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生活變遷(47):看電影

(2012-01-18 14:26:40) 下一個


最早看電影,都是露天電影。所謂“露天電影”,就是在一個操場中架起2跟柱子,中間懸掛白色的幕布,大家都是自帶凳子。在夏季,還要帶上清涼油(還沒有花露水),有時候甚至帶上西瓜、香瓜等等,還有濕淋淋的洗臉毛巾(擦汗或擦手);也有很多人站著看,小孩子可以坐在大人肩上(我就是那樣的,父親就是高山一座)。如果去晚了,就隻能看反麵。有時候看到很多人是左撇子就覺得奇怪,原來已經看得入神了,忘記是反麵。遇到下雨,如果提前有通知,還得帶雨傘;如果沒有通知,那就趕緊跑回家,第二天或後來的晴天一定會接著放映。

 

後來中學時期,在市中心也有一個露天電影院(在現在的屈原故居“江瀆宮”),大家就不用站著看電影了,而是有一排排的水泥凳子。當時沒有空調,這露天電影院就成了夏季時市民納涼度夏的一個好地方。但一定要記得帶清涼油,蚊子特多。那時候也沒有瓶裝礦泉水,但可以出去,在大門口買冰棒(5分)和汽水(兩角左右)。

 

那時的露天電影院很多。原來居住在郊區,江漢石油學院和附近的一個軍工廠都有播放,隻是在同一時間播映不同的影片;電影消息也傳播很快,好像有喇叭廣播,但主要還是依靠人們相互傳播。一般來說都是周末有,有時候節日期間也有。而在夏季,人們沒有地方乘涼,幾乎每天都會有電影。

 

那時候的電影,開頭都會有“加影”。所謂“加影”就是在正式播放電影之前,增加的一個短電影,一般都是毛主席接見或會見什麽人,或者毛主席視察什麽地方,或者祖國各地的大好形式、工農業生產、部隊和民兵訓練等等。隻要毛主席一出來,全體都要熱烈鼓掌!

 

有時候也有科普片。記憶最深的一部科教片是《宇宙》,這對我影響很大,以致於後來的(5年)中學階段,把自己的業餘時間全部放在了天文學方麵,還訂了《天文愛好者》的期刊,在父母親所在的工廠圖書館借閱了幾十本書籍,寫下了很厚很厚的一本讀書筆記(現在回憶起來,應該有大學課本那麽大,字典那麽厚);高中時期,還自己獨立製作過一部(120倍)天文望遠鏡,觀看月球環形山;自學了當時覺得很難的天體力學和光譜學。報考大學時,開始也是想去航空航天學院,但限於視力問題(眼鏡275度),擔心不會被錄取,隻好放棄了。

 

80年代,在廣州上大學。當時學校還沒有專門放電影的電影院,在東區宿舍區的一個運動場附近,就有一個露天電影播放點。每個周末(指周六晚上)都會有電影,似乎我隻看過一次,因為我當時居住中區,覺得太遠,懶得去看。大二時,學校的新禮堂落成,可以看電影了,周末都會去看。尤其是在大學畢業時的最後幾個星期,都是晚上的連場電影。

 

第一次看室內的電影,是在老家的人民電影院。母親當時是工廠的電影聯絡員。電影院有什麽最新的電影,馬上就會通知各個單位的電影聯絡員,母親就給書記(當時沒有廠長,“廠長”似乎是80年代中期的產物)打報告,要求看電影,還要說明這個電影很重要。然後,母親就去拿電影票,再按照各個車間和科室的人數分發。除了分甲座、乙座、丙座之外,還有上下樓。我們一家看電影,經常會把樓層弄錯,結果到處找人;電影開始了,黑黢黢的,看不清牌號,就問電影院裏麵拿手電筒的服務員。座位號是中間1號,邊上一般是30幾號,這樣就很麻煩,總得有人坐邊座啊!一般來講,大家都是輪換座邊座;不過,中間都是給有小孩的家長。

 

電影聯絡員有一個“特權”,就是免費看電影。有一個紅色的本本,要看電影時,直接拿本本到售票窗口,給售票員看看,就可以拿到當時的電影票,而且可以自己選擇座位。這樣的電影,我看過好幾年。那時候,一張電影票是1角;最貴的電影票,一張也要2角。而普通工人的工資是每月30元左右。

 

學生時代,學校組織看電影,每個同學好像要交5分或是1角(記不清了);畢業班的同學是不能看的,即使是教育局要求看,但班主任有權力拒絕給同學們看,因為考試最大。看完電影,也不是萬事大吉,還得寫《感想》,似乎是受到了一次很有意義的教育。那時候,班上的女生寫得真是不錯,語文成績普遍比男生好,字也寫得漂亮,本子也幹淨,沒有墨坨坨,也沒有天窗(那時候沒有塗改液,或者塗改紙,或者刀片,就直接用筆塗塗。如果用橡皮擦,可能會把本子擦破一個洞)。

 

電影院外麵,一側是售票處,另一側是最新的電影介紹(現在叫廣告),很吸引人。坐在電影院裏麵,那就很吵鬧了,直到開映。在這之前,銀幕上會出現一個“禁煙”的標誌。在開映之後,如果外麵有人找,在銀幕一側的牆壁上,會出現被找人的名字,那個人就出去,肯定是家裏有急事。放映大廳的入口有兩個門,出口有4個門(左右的中間和前麵各2個),叫著“太平門”(可以聯想到太平間?!尤其是繁體字,很恐怖!)。出去的外麵有男女廁所(那時候沒有衛生間、洗手間,或盥洗室的概念)。

 

後來,電影院就多了,似乎有3個。在電影院丟東西,是經常的事兒。最常丟的東西是帽子、圍巾、手套,還有雨傘、茶壺、書包什麽的,也有丟衣服、背心、毛衣的。電影院大廳的外麵,有一個“失物招領處”,如果下次還記得丟了什麽,也許可以找回來。

 

廣州的電影院很奇怪,1號的座位在邊上,從左到右依次排列;而湖北的電影院,是1號在中間,一邊是單號,一邊是雙號。在廣州第一次帶女友看電影,買1號和3號,覺得應該是中間了吧!結果,就是邊上,而且,哼!中間還隔一個!女友很不高興,隻好換座位。下次記住了!

 

參加工作後,“電影院”改名“影都”了,而且大廳的小吃(比如瓜子、話梅、口香糖、雪糕、冰激淩、可樂等等)也多了,可以帶進影都裏麵,一邊看一邊吃。看完電影,地上就是一塌糊塗,管理員就是清潔員了。不過,這些人也經常撿東西,兒子就丟過一個“快譯通”,沒有人承認撿到。

 

環幕電影和球幕電影都是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比較流行的。第一次看環幕電影,好像是動物世界;而第一次看球幕電影,是在北京天文館。80年代中期,國內出現了立體電影,觀眾進入電影院,需要戴眼鏡。現在國內外的天文館裏,一直都還是有球幕電影(科普類),而環幕電影似乎一般隻是為兒童服務的。最新的大片《阿凡達》是3D的立體電影,但還是少啊。

 

9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電視產業的不斷發展,再加上電腦的普及,看電影的越來越少,電影院入不敷出。結果是,一個整體的電影院就被“瓜分”了――分成多個獨立的小型放映廳。中間還是保留一個比較大的集體放映廳,左右兩側就變成情侶間了;並且提供一個雙人沙發(Love seat),隔離小間,看電影時,幹什麽別人也不知道。很吸引顧客啊。

 

後來就很少在電影院看電影了,幾乎所有電影都可以在網絡上看。除非是好萊塢大片,或者場麵很宏大的那種電影,才去電影院看一次。現在的電影院,依舊火熱,那還是情侶們的天下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kylelo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megchen的評論:

welcome
megchen 回複 悄悄話
hmmmm, a Chinese version screenplay of Cinema Paradiso.

Thanks for sharing...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