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人之初,性無染”。這個“性”,不是指男女性別,而是指人性。
人性,就是人的自然屬性;善惡,是指人的社會屬性。
人天生的自然的本能就是人性。當一個人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時,一切都是潔白的,與世俗是無染的,談不上好,也談不上壞。就好比一台全新的電腦,硬盤上是空白,隻有硬件,沒有安裝任何軟件,所以說是“無染”。很多科幻電影中生產車間裏的機器人,也就是如此。而出產之後的機器人,以及克隆人,還有可能帶有植入的軟件或DNA,所以不是“無染”。
從生理學上來講,思維(thinking),是人腦對現實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加工形式,以內隱或外隱的語言或動作表現出來。剛出世的嬰兒,沒有接收外界的任何刺激,無法實現“對現實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加工”,也不可能“以內隱或外隱的語言或動作表現出來”,當然就是“無染”。所以說,“人之初,性無染”,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而“人之初,性本無”,卻不是“人之初,性無染”。“性本無”講求的是沒有“性”。人出生之後不是沒有“人性”,自然屬性是有的,比如呼吸、吃奶、尿尿等等。這些“自然屬性”,談不上好,也談不上壞。
那麽,“人之初,性無染”到底是佛教的,還是儒教的,亦或其它宗教的呢?
1,《大乘起信論》中講:依一心法有二種門。雲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所以,“阿黎耶識”就是“生滅心”,是根據心的“不生不滅”而存在,是“不生不滅”給合“心生滅”的產物。而處於阿黎耶識生滅心狀態的“心性不生不滅”被稱作“覺”;處於阿黎耶識生滅心狀態的“心生滅”被稱為“不覺”。“覺”除具有“心真如”的“如實空”(純潔無染的存在)、“如實不空”(永恒靜止的存在)的雙重性質之外,還具有“因熏習鏡”和“緣熏習鏡”兩種特殊作用。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性無染”,是人的“心性”在“覺”之後的一種狀態。
2,《五下分結經》(中阿含)中講: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意無欲想。況複欲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欲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眾生想。況複恚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恚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自身想。況複身見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身見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有戒想。況複戒取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戒取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有法想。況複疑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疑使。鬘童子。非為眾多異學來。以此嬰孩童子責數喻詰責汝耶。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人之初”在受到外界影響之後,由“性無染”變成了“性有染”。
3,《過去現在因果經》中講:蓋欲滅六道輪回之苦,則必先斷其苦因(貪、嗔、癡三毒),謂三毒猶如種子之能生芽,故眾生流轉三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得出離,若斷滅我執及貪、嗔、癡,則諸苦亦斷。人處六塵境,難得不汙染,讀經見空性,漸得出泥潭。若能勤苦修,證得羅漢果,則得涅盤樂,不再有輪回。
如果按照普通人所理解的“好人下輩還做人,壞人下輩子要做畜牲”這樣一種說法,投胎轉世之後的“新人”,不一定都是“好人”。也就是說,這些“新人”,可能就是“性本善”,也可能是“性本惡”;在下一個“輪回”中,按照這個輪回的善心善行,來重新評判一個人的德行。而在“人之初”,仍然可能是“性無染”。
綜上所述,“人之初,性無染”,很可能是佛教的。當然,從“人之初,性無染”本身的解釋來看,似乎更加是一種自然教。筆者就暫且納入“[忄美]學”的一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