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不僅是廚房中的調味品,還可能在改善血糖、血脂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日,東南大學團隊發表在瑞士《營養素》雜誌上的新研究就證實了這一點。
《生命時報》綜合多位專家觀點,告訴你怎麽吃蒜最獲益。
大蒜中的活性成分,降糖控脂
在這一研究中,研究人員從多個醫學數據庫篩選了大量的相關研究,分析了22篇文獻和29個試驗。


結果顯示,食用大蒜的人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明顯降低,表明其具有較好的血糖控製作用。
此外,研究還發現,食用大蒜可有效降低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
研究者表示,大蒜中的活性成分如大蒜素、硒元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的作用,能夠中和自由基、調節免疫力,還具有降糖調脂的作用。
做飯喜歡放蒜,身體有何優勢?
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何洪巨介紹,大蒜不僅適用於調味、配菜,本身還含有豐富的活性成分。
真正讓大蒜在蔬菜圈具有相對優勢的是,它含有非常豐富的硒元素、類黃酮和有機硫化物,尤其是大蒜素:
硒元素,有助抗氧化、延緩衰老、調節血糖和血脂;
類黃酮,可阻止氧與低密度脂蛋白結合,保護心血管;
有機硫化物如大蒜素,不僅在抗癌方麵具有很大探索價值,還在殺菌抗炎、降壓降脂、改善免疫力等方麵發揮潛在作用。

做飯經常放蒜的人,更具有以下健康優勢。
1
炎症水平或許更低
大蒜富含的鐵、硒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機硫化物,可抑菌消炎,預防感染性疾病、代謝性疾病。
2
腸道菌群狀態佳
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左小霞介紹,大蒜對維持腸道菌群健康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其特有的“大蒜素”能抑製和殺滅腸道有害菌,而“大蒜多糖”則有助於增加益生菌的數量。
3
思維更敏捷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全科醫學科主任醫生孫德錦說,大蒜在人體內會與維生素B1結合生成蒜胺,可為腦細胞提供足夠能量,使思維更敏捷。
4
乳癌風險可能更低
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營養與癌症》的一項研究表明,每日食用洋蔥和大蒜,有助降低乳腺癌風險。
研究數據顯示,大蒜食用頻率與風險呈負相關,其中每日食用超過1次的參與者,其乳腺癌患病風險比不食用者降低了67%。
每天2~3瓣獲益最大
大蒜最好生吃。當大蒜細胞破碎(如碾碎或切末)並與氧氣接觸後,能充分生成其核心保健物質——大蒜素。建議碾碎後靜置10~15分鍾再食用。
雖然生吃大蒜營養損失較少,但大蒜素對腸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每天生吃2~3瓣獲益最大。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腹瀉患者應避免生吃。
對於喜愛吃蒜但腸胃功能較弱或者怕燒心的人,可選擇將大蒜炒熟或蒸熟後食用,既能去除大部分辛辣刺激,又能保留迷人的蒜香味。
若用於烹飪,為最大程度保留其營養素,應避免長時間高溫烹調。

食用大蒜後,其含有的硫化物會導致口腔異味。蘋果、菠菜、芹菜、綠茶和牛奶等食物中的酚類化合物,能有效分解這些硫化物,幫助減輕蒜臭。
不同蒜製品,各有拿手活兒
中國注冊營養師張海英介紹,市麵上有很多大蒜製品,它們在營養上各具特色。
No.1
醃製:糖蒜、臘八蒜
醃製後,大蒜辛辣感明顯緩和,蒜臭味減少,同時產生了烯丙基硫醚等風味物質,吃起來酸甜香脆。不過,醃製過程對大蒜素有一定的破壞。
醬菜類食材一般偏鹹,屬於高鈉食物,要注意控量,每天吃三五瓣即可。

No.2
熏製:火蒜
火蒜是廣東河源、開平一帶的特產,是將鮮蒜用稻草或炭火熏製15天左右,讓蒜脫水並沉積出金黃油黑的成色,可用來製作菜肴。
火蒜脫水後,能抑製細菌微生物生長,所以保鮮期達半年以上。大蒜中的含硫化合物等成分也進一步濃縮,能帶來抗氧化、降血脂等健康益處。
No.3
發酵:黑蒜
黑蒜是鮮蒜在一定溫度(50℃~90℃)和濕度(70%~90%)下,發酵製成的產品,有效降低了刺激性氣味,使大蒜質地變軟,甚至有果凍口感。
與鮮大蒜相比,黑蒜免疫活性更高,有助促使機體產生更好的免疫應答。
No.4
醬料:蒜蓉醬
蒜蓉醬是將大蒜剁碎後,搭配鹽、糖、油等調味品製成的,加入辣椒的蒜蓉辣醬尤其受歡迎。
做成蒜蓉辣醬後,爽辣開胃,抗炎抗氧化效果更強。但作為調味料,蒜蓉醬的鈉含量較高,有些還有高油風險,每天不宜超過1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