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四口之家(連載一):搬家

(2014-07-14 19:51:16) 下一個

2008年版的《童年故事》中,筆者介紹了自己的童年,包括學生生活以及與同伴遊玩的諸多細節。不過,如果要談到四口之家,故事還是有很多的。以下從幾個方麵回憶當年的生活片段和快樂時光,留給後人。

 


記得小時候,父母親就是不停地搬家。因為沒有固定的住所,每個“新家”也是一樣的簡陋:有廟宇,也有平房,還有大雜院;沒有衛生間,沒有自來水,更沒有浴室。不過,每次搬家,都要比原來更好更寬敞,那是文革末期。

 

父親的工作穩定之後,母親也開始在同一間工廠打零工,從油漆工到翻砂工,從天車工到保管員。轉正後,開始學習財會,先後在財務室和工會工作,一直到退休。

 

父母所在的工廠是一個與軍工相關的企業,職工福利很好的。那一年,工廠修建了整個城市第一批高層住宅樓,好像是4層的筒子樓。職工們興奮啊!千百年來,居民們一直就居住的平房(大雜院的木質結構樓房除外),老家的四合院更是如此,而且還是用井水。我們一家4口,父母雙職工,我們又是“花邊”(一男一女),分到3樓靠樓梯的一套。

 

記得搬家那天,從工廠借用的一輛卡車,所有家具全部裝上去,還包括我們一家4口,這一車就是我們家的全部財富。那個激動啊!早在分房之前,我和姐就隨父母一起來看過多次,雖然有點擔心這樓房會不會塌了,但還是很想住高樓。這可是“我們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啊!

 

這是一套兩間臥室的房子,外加一間廚房,沒有客廳和餐廳。廚房有一個小的水龍頭,而洗衣服和洗漱,都在公共走廊的長條水池處。也沒有衛生間,白天就下樓,去附近的公共廁所;晚上就用馬桶。母親每天早上就提馬桶下樓去一樓的公共廁所,然後在附近農田的一個池塘裏洗刷。無論夏天冬季,起風下雪,天天如此,這是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還有就是掃地。平房時期,地麵都是泥土,掃地就用掃把,泥土是掃不完的。有一次看見母親在廚房裏麵掃地,因為剛剛煒好雞湯,地上都是雞毛和蒜皮。我說,都是些雞毛蒜皮。母親笑著說:就是嘛,這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可這就是生活呀!

 

那個時候,還是使用煤爐子。家裏有蜂窩煤爐和煤球爐兩種,父母親下班後,在樓下路邊的集市買菜,然後拿上樓,才開始做飯做菜。家裏所有買的東西,柴米油鹽,都是靠雙手提上樓,如果有重的,就叫隔壁的鄰居幫忙,我們幫不了。我和姐姐放學早,一邊做作業,一邊吃零食。那時候的零食很簡單,主要是糖果、餅幹、麻花、京果、爆米花等等,然後就是春節期間父母親做的油炸食品,都是湖北風味的小吃。上初中時,市場上才開始有冰棒和汽水。

 

我上初中的時候,父親調動了單位。不久,新的工作單位分配了一套更好的住房:兩室一廳,外加廚房,3樓。實際上,那時候也不可能分“室”和“廳”,父母一間,我和姐姐各一間。來了客人,就在父母的主臥室,放有沙發和小圓桌,還有書桌,那是父母共同使用的。我做作業,一般就在這裏,而姐姐自己的房間,有自己的書桌,好奢侈!

 

因為廚房與臥室之間有一個走道,空間比較大,後來就隔起來,成為餐廳。因為每一層樓有一個公共衛生間,這就比過去好很多。但更主要的是有廚房專用的水龍頭和水池,還有陽台晾曬衣服。而洗衣服,那就全靠木盆和洗衣板了。

 

80年代初期,父親的工作單位對這棟宿舍樓進行了改造,給每家每戶增加了一間衛生間,就成了比較完整的現代住宅了。再後來,家裏用上了液化氣,買了洗衣機和電視機,進入舒適的小康生活階段。冬季再也不用燒熱水洗衣服了。

 

80年代中期,也就是我大學期間,父親的工作單位效益相當好,產品一直出口,又新建了兩幢職工宿舍樓。這次分房還是老規矩,因為我和姐當時都是學生,父親又分配到一套4樓的兩室半一廳,房子結構是我們居住樓房以來最好的,采光也不錯。不僅有廚房衛生間,我和姐都有自己的房間。唯一的一個缺點,就是客廳與餐廳合一。不過在當時,這種房子結構已經是很不錯的了。後來,還買了冰箱、熱水器、空調和電話,進入現代化家庭生活。

 

中國人一直就把住房當成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有了住房,就不停地裝修、改造,然後就是買家具,把臥室、廚房、衛生間搞好,這樣才算是安居樂業。家,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