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有些中國人(尤其是海外華人)一談到“民族凝聚力”,就說製度問題、政黨問題、文化問題等等,甚至有人說中國人是一盤散沙,毫無凝聚力。這是典型的偏見。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全球傳遞火炬,每年春節的喜慶氣氛在全球傳播,就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也有人說:一個國家要強大,必須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有人把“漢字文化”和“孔子文化”看成是中國的軟實力,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其實,這兩種文化隻是很小的一部分。中華民族凝聚力應該是在曆史發展長河中,維係整個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一種內在力量。
有位海外華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改變了國籍並不等於就改變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麽依戀故土的。的確,一個民族的民族凝聚力,首先就表現在情感方麵。但民族凝聚力又不完全為情感所包容,如果把民族凝聚力做個定義,有人認為:“它是一種觀念形態(感情、理想、價值觀),它蘊藏在每一個民族成員之中,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民族凝聚力是一種合力,包括了民族整體(通過執政黨、中央政府等民族領導核心)對民族成員的吸引力、民族成員對民族整體的向心力和民族成員之間的親和力。民族凝聚力是這“三種力”的有機統一,其中民族整體對民族成員的吸引力處於主導地位,它經常製約和影響著民族向心力和民族親和力的狀況。”
從上述關於民族凝聚力的定義可以看出,民族凝聚力還包含了民族成員和民族整體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又是與代表著民族整體的國家聯係著的。因此,國家的執掌者與民族凝聚力的產生有著直接的重要關係。僅從這點來看,除了民族凝聚力以外,與國家的執掌者相關,不能排除民族離心力也有產生的可能。而中國抗日戰爭的曆史,恰恰從兩個方麵都驗證了民族凝聚力與民族離心力產生的條件。所謂的民族離心力,與民族凝聚力正好相反,它表現出了對民族的情感淡漠,而與這種淡薄相關的是民族整體對民族成員缺少吸引力,及由此造成的民族成員失去了對民族整體的向心力。
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執政黨、中央政府等民族領導核心”,是否也會有民族凝聚力呢?有人說依靠“漢字文化”和“孔子文化”,這顯然是不實際的。亞洲、歐洲、美洲很多地方也有“漢字文化”和“孔子文化”,依然不存在民族凝聚力。可見,“三種力”的有機統一,才是國家強大的基礎。中國現在的問題,也就是這“三種力”能否有機統一的問題。
一般來講,民族凝聚力的產生有兩個特別顯著的時間條件:第一,當一個民族的生存受到極大威脅而麵臨著滅亡的危險時刻,它容易產生內部的凝聚力量,這是任何一個民族都曾經發生過的民族自我保護的必然反應;第二,當一個民族正處於上升而走上振興道路的時候,民族整體與民族成員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一致,在它的內部,離心力將被向心力所取代,而產生出巨大的凝聚力。
隻有產生出巨大凝聚力的民族,一個國家才能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