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樓群密密匝匝如同書架上的書本,這座城市的數百萬居民就在高樓裏睡覺、吃飯、工作,一場滔天大火讓住在高樓裏的人無處可逃的威脅一直存在。
至周四,這場噩夢的慘烈程度逐漸顯現。此前一天,始於一棟32層建築的烈火迅速吞噬老舊屋苑的另外六棟高樓,釀成香港現代史上最致命的火災慘劇。周五早晨,官方確認至少94人罹難,另有數十人下落不明。
周三下午爆發的大埔宏福苑火災持續逾24小時後,仍有三棟建築存在火情,數百名消防員仍在努力撲救。他們在樓內搜救受困者,不斷抬出幸存者與遇難者遺體。
還有70多人正在醫院救治,其中一些人情況危急。在附近一個社區中心外,數十名失蹤者家屬在警戒線內排隊,焦急等待確認已尋獲的遺體中有無至親。
調查人員開始努力還原火勢急速蔓延的軌跡,重點關注包覆待翻新建築的綠色施工防護網,以及發現安裝在窗框上的發泡膠。警方已逮捕涉事建築工程公司的兩名董事及一名顧問,稱他們涉嫌誤殺和嚴重疏忽。

宏福苑附近臨時安置點的居民。Billy H.C. Kwo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該屋苑的住戶(其中許多是老年人)描述了死裏逃生的經曆,並抱怨事發時完全沒有收到任何警示,連警報器都沒有響。公眾的憤怒情緒不斷上升,他們想知道作為全球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香港的建築安全體係是否跟得上。
一些觀察人士和當地政界人士開始質疑,這場災難是否是腐敗和缺乏問責的結果。居民們對負責監督此類樓宇維護和修繕的房屋管理委員會與承包商之間相互勾結的現象提出了質疑。
最新的死亡數字已超過1957年九龍一場造成59人死亡的出租樓大火,也超過了2017年英國倫敦格倫費爾公寓造成72人死亡的火災。
“這絕對是駭人聽聞的,這不是香港該有的樣子,”長期從事民主運動的政治人物、前立法會議員劉慧卿說,她目前在YouTube上主持一檔訪談節目。她說,這場悲劇的規模突顯了政府的監管不足:“擠破了行為不當的膿瘡。”
麵對不斷增長的質疑以及來自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要求“全力以赴”應對災難的壓力,香港政府隨即采取行動,試圖展示其正在迅速應對。

大埔火災次日,數百消防員仍在現場全力撲救。攝於周四。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北京支持的香港特首李家超視察了火災現場,隨後向記者表示火勢已得到控製。他宣布設立一筆3億港元的災民援助基金,特區政府同時啟動對全港正在進行翻新的屋邨的排查。香港廉政公署也宣布成立專項工作組,調查該樓群翻新工程中可能存在的貪腐問題。
這場火災是李家超政府麵臨的又一場危機。此前,北京已要求其解決香港住房市場問題——香港樓市是全球房價可負擔性最低的市場之一——同時還需著力提振經濟。
隨著公眾疑慮日益加劇,民眾紛紛在網上發布視頻和照片,擔憂其他建築上使用的建築材料存在易燃風險,此次火災可能引發重大政治影響。
“更大的問題在於:麵對這場慘烈的火災,是否應有高級官員承擔全麵責任?”香港浸會大學新聞係副教授王向偉表示。
當局初步調查顯示,翻新工程中使用的防護網、防水帆布及其他材料可能不符合消防安全標準,並確認翻新工程的注冊承建商為宏業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誌願者正在整理捐給災後無家可歸者的物資。Billy H.C. Kwo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香港工程師學會建築分部前主席謝偉正指出,防護網或許是火勢快速蔓延的原因之一。這類防護網通常由纖維和塑料製成,用於防止建築材料及其他物品從竹棚架上墜落傷人——香港企業翻新建築外牆時普遍使用這種棚架。
專家表示,竹棚架也可能助長了火勢。香港政府今年早些時候已宣布,將逐步淘汰竹棚架,改用安全性更高的鋼棚架。上月,香港中環商務區曾發生另一起竹棚架起火事件。謝偉正稱,此次重大火災疊加此前的事故,大概率會加速建築行業向金屬棚架的轉型。
政府調查還指出,發現窗戶上安裝了泡沫板。
宏福苑78歲的居民劉餘洪(音)表示,他所住樓棟的許多窗戶都被一層薄薄的泡沫板覆蓋,他聽聞此舉是為了在立麵翻新期間保護玻璃。
他說,這種材料遮擋了大部分光線,導致居民無法看清窗外情況。萬幸的是,他家浴室窗戶的泡沫板留有一道小縫隙,正是通過這道縫隙,他才發現鄰近樓棟起火,並及時逃生。

初步調查顯示,宏福苑翻修使用的防護網、防水布及其他材料可能未達到消防安全標準。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這座屋邨共有約2000個單位,居住著大量退休人士。部分居民在上世紀80年代通過政府資助的居者有其屋計劃購入公寓,在此居住已數十年。劉餘洪本人也已在此居住了20年。
屋邨附近,數十名仍在尋找親人的家屬聚集在一處社區中心外,依次進入場內辨認遇難者照片。
S·F·蔣(音)來到這裏,希望能在遇難者名單中找到她失蹤的62歲弟弟和24歲侄女,但她並未在警方提供的照片中看到二人的身影。“一想到他們,我就好心痛,”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