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生活變遷(31):三大件、家用電器、遙控器

(2011-11-27 09:42:36) 下一個

 

 

在中國人的家庭中,最早的三大件(20世紀5060年代)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有的地方說是“三轉一響”,那就還包括收音機。那時候,國家用各種票證控製消費,要買到“三轉一響”是比較難的事情。我上小學的時候,家裏就有了“三轉一響”。父母親的手表是最先買的(母親的手表還晚一些買),不記得牌子了,反正都是當時的大眾品牌。然後就是自行車,鳳凰的,很高大的,28的。記得星期天一家人上街,父親騎車,姐姐坐在前麵,母親坐在後麵,抱著我,這樣一家4口人就可以“浩浩蕩蕩”進城了。那時候還沒有公交車。

 

後來才買了縫紉機,而且隻有“機頭”和轉輪。父母當時在機械廠工作,就找工廠的師傅做了鐵架子和踏板的磨具,用鐵水澆鑄了鐵架子和踏板,“拿”回家後,還用鐵刷子和砂紙打磨,應該屬於“自己製造”。然後再請工廠的木匠師傅做了一個縫紉機的麵板。母親開始參加工作時,做過油漆工,就自己刷油漆,紅色的。後來用過很長時間,一直都可以用。母親會做衣服,我們春節的新衣服、新棉襖、新棉褲,還有新棉鞋,都是母親做的(街上沒有賣的,更不會有私人裁縫)。記得每年春節前夕,母親每天晚上都是在煤油燈下給我們做衣服,棉花都是鄉下的親戚帶來的。做棉鞋的時候,母親用“頂針”和棉線捺鞋底(稱為千層底),電影裏麵經常有的。有時候,那個鋁或鐵製的“頂針”會被縫衣針頂穿,母親的手會受傷流血,這個印象很深。

 

後來,外婆與我們住一起,家裏買了收音機。每天放學後,我就和外婆一起聽天氣預報、水文公報,還有相聲、革命歌曲等,其它的就不記得了。

 

到了20世紀7080年代,中國人的家庭開始追求的第二代“三大件”,即電風扇、洗衣機、電視機。關於這個時期的“三大件”,各地的說法不一樣,有的說應該包括照相機,其實,因為各地生活水平不一樣,“三大件”是不一樣。

 

家裏最先買的就是電風扇,一台座扇(國產的),可以搖頭、定時、調檔,就像一個小機器人。記得好像是父親單位的職工福利,職工才可以憑票優惠。湖北的夏季非常熱,如果到外麵乘涼,蚊子很多。家裏有了電風扇後,就進入一個新時代了。幾年以後,才又買了一個吊扇。上中學後,家裏才買了一個單缸洗衣機(國產的)。沒多久,家裏又買了一個甩幹機,二者要合起來用;高中時,家裏把原來的“兩件機”換成了“一體機”,也就是雙缸洗衣機(國產的)。高中時,家也買了一部菲利普的黑白電視機(應該是國內組裝的),這樣,第二代“三大件”就齊全了。但家裏一直是沒有照相機的,如果在節假日想照相,要麽去照相館,要麽請工廠的照相師傅一起去公園照。

 

到了20世紀8090年代,中國人的家庭開始追求的第三代“三大件”,即冰箱、彩電、空調。家裏買冰箱(國產的)時,我還在廣州上大學。最初家裏的剩飯剩菜,要麽父親吃了,要麽就用筲箕蓋上,放在一盆涼水裏麵,外麵再用紗布蓋住,這樣可以在夏季放一個晚上而保持不變餿。有了冰箱之後,家裏的飯菜就可以做很多了,吃不完,第二天再吃。但冬季,家裏的飯菜就不用放冰箱了,湖北的冬季也很冷,下雪結冰的,所以,很多家庭一到冬季,就把冰箱關掉,節約用電。

 

結婚以後,買的第一件家用電器,就是(國產)彩電(據說當時的顯像管也還是進口的),當然,那時候電扇、吊扇、冰箱、洗衣機是有的。1年後就買了國產的窗機(空調),再過了1年,就換成了國產的櫃機(空調),效果也好很多;彩電也換成了日本29英寸的Panasonic(鬆下),一直使用到現在。那時的櫃機(空調)和Panasonic(鬆下)彩電,都是有遙控器的,無論是夏季還是冬季,都可以坐在沙發上遙控了。不過,那時候也流行照相機和錄像機,但由於經濟條件有限,家裏是沒有的。

 

20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人的家庭開始追求的第四代“三大件”,即音響、VCD機、電話機。90年代中期,家裏買了鬆下Panasonic的錄像機,而90年代末期才買新科VCD機,這樣的消費結構,比普通家庭要晚一些,但也是適合自己家裏的。有了錄像機之後,家裏就買了一套國產音響,包括功放、左右一對音箱、中置音箱、兩對環繞,還有2套麥克風等。當時國內很流行OK,兒子唱歌很好聽,童音可以唱道最高,幾乎那時的流行歌曲都會。家裏的客廳,有一個組合家具,正麵就放置電視機、組合音響、錄像機、VCD機、唱機等等,還有一個蓄電池(即UPS不間斷電源,因為那時候經常停電,蓄電池可以延長1個小時左右;如果沒有UPS,遇到停電時,CDVCD、錄像帶等就拿不出來),2002年以後換的國產品牌步步高DVD機,遙控器就有56個。

 

傳呼機(BP機)和手提電話是最早的,但我那時候都沒有。家裏很晚才安裝座機電話,好像是90年代末期,然後才買手機(摩托羅拉)。不過,兒子上初中時就用上了手機,帶英漢詞典的那種。摩托羅拉手機老化之後,我後來換過兩個手機,第一個是國產的,送給小偷了;第二個也是國產的,出國前,送朋友了。

 

21世紀初,中國人的家庭開始追求的第五代“三大件”,樓房、電腦、數碼照相機。商品房開始後,搬家進入110平方米的三室兩廳的樓房(教授級),家裏的家用電器就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21世紀,家用電器越來越多,很難具體說準是哪“三大件”。比如,新房子裝修,廚房和衛生間裏麵,一般就要抽油煙機、浴霸、燃氣灶等等,還有電飯鍋、電火鍋、電磁爐、電砂鍋等等。

 

電腦是1997年買的組裝機,後來幾次升級,已經是當時最好的了,2G內存,2個硬盤,還帶打印機、手寫板、音箱、遊戲手柄、耳機等等。最初是那種很笨重的14英寸的菲利普顯示器,後來換成液晶屏的了。家裏安裝電話之後,上網就用電話線了;後來,也改寬帶上網了,速度也快了很多。買過幾個移動硬盤(40G100G200G400G等),還有從日本帶來回來的大容量磁盤機(100M ZIP盤和250M ZIP盤兩種),都是屬於USB接口的高端消費了(日本的磁盤機還是110伏特的,回國後還要配變壓器)。21世紀初出現U盤(即USB閃存),開始也就32M64M128M,現在32G都有了。在多倫多,見過400TB的移動硬盤!不過,多倫多大學現在一直還使用250M ZIP盤,很多台式機仍有ZIP驅動器。

 

最初買的筆記本電腦是宏基Acer,後來換索尼Sony,現在又換聯想Thinkpad。打印機一直沒有換,惠普激光6L,性能一直不錯。原來在單位用過幾台愛普生(EPSON)彩色噴墨,太花錢,後來都不用了。第一次用的掃描儀,是台灣產的,很笨重的那種;現在多倫多用的是Canon三合一的複印、打印、掃描一體機,居然是別人送的,自己隻需要買墨水。其它的外接設備還有刻錄機、外接光驅、攝像頭等等,也都買過,決不放過任何一種。

 

第一次買的數碼相機,是日本Olympus2.8M),很大很薄的磁卡,最大容量一張才32M。後來換日本Canon4.0M),磁卡很厚了,當時最大容量一張256M(現在有8G的磁卡了)。這一款用了10年,性能不錯,但電池有問題了,使用時間不長,又沒有配件賣,就決定買新的了。前幾天Boxing Day,又買了日本Nikon10.2M),一張磁卡8G,才18加元。雖說不是很專業的,但夠用。數碼攝像機是10年前買的Sony,性能還不錯,還帶遙控器,一直使用。

 

至於現代人追求的小車,一直就沒有買,雖然早有駕照。原來也買過摩托車和電動摩托車,後來發胖了,上班也近,又不運動,覺得還是走路好,還要加強運動,家裏又買了跑步機,每天在家裏跑步。一段時間後,沒有覺得體重減輕,隻是感覺精神好些。

 

21世紀第二個10年,就是在加拿大的發展了。不過,這第六代“三大件”到底是什麽,現在還不好確定。如果買房,就得買車;如果不買房,那就不用買車了。估計未來最先買的家用電器,就是電動按摩椅了,我已經看好了,真舒服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旅順口 回複 悄悄話 95,96年畫王兩萬元左右。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