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學士、碩士和博士及相關知識

(2011-06-22 12:09:30) 下一個


中國古代篇

中國古代的科舉製度已有類似今日學位製的涵義。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正式設進士科,實行以策取士,這是科舉取士的開始。唐代的科舉製度已經比較完備,而且科目繁多,武則天統治時期已有殿試。宋代大體沿用唐製,而考取最多者為進士科。由“道”(當時行政區劃的名稱)考試及格者稱“貢士”和“舉人”,送中央禮部考試,及格者稱“進士”。明代科舉製度尤為完備,省試取中者稱“舉人”;殿試取中者稱“進士”,前三名稱“狀元”、“榜眼”、“探花”。但現代所說的狀元指的是省級、自治區、直轄市的分數第一名,而不是國家級的第一名,這和古代狀元指的是國家級的第一名非常不同。清代科舉製度與明代大致相同。

學士一稱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宮》中的記載,最早是指那些在學校讀書的人。魏晉以後,學士是指以文字技藝供奉朝廷的官吏。民間習慣上稱有文采的飽學之士為學士,最著名的莫過於蘇東坡“蘇學士”了。另外,學士和大學士的差距很大,學士大多是舞文弄墨、實權不大的官員,可是大學士的地位就非同一般了。唐、宋時,“學士”前加“大”的可都是宰輔重臣。到了清代,“大學士”成為文臣的最高職位,官至一品。

碩士的稱呼最早起源於五代,指的也是品德高尚、學問淵博的人,但一直不是官職。博士起源於戰國時代,是一種官職,負責保管文獻檔案,編撰著述,傳授學問,培養人才。漢武帝時,還建立了五經博士,博士成為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漢初,《易》、《書》、《詩》、《禮》、《春秋》每經置一博士,故稱五經博士。可見,中國古代的學士、碩士和博士,都是學問和知識的代表,不是學位,隻有學士和博士是官職。但是,這三者在學識上是有等級差別的。


中國現代篇


中國引進西方學位製始於20世紀30年代。1935年4月,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仿效英美等國的學位體製,製定並頒布了《學位授予法》,但由於種種原因,學位製並未能全部實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曾先後三次擬實施學位製度,但由於種種原因也一直未能真正實行。1949年之後到1981年前,高等院校畢業生畢業後隻有學曆,沒有學位。學曆一般指某人具有什麽學曆,是指某人最後也是最高層次的一段學習經曆,1949年到1981年前中國大陸的學曆和1981年後出現的學位的地位是相近的。

1980年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3次會議正式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明確規定我國實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推行的三級學位製,並從1981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1982年6月我國的首批博士產生。至此,我國的學位製度才全麵趨於完善和成熟。

學位是標誌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學術水平達到規定標準的學術稱號。學位包括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三種。博士是學位的最高一級。在中國,“博士後(post doctorate;國外叫post doctorate fellow,簡稱PDF)”是指獲準進入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博士學位獲得者,不是學位,隻是一份臨時工作,還不是正式工作,很多人搞錯。在中國,有“本碩連讀”和“碩博連讀”的情況,可以節約時間,但畢業之後,隻有一個最終的學位證書,沒有中間的那個學位證書。近幾年,國內一些學校有本碩博8年連讀的,好不好,自己去感受。

學位不等同於學曆,獲得學位證書而未取得學曆證書者仍為原學曆。取得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的,不一定能夠取得相應的學位證書;取得學士學位證書的,必須首先獲得大學本科畢業證書,而取得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證書的,卻不一定能夠獲得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現在經常出現將學位與學曆相混淆的現象,如有的人學曆為本科畢業,以後通過在職人員學位申請取得了博士學位,這時,學曆仍為本科,而不能稱之為取得了“博士學曆”。

在中國,如果沒有碩士學位,但有學士學位,按照國家規定,是可以報考並攻讀博士學位的;但如果連學士學位都沒有,就要看具體的單位了,除非學生能力極強,或者有較強的背景。同樣,如果連學士學位都沒有,也不一定就可以報考並攻讀碩士學位。這兩種情況與“同等學力”有關。

在中國,同等學力是非本科、碩士生畢業者報考碩士生、博士生,以及不具備碩士生、博士生學曆的人員申請碩士和博士學位時的必要條件。同等學力資格須經申請人所在單位證明以及接受其報考或申請的單位審核。

中國的專科,英語都叫associate degree,翻過來就叫副學位,也就是你還沒拿到正式的bachelor,但好歹也讀了幾年書,就給個副學位吧,類似於中國古代賜的“同進士”。


國際篇


在國外,學位製度是從中世紀(教會)開始出現的。它的曆史是和文憑﹑證書密切聯係的。埃及的埃爾-艾紮學校(Al-Azhar)(970年建校)和摩洛哥的艾爾-誇拉維因學校(Al-Qarawjyin)(859年建校)都曾向畢業生授予過一種Ijazah(伊斯蘭教的任教證明,الإِجازَة),可以看成是一種本科學位。歐洲中世紀大學對符合教師條件的人加以認可,由基督教教會當局批準,授予碩士學位。這種學位僅僅是“教師”的代名詞,但在等級上高於學校畢業的學生。牧師被稱為master,可能就來源於此。1180年後,法國巴黎大學授予了第一批神學方麵的博士學位,顯然,要比牧師的等級高。博士(doctor)一開始的意思就是“教師(teacher)”,後來,被教會引用了。當時的神學,主要是基督教。PhD是Philosophiae Doctor的縮寫,這是拉丁語“哲學博士”的意思。

為什麽碩士和博士都與神學或宗教有關呢?原來,早期的學校,基本上都是教會開辦的。學校的課程主要有語文、邏輯、天文、數學等。修院不單是研究神學的中心,更是研究法律、哲學及醫學的地方。

在基督教的時代裏,耶穌基督治病救人的故事四處流傳,信徒以基督之名提供醫療需要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也是以行動來傳揚福音的典型方法。基督教在醫療的領域上貢獻卓越。首先,基督徒的生活模式就是健康。其次,基督教在醫院的發展史上占了一席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些史學家認為醫院的創設本質上就是基督教。耶穌的榜樣和教導激發了許多牧師、神父、修士、修女、宣教士和無數的信徒在世界各地提供醫療協助;西方世界的醫藥往往經由基督教宣教士引入第三世界和原始部落。簡而言之,如果沒有耶穌,醫學不可能如此廣傳,更不可能如此充滿憐恤與愛心。在美國,第一批醫院大部份都是基督徒建立的。

弗洛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英國女護士,基督教徒,就是基於基督教義而創立的近代護理學和護士教育。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 of Kos),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學說雖然擯棄了各種神學思想,但仍是在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在“四元素說”的基礎上,提出了疾病發生的“四體液說”。“希波克拉底誓言”成為全世界醫生的行醫原則,是與《聖經》的教義完全一致的。這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麽“doctor”既是醫生又是博士了。

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有很多國家建立了學位製度。後來,這種學位體係迅速傳播到了整個歐洲,並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普遍采納,並最終演變為三級學位製,即學士(bachelor)、碩士(master)和博士(doctor)。至於在中國是誰把中西方這三個名詞一一對應地翻譯出來,就無法查證了,很可能就是一種學識或學術上的等級差別。目前,這種三級學位製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發達國家,並且正在取代目前仍然通行於某些國家的兩級學位製。另外,在西方國家,碩士和博士都分學術型碩、博士和專業型碩、博士。

在日本,研究生(研修生)是research student,沒有學位,而且不修學分,差不多就是旁聽。入學一般不用考試,隻需申請。但日本的修士,相當於中國的碩士,master學位,入學必須考試。一般是從國內申請研究生,拿到簽證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生學習,再參加入學考試進入修士課程。順利的話不用一年,半年就可以,前提是你所考的學校有2月入學考試(一般修士入學考試在8月),那麽你可以申請前一年10月的研究生,2月考試,4月入學修士。由於日本的碩士入學考試目前隻在其國內舉行,所以中國的本科畢業生基本沒有機會直接申請日本的碩士課程,現在一般的做法是先去日本語言學校過渡,在提高日語能力的同時,聯係導師並準備參加碩士入學考試。

此外,東歐(包括前蘇聯)有“副博士”學位,就是國內的博士;他們的博士,我們俗稱“大博”,是相當於“準院士”。從建國至今,華人在此讀到“大博”的,不會超過15人。(60多年來)因為回國,“大博”,還是博士,毫無意義。

在現代,碩士生可以直接申請美國和/或加拿大博士學位。本科生是否可以申請美國和加拿大博士學位,要看具體的專業和學校。一般來講是可以的,尤其是優秀的本科生。這方麵,美國的機會比加拿大還多。在加拿大,有一些學校允許學生在取得學士學位後直接讀博士班課程。在這種情形下,學生將需要多花一年的時間來完成博士學位,或者至少三年的時間來完成該學位。

最後談談院士。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麵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雖說也是學術上的,但不是學曆和學位。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歐美各國,也有科學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