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一個最明顯的“將兩種精神統一”的例子,就是經曆了生存鬥爭而發財的富翁們通過捐錢捐物,來對社會表達出最為善意的博愛精神。
生存鬥爭,從字麵上理解為:為了生存而進行的一係列的行為活動。然而,這些富翁們過著衣食無憂、財富享用不盡的生活,他們的現實生活是不可能感到生存鬥爭的壓力的。由此可以見,那些富翁們眼裏的“生存鬥爭”和普通百姓眼裏的“生存鬥爭”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這樣一來,表現出的“博愛精神”也還是完全不一樣的。
達爾文的理論精髓,就是“生存鬥爭”,即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是一些人引用到現實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但這種引用隻能說是一種“社會達爾文主義”,因為達爾文的思想本身,還包括一種“自然選擇”的理論,以及愛德華·蘇威斯提出的“生物圈理論”。這些理論並沒有“生存鬥爭”那麽強烈或激烈,而是一種溫順的適應,相互依存與合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體現了博愛精神。
恩格斯認為,僅僅用生存鬥爭來解釋生物進化是片麵的。恩格斯結論式的意見是:在自然界中,不應單單強調“鬥爭”。現代生物學確立的一些新的理論,例如基因突變理論,支持了恩格斯的看法,即生存鬥爭不是生物進化的唯一杠杆。當今社會,社會達爾文主義即使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美國也是行不通的,而是力求在發展經濟和社會公正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這就是和諧。
很多人覺得:生存鬥爭與博愛精神是對立的,尤其是對於一般百姓而言,今天能填包一家人的肚子,才是他們最渴望的,還談什麽博愛精神?“生存鬥爭”迫使他們疲憊不堪,飽經風霜;“生存鬥爭”的壓力,就像一座大山,將他們牢牢壓住,使他們掙紮在死亡的邊緣,與病魔的鬥爭便是他們的工作。而對那些擁有無數財富和地位顯赫的富翁們來說,“生存鬥爭”的含義就有了另一種的解釋,即擔心自己的財富被他人剝奪,或者怕自己不能耀武揚威地蓋過旁人。因此,有人就會說:博愛精神是對於富翁們來說德,而我們一般百姓與之毫無關係。
其實,不同階層的人士,“生存鬥爭”的形式與方式有差別,“博愛精神”也是有差別的。在慈善捐款中,富翁們可以捐款幾百萬、幾千萬,而平民百姓可能隻是捐獻一瓶水、一頂草帽。我們為什麽要苛求別人那麽多呢?博愛精神所體現的就是一種精神,使人們在生存鬥爭中體會到的那種生存艱辛之後,所能夠表達出來的善舉,而不是表麵上的物質或財富上的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