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全球甲狀腺癌病例日益增多,為什麽?

全球甲狀腺癌病例日益增多,為什麽?

文章來源: BBC中文 於 2025-11-18 03:00:0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全球甲狀腺癌病例日益增多,為什麽?

​​​​​​​

甲狀腺癌在世界部分地區的發病率正持續上升,而且增速快於其他類型的癌症。為什麽會如此?

在美國,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增長速度超過所有其他癌症。但這場神秘的“流行病”背後究竟是什麽原因?

甲狀腺位於頸部底部、喉結下方,其功能是分泌激素以調節心率、血壓、體溫和體重。當甲狀腺內的細胞開始不受控製地生長和分裂,形成腫瘤時,就會發生甲狀腺癌。這些異常細胞可能侵入周邊組織,甚至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

雖然大多數甲狀腺癌病例是可治愈的,但醫療專家仍對該疾病發病率的快速上升感到憂心。根據美國“監測、流行病學與最終結果”(SEER)癌症報告係統的數據,美國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在1980年至2016年間增加了三倍以上:男性從每十萬人2.39例上升至7.54例,女性則從6.15例上升至21.28例。

“甲狀腺癌是少數幾種隨時間持續上升的癌症之一,即使醫學已有進展,情況仍未改善。”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內分泌外科醫師桑齊安娜·羅曼(Sanziana Roman)表示。

那麽,病例增加的背後原因是什麽?

人們早已知道,童年時期暴露於大量遊離輻射會導致甲狀腺癌。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後,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兒童甲狀腺癌病例急劇飆升。一項研究發現,在日本原子彈幸存者中,自1958年以來約36%的甲狀腺癌病例可歸因於童年時期的輻射暴露。

然而,1980至1990年代,在美國或其他地區,並沒有發生任何核災難可以解釋這樣的增幅。起初專家們感到困惑,但最終一個可能的解釋浮現——是否“更好的診斷技術”才是原因?

在1980年代,醫師首次開始使用甲狀腺超音波檢查,這是一種利用聲波生成甲狀腺影像的技術。它使醫師能夠發現過去無法檢測到的極小型甲狀腺癌。

到了1990年代,醫師也開始從可疑腫塊中采集細胞,以判斷是否為癌症,這種技術稱為細針抽吸活檢。

“過去,醫師會透過觸診甲狀腺來尋找結節。”美國馬裏蘭州國家癌症研究所的流行病學家卡莉·基塔哈拉(Cari Kitahara)說。

“但隨著超音波等技術的出現,醫師能夠檢測到更小的結節,並進一步進行活檢。這導致更多小型乳頭狀甲狀腺癌被診斷出來,而這些在過去僅靠觸診是無法察覺的。”

其他證據也支持“過度診斷”的理論。例如,雖然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快速上升,但死亡率卻保持穩定。同時,在韓國推行全國性的甲狀腺癌篩檢計劃後,病例數急劇飆升;而當該計劃縮減規模後,病例數又下降。

“這些模式整體上與過度診斷一致。也就是說,檢測到的疾病若未被發現,可能永遠不會引起症狀或導致死亡。”基塔哈拉說。



盡管醫學已有進展,甲狀腺癌病例仍在增加。

我們如今已知,小型乳頭狀甲狀腺癌通常生長緩慢,且對治療反應良好。它們極少致命,病情有很大機會治愈。然而,在過度診斷盛行的時期,許多人接受了不必要的醫療處置,包括完全切除甲狀腺,並隨後進行放射性碘治療以清除殘餘細胞。手術有時可能導致聲帶麻痹,而放射性碘治療也可能增加二次癌症的風險。

美國的臨床實務此後已作出調整:放射性碘僅用於治療侵略性癌症,且劑量被盡量降低以減少副作用風險。醫師也不再一律完全切除甲狀腺,而是常采部分切除,或選擇“觀察等待”的方式。

因此,美國SEER(監測、流行病學與最終結果)最新統計顯示,甲狀腺癌病例數已趨於穩定。例如,2010年平均每十萬人有13.9個新病例,而2022年(最新可得數據年份)則為14.1例。

然而,近年來一些科學家認為,僅以“過度診斷”並不足以解釋所有病例的增加。

在一項研究中,義大利(意大利)卡塔尼亞大學內分泌學榮譽教授裏卡多·維涅裏(Riccardo Vigneri)指出,如果過度診斷是唯一原因,那麽在診斷技術更完善的高收入國家,病例數應該增加更多。但事實並非如此,中等收入國家的甲狀腺癌病例同樣在上升。

“即使在缺乏完善篩檢的地區,甲狀腺癌的發病率仍在上升。”羅曼(Roman)說。

“而且大型、晚期腫瘤的診斷也愈加頻繁。這顯示我們正麵臨偵測偏差與疾病發病率真實上升的雙重作用。”

更重要的是,隨著甲狀腺癌愈來愈早期被診斷出,治療成效也有所提升,理論上死亡人數應該下降。然而,維涅裏指出,死亡率卻始終維持在每十萬人約0.5例,甚至在部分國家還有上升跡象。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高劑量遊離輻射檢查如CT掃描的增加,可能促使發病率上升。

例如,一項研究分析了加州在2000年至2017年間診斷的逾69,000名甲狀腺癌患者。研究人員發現,無論腫瘤大小或癌症分期,診斷人數與死亡率在此期間皆有所增加,顯示背後必然存在其他因素,而不僅僅是因為更精細的診斷技術能檢測到極小腫瘤。

2017年,基塔哈拉(Kitahara)及其團隊也檢視了1974年至2013年間超過77,000名甲狀腺癌患者的病曆。結果顯示,雖然病例增加主要來自局限於甲狀腺的小型乳頭狀腫瘤,但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的乳頭狀癌也有所上升。雖然甲狀腺癌死亡案例罕見,但研究亦顯示死亡率以每年1.1%的速度增加。

“這顯示可能有其他因素正在推動這些更具侵略性的腫瘤增加。”基塔哈拉說。

其中一個主要嫌疑因素是肥胖。自1980年代以來,肥胖率在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顯著上升。隊列研究(追蹤健康人群並長期觀察)顯示,過重與甲狀腺癌風險之間存在關聯。與健康體重者相比,身體質量指數(BMI)較高者一生中罹患甲狀腺癌的可能性高出逾50%。

身體質量指數也與侵略性腫瘤特征相關,例如在診斷時腫瘤體積更大,或帶有使癌症更易擴散的突變。

“在我們的研究中也看到,身體質量指數與甲狀腺癌死亡風險相關,”基塔哈拉說,“這是相當強的證據,顯示這不隻是偵測偏差。並非因為高身體質量指數者更常就醫檢查甲狀腺,所以才有更多病例,而是高身體質量指數本身更可能與甲狀腺癌的發展相關。”

至於肥胖如何導致甲狀腺癌,目前仍不清楚。不過已知肥胖者更容易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例如,甲狀腺刺激素(TSH,腦下垂體分泌、調控甲狀腺功能的激素)水平偏高者,往往也有較高的身體質量指數。

“我們仍未完全理解潛在的機製,這仍是一個研究不足的領域,但可能涉及多重因素。”基塔哈拉說。

“肥胖會帶來許多生理影響,包括發炎、胰島素阻抗,以及甲狀腺功能變化,這些都可能在甲狀腺癌的發展中扮演角色。”



常見產品如消防泡沫中的內分泌幹擾化學物質可能也會影響甲狀腺癌風險,但相關證據仍不一致。

其他科學家懷疑,常見家居用品與有機農藥中的“內分泌幹擾化學物質”(EDCs)可能是原因之一。這些化學物質會模仿、阻斷或幹擾人體激素的作用。例子包括全氟辛酸(PFOA)與全氟辛烷磺酸(PFOS),它們存在於各種物品中,從炊具、食品包裝紙,到個人護理產品、地毯以及消防泡沫。然而,這些化學物質與甲狀腺癌之間的關聯證據仍不一致。

其他研究則指出,微量元素可能也扮演角色。微量元素是生物僅需極少量的化學元素,但對甲狀腺功能至關重要。

“我們在島國看到甲狀腺癌的發病率特別高。”基塔哈拉(Kitahara)說。

“有些假說認為這與火山噴發相關的微量元素有關。例如鋅、鎘,以及釩等化學物質在這些環境中被檢測到,並伴隨高發病率,但目前仍缺乏設計完善的流行病學研究來支持直接因果關係。”

然而,基塔哈拉認為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來自醫學診斷掃描的遊離輻射。自1980年代以來,美國及其他地區的CT與X光檢查次數顯著增加,其中包括兒童接受的CT掃描。這些檢查會使甲狀腺暴露於相對較高劑量的輻射。

根據其他研究(例如對日本原子彈幸存者的調查)所揭示的輻射與甲狀腺癌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推算這類醫學輻射的影響。例如,一項近期研究估計,美國每年約有3,500例甲狀腺癌可直接歸因於CT掃描的使用率。

“年輕人的甲狀腺比年長者更容易受到輻射暴露的影響,”基塔哈拉說,“因此,CT掃描使用率的上升可能部分解釋了美國及其他地區甲狀腺癌病例的增加。”

同時,也有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

“我們很可能正在觀察一種多因素現象,包含環境、代謝、飲食與激素的影響,並可能與潛在的基因易感性相互作用。”羅曼(Roman)表示。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9)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國對日本報複行動升級,意圖起到震懾作用
“中國發布旅行警告後,有些人不聽話!”
高市早苗致中日外交風波:旅遊警示會給日本帶來甚麽?
“假裝上班”的女兒 ,被養老院父親識破
看似無害,是誰在給你的腦子“投毒”?




24小時討論排行

武嚇日本!中自今起於黃海8天實彈射擊 距九州僅900公裏
中日會晤:中方官員雙手插兜送客 日方低頭聽訓…
日本71歲女兒殺死102歲母親震驚全國 稱“我太累了”
前財長辭職:向愛潑斯坦請教追求中國美女教授
427-1!眾院壓倒性通過 要求公布愛潑斯坦文件
美退將:中國反常行為,逼日本說出真心話
AI泡沫破裂"所有公司"都難逃一劫!Google執行長示警
取消日韓學曆,這不是在報複日本
特大橋轟然垮塌,基建神話後的巨大黑洞!
俞敏洪連發10條南極遊視頻 郵輪曝光 約148萬/人
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楊振寧先生想說什麽?
關於愛潑斯坦文件 美媒揭川普態度突然反轉幕後
華裔80後女競選洛杉磯市長:免費公交+全民住房+消除貧困
解放軍發片:來吧!槍已上膛 劍已出鞘 時刻準備打勝仗
川普“像豬叫”?怒罵某國“犯蠢、重談貿易協議”
援烏鐵路被炸?波蘭驚現“史無前例”破壞活動 矛頭直指俄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全球甲狀腺癌病例日益增多,為什麽?

BBC中文 2025-11-18 03:00:04



全球甲狀腺癌病例日益增多,為什麽?

​​​​​​​

甲狀腺癌在世界部分地區的發病率正持續上升,而且增速快於其他類型的癌症。為什麽會如此?

在美國,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增長速度超過所有其他癌症。但這場神秘的“流行病”背後究竟是什麽原因?

甲狀腺位於頸部底部、喉結下方,其功能是分泌激素以調節心率、血壓、體溫和體重。當甲狀腺內的細胞開始不受控製地生長和分裂,形成腫瘤時,就會發生甲狀腺癌。這些異常細胞可能侵入周邊組織,甚至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

雖然大多數甲狀腺癌病例是可治愈的,但醫療專家仍對該疾病發病率的快速上升感到憂心。根據美國“監測、流行病學與最終結果”(SEER)癌症報告係統的數據,美國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在1980年至2016年間增加了三倍以上:男性從每十萬人2.39例上升至7.54例,女性則從6.15例上升至21.28例。

“甲狀腺癌是少數幾種隨時間持續上升的癌症之一,即使醫學已有進展,情況仍未改善。”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內分泌外科醫師桑齊安娜·羅曼(Sanziana Roman)表示。

那麽,病例增加的背後原因是什麽?

人們早已知道,童年時期暴露於大量遊離輻射會導致甲狀腺癌。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後,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兒童甲狀腺癌病例急劇飆升。一項研究發現,在日本原子彈幸存者中,自1958年以來約36%的甲狀腺癌病例可歸因於童年時期的輻射暴露。

然而,1980至1990年代,在美國或其他地區,並沒有發生任何核災難可以解釋這樣的增幅。起初專家們感到困惑,但最終一個可能的解釋浮現——是否“更好的診斷技術”才是原因?

在1980年代,醫師首次開始使用甲狀腺超音波檢查,這是一種利用聲波生成甲狀腺影像的技術。它使醫師能夠發現過去無法檢測到的極小型甲狀腺癌。

到了1990年代,醫師也開始從可疑腫塊中采集細胞,以判斷是否為癌症,這種技術稱為細針抽吸活檢。

“過去,醫師會透過觸診甲狀腺來尋找結節。”美國馬裏蘭州國家癌症研究所的流行病學家卡莉·基塔哈拉(Cari Kitahara)說。

“但隨著超音波等技術的出現,醫師能夠檢測到更小的結節,並進一步進行活檢。這導致更多小型乳頭狀甲狀腺癌被診斷出來,而這些在過去僅靠觸診是無法察覺的。”

其他證據也支持“過度診斷”的理論。例如,雖然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快速上升,但死亡率卻保持穩定。同時,在韓國推行全國性的甲狀腺癌篩檢計劃後,病例數急劇飆升;而當該計劃縮減規模後,病例數又下降。

“這些模式整體上與過度診斷一致。也就是說,檢測到的疾病若未被發現,可能永遠不會引起症狀或導致死亡。”基塔哈拉說。



盡管醫學已有進展,甲狀腺癌病例仍在增加。

我們如今已知,小型乳頭狀甲狀腺癌通常生長緩慢,且對治療反應良好。它們極少致命,病情有很大機會治愈。然而,在過度診斷盛行的時期,許多人接受了不必要的醫療處置,包括完全切除甲狀腺,並隨後進行放射性碘治療以清除殘餘細胞。手術有時可能導致聲帶麻痹,而放射性碘治療也可能增加二次癌症的風險。

美國的臨床實務此後已作出調整:放射性碘僅用於治療侵略性癌症,且劑量被盡量降低以減少副作用風險。醫師也不再一律完全切除甲狀腺,而是常采部分切除,或選擇“觀察等待”的方式。

因此,美國SEER(監測、流行病學與最終結果)最新統計顯示,甲狀腺癌病例數已趨於穩定。例如,2010年平均每十萬人有13.9個新病例,而2022年(最新可得數據年份)則為14.1例。

然而,近年來一些科學家認為,僅以“過度診斷”並不足以解釋所有病例的增加。

在一項研究中,義大利(意大利)卡塔尼亞大學內分泌學榮譽教授裏卡多·維涅裏(Riccardo Vigneri)指出,如果過度診斷是唯一原因,那麽在診斷技術更完善的高收入國家,病例數應該增加更多。但事實並非如此,中等收入國家的甲狀腺癌病例同樣在上升。

“即使在缺乏完善篩檢的地區,甲狀腺癌的發病率仍在上升。”羅曼(Roman)說。

“而且大型、晚期腫瘤的診斷也愈加頻繁。這顯示我們正麵臨偵測偏差與疾病發病率真實上升的雙重作用。”

更重要的是,隨著甲狀腺癌愈來愈早期被診斷出,治療成效也有所提升,理論上死亡人數應該下降。然而,維涅裏指出,死亡率卻始終維持在每十萬人約0.5例,甚至在部分國家還有上升跡象。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高劑量遊離輻射檢查如CT掃描的增加,可能促使發病率上升。

例如,一項研究分析了加州在2000年至2017年間診斷的逾69,000名甲狀腺癌患者。研究人員發現,無論腫瘤大小或癌症分期,診斷人數與死亡率在此期間皆有所增加,顯示背後必然存在其他因素,而不僅僅是因為更精細的診斷技術能檢測到極小腫瘤。

2017年,基塔哈拉(Kitahara)及其團隊也檢視了1974年至2013年間超過77,000名甲狀腺癌患者的病曆。結果顯示,雖然病例增加主要來自局限於甲狀腺的小型乳頭狀腫瘤,但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的乳頭狀癌也有所上升。雖然甲狀腺癌死亡案例罕見,但研究亦顯示死亡率以每年1.1%的速度增加。

“這顯示可能有其他因素正在推動這些更具侵略性的腫瘤增加。”基塔哈拉說。

其中一個主要嫌疑因素是肥胖。自1980年代以來,肥胖率在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顯著上升。隊列研究(追蹤健康人群並長期觀察)顯示,過重與甲狀腺癌風險之間存在關聯。與健康體重者相比,身體質量指數(BMI)較高者一生中罹患甲狀腺癌的可能性高出逾50%。

身體質量指數也與侵略性腫瘤特征相關,例如在診斷時腫瘤體積更大,或帶有使癌症更易擴散的突變。

“在我們的研究中也看到,身體質量指數與甲狀腺癌死亡風險相關,”基塔哈拉說,“這是相當強的證據,顯示這不隻是偵測偏差。並非因為高身體質量指數者更常就醫檢查甲狀腺,所以才有更多病例,而是高身體質量指數本身更可能與甲狀腺癌的發展相關。”

至於肥胖如何導致甲狀腺癌,目前仍不清楚。不過已知肥胖者更容易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例如,甲狀腺刺激素(TSH,腦下垂體分泌、調控甲狀腺功能的激素)水平偏高者,往往也有較高的身體質量指數。

“我們仍未完全理解潛在的機製,這仍是一個研究不足的領域,但可能涉及多重因素。”基塔哈拉說。

“肥胖會帶來許多生理影響,包括發炎、胰島素阻抗,以及甲狀腺功能變化,這些都可能在甲狀腺癌的發展中扮演角色。”



常見產品如消防泡沫中的內分泌幹擾化學物質可能也會影響甲狀腺癌風險,但相關證據仍不一致。

其他科學家懷疑,常見家居用品與有機農藥中的“內分泌幹擾化學物質”(EDCs)可能是原因之一。這些化學物質會模仿、阻斷或幹擾人體激素的作用。例子包括全氟辛酸(PFOA)與全氟辛烷磺酸(PFOS),它們存在於各種物品中,從炊具、食品包裝紙,到個人護理產品、地毯以及消防泡沫。然而,這些化學物質與甲狀腺癌之間的關聯證據仍不一致。

其他研究則指出,微量元素可能也扮演角色。微量元素是生物僅需極少量的化學元素,但對甲狀腺功能至關重要。

“我們在島國看到甲狀腺癌的發病率特別高。”基塔哈拉(Kitahara)說。

“有些假說認為這與火山噴發相關的微量元素有關。例如鋅、鎘,以及釩等化學物質在這些環境中被檢測到,並伴隨高發病率,但目前仍缺乏設計完善的流行病學研究來支持直接因果關係。”

然而,基塔哈拉認為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來自醫學診斷掃描的遊離輻射。自1980年代以來,美國及其他地區的CT與X光檢查次數顯著增加,其中包括兒童接受的CT掃描。這些檢查會使甲狀腺暴露於相對較高劑量的輻射。

根據其他研究(例如對日本原子彈幸存者的調查)所揭示的輻射與甲狀腺癌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推算這類醫學輻射的影響。例如,一項近期研究估計,美國每年約有3,500例甲狀腺癌可直接歸因於CT掃描的使用率。

“年輕人的甲狀腺比年長者更容易受到輻射暴露的影響,”基塔哈拉說,“因此,CT掃描使用率的上升可能部分解釋了美國及其他地區甲狀腺癌病例的增加。”

同時,也有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

“我們很可能正在觀察一種多因素現象,包含環境、代謝、飲食與激素的影響,並可能與潛在的基因易感性相互作用。”羅曼(Roman)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