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花78萬元讀非全日製博士,圖什麽?

花78萬元讀非全日製博士,圖什麽?

文章來源: 南方周末 於 2025-11-21 18:57:3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花78萬元讀非全日製博士,圖什麽?

(視覺中國/圖)

當劉龍海看到最近一些高校非全日製博士招生簡章裏的“天價”學費時,不由得為自己隻花了四萬多元就拿下自己的博士學位,感到一絲慶幸。

2025年10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發布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其中全日製會計博士學費為52萬元/期,非全日製會計博士高達78萬元/期。

在專業博士持續擴招的背景下,專業型博士的高收費並非個例。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梳理,多所高校的專業學位博士,尤其是非全日製項目的學費普遍達到數十萬元。例如,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新增的非全日製法學博士,學費為54萬元/生,華東師範大學的全日製應用心理博士收費為32萬元/生。

“當前專業型博士收費未完全統一,不同學校、學科間均存在差異。”青島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李雪輝解釋,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高校會迎合市場的需求調整收費,呈現出一定市場化特征。同時,知名高校相較於普通院校收費更高,存在學曆溢價的現象。

更多麵向在行業有一定積累的人

38歲的劉龍海在2025年剛剛獲得天津大學非全日製工程博士學位。他在上海從事半導體相關工作,是公司的技術專家。“工程博士更多是將工作問題轉化為科學問題,在研究中解決問題,助力相關技術的提升。”劉龍海說道。他坦言,最初想要申請博士,是因為在工作中遇到了相關問題,工程師對半導體的工藝或者檢測流程的操作原理並不清晰,因此希望可以將其作為課題在讀博期間進行研究。讀博期間,他注意到班上的同學大多是公司中高層,在行業內有一定的積累。

梳理發現,多所高校的專業學位博士,尤其是非全專業學位博士,大多要求具有多年行業經驗。比如,中國政法大學全日製法律博士的申請條件之一為:“具有法治實務領域3年及以上的全職工作經曆,工作業績優秀,獲得所在單位的推薦。”

“培養在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方麵具有行業領軍潛質,能夠創造性地從事會計實務管理工作,實現前沿學術理論與最新商業實踐的融合交互,推動商業經濟活動中重大問題發現和解決的高層次、應用型、國際化專門人才。”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宣傳手冊如此介紹會計博士。

南方周末記者以學生身份向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招生辦谘詢,工作人員介紹,會計博士授權點於去年獲得審批,今年是首次招生。其中,78萬元學費可按照4年學製分期繳納,申請人須具備5年及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且為在職學習,每月集中授課,“每個月來一兩次”。目前,該學院這一學位的招生簡章尚未發布。

工作6年後,彭婧希望在專業上能夠進一步精進,考慮讀博。研究招生簡章時,她發現法學博士為學術博士,是全日製定向培養,與她想要在職學習的需求不匹配。恰好,中國政法大學新增了法律博士,其培養方式為每學期集中授課一個月,其餘時候不需要脫產。因此,彭婧轉而選擇申請法律博士。

李雪輝自2017年開始研究專業學位博士發展,曾對全國專業學位博士教育質量作過問卷調查。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專業型博士中大部分學生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經曆,其求學動機主要為提升專業理論能力,以及滿足職業發展需求,提高在公司或者行業中的聲譽。其中,非全專業博士攻讀博士更希望兼顧工作和學業需求。

李雪輝解釋,傳統的學術型博士更多是麵向科研崗,其未來就業方向主要為高校,而專業型博士更多是培養麵向產業與經濟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具有工作經驗的人進入高校學習,能將工作場域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係統化研究,並推動實踐的發展,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但這也會存在一定的隱患。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博士後王坦提到,由於專業型博士的申請人員大多具有工作經曆,而導師在收博士生時具有很強的話語權,在篩選時其可能會更青睞於招收具有一定職務的學生,通過締結師徒關係進而擴大社會能量並獲得優質的可用資源。他強調,這一傾向如若放大,將會對教育公平產生一定影響。

收費機製更貼近市場化運作

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25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每年以10%的速度擴大的同時,專業學位博士招生人數也迎來增長,2022年專業學位博士占比達到17.7%。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陳誌文解釋,博士培養規模擴張,尤其是理工科博士的擴張,核心還是為提高自主人才培養能力,以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高質量發展。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是為了促進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王坦進一步指出,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高校人才培養也應進一步變化。2022年,教育部發布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專業博士類型從過去的臨床醫學、教育學等六大類型擴展為36種,類型更加多元化,因此高校也相應地增加了法律、會計、心理學、社會工作等專業博士的招生。

廈門大學法學院的非全法律博士學費是36萬元/期。該學院招生辦的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24年他們是首次招收非全法律博士,本打算隻招6名,“第一年開設,比較謹慎”。但由於申請人數較多,大概有40名,因此擴招為15名。該工作人員說,法律博士的專業必修課主要由學科帶頭人、實務專家上課,更側重學術知識學習,以及如何將學術與實踐結合。

與擴招同步的,是飆升的學費。劉龍海是在2019年申請的天津大學非全日製工程博士,當時每年的學費為1萬元,而到了2025年,這一數字已經漲到3萬元。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係主任、教授胡耀宗長期從事教育經濟學領域的研究。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前高校學費主要由政府進行管製,全日製本科、學術型研究生是公共屬性強的教育類型,均由政府定價,如學術學位博士,政府明確規定其學費標準不超過1萬元每年。而專業學位博士的定價邏輯則不同,其收費機製更貼近市場化運作,並受到地域、培養成本、專業熱門程度等因素影響。他解釋,專業學位博士由學校和院係做培養成本測算,製定價格,報政府審批,在相關部門備案,並受政府監管。

專業學位博士眼下收費高是否與高校財政緊張有關?胡耀宗否認了這一說法。他解釋,高校人才培養的成本較高,校舍設備、師生服務、教師薪酬等均是學校運營的重要開支,但學生學費在高校整體財政中的支撐作用十分有限,其並非填補學校運營缺口,而是專項保障相關培養或研究項目的順利推進。胡耀宗強調,與學術型博士項目依賴政府財政撥款的模式不同,專業型博士,尤其是非全博士,其培養和項目的經費來源以學費為主,這也是其收費高的原因。

數十萬元的專業型博士費用,隱含的要求是學生必須具有支付能力。胡耀宗表示,對學生而言,這更傾向於是一項投資,可以提升認知和創新能力,與培養成本相比,後續他們會在勞動力就業市場獲得更高的回報。正如劉龍海觀察到的一樣,部分同學讀博抱有評職稱這一功利性的目的。讀博期間,劉龍海的研究成果獲得河南省科技成果獎一等獎,並擔任三十餘次國際期刊審稿人。他說:“業內認可度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立德立言。”

專業型博士培養界限待厘清

專業型博士想要畢業並不容易。

集中授課一個月後,彭婧回到了工作崗位。但學業的壓力並沒有減輕,她正在為博士論文選題的方向發愁。她說:“以自己的理論水平還不足以提煉出一個很好的學術選題,且選題要和工作實際相結合。但導師並不太了解學生的工作情況,有時候提不出太有建設性的建議。”

劉龍海對此也深有感觸,在職學習時,他需要兼顧家庭、工作和學習,有時候淩晨三四點還會爬起來寫論文。由於非全的性質,他沒有整段的時間跟導師研究相關課題,更多時候是自己一個人在完成畢業論文,獨自提煉、歸納相關問題,碰到難點時再與導師溝通。他說:“大多時候都沒有人帶,都是靠自己,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王坦指出,這在當下專業博士,尤其是非全日製專業博士的培養中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尤其是在博士擴招後,一位導師帶的博士生數量增加,加上博士專業的方向劃分十分細致,會存在師生研究方向匹配度不高的問題,造成導師難指導。對於導師而言,非全博士工作忙碌,聯係較少,“某種程度上等於自由放養了”。

“這也是當前社會公眾認為專業型博士是‘二流’的原因之一。”王坦說道。他進一步解釋,由於專業型博士設置的時間晚於學術型博士,當前,學術話語權更多掌握在學術型博士上,專業型博士的培養更多會套用學術型博士的標準,即用論文發表要求來評價專業型博士,而在現實裏,前者的論文發表能力往往是不如後者的。

李雪輝也強調,當前專業型博士培養麵臨的最大的問題是與學術型博士的分野並不清晰,尚未形成獨立的質量評價體係。

“專業型博士與學術型博士是同源異枝。”李雪輝說。她提到,2025年1月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明確規定了學術學位申請人應當具有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能力,專業學位申請人應當具有承擔專業實踐工作的能力,這說明了專業型博士與學術型博士應處於平等的地位。

李雪輝認為,學位法的頒布釋放了一個信號,即高校要更加關注專業型博士的質量把控,在學位的含金量上要相匹配。作為博士層次教育,專業型博士的培養標準既不能低於碩士階段的要求,又要依據學科特性,在學術性與應用適應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建立適配其培養定位的專屬評價體係。

對此,她建議可設置校內外雙導師製,校內導師負責相關理論知識指導,校外導師負責專業實踐問題的解答,各司其職,共同促進專業型博士培養質量的提升。

王坦則建議,學院要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不以單一的學術論文發表為核心的評價體係,而是允許專業型博士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在教學環節,除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法外,學院可嚐試調查研究法、團隊合作法等方式,強化理論知識與行業實踐的銜接。此外,王坦強調,可嚐試建立單獨的專業型博士導師隊伍,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支持。

2025年6月,劉龍海終於博士畢業。讀博期間,他發表了多篇SCI論文,並有一項研究成果在實際應用中得到驗證。即便如此,他還是比標準的學製延期了兩年才畢業。

他坦言,雖然是非全博士,但畢業標準並不寬鬆,其畢業論文的研究要更具有係統性和創新性,加上盲審嚴格,不對培養方式作區別,需要5位專家同意才算通過。直到現在,他的班上還有許多同學尚未畢業。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3)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亞洲規模最大時尚物流中心起火 燒了整整60小時
中國駐日使館重申聯合國敵國條款:有權對日動武
紐約皇後區最暴力少年幫派被端 將街區變致命遊樂場
“演技派”劫匪 假扮銀行官員攔運鈔車 收走巨額現金
特朗普缺席切尼葬禮,折射出美國兩黨爭鬥加劇




24小時討論排行

“如此不懂禮貌的外交官員,可知中國的水準”
馬斯克: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會消滅貧困,讓每個人富有
“為回擊高市早苗的挑釁,我申請每月無償多加5個班”
強奸大嫂出獄後刺死見義勇為者,他潛逃近20年被抓
德媒批美俄“28點和平計劃”:讓人想起慕尼黑協定
拿銀牌的吳豔妮,搶走了所有的戲
特朗普真怒了:民主黨議員“煽動叛亂”,足以判“死刑”
何同學:「拒給網約車司機好評」讓公司虧了兩百萬
黃仁勳:我預測中國市場的銷量將為零,下季度也是
高中學曆卻冒充工科專家,騙走大學數百萬資金
湖南省舉行紀念胡耀邦同誌誕辰110周年座談會
川普再“失言”:稱民主黨議員“叛亂” 並要“絞死”他們
江科大首席科學家被打假,其團隊博士曾無奈退學
中國下一個奧運之城,懸念再起
中國學生走私真菌案背後:中美之間的學術合作與政治偏見
“北大包麗被虐待案”入選最高法反家暴典型案例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花78萬元讀非全日製博士,圖什麽?

南方周末 2025-11-21 18:57:39



花78萬元讀非全日製博士,圖什麽?

(視覺中國/圖)

當劉龍海看到最近一些高校非全日製博士招生簡章裏的“天價”學費時,不由得為自己隻花了四萬多元就拿下自己的博士學位,感到一絲慶幸。

2025年10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發布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其中全日製會計博士學費為52萬元/期,非全日製會計博士高達78萬元/期。

在專業博士持續擴招的背景下,專業型博士的高收費並非個例。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梳理,多所高校的專業學位博士,尤其是非全日製項目的學費普遍達到數十萬元。例如,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新增的非全日製法學博士,學費為54萬元/生,華東師範大學的全日製應用心理博士收費為32萬元/生。

“當前專業型博士收費未完全統一,不同學校、學科間均存在差異。”青島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李雪輝解釋,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高校會迎合市場的需求調整收費,呈現出一定市場化特征。同時,知名高校相較於普通院校收費更高,存在學曆溢價的現象。

更多麵向在行業有一定積累的人

38歲的劉龍海在2025年剛剛獲得天津大學非全日製工程博士學位。他在上海從事半導體相關工作,是公司的技術專家。“工程博士更多是將工作問題轉化為科學問題,在研究中解決問題,助力相關技術的提升。”劉龍海說道。他坦言,最初想要申請博士,是因為在工作中遇到了相關問題,工程師對半導體的工藝或者檢測流程的操作原理並不清晰,因此希望可以將其作為課題在讀博期間進行研究。讀博期間,他注意到班上的同學大多是公司中高層,在行業內有一定的積累。

梳理發現,多所高校的專業學位博士,尤其是非全專業學位博士,大多要求具有多年行業經驗。比如,中國政法大學全日製法律博士的申請條件之一為:“具有法治實務領域3年及以上的全職工作經曆,工作業績優秀,獲得所在單位的推薦。”

“培養在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方麵具有行業領軍潛質,能夠創造性地從事會計實務管理工作,實現前沿學術理論與最新商業實踐的融合交互,推動商業經濟活動中重大問題發現和解決的高層次、應用型、國際化專門人才。”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宣傳手冊如此介紹會計博士。

南方周末記者以學生身份向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招生辦谘詢,工作人員介紹,會計博士授權點於去年獲得審批,今年是首次招生。其中,78萬元學費可按照4年學製分期繳納,申請人須具備5年及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且為在職學習,每月集中授課,“每個月來一兩次”。目前,該學院這一學位的招生簡章尚未發布。

工作6年後,彭婧希望在專業上能夠進一步精進,考慮讀博。研究招生簡章時,她發現法學博士為學術博士,是全日製定向培養,與她想要在職學習的需求不匹配。恰好,中國政法大學新增了法律博士,其培養方式為每學期集中授課一個月,其餘時候不需要脫產。因此,彭婧轉而選擇申請法律博士。

李雪輝自2017年開始研究專業學位博士發展,曾對全國專業學位博士教育質量作過問卷調查。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專業型博士中大部分學生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經曆,其求學動機主要為提升專業理論能力,以及滿足職業發展需求,提高在公司或者行業中的聲譽。其中,非全專業博士攻讀博士更希望兼顧工作和學業需求。

李雪輝解釋,傳統的學術型博士更多是麵向科研崗,其未來就業方向主要為高校,而專業型博士更多是培養麵向產業與經濟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具有工作經驗的人進入高校學習,能將工作場域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係統化研究,並推動實踐的發展,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但這也會存在一定的隱患。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博士後王坦提到,由於專業型博士的申請人員大多具有工作經曆,而導師在收博士生時具有很強的話語權,在篩選時其可能會更青睞於招收具有一定職務的學生,通過締結師徒關係進而擴大社會能量並獲得優質的可用資源。他強調,這一傾向如若放大,將會對教育公平產生一定影響。

收費機製更貼近市場化運作

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25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每年以10%的速度擴大的同時,專業學位博士招生人數也迎來增長,2022年專業學位博士占比達到17.7%。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陳誌文解釋,博士培養規模擴張,尤其是理工科博士的擴張,核心還是為提高自主人才培養能力,以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高質量發展。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是為了促進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王坦進一步指出,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高校人才培養也應進一步變化。2022年,教育部發布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專業博士類型從過去的臨床醫學、教育學等六大類型擴展為36種,類型更加多元化,因此高校也相應地增加了法律、會計、心理學、社會工作等專業博士的招生。

廈門大學法學院的非全法律博士學費是36萬元/期。該學院招生辦的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24年他們是首次招收非全法律博士,本打算隻招6名,“第一年開設,比較謹慎”。但由於申請人數較多,大概有40名,因此擴招為15名。該工作人員說,法律博士的專業必修課主要由學科帶頭人、實務專家上課,更側重學術知識學習,以及如何將學術與實踐結合。

與擴招同步的,是飆升的學費。劉龍海是在2019年申請的天津大學非全日製工程博士,當時每年的學費為1萬元,而到了2025年,這一數字已經漲到3萬元。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係主任、教授胡耀宗長期從事教育經濟學領域的研究。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前高校學費主要由政府進行管製,全日製本科、學術型研究生是公共屬性強的教育類型,均由政府定價,如學術學位博士,政府明確規定其學費標準不超過1萬元每年。而專業學位博士的定價邏輯則不同,其收費機製更貼近市場化運作,並受到地域、培養成本、專業熱門程度等因素影響。他解釋,專業學位博士由學校和院係做培養成本測算,製定價格,報政府審批,在相關部門備案,並受政府監管。

專業學位博士眼下收費高是否與高校財政緊張有關?胡耀宗否認了這一說法。他解釋,高校人才培養的成本較高,校舍設備、師生服務、教師薪酬等均是學校運營的重要開支,但學生學費在高校整體財政中的支撐作用十分有限,其並非填補學校運營缺口,而是專項保障相關培養或研究項目的順利推進。胡耀宗強調,與學術型博士項目依賴政府財政撥款的模式不同,專業型博士,尤其是非全博士,其培養和項目的經費來源以學費為主,這也是其收費高的原因。

數十萬元的專業型博士費用,隱含的要求是學生必須具有支付能力。胡耀宗表示,對學生而言,這更傾向於是一項投資,可以提升認知和創新能力,與培養成本相比,後續他們會在勞動力就業市場獲得更高的回報。正如劉龍海觀察到的一樣,部分同學讀博抱有評職稱這一功利性的目的。讀博期間,劉龍海的研究成果獲得河南省科技成果獎一等獎,並擔任三十餘次國際期刊審稿人。他說:“業內認可度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立德立言。”

專業型博士培養界限待厘清

專業型博士想要畢業並不容易。

集中授課一個月後,彭婧回到了工作崗位。但學業的壓力並沒有減輕,她正在為博士論文選題的方向發愁。她說:“以自己的理論水平還不足以提煉出一個很好的學術選題,且選題要和工作實際相結合。但導師並不太了解學生的工作情況,有時候提不出太有建設性的建議。”

劉龍海對此也深有感觸,在職學習時,他需要兼顧家庭、工作和學習,有時候淩晨三四點還會爬起來寫論文。由於非全的性質,他沒有整段的時間跟導師研究相關課題,更多時候是自己一個人在完成畢業論文,獨自提煉、歸納相關問題,碰到難點時再與導師溝通。他說:“大多時候都沒有人帶,都是靠自己,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王坦指出,這在當下專業博士,尤其是非全日製專業博士的培養中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尤其是在博士擴招後,一位導師帶的博士生數量增加,加上博士專業的方向劃分十分細致,會存在師生研究方向匹配度不高的問題,造成導師難指導。對於導師而言,非全博士工作忙碌,聯係較少,“某種程度上等於自由放養了”。

“這也是當前社會公眾認為專業型博士是‘二流’的原因之一。”王坦說道。他進一步解釋,由於專業型博士設置的時間晚於學術型博士,當前,學術話語權更多掌握在學術型博士上,專業型博士的培養更多會套用學術型博士的標準,即用論文發表要求來評價專業型博士,而在現實裏,前者的論文發表能力往往是不如後者的。

李雪輝也強調,當前專業型博士培養麵臨的最大的問題是與學術型博士的分野並不清晰,尚未形成獨立的質量評價體係。

“專業型博士與學術型博士是同源異枝。”李雪輝說。她提到,2025年1月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明確規定了學術學位申請人應當具有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能力,專業學位申請人應當具有承擔專業實踐工作的能力,這說明了專業型博士與學術型博士應處於平等的地位。

李雪輝認為,學位法的頒布釋放了一個信號,即高校要更加關注專業型博士的質量把控,在學位的含金量上要相匹配。作為博士層次教育,專業型博士的培養標準既不能低於碩士階段的要求,又要依據學科特性,在學術性與應用適應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建立適配其培養定位的專屬評價體係。

對此,她建議可設置校內外雙導師製,校內導師負責相關理論知識指導,校外導師負責專業實踐問題的解答,各司其職,共同促進專業型博士培養質量的提升。

王坦則建議,學院要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不以單一的學術論文發表為核心的評價體係,而是允許專業型博士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在教學環節,除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法外,學院可嚐試調查研究法、團隊合作法等方式,強化理論知識與行業實踐的銜接。此外,王坦強調,可嚐試建立單獨的專業型博士導師隊伍,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支持。

2025年6月,劉龍海終於博士畢業。讀博期間,他發表了多篇SCI論文,並有一項研究成果在實際應用中得到驗證。即便如此,他還是比標準的學製延期了兩年才畢業。

他坦言,雖然是非全博士,但畢業標準並不寬鬆,其畢業論文的研究要更具有係統性和創新性,加上盲審嚴格,不對培養方式作區別,需要5位專家同意才算通過。直到現在,他的班上還有許多同學尚未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