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我對食物與食品的認識曆程

(2016-08-01 19:16:45) 下一個
 

 

小時候,我們覺得食物是肯定會有的,爸爸媽媽會準備好一切。媽媽的手藝也是最好的,每次都可以弄出香噴噴的食物,從米飯、麵條,到炒菜、燒肉;爸爸的手藝就是砍排骨、殺雞。從小我就是食肉動物,雖然那個時候豬肉是需要計劃票購買的,牛羊肉是從來沒有見過的;雞蛋鴨蛋是偶然吃一次,卻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美味回憶。偶爾也吃爸媽從單位買回來的早點和夜宵,如麵條、稀飯、饅頭、包子、花卷、發糕、糯米餃,還有鹹菜、臭豆腐等,感覺味道很不一般,也是好吃的!

 

湖北是魚米之鄉,爸爸喜歡釣魚,家裏是不會缺少魚蝦的,還有菱角、蓮米、藕。當時的很多郊區魚塘都是野生無人管理的,人們可以隨意釣魚,也不擔心農藥化肥什麽的。表哥也是高手,經常帶我去附近的魚塘小河抓泥鰍黃鱔,或者就用籮筐弄很多田螺河蚌。媽媽是家庭烹飪高手,整一桌佳肴,給家裏打牙祭。節假日也沒有什麽酒水或飲料,就是白開水。爸爸有時候喝一點白酒,而我見過最多的,是爸爸殺雞時給雞頭噴一點白酒,把雞灌醉。

 

計劃經濟年代,我們很少有零食吃,寶塔糖是最好吃的了。在生活拮據的時候,媽媽會弄一碗白糖或豬油拌米飯,味道美到天上了。有時候家裏沒得吃的,就是一碗白開水,媽媽放一點香麻油、醬油和味精,也是那麽令人開胃滿足。那些好吃的東西,雖然隻是在節假日才會有,但這反而給我一種期待和向往,等待那個時節,等待那個時節的美食:餃子、湯圓、粽子、月餅、鹽蛋、皮蛋、麻花……尤其是春節,各種魚蝦、肉食、水果、點心,湖北真的是魚米之鄉,雖然不是很多,但過年的時候什麽都有。年味,就是這樣來的。

 

上學之後,情況就不同了。很多時候,我們就在爸媽或爺奶所在的單位食堂買飯菜吃。那個時候,根本不會考慮衛生問題和質量問題,有得吃就很好了,而且往往比家裏的品種多,味道也不錯,似乎也從來沒有出現過任何食品衛生問題。就這樣一晃就是十多年:我們忙於學業,爸媽忙於工作。爸媽隻是在晚上和周日買菜做飯,吃一次媽媽做的飯菜,回味一下童年時光。爸媽工作忙,回到家裏後,家務事也多,飯菜也不是每次都很好,因為爸媽經常會一邊做飯菜,一邊做家務,有時候飯菜都糊了、幹了,也得吃下去。

 

不過,單位食堂的飯菜,最大的不同,不僅僅是食品種類多樣,而是有些烹飪做法,媽媽自己也不會做,或者說自己沒有做過,我們當然也沒有品嚐過,所以會很留戀單位食堂。至於這些美食裏麵是什麽東西,自己也從來沒有想過,畢竟對食物、烹飪和調味品的認識太少。從家裏的調料來回憶,不外乎就是薑蔥蒜、醬油味精醋,還有各種辣醬、臭豆腐、腐乳等等。有時候也在想:以後一定要生活在大城市,好吃的東西一定很多。

 

後來去外地大城市(廣州和武漢)讀書,是我對食物認識的一個新的開始。

 

在大學吃食堂,首先就是一個衛生問題,沙子、雜草、蟲子、蒼蠅,什麽都會有,這可不是網絡中的編寫故事;其次,口感肯定不如家裏的,夾生飯、鍋巴飯都會有。當然,中國很大,各地的飲食有很大差別,每個城市都有特別的小吃和美食。廣州和武漢,應該是中國小吃最多的城市了。對比一下:90年代之後,物流相當發達(想想大貨車超載和公路被壓壞的情景),在一個小城市就可以吃遍全國的小吃和水果,四川的火鍋、麻辣燙、韓國的鐵板燒、新疆羊肉串、肯德基、麥當勞、冰激淩、珍珠奶茶等等,這些最流行。學校就更不同了,校門口的小吃攤子,熱飲冷飲,火鍋炒菜,應有盡有。

 

在廣州,很多蔬菜和水果的品種很特別,湖北是很少看拿到的,尤其是水果。比如荔枝、龍眼、芒果、榴蓮等等,還有絲瓜(廣州叫勝瓜),空心菜(廣州叫竹葉菜)等等,品種不一樣。還有廣州最特別的早茶,各種小吃和糕點,與湖北的早酒完全不同。記得第一吃喝啤酒和紅酒,就是在廣州上大學期間。武漢最大特點就是小吃多,而且是家鄉風味:蛋酒、麵窩、熱幹麵、麻團、米粉、油條、糯米、臭豆腐等等,戶部巷裏好吃的多了去了。可以讓人感受到食品豐富、生活美好,而且物廉價美。

 

80年代之後,出現了315。當然,那個年代也剛剛是改革開放的時期,“倒爺”出現了,各種“假冒偽劣”嶄露頭角,隻是沒有現在這樣“普及”和“推廣”。而90年代之後,“發揚光大”與“創新發明”,基本上都是科技人員做的(當然,這與國家的科技政策導致大批科技人員下崗有關)。我們隻是從自由市場的打假宣傳活動中得到一些食品食物的基礎知識。有了電話電視之後,315活動就比較普及了,這讓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假冒偽劣的危害和來源。而另一方麵,電視的普及,反而讓假冒偽劣更加普及和推廣了,也給新聞工作者提供了很大的舞台。湖北最著名的,就是注水豬牛肉、避孕藥黃鱔、蘿卜臘腸、頭發醬油和化學竹筍。

 

再說自由市場,或者說是農貿市場,主要是買賣早點、果蔬、肉類食品、幹貨和調料的,也包括各種熟食(主要是鹵肉、花生、豆製品之類的)。學生時代,隻是偶爾陪同爸媽去買,就覺得食品很豐富,什麽都有,什麽都好吃。當自己開始逛農貿市場時,那是參加工作之後,農貿市場管理更加規範和嚴格了,但髒亂差的現象幾乎是沒法改變的(大城市似乎好很多)。後來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化學食品:蘇丹紅鹹蛋、硫磺白木耳、染色黑木耳、豬肉精、甲醇白酒、甲醛牛百葉、甲醛魷魚、工業膠米粉、工業膠珍珠奶茶,以及最著名的三聚氫胺奶粉等等。

 

參加工作之前,很少聽說吃壞東西拉肚子的,也很少聽說中國人大腹便便的,更很少聽說年輕人不能懷孕的,後來就很常見了,尤其是有了冰箱之後,人們沒有注意食物的安全和衛生,當然,環境汙染也是很嚴重的問題。後來的醫院也是越來越多,藥物更是多。醫藥分開之後,居民大樓附近的藥店比超市還要多。當然,另一個原因就是食物本身有問題,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抗生素和人工飼料的大量采用,還有就是各種調料佐料醬料層出不窮。表麵上看,是商品豐富了,食物也不分季節了,很多餐館也是24小時營業。而實際上,政府部門的監管力度遠遠跟不上,人們對於食品和安全和衛生科普知識也跟不上。廠家不知道什麽該生產,什麽不該生產;百姓不知道什麽該吃,什麽不該吃。

 

90年代之後,各大城市出現了小吃一條街,食品非常豐富。兒子上學期間,學校門口附近的小吃一條街和餐飲一條街,就是十分令人擔憂的,因為各種塑料包裝、泡沫盒子,都是衛生與安全隱患,還不說食品的來源與烹飪問題,營養就更不用提了。在日本生活時期,感覺食品沒有中國豐富,除了海鮮比較多之外。但覺得日本人很注重品牌,這才讓我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相比之下,中國的食品雖然便宜而且豐富,但很多都是三無產品(尤其是在中小城市),質量很難保證。當人們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人們就開始崇拜進口食品。我曾經在質量標準和質量檢測中心工作過一段時間,我們的檢測設備,很多都是比歐美的檢測設備落後幾個數量級,質量標準也是落後歐美發達國家幾十年。

 

出國之前,我去過國內很多城市,包括各種旅遊、開會和學習,或者走親訪友,免不了吃吃喝喝。喝過2次假酒、吃過3次地溝油、吃過好幾次變質海鮮;超市的品牌湯圓,吃過拉肚子;餐館的飯菜,經常吃出“異常”的東西,見怪不怪了;投訴315,基本上是沒有回複的;國內的食品與營養方麵的科普,基本上沒有。就這樣幾十年下來,竟然有了脂肪肝和高血壓,體重也是一直飆升。家裏人患癌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的人也開始有了,普通的感冒、發燒、嘔吐、拉肚子、便秘等等,也比過去幾十年多。

 

到了加拿大,本來是希望孩子讀書更上一層樓,自己生活開心一點,田園一點,對加拿大沒有食品質量方麵的需求。可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才發現加拿大不僅僅是山清水秀,多元文化,還有食品衛生更好。聽老移民講述如何在加拿大生活,如何挑選食品,自己也對加拿大的華人超市和華人餐館有了更多的了解。自己也與家人和朋友們經常光顧華人超市和華人餐館,與西人超市和西人餐館進行對比,豐富了自己對食品、營養、健康的了解。西方或其它國家的蔬菜、水果、食品,必須上網查詢相關文獻或信息,英文的說明書和廣告,必須仔細閱讀,才能全麵了解,不會因為食品而出問題,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會在這方麵從頭學起。加拿大的食品,也不是什麽都適合我們華人,比如BBQ、培根、薯片、快餐、沙拉醬、蛋糕、冰激淩等等,華人食品也有不少需要控製的種類,比如臭豆腐、皮蛋、油炸食品、酸辣食品、各種醬菜、動物內髒等等。幾年之後,才意識到食品與營養和健康,這才是來到加拿大最大的獲益之處。

 

加入加拿大華人環保協會(CCEA)做義工,尤其是學習並對比中西方營養學知識之後,使我對這個世界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食品安全與衛生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而營養與健康才是我們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業!重視了,效果就不一樣了:脂肪肝沒有了,體重減輕了,高血壓改善了。這一切,都歸功與自己對營養學的理解與實踐,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

 

當然,最近幾年也是經常回國看看,發現國內的醫藥、食品與餐飲行業,也發生了很多進步與變化:農貿市場和食品超市管理規範了,市場上越來越多的健康食品了,各大電視台都有健康養生頻道,營養食品和食品補充劑已經非常普及了,餐飲業的高檔餐廳越來越多,各國飲食文化慢慢滲透到各個中小城市,運動與健身行業越來越繁榮。這些都是令人高興和欣慰的事情。不過,即使如此,國內百姓的健康狀況卻越來越惡化(尤其是在中小城市),各種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還有各種食物中毒和車禍問題,這些應該與中國的環境惡化有相當大的關係。最明顯的就是回國感到的不適,咽喉炎、拉肚子等等。對比來看,生活在加拿大,的確是一種幸運,真的應該好好珍惜,好好生活,好好宣傳環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