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中國獨立影展的遭遇:從境內"強拆"到"跨境鎮壓"

中國獨立影展的遭遇:從境內"強拆"到"跨境鎮壓"

文章來源: BBC中文 於 2025-11-18 21:53:3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中國獨立影展的遭遇:從境內"強拆"到"跨境鎮壓"

​​​​​​​

電影學者形容2012年是中國獨立影像的“強拆年”,有北京獨立影像展開幕影片放映不到半小時,放映廳遭拉閘斷電。

13年過去,2025年,身在美國紐約的中國導演朱日坤也感受到了巨大壓力,他籌辦的首屆紐約中國獨立電影節(Indie China Film Festival)最終不得不停辦。

從業者形容中國當局打壓獨立電影已形成“一種曆史”,手法沒變,工作“越來越嫻熟”。

“我現在好像比所有人都敏感”



首屆紐約中國獨立電影節受壓後被迫取消。

10月30日淩晨,朱日坤接到父親的電話。父親在寒暄之後問道:“你有沒有做什麽別的事情?”朱日坤明白:“肯定有人找他了”。

那時,朱日坤正忙著辦電影節——父親打來電話這天,距離11月8日影展開幕還有九天。

朱日坤2003年開始在中國辦獨立影展。2014年,獨立電影受當局強力打壓,他離開中國,搬到紐約。

父親的電話,是一場風暴的開始。接下來數天,朱日坤在北京的工作室被搜、租客被帶到派出所;近八成參展導演陸續要求退出。有人語氣嚴厲,要求朱日坤刪除所有有關自己的電影宣傳,以後不要提起;朱日坤想回訊息,發現對方已經把他微信屏蔽掉。

中國獨立導演林一凡(化名)是其中一位受壓者。影展前三天,他接到北京警察的電話,對方寒暄過後,表示希望上門“看看你”。林一凡冷靜地回:“我知道你找我什麽事,我退出就行了,我肯定是配合的。”

林一凡一直在中國拍獨立電影,同類的事他至少遇過兩三次,“所以我有很充足的心理準備”。他和朱日坤是老朋友了,他給朱日坤打了個電話,無奈說:“這種情況下,肯定我們在國內的作者是沒辦法參展的”。

但他沒有想到,一下子大家全退出影展了,這種退出人數規模是“第一次發生”。



在影展公告取消前,圖中紅色劃線部分為宣布取消放映的電影。

朱日坤說,從導演、嘉賓、工作人員甚至誌願者,與影展沾邊的人似乎都被當局“打過招呼”。

有一些人會告訴朱日坤詳細情況——自己被廣電總局找上,說明如果參加放映,電影不會給過;有人懷孕八個月的太太被叫到派出所詢問,還有在海外的中國學者,所在大學的校長被中國大使館找去。

放映場地也收到投訴信。紐約HERE藝術中心向BBC中文核實,11月上旬曾收到自稱“一群目前在紐約學習的中國留學生”的電郵,表示擔心部分放映影片“可能無法準確反映中國社會的現實”,要求場地方考慮取消或限製活動宣傳。

翻閱片單,這次電影節觸及的題材多樣,涉及性少數群體的酷兒議題、關注上海底層漂泊者的狀況、拍攝中國醫生高耀潔的最後時光,也有講述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

但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電影都觸碰政治敏感議題,比如卓楷羅的《遼河的士》入圍了平遙國際電影節計劃,預計在2028在中國院線上映。

事情發生太快,朱日坤很想理出一個頭緒:為什麽一個小小電影節 ,需要受到這麽大的關注?“就像一個國家的力量在全球範圍去打壓你。”

他曾讓受壓的人向“對方”帶話,表示自己願意直接溝通、解釋活動的初衷,但從來沒有官方的人找上他——受壓的全是身邊的人。“(對付)國家敵人也不至於到這個程度⋯⋯ 這個是我沒法想象。”

當局針對的是自己嗎?還是影展本身?朱日坤不知道,但他明顯覺得,“我現在好像比所有人都敏感, 比什麽民運(人士)這些人都敏感。”



朱日坤在放映場地入口設置的招待處

打壓是“一種曆史”

BBC中文曾聯係過少數沒有退出影展的導演。有人表示自己仍在中國拍攝,不便評論。香港導演梁思眾是極少數沒有直接受到中國當局壓力的人,他的紀錄片《血在燒》講述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

他在郵件中回覆BBC中文,表示認識朱日坤十多年,他是一個“勇敢的”電影人,為其他人“可能不敢放映的中國獨立電影提供平台”。

據電影節的簡介,放映的影片強調不審查,核心問題不是“講中國”,⽽是“如何⾯對中國現實”。這跟朱日坤過往在中國辦的獨立影展一樣。但在當局眼中,獨立電影是件敏感事。

這不是朱日坤第一次受壓。他說過去中國獨立電影節“一直都有問題”,隻是力度的分別。

2001年,朱日坤北大畢業後成立了“現象工作室”,製作獨立電影。他希望給獨立導演搭建交流平台,於是兩年後創辦“中國紀錄片交流周”(北京獨立影展的前身)。但辦到第二年,已經因為沒人願意借出場地而取消。

影展是到2006年,在中國著名藝術評論家栗憲庭的幫助下,才在北京宋莊安定下來。栗憲庭成立了電影基金,為朱日坤提供放映場地,後來又設立電影資料館收藏電影、辦電影學校。

獨立電影最蓬勃時期,中國每年都有三大影展:“雲之南紀錄影像展”、“中國獨立影像展”,以及朱日坤的“北京獨立影像展”。林一凡形容,這些影展當時是電影製作人很重要的一個通道,“作品可以被人看見,然後傳播得更遠”。



中國獨立電影最蓬勃時期有三大影展:“雲之南紀錄影像展”、“中國獨立影像展”,以及“北京獨立影像展”。

但幹預和監視也一直都有。林一凡記得,當年影展放映趙亮拍了12年的《上訪》,觀眾群中早有數個“工作人員”,“但是那時候他(官方)並沒有直接幹涉”。

當局會約談拍攝敏感議題的導演,電影人也會有默契地用流動的方式規避審查,比如在影展中加入拿到“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不斷轉移放映地方等等。

相對溫和的情況在2012年徹底改變,那一年中共現任領導人習近平上台,當局的行動變得粗暴。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張獻民曾形容,2012年是中國獨立影像的“強拆年”——北京獨立影像展開幕影片放映不到半小時,放映廳遭拉閘斷電。

2013年,警察稱電影學校不合法,強行用大巴載走20多位學員;2014年,影展開幕當天負責人栗憲庭和策展人王宏偉被帶走。最後,主辦方被強迫簽署保證書,承諾不再辦電影節,基金會的1500部館藏影片也被沒收。

林一凡形容,中國當局打壓獨立電影是“一種曆史”,手法沒變,隻是工作“越來越嫻熟”。

朱日坤在這一年離開中國。他說,離開有個人因素,但那時候“我也是有點煩那塊地方”。因為打壓不斷,朱日坤在宋莊變得“不受歡迎”,“把我列成一個危險分子”。

搬去紐約後,朱日坤很少給電影策展。更多的時間,他忙著打理農場,回歸藝術家的身份拍片子。他感到一種很久未有過的放鬆。“你想說什麽,直接通過作品就說了”。

但這些年,他一直收到他人反饋,中國獨立電影環境越來越惡化,“甚至可能覺得獨立電影已經沒法存在了”。疫情過後,看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去在海外,在各地散落形成社群。朱日坤心想,好像可以做些什麽了。



第十一屆“北京獨立影像展”導演們聲援被捕的栗憲庭和王宏偉。

海外是安全之地?

林一凡說,做獨立電影的人,始終最怕的是自我審查。

“我們都是被訓誡過的人,(知道)拍什麽是有前途、什麽沒前途。”當年影展受壓後,林一凡身邊不少導演已經沒再拍片,離開中國的人也換了一種生活;因為不想承受風險,國內地下放映也特別艱難。

藝術家蔣不見證這種轉變。他在2012年進了北京電影學院,經曆獨立電影受壓時期。2014年後,蔣不仍積極在獨立影展幫忙、選片。他舉例,2018年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投稿的紀錄片有160多部,但2019年收到的不到80部,少了不隻一半。

還在拍片的電影人把目光投到海外,但海外的影展也免不了有審查和紅線。蔣不現在移居巴黎,不時收到獨立影展主辦方給的名單,請他幫忙看一眼,“哪些片子是敏感、是不能放的”。

在蔣不看來,這是海外影展定位問題:有些人要的是文化交流,希望把中國的影片和文化帶給國外觀眾 ,但另外一種人,是想要把中國人看不到的中國真實和電影帶到海外放。

朱日坤想做的是後者。他不考慮觀眾喜不喜歡這電影、不考慮電影時長——有時獨立紀錄片長達四、五小時。他唯一思考的是:“如果我在中國做這個電影節,它會是什麽樣子”。

“別人不知道的導演、別人不知道的作品,但我覺得它需要被別人看到、需要去討論這些東西,這是我喜歡的。”朱日坤說。



影展取消後,朱日坤每天都到放映場地坐著、放電影給自己看,作為一種靜默抗議。這是從放映場地看出去的街景。

“對於我們來說,(影展)其實是一種互相打氣,每年都看看大家都還在拍、都還在做。”蔣不說,當看到朱日坤要辦影展、名單又全是熟悉的名字,他興奮地跟朋友說:“朱老師把宋莊搬到紐約去了!”

林一凡覺得,朱日坤還挺“唐吉訶德”。現在形勢在變,連年輕作者都不再關心政治問題,甚至不願意接受“獨立電影”這個稱謂,隻希望盡快進入商業渠道。

“他(朱日坤)還是這個心思、沒放下,還是想繼續做(獨立電展)。”

隻是環境不同往日。今年1月,紀錄片導演陳品林因“白紙運動”紀錄片《烏魯木齊中路》,以“尋釁滋事”罪被判監禁三年半。而在朱日坤影展取消的同期,武漢柏林電影節、北京國際短片聯展部份場次也“因故取消”。

“我也可能有點過於放鬆,覺得這個東西沒什麽問題,我光明正大,我怎麽怕你呢?”朱日坤緩緩說,“我也沒想到,對,可能形勢已經變化了。”

今年7月,中國駐奧克蘭總領事館曾要求紐西蘭(新西蘭)紀錄片節Doc Edge不要放映一套有關菲律賓漁民的片子,批評其“充斥著虛假訊息和虛假宣傳”。該紀錄片節最後堅守策展自由原則拒絕。

中國的審查長臂越伸越遠,海外還能成為中國獨立電影的“安全之地”嗎?朱日坤想了下,“當然可能對生活來說 ,它也不一定有什麽太大的威脅。”

“但是比如他在中國還是有家屬、有各種人,他都會有所顧忌——說什麽話的時候不要太過了、不要得罪政府,你很難脫離個人的成長和現在生存的環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你跑到哪裏,你身後都有各種大問題。”



影展取消了,朱日坤沒有覺得很悲情,“我一向告誡自己,我也沒做什麽錯的事情”。

“獨立電影不是一個名利雙收的東西”

“每發生一件這種事,你對這個國家多了一種失望、特別失望,實際上是心態會越來越糟糕。”林一凡慨歎,在2014年以前,拍現實議題的電影人會被稱作“政治碰瓷”——“用政治來換取某種關注”。

“其實這種話很惡劣......獨立電影不是一個名利雙收的東西。很多人真是有內心的一種需求,或者是基本的正義感、道德意識他才做這些事。”

蔣不比喻,中國獨立影展就像一個公民社會的雛形,人們在裏頭得到支持、在線上下交流——當局的打壓,就是希望打斷這些連結。

朱日坤的影展本來就人丁單薄。他在半年前開始籌備,沒有團隊,隻有兩個誌願者。

“我有時做事吧,就不太顧後果,”朱日坤苦笑,“這個是個麻煩。”他一有想法就馬上發消息邀人來,給出席的導演訂機票、約場地。要交錢了才開始想:“我怎麽找錢呢?”

最後整個影展下來成本約五萬美元,朱日坤靠眾籌得到一千多美金,剩下的自己掏錢包。影展原定舉行八天,現在取消了,票要逐一退掉,還重新花了一筆手續費。

朱日坤也倔。作為一種靜默的抗議,他天天都會獨自前往放映地,直到影展結束那天。但他沒有覺得很悲情,“我一向告誡自己,我也沒做什麽錯的事情”。

有時候,他還感到很愉快。他想起十幾年前在宋莊的時光——那邊有個地下放映室,他也是一個人,從早上到晚在那裏放自己喜歡的片子,“沒有人幹涉我”。

他不覺得這次被打壓全然是壞事:當局毫無邊界的行為,也會給世界一個提醒。

帶來的影響也是雙向的。朱日坤說,有人會覺得海外影展是危險的、“不要碰”。但對真正想去做獨立創作、自由表達的人,事件反而是在提醒他們:“你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朝鮮夫妻經商大賺 “態度傲慢”遭槍決 200人被逼著看
大騙子成了首席科學家引關注,起底郭某…
中國外交部官員解釋“插兜送客”:天冷 不便握手
高市2動作得罪習近平 日專家:習怒火飆到120%
中國大使館前 日本人用音響放"館長咆哮習近平"




24小時討論排行

中日交鋒,是否需要顧及外交禮儀
“閉嘴,閉嘴,蠢豬!” 特朗普辱罵女記者輿論大嘩
解放軍發MV 放話:敵人都別太狂 最好乖乖舉手投降…
中國突然再次宣布:停止進口日本水產品
高中學曆“逆襲”成大學博導 如何騙過層層審核的?
紐約時報:特朗普無法“翻篇”的愛潑斯坦案
那個開日係車被“愛國青年”砸穿腦袋的中國人
中方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印度商家躍躍欲試
"城堡法"並非無敵!清潔婦誤闖遭槍殺 屋主被起訴
特朗普讓北京知道,中國已可以與美國平起平坐
路透:美國要烏克蘭認了 用割地與裁軍換停戰
華人爸“母語被登記成普通話”失監護權 奪子11年 今終翻案
AI泡沫化?黃仁勳提出3大重點反駁:AI已不可逆
北京密集打“琉球牌” “琉球學”入選國家級“絕學”
德州警方34年懸案 一群大學生接手 直接破了
以前從銀行取一萬塊有多快,那就知道現在取一萬塊錢有多慢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中國獨立影展的遭遇:從境內"強拆"到"跨境鎮壓"

BBC中文 2025-11-18 21:53:35
中國獨立影展的遭遇:從境內"強拆"到"跨境鎮壓"

​​​​​​​

電影學者形容2012年是中國獨立影像的“強拆年”,有北京獨立影像展開幕影片放映不到半小時,放映廳遭拉閘斷電。

13年過去,2025年,身在美國紐約的中國導演朱日坤也感受到了巨大壓力,他籌辦的首屆紐約中國獨立電影節(Indie China Film Festival)最終不得不停辦。

從業者形容中國當局打壓獨立電影已形成“一種曆史”,手法沒變,工作“越來越嫻熟”。

“我現在好像比所有人都敏感”



首屆紐約中國獨立電影節受壓後被迫取消。

10月30日淩晨,朱日坤接到父親的電話。父親在寒暄之後問道:“你有沒有做什麽別的事情?”朱日坤明白:“肯定有人找他了”。

那時,朱日坤正忙著辦電影節——父親打來電話這天,距離11月8日影展開幕還有九天。

朱日坤2003年開始在中國辦獨立影展。2014年,獨立電影受當局強力打壓,他離開中國,搬到紐約。

父親的電話,是一場風暴的開始。接下來數天,朱日坤在北京的工作室被搜、租客被帶到派出所;近八成參展導演陸續要求退出。有人語氣嚴厲,要求朱日坤刪除所有有關自己的電影宣傳,以後不要提起;朱日坤想回訊息,發現對方已經把他微信屏蔽掉。

中國獨立導演林一凡(化名)是其中一位受壓者。影展前三天,他接到北京警察的電話,對方寒暄過後,表示希望上門“看看你”。林一凡冷靜地回:“我知道你找我什麽事,我退出就行了,我肯定是配合的。”

林一凡一直在中國拍獨立電影,同類的事他至少遇過兩三次,“所以我有很充足的心理準備”。他和朱日坤是老朋友了,他給朱日坤打了個電話,無奈說:“這種情況下,肯定我們在國內的作者是沒辦法參展的”。

但他沒有想到,一下子大家全退出影展了,這種退出人數規模是“第一次發生”。



在影展公告取消前,圖中紅色劃線部分為宣布取消放映的電影。

朱日坤說,從導演、嘉賓、工作人員甚至誌願者,與影展沾邊的人似乎都被當局“打過招呼”。

有一些人會告訴朱日坤詳細情況——自己被廣電總局找上,說明如果參加放映,電影不會給過;有人懷孕八個月的太太被叫到派出所詢問,還有在海外的中國學者,所在大學的校長被中國大使館找去。

放映場地也收到投訴信。紐約HERE藝術中心向BBC中文核實,11月上旬曾收到自稱“一群目前在紐約學習的中國留學生”的電郵,表示擔心部分放映影片“可能無法準確反映中國社會的現實”,要求場地方考慮取消或限製活動宣傳。

翻閱片單,這次電影節觸及的題材多樣,涉及性少數群體的酷兒議題、關注上海底層漂泊者的狀況、拍攝中國醫生高耀潔的最後時光,也有講述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

但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電影都觸碰政治敏感議題,比如卓楷羅的《遼河的士》入圍了平遙國際電影節計劃,預計在2028在中國院線上映。

事情發生太快,朱日坤很想理出一個頭緒:為什麽一個小小電影節 ,需要受到這麽大的關注?“就像一個國家的力量在全球範圍去打壓你。”

他曾讓受壓的人向“對方”帶話,表示自己願意直接溝通、解釋活動的初衷,但從來沒有官方的人找上他——受壓的全是身邊的人。“(對付)國家敵人也不至於到這個程度⋯⋯ 這個是我沒法想象。”

當局針對的是自己嗎?還是影展本身?朱日坤不知道,但他明顯覺得,“我現在好像比所有人都敏感, 比什麽民運(人士)這些人都敏感。”



朱日坤在放映場地入口設置的招待處

打壓是“一種曆史”

BBC中文曾聯係過少數沒有退出影展的導演。有人表示自己仍在中國拍攝,不便評論。香港導演梁思眾是極少數沒有直接受到中國當局壓力的人,他的紀錄片《血在燒》講述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

他在郵件中回覆BBC中文,表示認識朱日坤十多年,他是一個“勇敢的”電影人,為其他人“可能不敢放映的中國獨立電影提供平台”。

據電影節的簡介,放映的影片強調不審查,核心問題不是“講中國”,⽽是“如何⾯對中國現實”。這跟朱日坤過往在中國辦的獨立影展一樣。但在當局眼中,獨立電影是件敏感事。

這不是朱日坤第一次受壓。他說過去中國獨立電影節“一直都有問題”,隻是力度的分別。

2001年,朱日坤北大畢業後成立了“現象工作室”,製作獨立電影。他希望給獨立導演搭建交流平台,於是兩年後創辦“中國紀錄片交流周”(北京獨立影展的前身)。但辦到第二年,已經因為沒人願意借出場地而取消。

影展是到2006年,在中國著名藝術評論家栗憲庭的幫助下,才在北京宋莊安定下來。栗憲庭成立了電影基金,為朱日坤提供放映場地,後來又設立電影資料館收藏電影、辦電影學校。

獨立電影最蓬勃時期,中國每年都有三大影展:“雲之南紀錄影像展”、“中國獨立影像展”,以及朱日坤的“北京獨立影像展”。林一凡形容,這些影展當時是電影製作人很重要的一個通道,“作品可以被人看見,然後傳播得更遠”。



中國獨立電影最蓬勃時期有三大影展:“雲之南紀錄影像展”、“中國獨立影像展”,以及“北京獨立影像展”。

但幹預和監視也一直都有。林一凡記得,當年影展放映趙亮拍了12年的《上訪》,觀眾群中早有數個“工作人員”,“但是那時候他(官方)並沒有直接幹涉”。

當局會約談拍攝敏感議題的導演,電影人也會有默契地用流動的方式規避審查,比如在影展中加入拿到“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不斷轉移放映地方等等。

相對溫和的情況在2012年徹底改變,那一年中共現任領導人習近平上台,當局的行動變得粗暴。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張獻民曾形容,2012年是中國獨立影像的“強拆年”——北京獨立影像展開幕影片放映不到半小時,放映廳遭拉閘斷電。

2013年,警察稱電影學校不合法,強行用大巴載走20多位學員;2014年,影展開幕當天負責人栗憲庭和策展人王宏偉被帶走。最後,主辦方被強迫簽署保證書,承諾不再辦電影節,基金會的1500部館藏影片也被沒收。

林一凡形容,中國當局打壓獨立電影是“一種曆史”,手法沒變,隻是工作“越來越嫻熟”。

朱日坤在這一年離開中國。他說,離開有個人因素,但那時候“我也是有點煩那塊地方”。因為打壓不斷,朱日坤在宋莊變得“不受歡迎”,“把我列成一個危險分子”。

搬去紐約後,朱日坤很少給電影策展。更多的時間,他忙著打理農場,回歸藝術家的身份拍片子。他感到一種很久未有過的放鬆。“你想說什麽,直接通過作品就說了”。

但這些年,他一直收到他人反饋,中國獨立電影環境越來越惡化,“甚至可能覺得獨立電影已經沒法存在了”。疫情過後,看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去在海外,在各地散落形成社群。朱日坤心想,好像可以做些什麽了。



第十一屆“北京獨立影像展”導演們聲援被捕的栗憲庭和王宏偉。

海外是安全之地?

林一凡說,做獨立電影的人,始終最怕的是自我審查。

“我們都是被訓誡過的人,(知道)拍什麽是有前途、什麽沒前途。”當年影展受壓後,林一凡身邊不少導演已經沒再拍片,離開中國的人也換了一種生活;因為不想承受風險,國內地下放映也特別艱難。

藝術家蔣不見證這種轉變。他在2012年進了北京電影學院,經曆獨立電影受壓時期。2014年後,蔣不仍積極在獨立影展幫忙、選片。他舉例,2018年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投稿的紀錄片有160多部,但2019年收到的不到80部,少了不隻一半。

還在拍片的電影人把目光投到海外,但海外的影展也免不了有審查和紅線。蔣不現在移居巴黎,不時收到獨立影展主辦方給的名單,請他幫忙看一眼,“哪些片子是敏感、是不能放的”。

在蔣不看來,這是海外影展定位問題:有些人要的是文化交流,希望把中國的影片和文化帶給國外觀眾 ,但另外一種人,是想要把中國人看不到的中國真實和電影帶到海外放。

朱日坤想做的是後者。他不考慮觀眾喜不喜歡這電影、不考慮電影時長——有時獨立紀錄片長達四、五小時。他唯一思考的是:“如果我在中國做這個電影節,它會是什麽樣子”。

“別人不知道的導演、別人不知道的作品,但我覺得它需要被別人看到、需要去討論這些東西,這是我喜歡的。”朱日坤說。



影展取消後,朱日坤每天都到放映場地坐著、放電影給自己看,作為一種靜默抗議。這是從放映場地看出去的街景。

“對於我們來說,(影展)其實是一種互相打氣,每年都看看大家都還在拍、都還在做。”蔣不說,當看到朱日坤要辦影展、名單又全是熟悉的名字,他興奮地跟朋友說:“朱老師把宋莊搬到紐約去了!”

林一凡覺得,朱日坤還挺“唐吉訶德”。現在形勢在變,連年輕作者都不再關心政治問題,甚至不願意接受“獨立電影”這個稱謂,隻希望盡快進入商業渠道。

“他(朱日坤)還是這個心思、沒放下,還是想繼續做(獨立電展)。”

隻是環境不同往日。今年1月,紀錄片導演陳品林因“白紙運動”紀錄片《烏魯木齊中路》,以“尋釁滋事”罪被判監禁三年半。而在朱日坤影展取消的同期,武漢柏林電影節、北京國際短片聯展部份場次也“因故取消”。

“我也可能有點過於放鬆,覺得這個東西沒什麽問題,我光明正大,我怎麽怕你呢?”朱日坤緩緩說,“我也沒想到,對,可能形勢已經變化了。”

今年7月,中國駐奧克蘭總領事館曾要求紐西蘭(新西蘭)紀錄片節Doc Edge不要放映一套有關菲律賓漁民的片子,批評其“充斥著虛假訊息和虛假宣傳”。該紀錄片節最後堅守策展自由原則拒絕。

中國的審查長臂越伸越遠,海外還能成為中國獨立電影的“安全之地”嗎?朱日坤想了下,“當然可能對生活來說 ,它也不一定有什麽太大的威脅。”

“但是比如他在中國還是有家屬、有各種人,他都會有所顧忌——說什麽話的時候不要太過了、不要得罪政府,你很難脫離個人的成長和現在生存的環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你跑到哪裏,你身後都有各種大問題。”



影展取消了,朱日坤沒有覺得很悲情,“我一向告誡自己,我也沒做什麽錯的事情”。

“獨立電影不是一個名利雙收的東西”

“每發生一件這種事,你對這個國家多了一種失望、特別失望,實際上是心態會越來越糟糕。”林一凡慨歎,在2014年以前,拍現實議題的電影人會被稱作“政治碰瓷”——“用政治來換取某種關注”。

“其實這種話很惡劣......獨立電影不是一個名利雙收的東西。很多人真是有內心的一種需求,或者是基本的正義感、道德意識他才做這些事。”

蔣不比喻,中國獨立影展就像一個公民社會的雛形,人們在裏頭得到支持、在線上下交流——當局的打壓,就是希望打斷這些連結。

朱日坤的影展本來就人丁單薄。他在半年前開始籌備,沒有團隊,隻有兩個誌願者。

“我有時做事吧,就不太顧後果,”朱日坤苦笑,“這個是個麻煩。”他一有想法就馬上發消息邀人來,給出席的導演訂機票、約場地。要交錢了才開始想:“我怎麽找錢呢?”

最後整個影展下來成本約五萬美元,朱日坤靠眾籌得到一千多美金,剩下的自己掏錢包。影展原定舉行八天,現在取消了,票要逐一退掉,還重新花了一筆手續費。

朱日坤也倔。作為一種靜默的抗議,他天天都會獨自前往放映地,直到影展結束那天。但他沒有覺得很悲情,“我一向告誡自己,我也沒做什麽錯的事情”。

有時候,他還感到很愉快。他想起十幾年前在宋莊的時光——那邊有個地下放映室,他也是一個人,從早上到晚在那裏放自己喜歡的片子,“沒有人幹涉我”。

他不覺得這次被打壓全然是壞事:當局毫無邊界的行為,也會給世界一個提醒。

帶來的影響也是雙向的。朱日坤說,有人會覺得海外影展是危險的、“不要碰”。但對真正想去做獨立創作、自由表達的人,事件反而是在提醒他們:“你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