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Meta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公布該公司的超級智能實驗室時,列出了11位加入這一雄心勃勃計劃的人工智能研究員,他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台比人類大腦更強大的機器。
這11人全部是在其他國家接受教育的移民。據《紐約時報》看到的一份備忘錄顯示,其中七人出生於中國。
盡管數月來許多美國企業高管、政府官員和專家一直將中國描繪成阻礙美國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敵人,但美國眾多突破性研究的背後都由中國人才推動。
兩項新研究表明,多年來,在中國出生並接受教育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美國頂尖人工智能實驗室扮演重要角色。盡管特朗普政府收緊移民政策,矽穀反華情緒日益高漲,這些人仍在產業界和學術界推動著重要的人工智能研究。
這兩項分別來自兩家機構的研究詳細揭示了美國科技行業對中國工程師的持續依賴,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結果還讓人們更全麵地認識到,盡管華盛頓和北京的措辭日益激烈,但兩國研究人員仍在繼續合作。
2020年,致力於促進美中建設性關係的保爾森研究所發布研究稱,中國人工智能研究員約占全球頂尖人工智能人才的近三分之一。這些中國研究員大多就職於美國企業和高校。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這些中國研究員中的絕大多數仍在為美國機構工作。2019年(三年後,ChatGPT的問世引發全球人工智能熱潮)入選原研究的100位就職於美國高校或企業的頂尖中國研究員中,有87位如今仍在美國高校或企業從事研究工作。
“美國人工智能行業是中國人才的最大受益者,”參與兩項研究撰寫的分析師馬特·希恩說。“盡管近年來麵臨種種緊張局勢和阻礙,但美國仍吸引了大量來自中國的頂尖研究員——他們來美國工作、學習,而且正如這項研究所示,選擇留在美國。”
美中兩國之間仍存在大量合作。幫助人們追蹤和利用最新人工智能研究的公司alphaXiv的另一項研究顯示,2018年以來,美中聯合研究的頻率超過了其他任何雙邊合作。
矽穀許多人擔心,中國公民可能會從美國公司竊取機密並分享給中國政府。這種擔憂並非毫無根據。例如,2023年初,一名黑客入侵了OpenAI的內部通訊係統,竊取了該公司人工智能技術設計的相關細節。
(《紐約時報》已起訴OpenAI和微軟,指控其人工智能係統侵犯新聞內容版權。OpenAI和微軟均否認相關指控。)
但希恩等分析人士認為,聘用中國人才進行合作帶來的收益遠大於間諜活動的風險。他們擔心,如果特朗普政府擴大對美國境內中國人才的打壓,可能會嚴重損害美國的研究事業。
“這被視為對美國企業人工智能優勢的真正威脅,”喬治敦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臨時執行董事海倫·托納說。
若失去中國研究人才輸送渠道,矽穀企業將在全球競爭中落後,尤其是落後於中國。
早在紮克伯格大舉為新的超級智能實驗室招兵買馬之前,Meta的人工智能項目就已高度依賴中國人才。據三位了解該公司人工智能團隊文化的人士透露,Meta人工智能部門的新員工常被開玩笑說,他們需要掌握兩種語言:第一種是公司內部編程語言Hack,第二種是普通話。
今年,Meta獲得了約6300份H-1B簽證批準——這類簽證允許企業聘用外國技術工人。根據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的數據,這一數字僅次於亞馬遜。alphaXiv的數據顯示,自2018年以來,該公司還與中國機構合作發表了至少28篇頗具影響力的研究論文。
根據alphaXiv的新研究顯示,2018年以來,蘋果、穀歌、英特爾、Salesforce等公司均與中國機構合作發表過被廣泛引用的研究論文。長期在中國運營研究實驗室的微軟,與中國機構的合作次數遠超其他任何公司,至少在92篇重要論文上共同署名。
許多中國研究人員表示,在美國學習和工作變得越來越困難。他們說,簽證辦理經常受阻,同時擔心離境後會被美國當局拒絕入境。
但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研究顯示,部分頂尖中國研究員在美國機構工作一段時間後,已選擇回國發展。一些美國公司內部的緊張局勢也在加劇。上月,中國研究人員姚舜宇(音)在博客帖子中表示,他已從舊金山初創公司Anthropic跳槽至穀歌,部分原因是Anthropic高管公開將中國列為“嚴重安全威脅”。
“我強烈反對這些反華言論,”姚舜宇寫道。“我相信Anthropic的大多數人都會反對這樣的說法,但我覺得自己已無法繼續留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