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遭遇“天價”開鎖,半小時“付款”四千多
聶女士租住在合肥市包河區美丹家園。11月14日傍晚,她下課回家發現鑰匙被落在屋內,便在美團平台搜索到一家名為“即刻達開鎖換鎖”的本地商家。聶女士回憶,平台無法直接預約上門時間,隻能先聯係商家客服並留下電話,再由對方指派開鎖師傅聯係她,“這相當於跳過了平台的監管流程。”

14日傍晚六點,開鎖師傅到達現場。據聶女士描述,師傅先用卡片嚐試開門,隨後表示無法打開,稱其門鎖為C級鎖,需強行破拆,但可能損壞鎖芯和麵板。聶女士詢問是否需更換零件,得到肯定答複後,師傅詢問是否繼續開鎖,並稱需支付540元。“我以為這是包括換零件在內的全部費用。”聶女士稱,因此在轉賬完成、師傅拆鎖開門後她便進屋收拾去了,可未曾料到師傅不久後又喊她出去,稱鎖的主體也被損壞需要更換,還要再付380元。
至此,聶女士以為開鎖費用已徹底結清。然而安裝全部完成後,師傅又提出結算“公司部分費用”600元,以及其個人的“安裝費、強開費”等多項費用,合計1740元。聶女士表示,因獨自居住且天色已暗,出於安全考慮隻能再次支付。
更讓她意外的是,師傅離開幾步後又折返,稱還需收取“上門費、技術費、夜間服務費”等共計900元。短短半小時內,聶女士共支付4170元。聶女士還提到,付款後師傅要求她配合錄製一段視頻,證明她“知曉所有費用且無異議”。“他站在開關門的位置,我隻能配合。”她表示,這段視頻如今竟成為對方推脫責任的證據。

事後投訴,商家辯稱係師傅個人行為
事發後,聶女士通過12315及美團平台投訴,但進展甚微,“商家如今辯稱上門師傅並非他們的員工,他們隻是給師傅提供一個信息,收取信息費,其餘屬師傅個人行為,讓我直接和師傅對接,想撇清關係。”聶女士稱,目前經溝通商家隻同意退還1000元,並表示可以更換一個更高價值的門鎖。
對於這一處理結果聶女士並不接受,聶女士坦言這是她租的房子,換再好的鎖等她搬走難道還要把鎖帶著?而更令聶女士憤怒的是,開鎖師傅不僅亂收費,而且還以次充好,“他說我的是C級鎖隻能強拆,同時聲稱給我換的也是C級鎖,而在曝光此事後也有熱心的從業人員告知我,我的鎖是最普通的A級鎖,根本不用強拆,其次更換後的鎖也隻是普通B級鎖。”
對於這一說法,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合肥東至南路的一家線下換鎖門店進行谘詢,在將聶女士家中門鎖的前後圖片拿給店員辨別後,對於是否需要強拆破鎖該店員並未給出明確答複,但對於更換後的新鎖,該店員明確表示,“是B級鎖,而且是最普通、基礎的那種。”

聶女士更換後的新門鎖
11月18日下午,大皖新聞記者與聶女士聯係的平台商家取得聯係,對方承認開鎖師傅是外包的。就聶女士反映的問題,該商家則表示“具體上門是師傅的個人行為,但我們也在積極配合客戶去處理。”在問及對開鎖師傅有何具體監管措施時,該工作人員解釋,如果存在客戶反映的類似問題,他們後續也不會再和開鎖師傅合作。
該商家始終說,如果聶女士不滿意這一處理結果,認為師傅存在違法行為,他們也會積極配合相關部門進行調查。隨後,大皖新聞記者多次撥打開鎖師傅的電話,但始終無人接聽。

開鎖師傅與聶女士的微信記錄
主管部門回應:將按流程處理
18日下午,大皖新聞記者與合肥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取得聯係並將聶女士的投訴進行反映,一名值班工作人員稱如果聶女士已經撥打過12315,根據屬地管理原則,相關投訴工單會轉到商家所在地的縣區市監局進行辦理。同時,該值班人員表示,將會記錄這一情況敦促轄區部門進行處理。
大皖新聞記者根據聶女士提供的涉事店鋪營業執照信息了解到,該商家注冊地址位於合肥瑤海區三裏街街道轄區內,隨後記者又聯係了三裏街市監部門了解調查進展。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需要核實記者反映的相關情況,並表示“如果平台有分配過來相關投訴件,肯定會按照工作流程在規定期限內進行處理。”
對於聶女士的遭遇,安徽美林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羅風玲表示,如情況屬實,涉事商家在美團平台以25元的象征性低價發布服務,卻在服務過程中將價格飆升至4000餘元。這一行為並非簡單的價格爭議,而是典型的價格欺詐。商家利用信息不對稱,通過虛構鎖具品質、誇大操作難度等話術,誘使消費者在違背真實意願的情況下做出財產處分,涉嫌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的相關規定。美團平台作為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負有對入駐商家身份、地址、行政許可(對於開鎖這種特殊行業,公安備案至關重要)等信息進行核驗、登記的法定義務。如果平台未能審核出該商家缺乏相關資質,或其未對商家明顯的“低價引流”欺詐行為進行監測和處置,則構成了失職。根據《電子商務法》第二十七條、第二十九條、第三十八條等規定,在平台“知道或應當知道”商家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而未采取必要措施時,美團平台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