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人生哲理99條(42):禪是領悟人生的心靈瑜伽

(2012-12-20 16:27:51) 下一個

“禪(Zen)”,佛教中“禪那”的簡稱,巴利語 Jhāna 的音譯,梵語是 Dhyāna。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其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即靜息念慮的意思,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在中國佛教,禪法被通稱的有兩種:即如來禪和祖師禪。如來禪者,如經論所說的四禪八定是,祖師禪者,經論之外,曆代祖師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禪法。言思維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故謂之思維修。言靜慮者是依體立名。其禪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故謂之靜慮。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講的參禪。虛靈寧靜,把外緣(外在事物)都摒棄掉,不受其影響;把神收回來,使精神返觀自身(非肉身)即是“禪”。四禪八定是指四禪是色界的四種禪定;八定是色界四禪定加無色界的四無色定(四空定)。

 

人注定要用智能麵對現實,用創意解決問題,用清醒的態度麵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人因為容易陷入執著,所以經常生活在成見、偏見和刻板觀念之中。相對的,我們卻生活在不斷變動的現實,生活是不確定的、變動的。尤其是現代人,生活在變遷快速的社會裏,如果執著於過去的情緒、態度和觀念,就會發生適應上的困難。而禪是一種生命的智能、生活的指南、心靈生活的藝術,是一種心的訓練課程,讓每一個人更清醒、更有效能地麵對人生。透過禪的訓練,心的效能就會提升。我們是曆經心識的不斷提升,才有成功的人生、喜悅的生活,從而找到生命的歸宿。心的效能決定個人的思考、情緒和回應能力。

 

禪是心的效能訓練,包括:禪心,清醒覺察的心力,禪就是內在學習;禪行,篤實力行的智能;禪燈,光明寬闊的胸襟,心燈是無形的智能,是活潑的響應能力,是能克服煩惱、使人自在的積極心誌,而不是迷信者在家裏點的一盞燈;禪機,通情達理的生活,禪法中所謂的披露自己,就是用自己的真我去生活,去展現人生。這是說先放下虛妄或不合理的抱負水準,洗滌野心和成見,然後好好去成長,去實現,去過自己的豐富生活;禪喜,體驗生活的悅樂,人的心是很不穩定的,它很容易受引誘,容易在光怪陸離的社會中迷失。禪的訓練是從未調的自己出發,逐步訓練,但最後卻放下這些訓練,讓自性自然地流露,自在地生活;禪悟,領悟人生的究竟,心的訓練是禪悟的工具。但工具不是人生的目的,在完成心的效能訓練之後,必須放下它,用自性的智能生活,請注意!這是回歸到用自性般若來生活,而不是回歸到貪執五蘊或禪的訓練中過生活;禪坐,調和身心的關鍵,坐禪的目的,是要透過靜態身心訓練,學習放下種種緊張、不安、焦慮和妄會,讓身心得到清淨和安寧,最後把這種效能,用在生活之中,做到“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而發揮禪的真正效能。

 

應該如何解釋什麽是禪呢?凡是對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題目嚴格說來是有問題的,因為禪是不能講的。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把禪的境界介紹給大家,不得已,仍然要借言語來說明。禪是一種境界,一種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禪的感悟,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須自己親口嚐一嚐。

 

現在的社會到處煩亂,物質生活奢侈浮華,但是,有不少人卻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所以,這個能解決生命問題,提高生命境界的禪學,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識份子和社會人士的重視。“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能,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禪,這個神妙的東西,一旦在生活中發揮功用,則活潑自然,不受欲念牽累,到處充滿著生命力,正可以扭轉現代人類生活意誌的萎靡。禪並不是棄置生活上的情趣,確切地說,它超越了這些五欲六塵,而企圖獲得更實在的和諧與寂靜。

 

因此,禪是通過“沉思冥想”的體驗,她不是任何宗教的專利,佛教、基督教等都與“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借此要提醒大家仔細思考的是,做這樣的功課,其動機與目的何在?或許有人一開始真是為內心因於“未知”的驅動,也或有人是因看到世界的無常、苦惱與虛空,而亟需尋求出路,更或有人直接就是要探究“永生”。但人類畢竟是軟弱的,他們常常就敗在中途上:在禪修的過程,孤單的自我,最容易掉入小小輕安的陷阱或初步的幻境裏:因為這大符合人類“自以為是”的個性,同時也轉換了人在現實世界裏“求不得的苦”。

 

或許有人能自我要求“時時放下、步步提升”,然而也不過是落入一個更讓人不願離開的“無止盡遊戲”中。但“禪修”卻是希望我們能更善用發揮這樣的本能,喚醒我們努力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確,“水往低處流、人住高處走”,這話對人是有相當的鼓舞作用,但人卻要謹慎不讓自己成為“好高騖遠”。有史以來,人類探索“未識的”,的確幫助人開拓高度的智能,但正如宗教所言:“除了在人裏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

 

佛法的《百法明門論》說人有“六大根本煩惱”,貪、瞠、癡、慢、疑、不正見;“八大隨煩惱”,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二中隨煩惱”,無慚、無愧。“十小隨煩惱”,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思想的人要依靠自我修行來出離我的深重罪惡,這會是一個十分困難的負擔,也可能會徒勞無功。

 

所以,人想要向更高的境界去參究,在人自己的領悟裏是有限的。而唯一“心”能所“悟”的,是仁義、公平、正直、一切的善道、所有的博愛。你的心要以知識為美,智能必入你心,謀略必護衛你,聰明必保守你。除了醒悟與博愛之外,我們真是再也別無所求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