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迫的交通需求,可以帶來巨大的收益,但是當一些並不太需要的交通基礎設施,也在“要想富,先修路”的口號之下被論證通過,修建成功之日,債務黑洞翩然而至。
撰文丨李中恪
11月11日下午,四川省馬爾康市國道317線紅旗特大橋轟然墜入河中,煙塵衝天的視頻,傳遍全網。這座今年1月才完成主跨合龍、號稱“雲中之橋”的關鍵工程,通車不到十個月就意外垮塌,讓人震驚。
我看過幾個建築專家的事故分析,都十分有道理。真實原因是什麽,恐怕還需一段時間才有定論。但聯想到中國像紅旗特大橋這樣,建在崇山峻嶺之間的公路鐵路和隧道橋梁並不少,而且很多還地處地震帶上或地質條件脆弱的地方,不由得對它們安全性產生一絲絲的擔憂。
01
在全世界範圍內來看,幅員遼闊的中國,堪稱世界上地質條件最為惡劣的國家之一,東部少數地方,中西部很多地方,說起來都不太適合人類居住。
清代以來隨著人口爆發式增長,平原地區人滿為患後,人們向山地遷徙,高山之巔,峭壁之側,都能見到農田、村莊或小城鎮的影子。能砍伐的森林已經砍伐一空,開墾成耕地;一些水草豐美的草原也被開成耕地,以求更大的產出;條件一般的草原更是過度放牧,導致沙漠化十分嚴重。
1978年以後,農村體製改革加上技術進步,中國糧食問題在世紀之交得到迅速解決。
這個時候,中國政府適時推出退耕還林、退耕還牧和天然林保護工程,那些被開墾出來做耕地已經幾十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地方,重新變為森林和草原。
也是在這個時候,中國城市化進程轟然啟動,成千上萬農村人口大規模湧入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那些列入退耕還林、退耕還牧和天保工程的地區,甚至一些平原地帶,迅速“人去村空”,中國迅速成為全世界森林麵積和森林覆蓋率增長最快的國家。

如果這個趨勢能夠延續下去,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那些原本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成為新的自然保護區或森林公園。原來的居民經過一兩代人,逐漸搬遷到大中小城市,成為新市民,而農村,隻留下一小部分農業工人從事高科技農業。
同樣也是這個時候,依靠經濟高速增長,中國成長為“基建狂魔”。
每個特大城市都有一望無際的摩天大樓;凡是可以建地鐵的城市,都當仁不讓建起了地鐵,未獲批準的城市,仿佛低人一等;很多縣城裏也不乏大公園,大廣場,大濕地;20多個省市已經建成通達每個縣的高速公路網絡,沒有實現這一目標的省份,正在努力追趕;10餘個省建成通達每個地級市的高鐵網絡,沒有高鐵的地級市,仿佛被拋棄在世界經濟的版圖之外一樣。
這股基建大潮,當然也迅速覆蓋到地質條件惡劣的地方,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
中國的每一座城市,外觀上都美輪美奐,免簽之後進入中國旅遊的境外博主,每每對中國的基建成就,包括城建、市政和交通設施等等,發出陣陣驚歎,中國人從中獲得極大的自豪和滿足。
02
但自豪和滿足之餘,也有那麽不易察覺的一絲絲隱憂。
前段時間,我去西部某省參加一個活動。活動結束後,主辦方派車送我去機場,去機場的路程有100多公裏,基本都是高速公路,但車輛很少。我疑惑地問司機怎麽車很少。司機說,原因很簡單,過路費太貴,一公裏要一塊多錢,司機們出不起這個過路費。
我於是聯想到從上海開車到石家莊,1000餘公裏,過路費不過500多一點,一公裏不足0.5元,幾乎便宜一半,我想其重要原因,是該省基本都在山地造高速公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外人看來,真是牛×得不行。但比東部平原地區的造價,恐怕貴了一倍不止,過路費自然要貴一倍以上。
而當地人的收入不僅遠不如東部地區,過路費還要貴上一倍以上,他們如何用得起?什麽時候用呢?節假日免費的時候,高速公路上擠滿了車。
除了過境路段,該省的高速公路營收是很差的。疫情前,我們有兩家人曾經在該省做過為期9天的自駕遊,以前該省以交通不便著稱,但如今的便利讓人印象深刻。
但那時候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除了少部分過境路段,高速公路上的車很少,甚至一些服務區都關門歇業了。
這樣的高速公路,有什麽盈利和還貸/還債能力?有朋友在該省遇到過一個外省搞基建的老板,該老板被當地欠了幾個億的工程款,根本還不出,當地政府作為高速公路的最終業主,每年隻能付出幾百萬,利息都不夠,該基建老板徒喚奈何,更不敢打官司:關係搞壞了,幾百萬恐怕都沒有了。於是整年整月周旋在那裏,看看能不能用當地其他資源把這幾個億置換出來。
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高速公路企業總負債超過5.8萬億元,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就超過3200億元,運營維護總支出就超過了3000億元。2024年的通行費收入約為6582億元 ,總體而言是個虧損行業。
問題在於,房產並沒有增值,我的收入付完物業費所剩無幾,我隻好拚命壓縮其他開支,粗茶淡飯,盡量少出門,也不敢輕易置購其他消費品,總之,能省的開支都一律省掉。這就是投資過大,必定壓縮消費。房產增值沒有了,投資成了無效投資,甚至麵臨資產貶值,麵臨過大的維護成本,以及龐大的貸款利息。
投資和消費不匹配,投資壓倒消費,這就是我的困境。很難簡單說這個好還是不好。說它好,是因為這是全中國最好的資產,說它不好,是因為擁有它,搞得我都快揭不開鍋了。
打比方說理,總是漏洞百出,且不去管它,意思到了就行。
最後一個問題,這一切是怎麽造成的?
記得很多年前,我在某個單位上班,我們的一把手在即將離任前,又上馬了一個新的基建項目,即將接任一把手的二把手有些生氣地問,你能不能給我留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