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美國數學危機:學生不會算 老師不會教 體製不肯改!

美國數學危機:學生不會算 老師不會教 體製不肯改!

文章來源: 加美財經 於 2025-11-18 16:09:0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彭博社論:為什麽太多美國孩子總是學不好數學

美國數學危機:學生不會算 老師不會教 體製不肯改!

美國學生的數學成績長期低迷,糟糕到讓人幾乎願意接受任何“新方法”來改善教學。

但遺憾的是,許多正在實施的策略可能反而適得其反。

這是數十年來醞釀而成的危機。早在20世紀初,教育改革者杜威和威廉·赫德·基爾帕特裏克就提出一種理論,借鑒了盧梭的思想,後來被稱為“建構主義”。

這一理論主張,學生應沉浸在問題中,通過自主探索找到答案。到20世紀80年代末,數學教學標準已廣泛接受這種“發現式學習”方式。

然而,大量研究顯示,這種方式常常對初學者(不論是數學還是閱讀)無效。像乘法口訣這類數學規則和基礎知識,必須通過直接教學、記憶和反複練習來掌握。

隻有建立了堅實的基礎,學生才能逐步學習更複雜的內容。人們常說,數學具有累積性。

但許多師範學院至今仍拒絕接受這些研究成果。他們認為,隻要把數學教學變得有趣,孩子們自然就能學得好。他們主張取消死記硬背(被貼上“機械記憶”的標簽)和限時測驗(被認為會導致焦慮)。

這類被稱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缺乏科學依據,也從未帶來承諾中的成績提升。

以現在孩子學習加法為例,假設是 12 加 29。傳統的做法是把數字豎式排列,然後進位相加。而現在,孩子除了學習這一算法,還會接觸到一大堆其他方法,比如,把加數“拆解”,先算十位(10 + 20),再算個位(2 + 9);或者,先把數四舍五入到最近的整十(10 + 30 = 40),再加2減1;還有的學生會用氣泡圖把數字分類。

對於最聰明的學生,這些方法也許有助益;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也可以請家教輔導。但對普通學生來說,這樣的方法令人困惑。

教師也常抱怨課程體係混亂,自己明明投入大量精力,但學生的表現卻毫無起色。

近年來,政策製定者開始意識到,閱讀教學中類似的策略早已暴露問題。已有超過40個州通過法律,要求閱讀教學必須符合科學研究的成果。

不少地方效果非常顯著,比如,密西西比州曾在四年級閱讀水平中排名倒數第二,如今已升至第九。

然而,數學卻沒能得到同樣的關注。實際上,有些州反而在倒退。

比如紐約州今年5月發布的新一輪“最佳實踐”指南,就反對限時測驗、反對練習基本數學知識,甚至反對直接教學。

一些研究人員呼籲州政府撤回這一指導意見。

當然,美國數學教育的失敗有許多原因,比如對標準化考試的排斥、教師工會的強大影響力、學生長期缺勤,以及普遍的成績膨脹現象等。

要扭轉這種趨勢,可能需要數年時間。目前,政策製定者應優先推進一些切實可行、基於證據的改革。

首先應從師範學院入手,這些學院負責培訓未來的教師。太多學院已被不切實際的時尚理論所控製,這些理論並不能幫助學生真正學會數學。

各州應與認證機構合作,確保師範學院課程內容嚴謹、符合實證研究,並確保教師畢業時自己就已經具備紮實的數學功底。

學生永遠不可能學好數學,除非他們的教師自己先學好。

與此同時,各地學區應更加重視小學階段的教育,這一階段最容易取得積極成效。課程設置上應減少引入各種花哨策略,專注於基礎計算的直接教學和規律練習。

各州還可以借鑒英國成功的“乘法表測驗”,推行短時、標準化的小測驗。最關鍵的是,教育官員必須徹底改革課程體係,讓學生真正達到州設定的學業標準。

近幾年數學成績的下滑,反映的是更深層次的係統性問題。要真正解決美國教育的頑疾,教師必須回歸科學的教學方法,讓孩子重新掌握那些最基本的知識。

附:美國學生的數學水平到底有多糟糕?

對於提出“6-7”作為2025年年度詞匯的這一代人(來自Dictionary.com的評選),你可能會以為Alpha一代在數字方麵很在行。但彭博社社論委員會指出,如今大量年輕人連將分數換算成小數都做不到。這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在美國確實是一個難解的問題。

注:“6-7”這個短語或數字組合最初見於美國饒舌歌手 Skrilla 的歌曲 《Doot Doot (6 7)》 中。在社交媒體傳播開來。雖然被稱為“詞”但其實並無固定含義。字典上稱這是“難以定義”“無厘頭”“但又大範圍存在”的表達。有人解釋說,它作為俚語、表達態度或狀態,比如“差不多”“也許這樣,也許那樣”,有時伴隨雙手平舉交替擺動的手勢。其意義更多是社交與文化信號,而不是明確語義。即代表的是一種 “玩笑/內圈暗號+聯結感” 更多於“信息傳達”。

從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來看,要追趕上來,路還很長:

2020年至2025年間,新生中數學入學測試結果顯示達不到中學水平的人數增長了近30倍……在2025年入學的學生中,這類學生大約占新生總數的八分之一。

問題嚴重到,學校不得不開設兩個補救性數學課程。在“數學二”課程中,學校向新生教授基礎算術,並進行一項45分鍾的技能評估測試,以找出知識薄弱點。以下是3道測試題:

7 + 2 = ? + 6

將374,518四舍五入到最接近的百位

3/4 − 1/3 = ?

結果令人震驚:25%的學生連第一題都答不對;61%的學生不會四舍五入到百位;37%的人不會分數相減。

我們是被計算器,或者說手機裏的計算器App“廢掉”了嗎?

當然是。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數學教師淡化了基礎知識的教學,還取消了“有壓力”的限時測試。

阿比·麥克洛斯基指出,語言藝術教育也受到了類似“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困擾。

“拚寫測試和死記硬背被淘汰,大多源於已經被推翻的整體語言閱讀理論。這一理論強調學生的興趣和直覺……但顯然,效果適得其反,”她寫道,“美國學生的讀寫能力數據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注:“整體語言閱讀理論”(Whole Language Approach),是20世紀80年代在英語國家(尤其是美國和加拿大)興起的一種閱讀教學方法。它的核心理念是:閱讀應像說話一樣自然地習得,孩子通過沉浸在語言環境中、自主探索、理解語境,逐步學會識字和閱讀。

這種方法反對傳統的、係統性的“語音教學法”(Phonics),即通過字母與發音規則之間的聯係逐步教授閱讀。整體語言派認為這種方式“機械”“死板”,主張讓孩子多接觸“有意義”的完整文本(如故事書),在語境中猜測單詞含義、培養閱讀興趣。

實際做法上不教授字母與發音的規則(phonics),用“詞匯牆”(word wall)、圖像、上下文線索等方式幫助孩子理解文字,鼓勵學生通過“猜測”理解生詞,而非拚讀。

盡管這種方法在教育理論界曾一度流行,但大量實證研究表明,整體語言法在識字初期效果非常差,尤其是對閱讀困難、語言處理能力較弱的學生更是無效,甚至造成嚴重閱讀障礙。

最後來看一個來自某大學數學教授的社交媒體故事,基本可以說明如今英語和數學教學到底有多嚴重的問題:

“今天我在做複習,我們在討論如何設置密碼。我說,第一個字符必須是字母。然後我問他們,如果可以選任何字母,有多少種選擇?

他們全是一臉茫然,最後終於有個學生說是26。我說對,字母表裏有26個字母。這時有個學生憤怒地喊:“那我們怎麽會知道考試要考這個?!”

我隻好同意,在考試的公式表上加一句,字母表裏有26個字母。

他們真的讓我心如死灰。”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4)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全球甲狀腺癌病例日益增多,為什麽?
AI泡沫破裂"所有公司"都難逃一劫!Google執行長示警
日本71歲女兒殺死102歲母親震驚全國 稱“我太累了”
前財長辭職:向愛潑斯坦請教追求中國美女教授
國際模特大賽“豐腴大媽”奪冠 全網炸鍋:選丈母娘?




24小時討論排行

武嚇日本!中自今起於黃海8天實彈射擊 距九州僅900公裏
中日會晤:中方官員雙手插兜送客 日方低頭聽訓…
427-1!眾院壓倒性通過 要求公布愛潑斯坦文件
拒鎮壓學生!六四抗命軍長徐勤先受審照首曝光
中國遊客取消赴日,專家預測:日本經濟損失"恐達1.7兆"
美退將:中國反常行為,逼日本說出真心話
日本官員低頭聽中方講話,胡錫進很高興,評論區很清醒
中國對日本報複行動升級,意圖起到震懾作用
特大橋轟然垮塌,基建神話後的巨大黑洞!
關於愛潑斯坦文件 美媒揭川普態度突然反轉幕後
美國數學危機:學生不會算 老師不會教 體製不肯改!
俞敏洪連發10條南極遊視頻 郵輪曝光 約148萬/人
“沒剪刀”為何成熱梗?女遊客向酒店借剪刀引發熱議
川普“像豬叫”?怒罵某國“犯蠢、重談貿易協議”
日媒曝:高市早苗擬參拜靖國神社!循安倍舊例
援烏鐵路被炸?波蘭驚現“史無前例”破壞活動 矛頭直指俄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美國數學危機:學生不會算 老師不會教 體製不肯改!

加美財經 2025-11-18 16:09:07



彭博社論:為什麽太多美國孩子總是學不好數學

美國數學危機:學生不會算 老師不會教 體製不肯改!

美國學生的數學成績長期低迷,糟糕到讓人幾乎願意接受任何“新方法”來改善教學。

但遺憾的是,許多正在實施的策略可能反而適得其反。

這是數十年來醞釀而成的危機。早在20世紀初,教育改革者杜威和威廉·赫德·基爾帕特裏克就提出一種理論,借鑒了盧梭的思想,後來被稱為“建構主義”。

這一理論主張,學生應沉浸在問題中,通過自主探索找到答案。到20世紀80年代末,數學教學標準已廣泛接受這種“發現式學習”方式。

然而,大量研究顯示,這種方式常常對初學者(不論是數學還是閱讀)無效。像乘法口訣這類數學規則和基礎知識,必須通過直接教學、記憶和反複練習來掌握。

隻有建立了堅實的基礎,學生才能逐步學習更複雜的內容。人們常說,數學具有累積性。

但許多師範學院至今仍拒絕接受這些研究成果。他們認為,隻要把數學教學變得有趣,孩子們自然就能學得好。他們主張取消死記硬背(被貼上“機械記憶”的標簽)和限時測驗(被認為會導致焦慮)。

這類被稱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缺乏科學依據,也從未帶來承諾中的成績提升。

以現在孩子學習加法為例,假設是 12 加 29。傳統的做法是把數字豎式排列,然後進位相加。而現在,孩子除了學習這一算法,還會接觸到一大堆其他方法,比如,把加數“拆解”,先算十位(10 + 20),再算個位(2 + 9);或者,先把數四舍五入到最近的整十(10 + 30 = 40),再加2減1;還有的學生會用氣泡圖把數字分類。

對於最聰明的學生,這些方法也許有助益;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也可以請家教輔導。但對普通學生來說,這樣的方法令人困惑。

教師也常抱怨課程體係混亂,自己明明投入大量精力,但學生的表現卻毫無起色。

近年來,政策製定者開始意識到,閱讀教學中類似的策略早已暴露問題。已有超過40個州通過法律,要求閱讀教學必須符合科學研究的成果。

不少地方效果非常顯著,比如,密西西比州曾在四年級閱讀水平中排名倒數第二,如今已升至第九。

然而,數學卻沒能得到同樣的關注。實際上,有些州反而在倒退。

比如紐約州今年5月發布的新一輪“最佳實踐”指南,就反對限時測驗、反對練習基本數學知識,甚至反對直接教學。

一些研究人員呼籲州政府撤回這一指導意見。

當然,美國數學教育的失敗有許多原因,比如對標準化考試的排斥、教師工會的強大影響力、學生長期缺勤,以及普遍的成績膨脹現象等。

要扭轉這種趨勢,可能需要數年時間。目前,政策製定者應優先推進一些切實可行、基於證據的改革。

首先應從師範學院入手,這些學院負責培訓未來的教師。太多學院已被不切實際的時尚理論所控製,這些理論並不能幫助學生真正學會數學。

各州應與認證機構合作,確保師範學院課程內容嚴謹、符合實證研究,並確保教師畢業時自己就已經具備紮實的數學功底。

學生永遠不可能學好數學,除非他們的教師自己先學好。

與此同時,各地學區應更加重視小學階段的教育,這一階段最容易取得積極成效。課程設置上應減少引入各種花哨策略,專注於基礎計算的直接教學和規律練習。

各州還可以借鑒英國成功的“乘法表測驗”,推行短時、標準化的小測驗。最關鍵的是,教育官員必須徹底改革課程體係,讓學生真正達到州設定的學業標準。

近幾年數學成績的下滑,反映的是更深層次的係統性問題。要真正解決美國教育的頑疾,教師必須回歸科學的教學方法,讓孩子重新掌握那些最基本的知識。

附:美國學生的數學水平到底有多糟糕?

對於提出“6-7”作為2025年年度詞匯的這一代人(來自Dictionary.com的評選),你可能會以為Alpha一代在數字方麵很在行。但彭博社社論委員會指出,如今大量年輕人連將分數換算成小數都做不到。這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在美國確實是一個難解的問題。

注:“6-7”這個短語或數字組合最初見於美國饒舌歌手 Skrilla 的歌曲 《Doot Doot (6 7)》 中。在社交媒體傳播開來。雖然被稱為“詞”但其實並無固定含義。字典上稱這是“難以定義”“無厘頭”“但又大範圍存在”的表達。有人解釋說,它作為俚語、表達態度或狀態,比如“差不多”“也許這樣,也許那樣”,有時伴隨雙手平舉交替擺動的手勢。其意義更多是社交與文化信號,而不是明確語義。即代表的是一種 “玩笑/內圈暗號+聯結感” 更多於“信息傳達”。

從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來看,要追趕上來,路還很長:

2020年至2025年間,新生中數學入學測試結果顯示達不到中學水平的人數增長了近30倍……在2025年入學的學生中,這類學生大約占新生總數的八分之一。

問題嚴重到,學校不得不開設兩個補救性數學課程。在“數學二”課程中,學校向新生教授基礎算術,並進行一項45分鍾的技能評估測試,以找出知識薄弱點。以下是3道測試題:

7 + 2 = ? + 6

將374,518四舍五入到最接近的百位

3/4 − 1/3 = ?

結果令人震驚:25%的學生連第一題都答不對;61%的學生不會四舍五入到百位;37%的人不會分數相減。

我們是被計算器,或者說手機裏的計算器App“廢掉”了嗎?

當然是。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數學教師淡化了基礎知識的教學,還取消了“有壓力”的限時測試。

阿比·麥克洛斯基指出,語言藝術教育也受到了類似“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困擾。

“拚寫測試和死記硬背被淘汰,大多源於已經被推翻的整體語言閱讀理論。這一理論強調學生的興趣和直覺……但顯然,效果適得其反,”她寫道,“美國學生的讀寫能力數據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注:“整體語言閱讀理論”(Whole Language Approach),是20世紀80年代在英語國家(尤其是美國和加拿大)興起的一種閱讀教學方法。它的核心理念是:閱讀應像說話一樣自然地習得,孩子通過沉浸在語言環境中、自主探索、理解語境,逐步學會識字和閱讀。

這種方法反對傳統的、係統性的“語音教學法”(Phonics),即通過字母與發音規則之間的聯係逐步教授閱讀。整體語言派認為這種方式“機械”“死板”,主張讓孩子多接觸“有意義”的完整文本(如故事書),在語境中猜測單詞含義、培養閱讀興趣。

實際做法上不教授字母與發音的規則(phonics),用“詞匯牆”(word wall)、圖像、上下文線索等方式幫助孩子理解文字,鼓勵學生通過“猜測”理解生詞,而非拚讀。

盡管這種方法在教育理論界曾一度流行,但大量實證研究表明,整體語言法在識字初期效果非常差,尤其是對閱讀困難、語言處理能力較弱的學生更是無效,甚至造成嚴重閱讀障礙。

最後來看一個來自某大學數學教授的社交媒體故事,基本可以說明如今英語和數學教學到底有多嚴重的問題:

“今天我在做複習,我們在討論如何設置密碼。我說,第一個字符必須是字母。然後我問他們,如果可以選任何字母,有多少種選擇?

他們全是一臉茫然,最後終於有個學生說是26。我說對,字母表裏有26個字母。這時有個學生憤怒地喊:“那我們怎麽會知道考試要考這個?!”

我隻好同意,在考試的公式表上加一句,字母表裏有26個字母。

他們真的讓我心如死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