才能保持其堅剛之性。

所以說:“蓋髓者,’腎精所生,精足則髓足;髓在骨內,髓足則骨強,所以能作強而才力過人也”(《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上卷》)。若腎精虧虛,骨髓失養,就會出現骨骼脆弱無力,或發育不良等症狀。

3.化生血液:精血可以互生,精生髓,髓亦可化血。“腎生骨髓,髓生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骨髓堅固,氣血皆從”(《素問·生氣通天論》)。可見,中醫學已認識到骨髓是造血器官,骨髓可以生血,精髓為化血之源。因此,血虛證,常可用補腎填精之法治之。

與五髒的關係

“腎主身之骨髓”(《素問·痿論》),腎生髓,“腎不生則髓不能滿”(《素問·逆調論》)。髓由腎精所化生。腎中精氣的盛衰與髓的盈虧有密切的關係。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原,“五穀之精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於骨空,補益腦髓”(《靈樞·五癃津液別》)。水穀精微化而為血。髓可生血,血亦生髓。故髓的盈虧與脾胃有關。氣、血、精、髓可以互生,故髓與五髒皆相關,其中以腎為最。

貫於全身:脈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二十八脈

較常見的二十八種脈象。通常指的是:浮、沉、遲、數、滑、澀、 虛、實、長、短、洪、微、緊、緩、弦、芤(音摳)、革、牢、濡、 弱、散、細、伏、動、促、結,代、大。 二十八條經脈。《靈樞·五十營》:“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指的是手足三陰三陽十二條經脈,左右對稱,共二十四條,加上任脈、督脈各一, 以及左右的蹻脈,共計二十八條。

脈就是血管,血液在其中奔流。

血液為什麽能夠流動呢?因為有氣的推動。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是血的統帥,血是氣的依附。

“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氣、血、營、衛都是圍繞脈而言。脈分布在全身,而心主血脈。

心髒搏動,通過血脈,把血液輸送到全身。血脈也跟著搏動,在一些特定的部位,搏動尤其明顯,如人迎、氣口、太溪。

人迎在脖子上,氣口在手腕上,太溪在腳踝區。這三個位置都可以被中醫拿來作為切脈使用。最方便的地方是氣口,所以,現在的中醫一般在這個位置把脈。脈貫於全身,從這個位置,可以探知五髒六腑的寒熱虛實。

血脈是有柔韌性的,我們可以將其看做塑料水管。新水管一般不會有什麽問題,但用的久了,就可能會老化,裏麵還可能產生水垢。

人體血管也是如此,所以老人經常會出現血管方麵的問題,要麽是血管老化,要麽是產生瘀積。於是,一係列心腦血管疾病就來了。而柔化血管,通常需要活血化瘀,所以如果老人有瘀血的話,適當吃點三七粉挺好的。

脈象學說

脈象學說(Theory of pulse condition),來源於中醫學說。

脈象學約有二千六百年的曆史,經過曆代醫學家不斷研究,不斷實踐,逐步發展起來的新興診斷學科,有極其重要的臨床價值。脈診是中醫四診之一的一種傳統診斷方法,不論對疾病的診斷、治療還是預後,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特定意義,此望、聞、問三診尤為重要。脈象的常與變是準確反映人體氣血盛衰,髒腑生理功能正常與否,以及疾病變化的順道等全身信息的在外反饋。

中醫的男女生殖係統:精室與胞宮

精室,又名精宮,為男性生殖器官。《醫經精義》曰:“女子之胞,男子名為精室,乃氣血交會,化精成胎之所,最為緊要。”精室具有化生、貯藏及輸泄生殖之精之作用,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睾丸、附睾、精囊腺和前列腺等。精室藏泄男性生殖之精以生育繁衍,維持男子性功能,是一個複雜的生理活動過程,與五髒、氣血津液及督脈等有密切的聯係。

精室為腎所屬,腎藏精主生殖,精室在腎中精氣作用下以化生、貯藏和疏泄生殖之精。若腎陽虧虛,命門火衰,或腎精虧虛,化生精液能力減弱,則會出現精冷、精稀、少精之症。若腎陰不足,陰虛火旺,虛火煎灼,或腎陽不足,精宮虛寒,則可導致精液不液化等症。

肝之經脈循行丁前陰,職司疏泄,內寄相火,具有鼓動陰器,啟閉精竅,主司精液溢瀉的作用。若肝之功能失常,可導致陽痿、射精困難,或遺精、滑泄等。

脾主運化,化生氣血津液,後天之精以補充先天之精,影響著精室化生生殖之精。若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方麵可導致精少不育,另一方麵也可因脾虛生濕釀痰,阻滯氣機,導致會陰及小腹脹痛,精濁等症。

另外,督脈起於臍下,循行經過陰器,總督一身之陽經,與精室的功能也密切相關,如督脈虛衰,可產生陽痿、早泄、精寒清冷不育等病症。

女子胞,又名胞宮、胞髒、子宮、子髒等。為奇恒之腑之一,主月事和孕育胎兒。從現代生理學來看,它應包括婦女整個內生殖器官。

女子胞與腎髒及衝脈,任脈關係最為密切,因為人的生殖發育機能由腎的精氣所主,而衝、任二脈同起於胞中,當腎中精氣旺盛,衝任二脈氣血充盈時,則月經守信按月來潮,便具有生殖和養育胞胎的能力。《素間·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若腎中精氣不充,衝任二脈氣血不足,就會出現月經不調,經閉或不孕等症。

此外,女子胞與心、脾、肝三髒關係也很密切,因月經來潮,以及胎兒的充養均依賴營血。心主血脈,肝主藏血,脾統血又是生血之源,所以當心、肝、脾三髒上述功能失調時,亦往往影響胞宮的生理功能。如常見的心脾兩虛證,因化血無源,或思慮太過,心血暗耗,而至月經量少、衍期或經閉;若脾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而致月經淋漓不止;若脾氣虛而中氣下陷,還可導致胞宮脫垂;若肝氣鬱結疏泄失職,致血瘀不行,則經閉,或血瘀胞中等。 “女子胞”,為奇恒之腑之一,主月事和孕育胎兒。

五,經絡係統

人體經絡係統的發現,是與針灸術的發明密切相關的。早在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勞動中發現,用石片之類的銳器刺激人體的某些部位(即“穴位”)可以治病,從而誕生了針灸術。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由石針逐步演變成骨針、竹針,最後產生了金屬針。由於金屬的韌性及製針技術工藝的提高,使針刺穴位時取穴更加準確,針刺穴位時出現的循經傳感現象使人們逐漸發現了遍布全身的經絡係統。

公元前4世紀的《黃帝內經》及公元前2世紀的《難經》把前人對人體經絡現象的認識進行了係統的總結,提出了完整的經絡學說: 經絡遍布於人體全身各個部位,擔負運送全身氣血、溝通人體內外上下的功能; 經絡不僅分布於人體的體表,而且進入體內和髒腑相互聯結,並且循環往複,周而複始,運行不息。由於每條陰經屬於一髒,並與一腑相連絡; 每條陽經屬於一腑,又聯結一髒,這就使全身四肢和髒腑緊密地聯係起來了,每條經脈所指的疾病,都和它的循行走向及所連屬的髒腑直接相關。這樣,經絡學說對於闡釋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統稱。經脈如徑路,為縱行的幹線,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二經別; 絡脈如網絡,為橫行的分支,包括十五絡脈、孫絡、浮絡; 另又有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它們縱橫交錯,構成了一個網絡全身的係統,把人體的髒腑、器官、孔竅以及皮肉筋骨等組織聯結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它包括主體、內屬和外連三大部分。

1),主體部分:分經脈和絡脈兩類,由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構成。

十二經脈指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以上統稱手三陰),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以上統稱手三陽),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以上統稱足三陰),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以上統稱足三陽)。它們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同內在的髒腑有著直接的絡屬關係。

奇經八脈指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它們對其餘經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氣、血、陰、陽的作用。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有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裏的兩經之間聯係的作用。

十五別絡是指從十二經脈及任脈、督脈各分出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有加強表裏兩經在體表的聯係和滲灌氣血的作用。十五別絡為絡脈的主要部分,尚有更細的分支,最細的分支叫孫絡,分布在最體表的稱為浮絡。

2),內屬部分:內屬部分為髒腑,主要和十二經脈連屬。髒腑分為陰陽,髒為陰,腑為陽。陰經屬於髒,陽經屬於腑。如手太陰經屬於肺,故稱手太陰肺經。另外,盡管陰經屬於髒、陽經屬於腑,但兩者之間在內髒又相互連係,具體表現為:屬於髒的絡於腑,屬於腑的絡於髒,如手太陰經屬於肺,它又和與肺互為表裏的大腸相連絡,此稱為“相合”的關係。

3),外連部分:經脈係統的外連部分包括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經筋指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係,有連綴四肢百骸、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十二皮部指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

經絡係統在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等方麵,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有下列三大項。

1),溝通表裏,貫穿上下

經絡係統將全身各部位的組織器官聯係成一個統一而協調的整體。經絡內屬外連,縱橫交錯,通過多種方式把髒腑與體表緊密相連,使機體各部位保持著相互協調、相互製約的平衡關係,維持著人體的完整與統一。

2),運行氣血,濡養全身

氣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氣血的運送輸布隻有通過經絡才能完成。人體的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路,起著決生死、調虛實的作用。

3),感知刺激,傳導信號

經絡對病邪侵襲和針灸刺激具有傳導作用。由於經絡是體表和內髒的聯絡通道,故病邪入侵時可由體表經由此通道進入髒腑,也可由某一髒腑傳至另一髒腑。所以透過針灸等治療信號,可由經絡傳導到有關的髒腑,發揮它調節人體的功能。

經絡與氣血

與“人身無處不經絡”一樣,氣血於人體也是到處都存在著的。沒有了氣血,經絡亦便不複存在。中醫的氣血理論與髒腑、經絡理論一樣,都與天地之氣相參相應。

經絡是運行氣血和營養的通道(管道),它內連五髒六腑,外連皮膚表麵。《靈樞邪氣髒腑病形》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麵而走空竅。”因此,髒腑的氣血盛衰、順逆、平衡、通暢等,都會在麵部表現出來。由於麵部的血管豐富,皮膚較薄,所以當經絡瘀阻時,臉部便會出現對應髒腑的顏色。麵部五色診法便是從中醫診病方法望、聞、問、切四診中,望診裏麵的望麵色演變而來。

氣血運行乃是經絡係統最主要的功能,以此實現人體整體的物質能量交換。根據生物學基本原理,任何生命的基本活動都是物質交換。例如:人的呼吸係統及功能,實現了“人”與“天”之間的物質交換;消化係統及功能,實現了“人”與“地”之間的物質交換,這些都是人與自然界的物質交換。細胞層次的物質交換,是通過細胞膜與細胞外液進行的。現代醫學生理學已知心血管係統的主要功能是擔當體內的物質運輸重任。而擔當物質交換的毛細血管(直徑~8微米)與組織細胞之間的平均距離是20~50微米,它們中間充滿了細胞外液,血液與細胞之間並不能直接進行交換。

我們通過實驗得出“血”是與“細胞外液”直接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細胞外液”與中國經典著作中描述的“氣”,也就是中醫經典著作中所說的“以行榮衛”和“營氣”、“衛氣”。“氣”和“血”是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麵,所謂“氣”,其主要形態之一就是血管外在肌肉間隙緩慢流動的細胞外液。所謂“氣血運行”,是指血管內外物質的交換,即血管內的血和血管外的細胞外液——“氣”的相互作用,實現整個人體的物質能量傳遞,所以氣血運行反映人的整體狀況。

六,中醫八大人體係統的恢宏智慧

1,中醫解剖學,將人體劃分為實體、空腔與能量三大部分,其中,實體主要是五髒六腑組成的五大係統,空腔就是指三焦係統(上焦、中焦、下焦)和奇恒六腑係統,能量就是指的經絡係統。其中,經絡係統是唯一不可見、卻又真實存在的人體係統,這是西醫最無法理解、無法證實,卻又無能為力、無所發展、無所建樹的一個係統。我們從這裏也可以了解到中醫的偉大,西醫的缺陷。可以說,中醫解剖學是上古文明(盤古文明)留給全人類的文化瑰寶。

在8000年前的古埃及時代,能量醫學就很普遍了,更別說兩萬年前的亞特蘭蒂斯時代,主流思想就是能量係統。在古印度醫學中,脈輪係統也是一個能量係統,也就是三脈七輪。三脈是三條氣脈,即中脈、左脈及右脈。所謂七輪,就是:頂輪、眉間輪、喉輪、心輪、臍輪、海底輪、梵穴輪。古印度的脈輪學說,通過打坐冥想的方式通暢脈輪,使人體自身的能量係統(也就是中醫學的經絡係統),脈輪得以很好為健康服務,同時,還能開啟智慧。

相比之下,經絡係統是起源最古老、係統最完善、流傳最悠久的一個人體能量係統(起源於5萬年前)。除了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還有二十八種脈象,共分為浮、沉、遲、數、虛、實6大類,其中浮脈類6脈,浮洪濡散芤革;沉脈類4脈,沉伏牢弱;遲脈類4脈,遲緩澀結;數脈類4脈,數疾促動;虛脈類5脈,虛細微代短;實脈類5脈,實滑弦緊長。

其它各國的能量醫學,以及現代的電磁醫學(生物鍾、人體電場、人體磁場等),都沒有經絡係統如此有係統性和關聯性,並且經絡係統與氣血的關係,直接與人體的心理學、行為學、運動學、生理學、病理學相關,對於醫生的對症下藥、藥性發揮都具有指導意義,對百姓的養生保健和健康管理,也有具體的指導價值。

2,中醫解剖學,可分可合,有分有合,又具有整體性與協調性。五髒六腑(對應西醫十大係統的循環與生理);三焦係統與奇恒之腑(對應氣體、液體、固態物質的疏通與運行);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對應肌肉係統、骨骼係統、循環係統、免疫係統以及神經係統的能量運行),在正常的新陳代謝過程中,以及亞健康和慢性病症狀的表述中,都有不同的器官組合與機理效應,是現代科技的模塊化係統與全息化程序的先驅。無不讓人相信中醫解剖學是上個文明智慧的頂層設計。

3,中醫解剖學,展示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以及自然大宇宙與人體小宇宙之間的高度集成與精準定位。西醫解剖學屬於借助物理觀測儀器的直觀解剖學,可以精密到細胞的分子生物學;中醫解剖學,屬於借助自然物理信息的感官解剖學,可以精確到細胞的量子醫學。

在微觀世界裏,量子就是人體中電子運動所產生的磁能和超微粒子所產生的能量。陰陽理論、五行理論、經絡學說,從人體的熱光電磁的角度以及時序原則,來詮釋與闡述疾病的形成、消退、異常、轉好等階段,讓微觀狀態下的微粒和宏觀的症狀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經絡的氣血運行,激發人體自愈係統以及機體的自我修複功能,達到機體的健康狀態。

4,中醫學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綱,以陰陽五行思維模式建立起來的任意結構模型,就連髒器、器官、皮肉等人體各組織皆以陰陽五行進行分類。不僅如此,還把人體陰陽五行子係統(小宇宙)放在天地陰陽五行母係統(大宇宙)中去考察,子係統(小宇宙)與母係統(大宇宙)之間是一個開放的大係統,著名的五行六氣學說即其證。就連中醫藥學按陰陽五行分類法進行歸類,形成藥物歸經學說,從而奠定了中藥醫學的基礎。由此,我們不難理解28星宿的大宇宙與28脈象的小宇宙之間的關聯。

我們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而神秘、奇妙的經絡就是人體接受宇宙能量、接受宇宙信息的載體。研究經絡、開發經絡,是地球人類走向浩瀚宇宙、回歸浩瀚宇宙的唯一的出路和選擇。神秘、奇妙的人體經絡學研究,必須遵循老子的道德範疇。道德是宇宙科學、是人體科學,經絡是信息與能量的專用通道,也是人體體現道德的載體。相信不久的將來,修煉遠古老子的道、人體的經絡學,會使善良的人們走出誤區、躲避各種災難,回歸宇宙。這就是現代顯微時空觀,它與大宇宙時空觀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中國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小宇宙)經絡係統的存在,同時,人體存在數萬條微小細管與神經係統,而經絡則存在於細胞的小分子鏈接的空間,屬於某種看不見的存在。這與生物學和醫學解剖中的細管(28脈象)與神經組織(經絡)有直接關係,但又有密切關聯。人體是由許多縱橫交錯的封閉空間組成的,而穴位又是開放的入口,穴位又與經脈連接,可以獲得宇宙中的能量。針灸可以通過穴位影響經脈的流轉,也就是能量的運行,鏈接著大宇宙與小宇宙。這些都是現代人類科技所涉及不到、無法解釋的,由此可見經絡學說的高深莫測。

從中醫解剖學的分析來看,對比西醫解剖學或機械解剖學,我們可以肯定地指出:中醫揭示的是人與自然的動態關係,關注的是生命全息營養素的平衡。中醫解剖學,實際上是信息解剖學。

七,未來醫學的期待

很多時候,近代中國人都覺得歐美的科技很發達,各種理論和學說都是歐美人提出的,各種先進的科學儀器、生活用品、家用電器也是歐美人發明的,世界的科技、教育、體育、金融、國際關係等等製度也是歐美建立的。而實際上,隻是因為近代幾次工業革命都發生在歐美,而且近百年的中國隻有被侵略史,中國科技的發展被壓製,中國隻能是學習與跟隨,沒有翻身的機會。

當我們重新回顧,或者說回頭溯源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的遺產時,才恍然大悟,中醫解剖學早就把西醫解剖學甩掉幾條街!那些崇拜西醫的人士還認為中醫不科學、中醫不講量化、中醫沒有雙盲試驗等等,這隻能表明這樣的思維還停留在工業文明之前,因為中醫是醫術,是天人合一的整體藝術,而不是分科而學的科學,也不是分割器官的工具,更不一堆細胞集團的研究模型;因為中醫是采用測不準原理與模糊數學理論,隨年齡、季節、氣候、心理等因素來判斷人體的能量運行與新陳代謝,而不是機械性的無生命時序的數學模型;因為中醫有量子理論、模塊化係統與全息化程序的智慧體係,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化學方程式與依靠儀器診斷的冰冷軀體。當然,我們期待再不久的將來,有測量與診斷人體生物鍾、人體思維、經絡脈象、能量運行、人體太極、生命時序等科學儀器的出現。到那時候,中醫生理病理將會在現代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等科學的促進下,極大地提升現代醫學的智慧。

有人會說本文的大部分名詞,都是現代西醫的名詞,現代文明的詞匯,與中醫一樣,全部是一種主觀臆測和主觀推斷。假如本文全部用河圖洛書、五行八卦、經絡脈線畫出來,有幾個人可以理解呢?促進與普及中華傳統中醫的科普性與大眾化,又如何去表達呢?另一方麵,中醫的主觀臆測和主觀推斷,這種主觀是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則,是基於經驗傳承的萬年智慧,這才是老中醫的價值所在,而不是某些西醫經過幾年的學習實習,兩手空空,數據拿來,開藥手術,簽字不管的懶惰手法。

因此,糾偏與扶正,不僅僅是針對人體的病症,也是針對中華傳統中醫文化的現代化過程。現代醫學離不開中醫,離不開岐黃之術;現代醫學,需要在西醫解剖學的基礎上,遵循自然之道,將中醫解剖學融入其中,進一步完善與發展未來醫學,西醫解剖學與生理藥理才能夠走出坐井觀天、自我陶醉的陰霾,而中醫必將在未來醫學中發揮主導作用!這個道,才是天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