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埔宏福苑大火致重大傷亡,震驚全國。
綜合《大公報》、東網等港媒消息,11月26日下午2時51分發生火災,下午6時22分升為五級。截至27日上午7時許,火勢已減弱,部分高層仍有零星火星。
11月27日下午2時50分許,香港消防處發布最新數據,本次火災已造成55人遇難(包括一名殉職消防員),72人受傷。另有逾200人失聯。此外,香港警方已拘捕3名涉嫌“誤殺”的男子,包括負責維修工程的公司負責人。
英國廣播公司(BBC)稱,從傷亡人數來看,此次大火是香港1948年以來最嚴重火災。1948年的西環永安倉庫大火導致176人遇難,69人受傷。
目前官方暫時未確認火災起因。經香港警方初步調查,建築物外牆有保護網、防水帆布、塑料布,疑未符合防火標準,同時不排除窗外的易燃發泡膠是火情迅速蔓延的原因。此外,不少當地居民在社交媒體上反映,過去曾見過棚架(也稱“腳手架”)上的工人吸煙。
與此同時,大埔宏福苑大樓外牆搭建的竹棚及棚架安全,引起社會輿論關注。
《大公報》指出,特區政府3月曾要求新建公共建築項目中50%需使用金屬棚架,但效果有限。在香港,當前竹棚占工程80%以上,金屬棚架則占約20%。
竹棚是誘因?相關行業回應
公開資料顯示,宏福苑共8座大廈,每座有31層高,共有1984戶居民。該住宅區於1983年落成,火災發生時正在進行外牆翻修,被竹製腳手架和綠色防護網覆蓋。
多家港媒同時指出,現場片段顯示,起火初期並沒有火警聲響起,火勢沿棚架、棚網蔓延速度非常快。這令輿論指向宏福苑外牆搭建的維修竹棚,網民紛紛質疑竹棚架是否具備應有的阻燃性。

港媒
香港資深電機及屋宇裝備工程師何永業分析指出:“因為起火的是外牆的竹棚,竹棚能燒著,火苗灰燼有大有小,有些可能手掌大、可能帶有火苗。當有風吹過灰燼,四處飄揚,飄去另一座大廈,外牆竹棚及圍網有機會燃燒旁邊的樓宇。”
還有港媒注意到,盡管起火原因仍未確定,但已有許多外媒關注竹棚易燃問題。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稱,起火大廈外架設竹製棚架。此種竹棚在香港廣泛用於建築施工和維修,與許多其他大城市使用的金屬架不同,竹子易燃。
英國廣播公司(BBC)也談到,竹棚是鋼製棚架的替代品,因其輕巧、搭建快速且堅固。
“竹子在香港是必不可少的建築材料,不僅用於建造新建築,每年還被用於舊建築的翻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近年來,竹棚技術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正麵臨越來越多的質疑。竹子雖以其柔韌性著稱,但也易燃,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腐爛。
麵對質疑,香港行業協會紛紛出麵回應,否認竹棚存在易燃問題。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26日表示,金屬棚架的確較難起火,但竹棚亦非容易燃燒,不論金屬棚架或竹棚,若管理欠佳,在棚架上有太多雜物或易燃物,都可能引致棚網起火。
港九搭棚同敬工會理事長何炳德則質疑工程負責人沒有使用阻燃網。他說:“一張維修棚的阻燃網是90港元一張,普通網隻是50多港元……如果查到沒用阻燃網可以檢控,就不會有人鋌而走險了。這是僥幸心態,就是因為沒有人來查。”

火災現場
類似事故並非首次
相關行業協會的回應,並未平息香港市民和媒體的質疑聲音。
有港媒指出,隨著香港大樓老化,越來越多大廈需要大維修,然而工程防火馬馬虎虎,為市民帶來火警隱患。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香港並非首次發生類似火情。
2012年,香港東區鰂魚湧一幢維修中的舊樓,因大廈外圍棚架及圍網著火,演變成四級大火。
去年2月,香港啟德醫院一處地盤發生致命工業意外,竹棚架突然倒塌,導致2死3傷。同年10月,香港勞工處修訂的《竹棚架工作安全守則》(《工作守則》)正式生效。
上月18日,中環華懋大廈也發生了三級火災,同樣涉及外牆搭棚工程,造成至少4人受傷送院。當地屋宇署當時通報稱,要求立即檢視建築物外牆工程,所使用的保護網、保護幕及防水油布等材料的阻燃性能。
港媒稱,有關棚架、棚網易燃容易引發“火燒連環船”之災,早在10多年前已引起關注,然而香港一直沒有法例,規定棚架、棚網必須符合防火要求。港府以作業守則及指引,僅提出“建議”,但這種依靠業界自律自重的做法,難以保障公眾安全。
香港《大公報》則指出,目前,國際和內地許多城市均在建造工程中常采用金屬棚架。特區政府早前推廣應用金屬棚架,3月曾要求新建公共建築項目中50%需使用金屬棚架,但效果有限。港府7月曾表示,根據今年招標的項目數量,目前隻有一至兩個項目會采用金屬棚架。
CNN也注意到,港府的相關聲明引起了行業人士和部分市民的強烈反對。有許多市民指出,竹棚是一種需要保護的文化遺產。對此,一名英國工程公司奧雅納的結構工程師表示,“我們需要找到克服這個問題的方法”,例如可以用環氧樹脂或塑料溶液塗覆竹竿以防止侵蝕。
經觀察者網查閱,2021年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發布《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危及生產安全施工工藝、設備和材料淘汰目錄(第一批)》的公告,為防範化解重大事故隱患,禁止在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中使用竹(木)腳手架。
另據《新聞晚報》消息,早在2007年,上海建築業管理部門重申,由於毛竹腳手架引發的傷亡事故和火災事故,所有工程禁用毛竹腳手架,部分項目經主管部門批準後才可使用。

住建部公告截圖
港府早有號召,不過…
“為什麽香港堅持使用竹製棚架?”26日晚,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的建築專家埃桑·諾魯齊內賈德在美媒《The
Conversation》刊文,將此歸納為三個原因:速度、成本,以及傳統。
首先,是速度。經驗豐富的團隊可以快速地“包裹”建築物,因為立柱輕便,且可切割成不規則形狀。這在起重機作業空間有限的狹窄街道上至關重要。
其次,在於成本。竹材的價格遠低於金屬,因此承包商可以降低報價。此外,竹材易於在當地采購,這使得日常維修和重新粉刷的費用能夠控製在預算之內。
第三,傳統與技藝。據悉,香港至今仍對竹棚工匠進行培訓和認證,這項技藝仍然是香港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竹子可以再生,意味著對氣候的總體影響較小。
文章同時稱,幹燥的竹子易燃,覆蓋在腳手架上的棚網也容易燃燒,這就造成竹棚存在火災風險。
其實,港府早就意識到這一風險隱患。據“文匯網”和“東網”,3月份,香港發展局向多部門發出內部通告,要求新批出的公共建築工程最少一半采用金屬棚架,以推動本港逐步減少用竹棚。
香港發展局表示,若因工地限製,例如工地環境狹窄而未能應用金屬棚架,政府負責管理相關建造合約的部門會容許采用金屬棚架以外的方案。局方強調,此次未要求樓宇外牆維修合約必須采用金屬棚架,承建商可因應相關維修工程工地的需要,選擇采用竹棚架或金屬棚架。
港媒稱,當前,竹棚占工程80%以上,金屬棚架則占約20%。
當時,何炳德回應表示,希望港府不要一刀切推行,以免影響現時4000多名竹棚師傅的生計。
他說,香港本地約有1萬人已考獲金屬搭棚資格,但由於市場未普遍使用金屬棚,加上相關師傅的薪酬較低,實際上從事金屬搭棚的師傅數目不算很多。他擔憂,未來更多公務工程轉用金屬棚後,會導致輸入更多相關工人來港工作,並質疑此舉為輸入外勞鋪路。
何炳德還提到,使用金屬棚架有不少局限,包括成本較貴、約為竹棚的兩至三倍,要有較大儲存空間,金屬棚在夏天會燙手,舊樓設計亦難以應用到金屬棚。
他指出,香港地理環境特殊,單幢樓地方狹窄,無法使用金屬棚架;而竹棚更易修改尺寸,適合香港地方狹窄。“加上金屬棚架較竹棚貴兩至三倍,住戶更難負擔。”


香港建築物外搭建的竹製腳手架港媒
此外,今年1月,香港竹棚業持續發展關注組、香港建造業分包商聯會、香港棚業商會、竹棚業香港聯會、香港中小型棚業協進會、港九搭棚同敬工會多行業聯合發文指出,竹棚搭建在中國是一項傳統建築技術,在香港已有百多年曆史。
文章指出,事故最大原因是施工程序上安排不恰當,其次是棚架結構被人為破壞,這完全是地盤安全管理問題,絕非被標簽的“竹棚架結構上不安全”。文章呼籲業界研究長遠而全方位的發展藍圖,建立安全及健康的工作環境,減少工業意外的發生,
能夠讓竹棚搭建行業繼續薪火相傳。
“你自己不自律,官方就會出手”
11月26日,全國政協委員佘德聰發表署名文章稱,大埔宏福苑嚴重火警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震驚全港。事故暴露出建築工地棚架材料及施工管理的嚴重漏洞,外牆維修所用竹棚架易燃、防火物料不達標等問題,是火勢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亟需全麵檢討並推動改革。
他提出三點建議:全麵淘汰竹棚架,改用鋼管棚架;強製使用認證防火物料;嚴格規管動用明火作業。
佘德聰稱,特區政府應以宏福苑慘劇為鏡鑒,痛定思痛、果斷決策,會同建築業界及相關監管部門立即行動,將棚架施工現代化、安全化改革納入緊急議程,以最堅決的態度、最務實的舉措,全麵根除竹棚架安全隱患,築牢城市建設安全防線,切實保障市民與工人的生命安全。
不過,不少香港業內人士認為,竹棚並非此次慘劇的主因。
何炳德向媒體表示,承建商為求降低成本,鋌而走險選用非阻燃棚網。
他還認為,宏福苑的維修工程風險評估不足,沒有分期維修,“樓裏麵住滿了人,不理解為何會允許連續性、一次性8座大廈同時搭棚、同時施工”。
被問到有聲音要求港府加快取締竹棚,香港注冊專門行業承造商聯會常務副會長蘇汝恒則認為,其實一旦金屬棚架出現意外,殺傷力更大;隻要監管充足、安全作業,竹棚也會很安全。他慨歎,行業內不少承建商得過且過,老師傅安全意識不足,才會令竹棚被汙名化。
“你自己不自律,肯定會令整個行業滅亡,逼到官方出手取締。”蘇汝恒如此表示。
11月26日,香港建造業議會發表公開聲明,強烈呼籲承建商立即檢視及確保所有為遮蓋外牆而裝設的保護網、保護幕、防水油布或塑膠帆布均具有符合認可標準的適當阻燃性能,以防止一旦火警發生時火勢蔓延,影響工地及附近區域人士的安全。
聲明還呼籲業界仔細檢查工地,進行動態風險評估,並於工地采取適當的防火安全預防措施,包括禁止在工地吸煙、提供足夠火警探測設備、委派防火專員進行巡查,以及定期進行消防演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